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劉邦用賢得天下
書名: 菜根譚(第十卷)作者名: 洪應明編著本章字數: 1421字更新時間: 2021-05-26 11:09:35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擊敗項羽當上皇帝后,在洛陽南宮中舉行慶功宴時,他詢問群臣說:“各路諸侯將軍,我之所以能夠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說:“從表面上看,雖然陛下對人傲慢無禮,而項羽對人仁愛、恭敬,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奪得的城邑和土地都用來封賞有功之人,與天下的人共享勝利果實。而項羽卻是嫉賢妒能,加害功臣,懷疑賢良,勝利不給有功者記功,得地不給有功者獎賞,這就是他所以失去天下的重要原因。”高祖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安邦定國,撫慰百姓,保證前方糧草物資的供應,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沖鋒陷陣,每戰必勝,每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當今豪杰,我能重用他們,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就是我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尚且不能重用,這就是他所以被我消滅的原因。”
劉邦認為,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是當今豪杰,也是他建功立業、改朝換代、奪取政權的得力助手。事實正是如此,劉邦在其奪取政權過程中,正是由于能夠正確使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才能使他很快打敗了比他實力雄厚的項羽而建立了漢王朝。張良(?—公元前185年),出身于韓國貴族,他為了復韓反秦,曾經結交刺客,狙擊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傳說他在下邳(今江蘇邳縣)曾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在楚漢戰爭期間,他曾向劉邦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結英布、彭越、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等謀略,均為劉邦所采納。結果,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使劉邦得以建立漢朝。蕭何(?—公元前193年),出身為沛縣吏,曾輔佐劉邦起義。當起義軍進入咸陽時,他及時取出秦朝政府的律令圖冊,很快熟悉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等情況,楚漢戰爭期間,他推薦韓信為大將,自己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輸送士卒糧餉,支援前線作戰。在劉邦戰勝項羽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韓信(?—公元前196年),出身貧賤,初為流浪漢,曾寄食于人下。他歸依劉邦為大將后,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在滎陽、成皋之戰中屢建戰功。后又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大敗項羽,使劉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劉邦在奪取政權后,不把建立政權的功勞記在自己身上,而是能夠充分肯定“三杰”的重要作用,這一點是十分難得可貴的,值得人們借鑒。
在用人問題上,劉邦能夠做到量才而用,既不計較人才的出身和閱歷,也不要求他們都是全才,而是能夠揚長避短,適才而有。這是他之所以能夠戰敗項羽、奪取政權的主要原因。他所起用的人才,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如張蒼曾是秦王朝典掌文書檔案的御史;孫叔通是秦王朝皇帝顧問的博士;曹參是沛縣小吏;樊噲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嬰是馬車夫;周勃以編席為業兼當吹鼓手;灌嬰是布販子;婁敬是推車腳夫;酈食其是個窮書生;彭越、黥布曾是強盜。再如陳平曾是魏王咎的太仆,后隨從項羽入關任都尉,他出身貧窮,并有“盜嫂受金”之疑,陳平投奔劉邦后,被任為護軍中尉之職。他曾建議劉邦用反間之計,使項羽不用范增,并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為漢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將韓信曾寄食于漂母之家,并受“胯下之辱”。然而,劉邦并未歧視他們,而是量才使用,使他們各自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些表明,劉邦確實善識大才,用人如器,取其所長,避其所短。所以,在劉邦的左右,文臣如雨,猛將如云,形成了一個由不同人才組成的人才群體和綜合性的政治、軍事集團,為創建漢王朝的霸業盡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