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雜米粥意在警示后人勤儉
- 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文化之美·萬民節(jié)日)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2438字
- 2021-05-25 09:10:24
源于祭祀——臘八節(jié)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和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
因在農(nóng)歷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
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在我國,有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和泡臘八蒜的習(xí)俗。
相傳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一戶農(nóng)家,家中有三口人,老兩口老來得子,守著一個兒子艱難地生活,日子雖然苦,但也一家其樂融融的。
老漢是個勤快人,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了,基本上整天都泡在那,每天披星戴月,精耕細(xì)作,調(diào)理的幾畝農(nóng)田年年都可以五谷豐登。
老婆婆是個勤儉的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xì)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
老兩口不但勤勞節(jié)儉,還心地善良,如果遇到天災(zāi)人禍,誰家揭不開鍋了,他們還常常拿些米糧接濟給這些人家,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
就這樣,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zhuǎn)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jīng)18歲了,雖說小伙子長得五大三粗,身強力壯的,可是跟他的爹娘卻有很大的差別,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yǎng)你小,不能養(yǎng)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后學(xué)學(xué)種莊稼過日子吧。”
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dá)達(dá),胡吃悶睡,一點也沒有將老人的告誡聽進去。
不久,老兩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著只要給兒子成了家,接下來就該合計怎么干活過日子了。
起初,這小兩口和老兩口預(yù)想的一樣,兒子和媳婦雖不算是特別勤勞,但是也能勉強糊口,加上老人的幫襯,日子倒也過得去。
哪知時間一久,媳婦的本性就露了出來,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的人,可謂是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去扶。
一天,老婆婆梳著頭發(fā),看著銅鏡中自己滿頭的白發(fā),自知土已經(jīng)埋到了脖子,上天留給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聽:“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
可是兒媳婦卻把這話當(dāng)成了耳邊風(fēng),一句也沒有聽進去放在心里。
過了幾年,老兩口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而且身患重病,躺在床上再也無法干活了。
有一天,老兩口把小兩口叫到床前,含著眼淚默默地盯著小兩口,語重心長得對小兩口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得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dāng)勤耕作,女應(yīng)多織布……”
話還沒有說完,老兩口就兩眼一翻,一起去世了。
老兩口去世之后,小兩口托鄉(xiāng)親們幫忙埋葬了兩位老人,然后看看囤里糧、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
女人附和著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
小兩口一唱一和,好不樂呵,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九霄云外了。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時光過去了,幾畝田地也很快變成了荒草園。家里的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
就這樣,小兩口還是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里依舊是顆粒無收,家里的吃穿也已經(jīng)沒有了。
看著小兩口斷頓的窘境,鄰居們念在去世的老人的情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
可是小兩口還是不知道悔改,甚至在想:“討飯似乎也是不錯的生活方式,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氣越來越冷了。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兩口的屋里沒有火,身上還穿著單衣,肚子也餓得咕咕亂叫,蜷縮在冰涼的炕席上“篩糠”,四只眼睛滿屋有所期待地搜尋著。
突然,小兩口發(fā)現(xiàn)炕縫里擠壓有幾粒米豆子,就立馬從炕上跳起來用手一粒粒扣出來。他們又發(fā)現(xiàn)地縫里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里。
然后他們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里面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干菜葉……凡是在房間內(nèi)找到能充饑的都放了進去。
煮熟后只能一人一碗,看著這好不容易做出來的一碗粥,小兩口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才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后悔沒有早聽進去,可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晚了。
正在小兩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fēng)刮來,由于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fēng)這么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了,小兩口被壓在底下,沒能逃出來。等鄰居聽到聲響趕來挖出來時,小兩口都已經(jīng)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米粥。
從此以后,鄉(xiāng)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都會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并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
“雜米粥”的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xùn)記心頭。”就這樣,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yuǎn)。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xí)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也就叫做了“臘八粥”。
[旁注]
銅鏡又稱青銅鏡。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在古代,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guān)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態(tài)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
搖錢樹傳說中的一種寶樹,搖搖它就會落下金錢來。北京舊俗中有歲末做“搖錢樹”祈年的習(xí)俗。浙南一帶舊俗,在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在門前掛“搖錢樹”,預(yù)示新的一年錢財滾滾來。
臘月農(nóng)歷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蠟月”。這種稱謂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guān)。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不論是打獵后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閱讀鏈接]
宋代的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中道:“臘月風(fēng)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
詩中寫道,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fēng)和日麗的春意。柴門里草煙漠漠,野河邊有許多牛經(jīng)過的痕跡。臘日里人們互贈、食用著佛粥,即臘八粥,更感覺到清新的氣息。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guān)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chǔ),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fēng)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quán)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shù)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dāng)時政治經(jīng)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wǎng)絡(luò)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奪嫡
【古風(fēng)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fēng)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lián)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zhǔn)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zhèn)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xiāng)。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shù)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zhàn)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