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角虛名”比喻人們微不足道毫無作用的名聲。
此典出自《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遂北旬五日,而后反。”
戰國時,魏惠王與齊國田侯牟簽訂了盟約,后來田侯牟背叛了盟約,魏惠王勃然大怒,打算派人去刺殺田侯牟,以發泄心頭的憤怒。公孫衍聽說后對魏惠王說:“大王身為一國之君,卻采取普通百姓的報復手段,我真替大王感到慚愧。不如給我二十萬兵馬,攻打齊國,活捉他的老百姓,搶走他們的牛羊,讓田侯牟想起這件事就渾身冒汗。此后再攻占他的國家,捉住他,鞭打他,折斷他的骨頭。”
季子在一旁聽了公孫衍的話,嘲笑他說:“修筑一道十丈高的城墻,已經筑了七丈,又把它毀壞,豈不是故意勞累百姓嗎?魏國有七年不打仗了,這是一件好事,是大王立國之本。公孫衍無端挑動戰爭,大王不要聽他的。”
魏國朝廷的這場爭論,被一個叫惠子的人知道了,他弄不清到底哪一種觀點才對,就請教一個叫戴晉人的讀書人。戴晉人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說:“蝸牛的左角有一個國家叫觸氏,右角上有一個國家叫蠻氏。有一次兩國為了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雙方大戰了半個月,死亡好幾萬,尸橫遍野。后來觸氏國打勝,乘勝追擊,占領了蠻氏國不少的地方。”
惠子聽后,笑著說:“哎,你也太夸張了,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事!”載晉人解釋說:“事情雖然有些夸張,但道理是完全相同的。蝸角兩國所爭奪的地盤,在一個真正完美的人看來,也不過針尖大。他們完全是為了虛名在進行戰爭!”
惠子佩服地說:“你的見解太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