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對月崇拜及拜土地的說法
- 中秋與賞月(文化之美·萬民節日)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4513字
- 2021-05-25 09:35:10
到了周代的時候,祭月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祭月的時候,要求月亮是圓滿明亮的,而農歷八月十五這天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望月的最佳時間,此時又恰逢農閑,于是這天就成了祭月和賞月的最佳日子。
在周公記述西周政治制度之書的《周禮》中就已經有“中秋夜迎寒”的記載。
在研究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中載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據史書記載,太陽和月亮幾乎是所有原始民族都要進行祭祀的一種古老崇拜。在古代曾有這樣的認為,日為眾神之主。所以在原始的神話中,就有很多以太陽為中心內容的故事。如羲和生日,浴日,馭日,羿射九日,夸父逐日等,都直接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太陽無限的崇拜心理。
在周朝時,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和冬至祭天的習俗。
漢民族自上古以來便一直有敬天禮地的習俗,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在原始神話中,有把日神羲和當做月神的傳說。由于嫦娥奔月神話的廣泛流傳,嫦娥便成了月神。
在一部極富有神話傳說的古老的奇書《山海經·大荒西經》中就記載有: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上古時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時代似乎出現了兩種發展方向,一是在民間自然發展演變,一是上升為天子禮天的禮制組成部分。
周禮是因俗制禮,天子禮月顯然是建立在華夏月神信仰的基礎之上。由此,天子的禮月才能獲得足夠的信仰合法性,禮月才能成為鞏固統治政權的有效的政治儀式和文化制度。
在皇家看來,祭月重在禮敬夜明之神,并以示悌。其實祭祀在秋分日有月無月、月圓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陰氣向長的時刻,避開此時而追求圓月之祭,是對月神的不誠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
于是,每逢中秋夜的時候,都會舉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動,人們設上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古代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天壇、月壇、地壇,分設在東、南、西、北4個方向。后來,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并在民間有了大幅度的普及。
中秋賞月活動約開始于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在晉代,就有謝尚鎮守牛渚,中秋夜與左右屬僚駕舟泛江,賞月吟詩的記載。
此時,民間對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緩慢發展,而統治階層重在向月示敬,游賞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時,以“祭月和游賞”為標志的中秋節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在漢民族文化的發展歷史上,禮儀和風俗的演變在諸多領域皆呈現禮退俗進的趨勢。隋唐時代的繁榮,逐漸激發了民間在仲秋祭月時節的玩賞之風,賞月之風和民間流傳的祭月風俗逐漸合流,由于民間信仰表達的相對靈活性,人們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
所以,最接近秋分點的一個滿月日,就成了這一秋月祭賞之節最佳的選擇,而這一天就是夏歷的八月十五,也因為這天是秋天的最中間一天,所以人們逐漸將這天稱作“中秋節”。
中秋之時,正值農業豐收季節。收新谷、酬神農、慶豐收、祭土地、敬神明,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
遠古人感謝土地賜給人們衣食,所以每逢中秋,農民將稻谷堆成圓圓的谷堆,上面用燒過的稻草灰寫上“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等吉祥話,祈盼來年豐收。
有的地方在中午祭神祭祖,晚上過中秋。臺灣有的地方傍晚以牛、羊、豬三牲以及潤餅,祭謝土地神。有的地方還祭潮神和觀潮水,以求航運平安。于是,在關于中秋節的起源中又加入了拜土地神的說法。
后來,在八月十五中秋這天,一些待嫁的女孩子就會扮成嫦娥的樣子登臺,然后把繡有各種花朵的手帕拋向臺下,拾到者如是未婚的男子,將手帕還給姑娘,雙方若有意,則再以一定的物件相贈定情。
八月十五這天,逐漸成為古代男女踏歌覓偶,追求愛情的良機。在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中秋節的月夜還有“跳月”、“鬧月”和“行月”等習俗,大多都與尋偶有關。
在我國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在這天夜里,人們在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的時候,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家人,期盼家人團聚的心緒尤為急切。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來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團圓節”。
到了東晉時期,在我國的南京地區又出現了關于中秋節起源的另外一種說法,稱為“牛渚玩月”,一度被傳為賞月的佳話,并逐漸演化為中秋佳節。
牛渚在漢時就屬于丹陽郡秣陵的管轄范圍,1600多年前東晉在南京建都,鎮守牛渚的大臣謝尚在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人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于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
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窮書生,由于對才能的尊重,他們之間打破了身份地位的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此后文人雅士亦趨之,于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
到了唐代,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道:
昔聞牛渚詠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
在無限感慨的同時,登城西的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又因為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的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逐漸演變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
但是關于月亮,在當時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成為中秋佳節人們相互訴說的一個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目犍連”的公子。目犍連生性好佛,為人心地善良,對母親十分孝順。但是,目犍連的母親,身為娘娘,卻生性暴戾,為人好惡,總是干一些讓人憤怒的事情,人們都很厭惡他。
有一次,目犍連的母親忽然心血來潮,想出了一個異常惡毒的主意,和尚念佛吃素不是天經地義的嘛,我就偏偏要作弄他們一下,讓和尚們開葷吃狗肉!一想到這個,目犍連的母親就一陣心歡。
于是,她吩咐人們做了360只狗肉饅頭,并對外宣稱這些都是正宗的素饅頭,是專門為寺院的和尚們準備的齋飯,并派人立馬去寺院里面施齋。
目犍連知道了這件事,就急匆匆地跑到母親面前,極力勸說母親放棄做這件事情。
但是,正在興頭上的母親哪能聽得進去呢,并狠狠斥責了目犍連。無奈之下,目犍連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的方丈。方丈得知這件事之后,就準備了360只素饅頭,藏在每個和尚的袈裟袖子里。
剛準備完,目犍連母親派來的施齋隊伍就到了,發給每個和尚一個狗肉饅頭,和尚們不動聲色地接了過來。在飯前念佛時,和尚們偷偷用袖子里的素饅頭將狗肉饅頭調換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
目犍連的母親見和尚們個個吃了她的饅頭,高興得“嘿嘿”拍手大笑說:“今日和尚開葷啦!和尚吃狗肉饅頭啦!”
方丈雙手合十,連聲念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事后,將360只狗肉饅頭,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這件事情不知道怎么回事被天上的玉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將目犍連的母親打下十八層地獄,并變成了一只惡狗,讓她永世不得超生。
目犍連是個孝子,得知母親被玉帝打入地獄之后,非常著急。他日夜修煉,后來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終于成了地藏菩薩。
為了將自己的母親拯救出來,他用錫杖打開地獄門。這一下,目犍連的母親和關押在地獄里面的惡鬼全部都逃了出來,并投生凡間作亂。
玉帝得知后大怒,令目犍連下凡投身為黃巢。后來“黃巢殺人八百萬”,傳說就是來收這批從地獄逃出來的惡鬼。目犍連母親變成的惡狗,逃出地獄后,十分痛恨玉帝,就竄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賬。
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趕太陽和月亮,想將它們吞吃了,讓天上和人間都變成一片黑暗的世界,以解自己的心頭之恨。這只惡狗沒日沒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張開大嘴狠狠地撕下一片,追到太陽,也將太陽咬上一口。
天地一時間人心惶惶,不過人們慢慢地發現,目犍連母親變成的惡狗最怕鑼鼓和燃放爆竹,只要敲起鑼鼓和燃起爆竹,就會渾身打顫,被吞下去的太陽和月亮又只好吐了出來。
太陽、月亮獲救后,又日月齊輝,重新運行了起來。目犍連母親變成的惡狗不甘心,又追趕了上去,這樣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食和月食。民間就叫“天狗吃太陽”、“天狗吃月亮”。
直到現在,尤其是在中秋佳節月亮特別圓的時候,不少地方還流傳著敲鑼擊鼓、燃放爆竹來趕跑天狗的習慣,為的就是留下這輪皎潔的月亮。
[旁注]
《禮記》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85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在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春分春季90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在黃經0°即春分點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山海經》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產、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
秋分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袁宏(約328年~約376年),東晉文學家、史學家。陳郡陽夏人,初入仕途,謝尚引為參軍。袁宏文筆典雅,才思敏捷,后為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桓溫卒后,入為吏部郎,授東陽太守。太元初去世,后世留有《后漢紀》30卷。
李白(701年~762年),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
目犍連本名拘律陀佛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神通第一”的稱號。目犍連弘揚佛法遭到外道的嫉妒,在一次弘法經行中,死于裸形外道的暗殺。他是佛教史上第一個為了傳播佛法流血殉教人。
玉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玉皇上帝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兇禍福。
爆竹古時在節日或喜慶日,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和瘟神,謂之“爆竹”。火藥發明后以多層紙密卷火藥,接以引線,燃之使爆炸發聲,亦稱為“爆竹”。
[閱讀鏈接]
中秋節是由傳統的“祭月節”發展而來的。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祭后分胙,飲宴、賞月。
華夏祭禮講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天氣因素不是關鍵。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壯族“祭月請神”的活動在每年的農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
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4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