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假蘇

[名詞解釋]也稱姜芥、荊假蘇芥、鼠蓂。李時珍說,荊芥原是野生,現在為世人所用的,大部分是栽培的。二月份播下種子,生長出的苗莖方葉細,為淡黃綠色。八月開小花,作穗狀花房,花房像紫蘇。花房里有細小的子,像葶藶子一樣。其苗炒來吃,辛香可口,也可用來做生菜。

莖、穗

[藥性氣味]味辛,性溫,無毒。

[藥效治療]主散淤血,除濕痹,祛諸多風邪,通利血脈,助脾胃。主治各種寒熱風癥,比如口面歪斜,周身麻痹,勞渴出虛汗,頭痛,背脊疼痛等病癥,另可治淋巴結核及皮膚瘡腫。助消化,解酒醉。做菜時生的熟的都可以吃,還可煎茶來喝。用豉汁煎服,可治嚴重的傷寒,能發汗。也是治療婦女血癥及疥瘡的重要藥物。產后中風抽搐、身體強直,研成粉末用酒送服。可散風熱,清醒頭目,利咽喉,消除瘡腫,治項強、眼中黑花及陰部生瘡、吐血、衄血、下血、便血、痔漏等。

[附加配方] 1.風熱頭痛。用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茶調下。

2.風熱牙痛。用荊芥根、烏桕根、蔥根等分,煎湯隨時含漱。

3.小兒驚癥。用荊芥穗二兩、白礬(半生半枯)一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丸,姜湯下,一天服二次。

4.一切偏風(口眼歪斜)。用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爛,取汁濃煎成膏。將藥渣去掉三分之一,將三分之二曬干為末。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早晚各服一次。

5.中風口噤。用荊芥穗研細,取二錢,酒送服。此方名“荊芥散”。

6.產后中風(手足抽筋,角弓反張,不省人事)。用荊芥穗子,微焙為末。每服三錢,酒或童便送下。口噤則挑齒灌入,齒緊則由鼻灌入。此方名“華佗愈風散”,還有“如圣散”、“舉卿古拜散”(亦即荊芥散之意,因舉卿切音為荊,古拜切音為芥。這是用切音隱語來為藥方名)等名。

7.產后血眩(精神昏冒)。用荊芥穗一兩三錢、桃仁五錢(去皮尖,炒),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水送下。如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錢。

8.產后下痢。用荊芥穗四五枝,燒存性,不能觸油火。燒好后加麝香少許,以熱開水調下。

9.口鼻出血如泉涌。用荊芥燒存性,研細。每服二錢,陳皮煎湯送下。二服可愈。

10.吐血不止。用荊芥連根洗過,搗汁半碗服下。服干穗末亦可。又方:荊芥穗為末,生地黃汁調服二錢。

11.尿血。用荊芥、縮砂,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12.血崩。和荊芥穗在麻油燈上燒焦,研細。每服二錢。

13.痔漏腫痛。用荊芥煮湯,每日洗痛處。

14.大便下血。用荊芥(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婦女用酒送下。又方:荊芥二兩、槐花一兩,同炒,研細。每服三錢,茶送下。

15.瘰疬潰爛(牽連到胸前兩腋,結塊大如茄子)。用荊芥根下段剪碎,煎湯熱洗。洗后,見破爛處有紫黑點,以針刺破,讓惡血流出。另用樟腦、雄黃,等分為末,麻油調勻掃爛處出水。次日洗過又掃,直至病愈。

16.疔腫諸毒。用荊芥一把,切細,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分為兩次冷飲。

17.各種瘡疥。用荊芥研末,加地黃自然榨汁熬膏,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茶或酒送下。

18.腳丫濕爛。用荊芥葉搗爛敷上。

19.頭目諸疾(眼疾,風氣頭痛,頭昏目眩等)。用荊芥穗為末。每服三錢,酒送下。

20.小腹急痛,癃閉不通。用荊芥、大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水送下。小便不通者,大黃用量減半;大便不通者荊芥用量減半。此方名“倒換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邮市| 永泰县| 杭锦旗| 微山县| 福海县| 凌源市| 全椒县| 驻马店市| 肥乡县| 梁河县| 台中县| 新野县| 雷州市| 汶川县| 察隅县| 侯马市| 兴安盟| 左权县| 长丰县| 乐清市| 南宫市| 虎林市| 饶河县| 乌兰浩特市| 都昌县| 厦门市| 万全县| 定襄县| 峨边| 永平县| 讷河市| 广西| 平南县| 西峡县| 外汇| 鸡东县| 隆昌县| 揭阳市| 浦东新区| 乡宁县|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