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東漢時成為傳統裝飾石柱

據古代資料顯示,堯舜禹時期的誹謗木是木制的,這種木制柱頭立在露天,經不住常年的風吹雨淋,很容易損壞。于是,至漢代時,木柱逐漸被石頭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狀還是維持著木柱子的式樣,細長的柱身,柱頭上有一塊橫板,這就成了華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與此同時,漢代以后,華表本身的造型也日臻精美。例如,頂端加了云板、承露盤、犼,柱身加上蟠龍等紋飾。

其中,華表上的“承露盤”紋飾據說和漢武帝有關。

漢武帝在世時,曾命人在漢朝宮殿的神明臺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

這自然是無稽之談,但后來這種形式卻流傳下來,并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只圓盤,便是華表上后來形成的“承露盤”。

由于華表上的紋飾越來越多,它的形象越來越美,于是,它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后來,人們在宮殿、橋梁、陵墓、城垣的前面都矗立上了這種建筑。

又因為這種建筑,由于上面有一個的“承露盤”的裝飾,柱頭上又還有一塊橫板,遠遠看上去就像一束花朵一樣,為此,人們稱它為“華表。”

但是,又由于它后來廣泛使用于宮殿、橋梁、陵墓等地,為此,人們又稱它為神道柱,擎天柱、萬云柱、石望柱、表、標、碣等。

在我國后來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神道柱為“秦君神道柱”,此石柱出土于石景山區永定河故道,共有兩件,建造于105年。

秦君神道石柱柱頂佚失,柱身及柱礎完整。兩件規格相同,通高2.25米,四方形柱額長0.48米,寬0.43米。柱身雕通長直線豎紋,柱上部雕兩只螭虎盤于柱側承托柱額。

額上為漢隸豎刻3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每行4個字,第二行3個字,內容相同,為“漢故幽州書佐秦君神道”。

根據秦君神道柱可以看出,漢代的神道柱有3部分:一是下部基座,即柱礎;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長方形石額刻字,額下有的飾以浮雕;三是柱頂部圓形上蓋,蓋上往往立有雕刻成動物或人物形狀的墓鎮。

除了漢代保留下來的秦君神道柱,在唐高祖李淵獻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也有幾對雕刻工藝精巧,造型美觀的華表柱。

其中,獻陵的華表位于內城南門外100米處,整個石刻品類極簡,但雕刻藝術價值很高,渾厚質樸,造型剛毅,健壯粗獷,豁達昂揚。

如華表座上浮雕的龍紋和頂上圓雕的狻猊,用筆十分簡潔,賦形又極為生動。圓雕的狻猊,形體高大,用寫實的手法鐫刻出猛獸的形象,粗壯的軀體,簡練的線條,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裝飾,既刻畫出獸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愛,這是唐陵石雕藝術的代表和精品。

同時,華表基座細節部分雖然殘破,但依然看得出當年的精美華麗。

乾陵內最為著名的華表位于陵墓前東西兩乳峰之間,下臨一色富平墨玉石鋪就的石階路,華表后面是百余件巨型石雕群,華表驟然挺立于前,標志著乾陵司馬道從這里起步。

這對華表高8米,直徑1.12米,由雙層方形基座、覆蓋蓮住座,八菱形柱身,昂噴蓮頂座及圓石5部分組成,柱身上下交接處雕有蓮瓣,中間刻有蔓草,石榴花紋,柱頂桃形。

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畫中的減底筆法,刻著象征吉祥的海石榴紋,其余三面,因風雨侵蝕,上面的花紋已無法辨認。

據說,柱座和柱頂之所以要雕刻成蓮瓣形,是因為唐代以佛教為國教,而在佛教中蓮是佛門善的象征,又因蓮于憐皆因,所以在佛教信徒中,蓮象征著佛以慈悲為懷,肩負普度眾生的宏任。

華表的頂端球形圓石,則是天降甘露的象征。這塊圓石,從造型上來看也恰似一顆碩大的盈盈露珠,被一朵蓮花高高托起,它既是源于遠古,用來指示陵墓位置的顯著標志物,又是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陵墓裝飾物。

這兩根華表性體之高,居所有石雕之手,各用一塊天衣無縫的巨石雕琢而成,渾然一體,給陵園平添了幾許莊嚴肅穆的神圣氣氛。

在乾陵,除了司馬道前面的這兩根外,其陪葬墓三王、兩太子、四公主墓前也分別有兩根華表,而八朝臣墓前則未見設立,這說明:乾陵華表除了以上兩種意義外,還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作用。

另一方面,從古籍中,我們還知道,在漢代時,人們還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讓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這樣一來,從漢代起,華表由早期的誹謗木逐漸發展成為橋頭和墓地等設置的小型裝飾建筑品,它一方面仍有標志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演變成了一種“華飾屋之外表”的裝飾物了。

[旁注]

蟠龍是指我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傳說中,蟠龍是東海龍王的第十五個兒子,他時常偷跑到人間游玩,當他看見人間遭遇干旱,他便用法術幫忙人們,從而得到人們的敬仰。

螭虎是戰國之后玉器中常見的異獸,戰國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紋飾。漢代以后,螭虎使用的更為廣泛。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蛟龍類。其形盤曲而伏者,稱“蟠螭”。軀體比較粗壯,有的做雙尾狀。螭紋最早見于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

獻陵為唐高祖李淵的陵寢。635年農歷十月修成,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依東漢光武帝原陵之規格修筑獻陵。該陵坐北朝南,封土為陵,呈覆斗形,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陵墓陪葬區位于陵園東北,現存有封土67座,

富平墨玉石墨玉石是指顏色是綠色,墨色,透明的玉石,因為其顏色透明,因為稀少,所以很珍貴。它是一種珍貴而稀有的自然資源,僅產于陜西省富平縣北部山區。為此,陜西富平地區以盛產“墨玉石”著稱。富平墨玉石漆黑如墨,古人將其與鉆石、寶石、彩石并稱為“貴美石”。

司馬道又稱神道,是陵前修建的道路,與墓道不同,謂神行之道。主要是秦漢以后,墓主建造陵園之后引導接近陵冢的道路。墓道是指修建墓葬時便于行人上下和隨葬品出入而修的道路,多為斜坡狀或臺階狀。在墓葬封土以后,墓道也隨之掩埋。故墓道只能存在于封土之下,無法看見。

乾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城北的梁山上,是陜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此陵墓建于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閱讀鏈接]

我國的華表從漢代起,便成為了建筑群中的一種裝飾品,在它由誹謗木演變成裝飾石柱的過程中,還曾經發生過一件事。

那就是,在秦始皇時代,為加強專制統治,他便廢除了誹謗木,直至漢代才又恢復了這一建筑,稱作“桓表”。但是,由于封建帝王不愛聽批評,不準人民提意見,因此桓表逐漸成為街心路口的路標,后來又變成一種石雕藝術,作為建筑物的裝飾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永安市| 沿河| 通榆县| 浦北县| 海原县| 平罗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克拉玛依市| 都匀市| 清水县| 娄底市| 大庆市| 防城港市| 永城市| 旬阳县| 南川市| 垣曲县| 闸北区| 临武县| 迭部县| 达日县| 洛隆县| 民权县| 南雄市| 竹北市| 容城县| 大关县| 奈曼旗| 新丰县| 周宁县| 航空| 沅陵县| 肇州县| 门源| 武宁县| 福海县| 连江县| 五台县| 社会|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