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攻打法國這個宿敵,是在“閃擊”波蘭取得重大勝利之后。
隆美爾作為一個傳統的步兵軍官,在陪伴希特勒巡視波蘭戰場期間,“對裝甲部隊在這次大戰中的作用和戰績,羨慕不已”。
陪同希特勒從波蘭返回德國后,隆美爾利用經常能見到元首的特殊條件,開始伸手向希特勒要官了,他要求能去指揮一個裝甲師。然而,當他的這個要求拿到陸軍總部討論時,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沒有同意。
勃勞希契認為可以讓隆美爾去指揮一個師,但這個師僅應限于步兵師,因為他是純粹的步兵出身。要知道當時德軍遠沒有全部機械化,為數不多的裝甲師被陸軍總部視為心肝寶貝,他們怎么能讓從來沒有在裝甲部隊干過的隆美爾去指揮這個技術復雜的兵種呢?
最后,還是在希特勒親自出面干預下,陸軍總部終于同意任命隆美爾為德軍第七裝甲師師長,并在進攻法國的戰役打響之前發布了這項任命。
盡管如此,陸軍總部還是舍不得把最好的裝甲師交給這位從未與坦克打過交道的將軍。第七裝甲師原為第二輕型裝甲師,是由騎兵部隊改編的。
在德軍入侵波蘭的戰爭中,第二輕型裝甲師只裝備有90輛輕型坦克,而且多是德國吞并捷克時從捷軍那里掠奪來的舊貨,其戰斗力遠低于德軍中建立較早的六個標裝的裝甲師。
波蘭戰爭結束后,第二輕型裝甲師改編為第七裝甲師,改編后雖使坦克數量增加到兩百余輛,但仍有近一半是捷克制造的輕型坦克,而且,“師里的士兵大部分來自圖林根,那是德國的一個很少造就出有前途的軍人的州”。
隆美爾到任后干勁兒十足,他心里憋著一口氣,“要使這個最差勁的裝甲師變個樣子,讓陸軍總部的那些顯貴們瞧一瞧我的本事”。他一上任,就首先抓紀律和整頓作風。
為了整肅軍紀和殺雞儆猴,他撤銷了一個只顧養尊處優的營長的職務,并讓這位軍官在90分鐘之內離開軍營。每天早晨6時,他還帶頭出操跑步,進行嚴格的體能訓練。
經過一番磨煉,“這群圖林根的小伙子,多數人改變了松松垮垮、吊兒郎當的習氣,懂得嚴謹和認真了”。
其次,他狠抓坦克兵的戰術訓練。雖然古德里安早在1929年就提出了利用坦克進行突破的思想,德軍組建專門的裝甲師也已有五年的歷史,但卻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坦克兵戰術訓練教材。隆美爾一邊用古德里安的一些現成的理論指導訓練和演習,一邊摸索新的東西。
至1940年5月對法國進攻開始時,在就任裝甲師師長僅三個多月的時間內,聰明和領悟能力極強的隆美爾,不僅在坦克作戰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已成為內行,而且發展了某些獨特的作戰藝術。如把坦克部隊編成各種大小隊形,用快速的、熟練的無線電指揮和重炮轟擊的形式實施野戰等。
德軍陸軍總部這時才認識到隆美爾非等閑之輩,并欽佩他們的元首“慧眼”識人的本領。
1940年5月10日,德軍發起了自大戰爆發以來對西歐國家的首次大規模的進攻。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天剛破曉,盟軍的官兵還在酣睡中,成群的德軍轟炸機便呼嘯而過,對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瘋狂的轟炸。
同時在從北海到馬其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千米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突破三個中立小國荷、比、盧的邊境,粗暴地違反了德國人曾經莊嚴地一再作出的保證。
與德軍對峙的法、英、荷、比等國的軍隊共有135個師,有著綿亙的防御工事,坦克的數量也足以與德軍匹敵,可是他們并沒有像德軍一樣把坦克集中起來,更沒有料到德軍竟會集中裝甲部隊從阿登森林突破,因此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德軍裝甲部隊迅速突破阿登地區。
5月14日,德軍搶渡馬斯河。
5月15日,德軍深入法國境內后兵分兩路:一路朝巴黎方向逼進,一路沿寬闊平坦的公路向英吉利海峽推進。
5月19日,德軍攻克了康布雷。
6月5日,德軍沿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向法國首都巴黎發動進攻,開始了“法蘭西戰役”的第二階段。
6月7日,德軍突破法軍索姆河防線。接著,隆美爾又率領部隊繞過前進道路上的設防據點,一鼓作氣渡過塞納河,急轉西進,直抵第厄普海岸。此舉切斷了法國第十集團軍左翼五個師的退路,迫使數萬名法軍官兵向第七裝甲師投降。
6月18日,隆美爾的部隊又拿下瑟堡,至此結束了他橫掃法國和西歐的主要戰斗。
在戰斗過程中,隆美爾乘坐的裝甲指揮車總是出現在最靠近前線的地方。他不是靠地圖和遠距離遙控來指揮作戰,而總是堅持在前線指揮。他還經常率領十幾輛坦克和部分摩托化步兵在前面為部隊開路。
在突破法軍防線后,隆美爾心中只有“攻擊”二字,從不把注意力放在估計對方重新集結、進行反擊、威脅翼側和后方上,進而使他的第七裝甲師總是突出在整個戰線之前。
在法國作戰期間,隆美爾的“魔鬼之師”共俘敵97648人,繳獲炮29門,坦克和裝甲輸送車458輛,其他車輛3500輛。而他的師僅陣亡682人,傷1646人,失蹤296人,損失坦克42輛。
法蘭西之戰后,英倫三島已成孤懸海上的一葉方舟,飄飄搖搖,素有“雄獅”之稱的首相丘吉爾艱難地領導英國軍民在苦苦支撐局面。
但希特勒沒有一支可以與英國海軍決一雌雄的強大艦隊,其空軍在與英國皇家空軍進行的英倫空戰中也沒有撈到什么便宜,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不得不一拖再拖。
希特勒也像拿破侖一樣望洋興嘆起來。
在半年多的時間里,隆美爾沒有打什么仗,比起那刀光劍影的戰場來,現在恬靜多了。
不過,在對法之戰后的論功行賞中,一大批將領晉升了軍銜,隆美爾卻沒有晉升中將,也未得到夢寐以求的櫟樹葉勛章,顯得有些沮喪。直至1941年年初,他才被晉升為中將。
當然,隆美爾在戰斗期間的表現也并非是無懈可擊的。他的直接上級——裝甲集團軍司令霍特將軍在一份秘密的作戰總結報告中認為:隆美爾身為一師之長,在戰斗中太容易憑一時的沖動行事。另外,他的指揮經驗尤其是對后勤補給的組織指揮經驗仍顯不足,并且對別人在他所贏得的勝利里作出的貢獻沒有謙遜的認識。
后來,當隆美爾邀請第四集團軍指揮官為自己所寫的一本有關法國之戰的手稿撰寫序言時,他的這位老上司委婉地對隆美爾指出:
書稿中沒有充分反映出空軍對第七裝甲師的支援作用,對該師左鄰右舍的戰績也沒有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
言外之意,就是責怪他太貪功了。
雖然在德軍中科班出身的裝甲部隊指揮官們看來,隆美爾的指揮藝術未免有些不合常規,但是他在戰場上的行動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出色的裝甲師師長。
他親臨前線,沖鋒在前,而不是置身于戰場之外;他的作戰計劃簡明扼要,并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使下級指揮官能見機行事;他充分利用裝甲車輛良好的機動能力形成進攻的突然性,多次挫敗敵方的抵抗。
隆美爾一身兼備“虎”威與“狐”氣。當他率領裝甲師沖鋒陷陣時,他就像一只下山猛虎;而當他施展種種詭計攫取勝利時,又成了一只十足狡猾的狐貍。
正像納粹宣傳家們吹捧的那樣:
隆美爾的魔語是速度,靈活機敏是他的資本。
在此期間,隆美爾的工作一方面是組織部隊進行軍事訓練,另一方面是協助納粹的宣傳部門拍攝一部反映德軍在法國取得輝煌勝利的影片《西線的勝利》。
隆美爾這時很注意宣傳自己,也樂得能跟戈培爾的人拉上關系。為此,他一遍遍地指揮士兵們演示作戰時的情景,讓攝影師精心拍攝,因為他知道這部影片放映后,隆美爾的名字將在德國家喻戶曉。
空余時間里,他還將第七裝甲師的戰時日志整理成一本小冊子,并把它呈給希特勒。
希特勒閱后大加贊賞,于1940年12月20日給他寫親筆信說:
你應該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對此,隆美爾曾興奮地告訴妻子露西:
元首在日理萬機的操勞中,還能抽空閱讀我寫的有關裝甲師的歷史,并且還給我回了信,這使我感到無比的榮幸。
其實希特勒之所以能在眾多的法西斯將領中如此破格地優待他,是打算讓他去擔負一項更艱巨的使命。軍人的本能也使他意識到了這一點。
果然,1941年2月15日,在隆美爾從部隊回到維也納新城的家中準備度假的當天晚上,“元首大本營”的一名軍官帶著一份要他立刻與陸軍總司令和希特勒會見的通知找上門來。當夜,他便跟著那位軍官動身前往柏林。
次日,他見到了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希特勒,他們告訴他:他已被任命為德國“非洲軍”軍長,任務是赴北非與意大利人共同對英軍作戰。
原來,在德國征服西歐的同時,意大利法西斯也加緊了對北非和地中海地區的侵略擴張。地中海為歐、亞、非三大洲所環抱,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西經直布羅陀海峽通往大西洋,東北以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東南經蘇伊士運河、紅海通往印度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中世紀以來,誰能全部或大部控制住地中海,誰就可以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其中,屬于地中海文明一部分的北非地區,由于地處大西洋、地中海和紅海之間,更是兵家歷來爭奪的戰略要地。
特別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后,列強在北非的爭奪愈加激烈。至20世紀初,法國占領了北非西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英國控制了北非東部的埃及和蘇丹,意大利搶占了中部的利比亞。
希特勒德國征服法國后,貝當政府雖保留了在北非名義上的利益,但實力已大不如前了。英國正面臨德國入侵的威脅,更難以顧及北非。
所以,法國戰爭結束不久,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便派遣50萬大軍于1940年9月入侵埃及。
希特勒原本并不希望墨索里尼到北非地區去大動干戈,特別是自1940年夏末起,在眼看入侵英國無望的情況下,他已將登陸準備作為恫嚇英國的手段和著手實施入侵蘇聯的掩護,妄想在打敗蘇聯奪得“生存空間”后再圖謀其他。
希特勒雖然不贊同墨索里尼的行動,但在意軍入侵北非時曾主動提出派一個裝甲師以示支援,然而卻被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墨索里尼婉言謝絕了。
墨索里尼原以為他的50萬大軍會很快旗開得勝,將英軍徹底趕出北非,從而再現昔日古羅馬帝國的輝煌。
豈料,開戰不久英軍便頂住了意軍的進攻,并于1940年年底轉守為攻。至翌年2月初,英軍相繼收復和占領了地中海及紅海沿岸的巴爾迪亞、托卜魯克、班加西等地,殲滅了意軍九個師,僅俘虜就抓到了13萬余人。
墨索里尼這時只好求助于希特勒。
希特勒認為:雖然對德國來說,丟掉北非并不影響他將要發動的侵蘇戰爭,但這會對意大利人產生強烈的精神震撼,使他們因擔心英國以北非為基地來對自己的國土進行轟炸而退出“軸心國”聯盟,那樣就將大大損害德國的戰略利益。
于是,希特勒決定組織一個以兩個德國裝甲師為主力的“非洲軍”前往北非,并挑選隆美爾為指揮官,全面負責這次遠征。
希特勒挑選隆美爾為“非洲軍”最高長官,給隆美爾搭就了一個充分顯示自己才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