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指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而設庭燎之禮廣招人才,則“由齊桓公始也”。
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時齊國君主,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使齊國很快富強,以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創立霸業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廣招天下人才,禮賢下士。這是他建功立業的根本保證。設庭之禮便是齊桓公招攬人才的措施之一。
齊桓公是一位思賢若渴的君主,他深知,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依靠一大批有各種本領的人才。因此,在他做了齊君之后,除了不計前嫌任用管仲外,還千方百計地招納四方賢士。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設立了庭燎之禮,即在王宮庭院里立起通明的大火炬,燃柴以照明,表示光明磊落地招納賢才,也表示無時無刻不期待賢才的到來。
齊桓公的這一舉動,在當時的各諸侯國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創舉,許多賢士為之所動。然而過了一年,竟沒有前來投奔者,這使齊桓公大為不解。
有一天,一位龍鐘老者來見齊桓公,自稱是“東野鄙人”,只會“九九”算法,希望為齊桓公效力并望接納。齊桓公感到有些可笑,便問:“九九何足以見乎?”意思是說,九九算術,老幼皆會,怎能據此說明你有專長而被接納呢?老人不慌不忙,然而非常嚴肅地對齊桓公說:“臣非以九九為足以見也。臣聞主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論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于九九乎?”老人的意思非常明確,他并不是因為只懂得“九九”這樣簡單的算法才來見君主的。他對齊桓公誠心招賢很欽佩,同時又為“期年而士不至”擔憂。老人明確指出了齊桓公誠意招賢、庭燎待士而士不至的原因,在于桓公是名聞天下的君主,如此大張旗鼓招賢,使人以為桓公期待的是出類拔萃的大賢、圣者,而士人卻自度才德不及君主,因而不敢貿然前來。老人的“九九”不過是小技,如果能得到君主禮遇,那么,其才能在“九九”之上者必然會毫無顧忌地前來投奔。
齊桓公頓開茅塞,并以隆重之禮招待“九九”老人。消息傳開,四方之士相繼而至。
齊桓公廣攬人才,禮賢下士,以致終成霸業。西漢人王褒曾說:“昔周公躬吐捉之勞,故有圉空之?。积R桓公設庭燎之禮,故有匡合之功。由此觀之,君人者勤于求賢而逸于得人。”這是對齊桓公重視人才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