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小學語文學習特點與學習方式

  • 學霸習慣學習法
  • 李澤國編著
  • 3030字
  • 2021-05-28 14:46:33

小學階段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時期,兒童入學后從以游戲為主導轉化成以學習為主導活動,開始承擔社會的義務。學校學習的新需要與兒童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發生了矛盾,從而構成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

兒童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小學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

表現在情感逐漸豐富和深刻;自控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加速發展。

小學語文學習的特點

(1)實踐性

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語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基本的語言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自動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活動,要達到如此熟練的程度,必須形成長時工作記憶,而長時工作記憶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對有關材料非常熟練。熟練掌握語言材料的基本途徑是朗讀、背誦等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化為學生的血肉,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提高,學生的語文創造素質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以養成。

(2)真實性

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主要關注言語的內容,關注言語所傳達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實的信息輸入和輸出。閱讀,是為興趣而閱讀,為實用而閱讀,在閱讀中獲取知識、陶冶情感、體驗人生;寫作,是為真情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寫的都是自己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情感,或者通過寫作達到了某一交際實用目的。

(3)持續性

指語言習得者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經常性的大量的讀寫實踐活動。表面上看起來,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大學,語文課占用的課時是最多的,然而這些時間實際上被大量的講析或大量的練習占用,學生的閱讀量少得可憐,寫作量也少得可憐,一學期下來,也就讀了那么幾十篇課文,寫了那么七八篇作文。而課外的時間又被語文作業和其它科目的作業所占用,以致出現了學生在母語習得的黃金時期卻沒有足夠母語習得的奇怪現象,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語文教學“花了2700多課時,卻是大多數不過關”的“咄咄怪事”了。語言能力是一種心智技能,凡技能都需要“反復歷練”,沒有量的積累,也就沒有質的提高。呂叔湘先生曾說過,一個中學生一學期要閱讀80萬字才可培養起閱讀能力。我國傳統語文學習方法中強調多讀多寫,強調“處處留心皆語文”,與母語習得的持續性特點是完全一致的。

(4)反復性

反復性特點是指在母語習得中對部分語言材料反復閱讀,反復玩味,以達到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積淀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等目的。這種反復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精讀,它不是對語篇語段的抽象分析,而是對語言材料的直覺感知。反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重讀、摘抄、誦讀、背誦等。在這方面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古人讀書,不像現在這樣分析或做練習,主要是讓學生讀書,講究誦讀涵泳,強調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涵泳中,學生不僅語感會增強,對文章的理解會加深,結構文風會受到影響,而且精神人格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而通過熟讀成誦形成的語言積累,也會成為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即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5)漸變性

漢語文表情達意意蘊豐富。語文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語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環往復地浸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與提高均呈現螺旋上升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不是直線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語文學習具有漸變性。

(6)整體性

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整體不等于各部分的簡單相加。皮特·科德在《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提出,由于語言具有系統的相互聯結關系,因而認為一個項目可以孤立地進行教或學的這種想法是不實際的。語文學習整體性,即指語文學科基礎性和廣泛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識性和技能性、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文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獨立性和兼容性、螺旋性和直線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征的和諧統一。漢語言無論是漢字、詞語還是一篇文章,其整體性也是很突出的。一篇文章,無論從結構布局、章法的起承轉合、前后照應上看,還是從文章所表達的內容上看,都是渾然一體的。

(7)文化性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我國數千年文化的積淀,它記載著我們的信念、人際關系、文化傳統。而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們沒有重視和充分挖掘漢語以及漢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沒有使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進入現代化社會。語文學習要完成一個艱巨的任務:讓學生從小學一直到高中逐步自覺地承擔起弘揚我國光榮的文化傳統的職責。

(8)思維性

語文是人學。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有思維的大腦,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語言。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憑借語言與文本的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這一過程正是語言和思維融合的過程。正如古人所云:“書不成誦,無以致思索之功;書不精思,無以得義理之益”。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學生要學好語文就必須學會思維。

語文學習除了上述特點外,還具有藝術性、趣味性、艱巨性等特點。它的藝術性不僅表現在語文學習的內容有許多是和藝術有關的,就是語文學習過程也帶有藝術性,可以使人從中受到陶冶,得到美的享受;語文學習能引人入勝,使人產生興趣,甚至達到著魔入迷的程度,同時語文學習又不是很輕松的,要克服許許多多困難。

對于語文學習的這些特點,在學習語文時必須有充分的認識,這樣才能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到一條科學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習的效率。

小學語文學習方式

(1)新課程倡導的語文學習方式

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接受學習,以聽講、記憶、模仿、練習為特征,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和技能。在中小學課程中,有許多陳述性的、事實性的知識運用接受學習的方式更為有效。但接受學習既有優點,也有其缺點。它的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這就意味著,接受學習有其強調接受和掌握的被動的一面。長期地過于強調單一的接受學習,其結果必然導致人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冷落和忽視發現與探究。

對學生來說,長時間的,持續6年、9年甚至12年的學校生活,如果主要以聽講、記憶、模仿、練習等方式學習的話,就不可能指望他們走向成年后,能夠獨立思考、富有個性和充滿自信,并且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學習仍然是人類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學習方式。接受學習的最大價值在于學生不必從零開始學習活動。他們可以通過直接接受前人與他人的認識成果從而加速個體的認識發展過程,從而使有限的生命個體能夠更從容地面對無限的知識海洋與大千世界。所以接受學習不僅是人類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意味著拒絕接受學習。

(2)運用學習方式應注意的問題

要辨證地看待三者之間的關系,發揮各自達成目的進程中的意義與作用。

“自主”是實現“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途徑、形式;“探究”是表現“自主、合作”的最終目的。

教師要找準角色位置,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習的組織者:適當調控課堂節奏;合理控制學生學習情緒。學習的引導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啟發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引導學生發現并糾正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學習的參與者:參與學生的誦讀活動;參與學生的發現活動;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蕲春县| 青冈县| 南充市| 资溪县| 元阳县| 静海县| 山阳县| 大荔县| 尖扎县| 金堂县| 桦川县| 剑川县| 商都县| 海兴县| 东丽区| 宁安市| 连平县| 扶绥县| 安新县| 老河口市| 阿图什市| 平原县| 那曲县| 安顺市| 灵川县| 舒城县| 胶州市| 扬州市| 南投市| 巴林右旗| 佛学| 北海市| 通山县| 连平县| 沈丘县| 浮梁县| 长汀县| 盐边县| 邢台县| 饶河县|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