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愛國詩人屈原悲憤投江

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臣叫屈原。他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秭歸,他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的國力有所增強。但是,他的性格十分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也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懷王便開始對屈原產生了罅隙,疏遠了屈原。

屈原雖遭讒被疏,但他始終以國家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

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危險,他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半步。表現了他對國家的無限忠誠,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高尚人格與意志。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屈原也被楚懷王逐出了郢都,開始了被流放的生涯。

屈原被流放到了沅江和湘江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他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思想感情,表達了他對楚國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我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

《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

《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

《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

《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這些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如《離騷》寫他向重華陳辭之后御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于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

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

此外,《九歌》和《天問》等還采用了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說為素材,其想象之大膽、豐富,十分罕有。除此之外,屈原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

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丑、善惡形成了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第二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他心如刀割,但是,他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國家。

他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他最終還是愛戀故土,悲憤交加之中,他于農歷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

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我們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

作為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我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我國古代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我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后來漢賦的形成。

傳說屈原投江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人們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地尋找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和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全部都投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便紛紛仿效。

有一位老醫生則拿來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人們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后逐漸發展成粽子。

此后,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正是由于紀念屈原的緣故,端午節也因此被稱為詩人節。后來唐末江南僧人文秀寫過一首《端陽》詩: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詩表達了人民對屈原的同情與崇敬,抒發了作者對昏君和奸臣的痛恨。

[旁注]

三閭大夫戰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是主持宗廟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閑差事。是一種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務的官職。屈原被貶后任此職。

黃棘之盟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太子蕩繼位,有人建議武王殺張儀。張儀聞訊,邀他的老鄉魏章一道逃回魏國。公元前305年,秦、楚兩國互為婚姻,秦迎婦于楚,楚迎婦于秦,結為昆弟之國。次年,懷王與昭襄王在楚國黃棘會晤,簽訂“黃棘之盟”。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成為我國漢族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天問》屈原的代表作,收錄于西漢劉向編輯的《楚辭》中,全詩373句,1560字,多為四言,起伏跌宕,錯落有致。該作品全文自始至終,完全以問句構成,一口氣對天、對地、對自然、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提出173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汨羅江屈原投江的地方,發源于江西修水黃龍山梨樹堝,于龍門流入湖南平江境內。向西流經平江城區,自汨羅市轉向西北流至磊石鄉,于汨羅江口匯入洞庭湖。

農歷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

[閱讀鏈接]

傳說有天晚上,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么多食物,您吃到沒有?”

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可是到了第二年的端午節,尖角的粽子還是被魚蝦鱉蟹給吃掉了。于是屈原再一次給老人托夢,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后,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也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一種來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阳信县| 股票| 集贤县| 安达市| 沈阳市| 吐鲁番市| 黄平县| 涟源市| 忻州市| 宜州市| 新野县| 营山县| 稷山县| 子洲县| 花垣县| 白河县| 桑日县| 宁波市| 祥云县| 铁岭市| 丹棱县| 内江市| 日土县| 乐至县| 武穴市| 明星| 阜阳市| 台山市| 黑水县| 辉县市| 恩施市| 日照市| 嵊泗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万载县| 德兴市| 康保县| 武定县| 那曲县|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