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痙濕暍病脈證治
- 中醫四大名著(第六卷)
- 李楠編著
- 9020字
- 2021-05-24 14:12:19
第一節 痙病
一、病因病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譯文】
太陽病,發汗太多,可以導致痙病。
【解讀】
本條指出太陽病過汗可致痙。太陽病其病在表,理當發汗,但不可發汗太過,所以桂枝湯解肌發汗是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麻黃湯開表發汗也以“覆取微似汗”為度。因為汗由津液所化生,發汗太多,必然會傷津耗液。津液受傷,筋脈失其濡養而攣急,便成為痙病。
二、主要脈證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一云其脈浛。
【譯文】
病人出現全身發熱,足部怕冷,頸項強直,轉動不靈活,惡寒,時覺頭部發熱,面紅目赤,頭部常不自主地搖動,又出現突然牙關緊閉,不能說話,腰背強直反張,屬于痙病的范圍。痙病有表邪,本來是可以發汗的,但如果發汗太過,則汗出之濕與外來寒邪相互搏結,留滯于肌表,使衛氣更加虛弱,從而加重惡寒的癥狀。發汗以后,其脈亦會發生變化,呈現沉伏不利,屈曲如蛇的脈象。這是肝臟的真臟脈外見,預后不良。
【解讀】
本條論述外感表邪未解而里漸化熱動風的痙病證候以及誤汗后的脈癥。原文可分為兩部分理解。第一部分從“病者身熱足寒”至“背反張者,痙病也”;第二部分從“若發其汗者”至“其脈如蛇”。
第一部分主要論述外感風寒之邪入里化熱致痙的證候。由于風寒外襲,侵犯太陽之表,衛氣與邪相爭,所以身熱、惡寒,表邪未解迅速化熱入陽明,邪熱熏蒸于上,則時頭熱,面赤目紅;陽氣閉郁不能下達,故足寒。熱盛動風,見獨頭動搖;熱盛灼津,筋脈失養,拘急不舒,故見頸項強急,卒口噤、背反張。
第二部分是屬誤汗后的脈癥,上述證候屬于表邪入里化熱,傷津動風之象,理當采取清熱生津,兼解表邪,表里同治。如果此時誤用辛溫發汗法治療,不僅表邪不去,反致汗出表虛,汗液之濕與外寒之邪相互搏結,導致惡寒加重。由于汗出之后,正氣虛而邪未去,所以脈來屈曲如蛇行,沉伏不利。結合《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第3條“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更說明是發汗不當而使病情加重的現象。
三、痙病分類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譯文】
太陽病,由于外感風寒,傷于太陽之表,故發熱,無汗,惡寒。表邪末解,營陰郁滯,經俞不利,筋脈失于濡養,故出現筋脈拘急、口噤、頸項強急、角弓反張等癥,若表實無汗者,名叫“剛痙”。
太陽病,由于外感風邪,傷于太陽之表,風邪傷衛,衛表不固,故發熱、汗出、惡風,因營陰郁滯,筋脈失養,故出現筋脈拘急、口噤、頸項強急、角弓反張等癥,若虛表有汗者,稱為“柔痙”。
【解讀】
第一條指出剛痙的證候。太陽主人身之表,外邪侵襲人體,太陽首當其沖,外邪致痙,必不離太陽之表。風寒外襲,正氣抗之,正邪相爭,故發熱;寒邪外束,衛陽不通于表,腠理閉郁,故惡寒而無汗。風寒邪氣干忤太陽筋脈,影響津液的輸布,加之存在津傷不足的內因,遂致筋脈失養而攣急,所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可能角弓反張,形成痙病。本證是痙病主癥兼見太陽表實,故稱剛痙。
第二條指出柔痙的證候。外邪致痙,必始于太陽,故有太陽病見癥。風邪襲表,正氣與之抗爭則發熱;風邪傷衛,衛外失固,腠理疏松,所以汗出而惡寒不甚。外邪阻于太陽筋脈,妨礙津液的輸布,兼素體津傷不足,致筋脈失養而攣急,故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本證是痙病主癥兼太陽表虛,故稱柔痙。
四、證治
(一)柔痙(瓜蔞桂枝湯證)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shūshū)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譯文】
如果具備太陽病的癥狀,又同時出現身體強直,轉側俯仰不能自如,脈沉遲者,此屬于痙病,當用瓜蔞桂枝湯主治。
【解讀】
所謂“太陽病,其證備”,指具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等癥;“身體強;然”則說明還有全身強急,轉側俯仰不能自如等癥。文中“幾幾然”,本指小鳥羽毛未豐,伸頸欲飛而不能飛之態。此指病人身體強直,俯仰轉側,不能自如。“幾”亦讀為“jǐnjǐn”(緊緊),即項背拘緊不舒之義。病由外邪痹阻太陽筋脈,兼津傷不足,筋脈失養所致,故用瓜蔞桂枝湯主治,以解肌祛邪,生津滋液。
該證的主要脈癥:惡寒發熱,汗出,惡風,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
“脈反沉遲”,說明表邪入里,沉為病在里,遲為津血不足,風邪人里,化熱化燥,導致營衛運行不利,故“反”見沉遲脈,但沉遲中必帶有弦緊,與一般里虛寒證之沉遲無力者不同,應予注意。
病機:表虛傷風,營衛不利,筋脈失養。
治法:解肌和營,生津解痙。
主方: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取微汗出,病即可解。若不汗出,服藥后稍等片刻,吃熱粥一碗,以助藥力發汗。
方中瓜蔞根(天花粉)生津滋液,柔潤舒緩筋脈,合桂枝湯解肌和營,疏散風邪。
注意事項:
(1)本方服后,當微汗取效。
(2)如果未見汗出,飯后不久,當喝熱粥助胃津以發汗。
(二)剛痙(葛根湯證)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譯文】
具有發熱、惡寒的太陽表證,又出現小便量少,氣上沖胸,牙關緊急,不能言語等,這是將要發生剛痙的征兆,當用葛根湯主治。
【解讀】
“太陽病”三字,既提示此為外感痙病,也概括本證有發熱、惡寒等表象。“無汗”屬太陽表實之征,由風寒外束,肌腠郁閉所致,此處說明本證屬于剛痙。無汗而小便少,則表氣不宣,里氣不行,表里之氣不得宣通,勢必逆而上沖,故病人自覺氣上沖胸。邪氣痹阻太陽,波及陽明,導致陽明筋脈不利,所以出現口噤不得語。如果病情繼續發展,則可能出現項背反張,四肢強直等現象,故稱“欲作剛痙。”本證總由外邪阻滯太陽陽明,營衛三焦氣機不暢所致。治宜發汗祛邪,調和營衛,升津舒筋,方用葛根湯。
該證的主要脈癥:發熱惡寒,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脈浮弦緊。無汗而小便反少,因邪入肌膚,衛氣閉塞,腠理三焦氣機阻滯,水道失調,水津不能下輸膀胱,加之在里之津液已傷,所以小便“反”少。
病機:表實傷寒,衛氣閉塞,筋脈不利。
治法:解表發汗,升津解痙。
主方: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篩)、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方中葛根升津舒筋為主,麻黃開泄腠理為輔,桂枝、芍藥、生姜、大棗以調和營衛,炙甘草與芍藥又能緩筋脈之急。全方共奏升津發表,舒筋緩急之效。
本方的服法具有特點,即“不須啜粥”,因方中麻黃與葛根開泄腠理而發汗,故本方發散之力較瓜蔞桂枝湯強,所以不須啜粥助汗,以免過汗傷津,反致他變。
由此可見,仲景治療痙病是非常注意顧護其津液的。
(三)陽明實熱痙(大承氣湯證)
痙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xiè)齒,可與大承氣湯。
【譯文】
痙病發作時表現為胸部脹滿,牙關緊閉,角弓反張,以致脊背不能接觸床面,小腿肌肉痙攣,上下牙緊咬,甚或切齒有聲者,出現上述癥,為陽明里熱實證,可用大承氣湯治療。
【解讀】
“剛痙”癥說“欲作剛痙”,本癥則說“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說明本證可由葛根湯證進一步發展而來。病邪在表失治,化熱人里,可傳至陽明。熱壅氣滯,故胸滿。陽明之脈入齒中,挾口環唇,陽明邪熱上迫,所以口噤,齒(《說文》:“齒相切也”),里熱熾盛,劫灼陰津,筋脈失濡而拘急痙攣,故角弓反張,臥則軀體不能平著于床面,小腿肌肉痙攣。“腳”,《說文》:“脛也”。此為陽明熱盛氣壅,陰傷筋攣的痙病,治當急泄里熱以救其陰,方選大承氣湯釜底抽薪,急下存陰。
該證的主要脈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脈實有力。臥不著席,腳攣急,《靈樞·結筋篇》云:“足太陽之筋……其病……脊反折,項筋急”,“手陽明之筋……其支者……挾脊”,“足陽明之筋……脛轉筋”,故熱由太陽波及陽明經府,消灼津血,筋脈失養而拘急軟短,牽引項痛,則腰脊不能貼席,成“臥不著席”之狀,或致兩腳、四肢拘攣。
病機:邪入陽明,熱甚傷陰,筋脈失養。
治法:通腑泄熱,急下存陰。
主方: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二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大黃蕩滌實熱,芒硝泄熱潤燥,枳實破氣消痞,厚樸行滯散滿。冀其熱去陰復,痙病自解。
注意事項:
(1)表證未解,里未成實者,不宜用之。
(2)若邪重劑輕,則邪氣不伏;邪輕劑重,則正氣轉傷,當以中病為宜。
(3)寒實內結證當用溫下法,苦寒攻下自非所宜。
(4)虛實夾雜證當用攻補兼施法。
(5)陽明腑實證伴有兼挾證(如血瘀、蟲積等)者,應配伍治兼挾證藥物。
(6)本方大黃后下,是為了避免煎煮時間過長,減輕瀉下作用,取急下之效。
五、預后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譯文】
有太陽表證,發熱,但脈沉而細,如果屬于痙病者,較難治療。
【解讀】
本條從脈象判斷痙病預后。外感致痙,邪實為主,應見項背強急、背反張及發熱、惡寒等太陽病證候,其脈一般為沉弦有力。如果反而出現沉細脈象,表明陰液內虧,正氣已傷。邪實正虛,攻補兩難,所以比較難治。
第二節 濕病
一、治則
(一)利小便
太陽病,關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譯文】
病人具有太陽表證,并見骨節疼痛劇烈,脈沉而細者,稱為濕痹。濕痹的主要證候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而易于排解,治療時應以利其小便為主,使濕邪從小便而去,水行濕化,則大便之泄瀉可愈,濕痹得除。
【解讀】
濕為六淫之一,濕從外入,則先傷太陽而見表證。濕邪為患,易于流注關節,阻遏陽氣,致血行不利,所以關節疼痛而劇烈;煩:此引申為劇烈之意,形容關節疼痛的程度。濕為陰邪,其性濡滯重濁,濕邪為患,影響營衛氣血的運行,故脈沉而細。如果濕從內生,影響臟腑的氣化功能,則可見小便不利;濕盛于里而下趨,故大便溏薄且排解暢快。對于里濕證,應當因勢利導,采取通利小便之法,使濕有去路。小便通利,濕從下出,陽氣宣通,其病自愈。
該征的主要脈癥:關節疼痛而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沉細。
病機:衛陽不固而濕淫于外,脾陽失運而濕困于中。
治法:利小便通陽以先治內濕,兼祛風勝濕以治外濕。
(二)發汗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譯文】
風濕相合,侵襲病人體表,陰遏經絡關節,營衛氣血不利,病久全身疼痛,這是病邪在表,應當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表濕。如果適逢陰雨連綿之際,有醫生問:風濕可以發汗,但發汗之后,病卻不愈的,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由于發汗太過,導致汗出太急太多,以致風邪雖外解,濕邪卻依然存在,所以病不愈。因此,風濕病使用汗法應當是使全身微微濕潤,似有汗出的樣子,才能使風與濕邪俱除。
【解讀】
風濕之邪相互搏結,侵襲肌表,痹于全身筋骨關節皮肉之間,阻遏陽氣,則周身疼痛,此為風濕在表,當用汗法,使風濕之邪從汗而解。若逢陰雨連綿的天氣,用汗法后病未愈者,是由于發汗不當的緣故。因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易于表散,濕為陰邪,其性黏滯,難以速去,如發汗不當,致汗出太急太多,就只能祛除風邪,而濕邪仍在。加之連日陰雨,空氣中濕度較大,則妨礙體內濕邪的排除;汗出肌腠空疏,外濕又易乘虛而入,所以病不能愈。因此,風濕在表,使用汗法,須使周身感覺微微濕潤,似有汗出的樣子,這樣才能使陽氣內蒸但不隨大汗而驟泄,漸周流于肌肉關節之間,濕邪自無容留之處,即可與風邪俱去。
二、證治
(一)寒濕在表(麻黃加術湯證)
濕家身煩疼,可輿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譯文】
濕癥患者若身體疼痛劇烈的,宜用麻黃加術湯發汗,慎不可用火法迫汗。
【解讀】
寒郁肌腠,濕滯筋骨,表陽被遏,營衛運行不利,所以身體疼痛劇烈。可用麻黃加術湯發汗以散寒祛濕。但不能用火法迫汗,因為火法取汗較暴急,易致大汗淋漓,而濕性黏滯,不易驟除,這樣濕邪反不得去,病必不除。此外,火熱內攻(指用熏蒸、熱熨、艾灸、溫針等火法外治,迫使發汗),如果與濕相合,可能引起發黃、發痙、衄血等變證,故寒濕在表之表實證,禁用火攻。
該證的主要脈癥:身體疼痛劇烈,兼有周身酸懶,四肢沉重,以及躁擾不寧,臥坐不適,發熱、惡寒、無汗,或一身浮腫,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象浮緊或浮濡。
病機:寒濕痹阻,陽郁不伸。
治法:散寒除濕,微汗解表。
主方: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使水減去二升,去上沫,然后加上其它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臥床覆被,發取微汗。
本方妙在麻黃與白術的配伍,麻黃湯本為發汗之峻劑,而得白術相配,則發汗而不致太過,白術善驅里濕,與麻黃為伍,則能并祛表里之濕。
注意事項:
(1)本方宜先煮麻黃,并“去上沫”,因麻黃之沫能“令人煩”,致上氣咳逆,故先煎之,以去其副作用。
(2)原方麻黃“去節”者,無論麻黃根或莖間之節,能止汗,故宜去之。
(3)風濕熱痹者忌用。
(二)風濕在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輿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譯文】
病人周身疼痛,發熱,每到下午三時至五時左右便加劇,這是風濕病。此病是由于汗出之際受風,或者長期過度貪涼所引起的,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
【解讀】
本證既名曰“風濕”,表明其病乃由風濕為患。風濕侵襲,滯留肌表,邪正相爭,故周身疼痛,發熱。且其發熱于“日晡所劇”,日晡所,指下午三時至五時左右,即申時。對此機理,注家見解不一,如趙以德認為邪在肌肉,與脾胃有關,日晡為陽明所主,邪正相爭,故病劇;徐忠可認為邪在皮毛,與肺金有關,日晡為肺金所主,此時“助邪為虐”,故病劇;曹家達認為病屬風濕,而日晡屬太陰濕土,此時濕氣加重,故病劇。三者雖著眼點不同,但都認為與邪正消長有關,由此可明其理,即風為陽邪,易于化熱化燥,濕雖為陰,但與風邪相互搏結則欲將化熱,而陽明為燥土,故日晡陽明主旺之時助其燥熱,以致發熱“日晡所劇”。
本病的成因,原文指出是“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即因汗出腠理空疏之時感受風邪,致汗液留著之濕與風相合;或由于炎熱之時過度貪冷,如久居陰涼之處,或時常飲冷等,導致濕從外入。故當解表除濕,方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該征的主要脈癥: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苔白膩,脈浮緩或濡數。因為陰邪與陽邪相合在陰陽交會之日晡時,容易化熱化燥。而風邪屬無形的陽邪,濕邪屬有形的陰邪。今風濕二邪相搏,風邪自盛于陽,濕邪自旺于陰,兩邪交爭,化熱化燥,故發熱每每在日晡時(即陰陽交會而陽氣偏盛之時)加劇。
病機:風濕化熱化燥之表實。
治法:祛風除濕,輕清宣化。
主方: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半兩(去節、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藥共銼麻豆大小,每服四錢七,用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渣,溫服,發取微汗,要避風寒。
方中麻黃解表發汗,以宣散肌表的風濕;杏仁宣利肺氣,以助麻黃之力;薏苡仁甘淡,微寒,既可滲利除濕,又制約麻黃之溫性,以免其助熱化燥之勢;甘草和中。諸藥共用,輕清宣化,使風濕之邪從微汗而解。
注意事項:
本方的煎服法丹波元簡謂:“此方劑小,而煎法與諸方異。蓋后人所改定,《外臺·腳氣門》所載卻是原方。”據《外臺秘要》十五卷腳氣門載:“療濕家始得病時,可與薏苡麻黃湯方,用薏苡半斤,麻黃去節四兩,甘草炙、杏仁各二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此可供臨床參考。
注:薏苡仁半升,約75克;麻黃四兩,約63克(以一兩15.625克計)。
(三)風濕兼氣虛(防己黃芪湯證)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譯文】
表虛風濕的證候,風邪在表,故脈浮,濕邪在表,故身重,表虛不固,衛陽虛弱,故汗出惡風,應該用防己黃芪湯治療。本方能調和營衛,益氣固表,又能祛風化濕。
【解讀】
風襲膚表,故令脈浮;濕郁肌腠經絡,所以身體沉重,此皆外受風濕之征。風濕在表,法當汗解,然未發汗而汗已出,并伴惡風,顯為肌腠疏松,衛陽素虛之象。對此風濕表虛之證,已非一般汗法所宜,而當益氣固表除濕,方用防己黃芪湯。
該征的主要脈癥:身重,汗出惡風,小便短少,肢軟乏力,舌淡,苔白潤,脈浮。或兼風水。
病機:風濕兼氣虛。
治法:祛風除濕,益氣固表。
主方: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術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上藥共銼麻豆大,每次抄取五錢七,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一次。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徙腰下如冰,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助之以溫,遠之以寒,以助陽行濕,發取微汗,其病當愈。
方中防己祛風除濕,黃芪補氣固表,二者相配,使祛風不傷正,固表不留邪。白術健脾勝濕,既能協防己除濕,又可助黃芪固表。生姜與大棗調和營衛,甘草培土和中。諸藥共用,使衛陽振奮,運行周身,風濕外達,故服藥后出現“如蟲行皮中”的感覺。“從腰下如冰”是濕欲下行而衛陽尚無力振奮,故當“令患者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意在溫暖助陽,使之蒸蒸發越,借微汗以驅除濕邪。方后加減:如果風邪犯肺,致肺氣失宣而喘者,加麻黃宣肺平喘;濕困脾胃,血脈不暢致脘腹疼痛者,加芍藥以行痹緩痛;若下焦陽虛,氣逆上沖者,加桂枝溫陽化氣,降逆平沖;下焦素有寒濕痹著者,加細辛以溫散陳寒。
注意事項:
漢防己服用過量會出現血紅蛋白尿、惡心嘔吐、頭暈寒戰、呼吸窘迫,甚至發生急性腎小球壞死等副作用,故臨床運用時應注意。
三、誤下證
(一)濕病誤下變證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譯文】
患濕病的人唯獨頭部出汗,脊背強滯不舒,因冷而想蓋被、近火以取暖。治療時應溫經散寒,助陽化濕。如果此證過早使用攻下法,則會出現呃逆或胸中滿悶,小便不利,舌上濕潤白滑,似苔非苔。這是由于下焦有熱,上焦有寒所致。此外,雖然渴欲飲水卻又喝不下去,以致口燥特別嚴重。
【解讀】
寒濕在表,阻遏陽氣,衛陽不得外達,肌表失煦,故欲益被、近火以御其寒;陽氣被郁,不得外達遂逆而上越,故但頭汗出;寒濕滯留太陽經脈,經氣不利,則項背強滯不舒。寒濕在表,法當溫散寒濕,宣通陽氣。如果誤用攻下,不僅病邪難去,反而更傷其陽,導致變證迭出。苦寒攻下,損傷中陽,胃氣虛逆,則呃逆;寒濕滯于上焦,肺失宣肅,通調失職,所以胸中滿悶,小便不利。下焦郁熱熏蒸上焦寒濕,升騰于上,所以舌上濕潤白滑,似苔非苔。由于乃上焦有寒,水津失布,而非津液不足,所以病人雖覺口渴欲飲水卻又飲不下去,故覺口燥明顯。
(二)濕病誤下壞證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譯文】
患濕病之人,若誤用下法,見額上汗出,息微氣喘,小便清長而頻數的,預后不良;或者表現為大便瀉下不止的,預后亦險惡。
【解讀】
濕邪在表,法當微汗;濕邪在里,當利小便。若非化燥成實,切不可使用下法。若誤用攻下,重傷陽氣,虛陽上越,則額上汗出,息微氣喘,腎陽衰憊,故小便清長頻數(或小便不利)。上述證候為陽氣衰微,其預后不佳。如果誤下后,大便瀉利不止的,不僅陰液將竭,而且脾腎已敗,故亦屬危候。此外,臨證必然伴有脈沉微、肢厥、神疲欲寐等脈癥。
第三節 暍病
一、脈證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kōng)遲。小便已,灑灑(sǎsǎ)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譯文】
太陽中暑可見發熱惡寒,身體沉重而疼痛,脈沉細中空而遲。小便有寒傈感而毫毛豎起,手足發冷,稍事勞動便覺身熱,張口氣喘。門牙干燥,此種病證如果誤用發汗,就會加重惡寒;使用溫針,則發熱加重;反復攻下,則會引起小便短澀疼痛的淋病。
【解讀】
中暍,亦即傷暑。暑為六淫之一,暑邪傷人,亦始于肌表而見發熱惡寒;暑多挾濕,濕郁肌腠,所以身重而痛;暑性開泄,易致汗出,汗多則耗傷氣陰,氣傷則衛外不固,所以小便后因陽氣下泄出現寒傈而毫毛豎起,手足一時發冷,稍事勞動則虛陽浮越,故覺身熱,張口氣喘;熱盛津傷,失于濡潤,所以“前板齒燥”。
根據病情的偏重,脈有相應的表現,如暑邪偏表,脈多濡弦;汗多傷津而致陰虛,脈多沉細;血虛者,脈多芤象;氣虛而陽氣不足者,脈象多遲。并非此弦、細、芤、遲四脈同時出現于一人一時。總之,喝病屬于暑熱內盛,氣陰兩虛之證,治當解暑清熱,益氣養陰,決不可妄施汗、下、溫針,否則將變證迭出。如果誤發其汗,勢必使陽氣隨汗泄而更虛,所以“惡寒甚”;若誤用溫針,則助熱傷陰,故“發熱甚”,若數次攻下,重竭其陰津,則會導致小便短少,澀滯難出的淋病。
二、傷暑熱盛證治(白虎加人參湯證)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譯文】
太陽中熱就是暍病,癥見汗出,惡寒,發熱而口渴者,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白虎湯為治療陽明經熱之主方,故于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以清解暑熱益氣生津。
【解讀】
中暍即中熱,乃外感暑熱而病。暑熱為六淫之邪,其傷人致病,始于肌表,先見外感表證,故稱“太陽中熱”。暑為陽邪,暑熱熏蒸,迫津外泄,必致汗出;汗出腠理空疏,故惡寒,此與外寒束表,衛陽被郁,或里陽不足,失于溫煦而致惡寒(或畏寒)均不同。暑熱熾盛,耗傷陰津,所以身熱而口渴。證屬暑熱傷津之證,治當清熱解暑,益氣生津,方選白虎加人參湯。
該證的主要脈癥: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舌紅苔黃燥,脈洪大。
病機:暑熱傷津而偏熱盛。
治法:清熱解暑,益氣生津。
主方: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到米熟湯成,去渣,溫服。每次一升,每日三次。
方中石膏辛寒以清泄暑熱,知母涼潤以清熱生津,人參益氣生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諸藥共用,使暑熱解,氣陰復,則喝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