第13章 志大才疏
- 中華典故(第五卷)
- 竭寶峰主編
- 484字
- 2021-05-27 17:19:12
“志大才疏”也稱“才疏志大”,指志向大而才能小。
此典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
晉代時,有一個叫周顗的人,字伯仁,祖籍在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輿南)。西晉末,周顗為鎮軍將軍長史。公元316年,西晉滅亡。第二年,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周顗渡江后,任東晉的荊州刺史。
東晉剛建立時,丞相王導和他的堂兄王敦權勢很大。晉元帝司馬睿為了削弱王導兄弟的權勢,重用刁協、劉隗等人。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誅滅劉隗為名,起兵攻打建康。當時,有人認為王敦謀反,王導也有責任,主張把他們倆都殺掉。周顗認為,王敦謀反,不應該牽連到王導。他力稱王導無罪,被晉元帝采納。后來,王敦領兵攻入建康,殺了刁協,劉隗戰敗投奔了石勒。王敦曾問王導:周顗這個人怎么樣?王導因為不知道周顗曾在元帝面前救過自己,所以對王敦說:他的政治傾向我不太清楚。王敦見此情形,也把周顗殺了。當王導知道周顗曾救過自己時,非常悔恨地說:我雖沒有殺周顗,但周顗卻是因為我而死的。
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對周伯仁曾有段評語,說他志向很大而才學有限,名聲很重但愚昧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