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司達登島
- 海島探險的故事(世界經典科幻故事全集)
- 周治主編
- 2923字
- 2021-05-31 09:39:03
司達登島又叫司達登州,位于新大陸西南部的盡頭。在火成巖時期的火山噴發時,它撤出了麥哲倫群島,成了群島最東面的一塊殘余地方。兩個大洋的水同時沖洗著它,大西洋或者太平洋的船只從南端經過時,都必須繞過它。
17世紀荷蘭的航海家拉美爾發現拉美爾海峽后,就把司達登島和火地島分開,中間距離近20里。船只從這里通過,既安全又省時。司達登島在東面形成一堵天然的墻,不論汽船或帆船在此通過,都比繞到島的南面安全,很少會碰到大的風浪。
司達登島東西長39里,南北長11里。
此島沿岸參差不齊,港灣和河流緊密相連,水道入口處有無數島嶼和珊瑚礁,經常造成船只失事。沿岸到處都是危崖和巨石,晴朗的天氣里,海浪也不停地拍打著它。
島上無人居住,但如果是11月到2月份的季節,這里正好是夏季,也不是完全不能居住。牲畜在內陸的巴萊港東部也可以也找到飼料。當積雪融化時,地上就長出了青草,直到上凍前,土地都很潮濕。在麥哲倫海峽氣候條件下生長的牛馬,在這里也許會繁殖。真正的冬季來臨時,這里的牲畜就要被送到巴塔尼亞或火地島的草原上。
這里生長著少數的野生駱鹿,它是一種處于極端原始狀態的野鹿。只要燒烤得當,它的肉也可以吃。冬季時,駱鹿靠吃積雪下的草根來維持生命。
草原從四周向島的中心延伸,幾片樹林盡是些光禿的枝條,葉子短小,黃中帶綠。大多數樹木是南極棒,樹身高大,枝干向外平伸。島上還有一種少見的伏牛花和一種冬青。
司達登島的面積很大,其中四分之一是平原和樹林,其余多是巖石林立的高原。高原上散布著不規則的亂石,是古代火山噴發形成的,主要成分是水晶巖。今天已經看不到當年火山噴發的痕跡了。
島中心的草原,看上去很遼闊。在冬季時,它完全被冰雪覆蓋,什么也看不見。西面的地面極不平坦。沿海的山峰極其陡峭,有些海拔高度達3000尺。這些山峰是安第斯山脈的末節,這座大山橫貫南北,如同新大陸的脊梁。
在這種高寒氣候下,再加上經常受暴風侵襲,島上的草木極為稀少。僅有的幾種都是在麥哲倫倫海峽氣候或是火地島氣候條件下能夠生長的植物,其中有元參、藥苓、海綠草、雀麥及幾種野草。和樹林、大草原相比,這些小花則顯得很蒼白,它們即開即謝。沿岸礁石及石坡上可以找到幾種苔蘚;樹下面可以找到充饑的草根。火地島上的土人則把它作為食糧,因為植物根中多少要有些營養。
島上根本找不到溪流,因為這些堅硬的土地不會向外涌水。一年中有8個月是積雪,只有在夏季,陽光斜照才使積雪融化,水土濕潤。這時,島上各處的礁湖才顯露出來,沼澤才儲存些淡水。山上流下的水則流入愛爾高灣的小河里,有的則流入圣劍恩角的港灣里。
由于沿海水產資源豐富,火地島上的人則駕著木船,冒著風險,穿過拉美爾海峽,到這里來捕魚。這里有鱉魚、鮭魚、鱔魚等。當海豚、鯨魚、海豹涌到海面時,會招來許多漁船捕撈。由于人們的濫捕濫殺,海洋生物大都躲到南極海洋中去了。因為那兒有危險,很少有人再去捕魚。島的周圍盡是些淺灘、石灣,滋生著貝殼、牡蠣、蛙、獺、蛾螺等,珊瑚礁里面則更是生長著數不清的甲殼動物。
這里的鳥類品種很多,有信天翁、鸚鳥、千鳥、海雀、白鷗等,它們經常聚到島上來歇腳。
這座島相當于一塊巨大的巖石,根本不能居住,它是麥哲倫群島的一部分,是阿根廷共和國和智利共和國共有的。
最熱的季節,火地島上的人偶爾也有到這兒來暫避的。大多數商船都使用麥哲倫海峽。現行的船只,不論來自東方還是西方,都必須按照這條航線行駛,才能比較安全。只有那些繞行合恩角的船只才會注意到司達登島。
阿根廷共和國建造的這座天邊燈塔,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許多國家都應該感謝它。以前麥哲倫海峽一帶的海面,從處女角到天柱角,都沒有燈塔。司達登島上的燈塔,對于航海人來說確實是一顆指路明燈。甚至連合恩角一帶都沒有燈塔,使從太平洋進入拉美爾海峽的船員們都提心吊膽。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阿根廷共和國才決定建造這座燈塔,燈塔建成的時間是1859年12月9日。
離愛爾高海灣盡頭那條小河150碼處,地面升為一個山丘,約120尺高,這座山丘像一個石臺,石臺上砌了一道墻,即是塔基。在一大堆雜物、宿舍、倉儲中間,燈塔豎了起來。
附屬房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守塔人員宿舍:內有床鋪、桌椅、取暖用的煤燈及廚具等;(2)起坐間:有爐子,可做飯用;屋子當中有一張桌子;燈釘在墻上;櫥具里放著各種各樣的儀器:望遠鏡、晴雨表、氣溫表、燈等;(3)倉儲:主要用來存放守塔人員的食用糧食,還包括咸牛肉、火腿、干菜、茶葉、咖啡、糖及白蘭地酒、普通藥品等;(4)燈塔照明燈用的油;(5)火藥庫:里面有各種燃料,供守塔人員過冬使用。平坡上房屋里的東西都在這里了。
塔身極為堅固,材料有的取自本島,有的是艦船運過來的。石塊的平臺砌得相當平整,石塊的縫隙間則全用鋼筋、沙子澆灌而成,可以抵擋最猛烈的寒風。法司奎士說過,大風無論如何也刮不走這座燈塔,他和他的伙伴們始終會擎起一束永不熄滅的烽火。
燈塔高達130尺,燈光射到遠處的高度則達223尺。在海面上,15里以外的地方就能看見。如果沒有燈光,視線最遠也不會超過10里。
那時,大家還沒有想到用電石或煤氣接上電燈,所以只能使用煤油來照明,按照最新的科學工業成就,應盡量把設備做得好一點,減少不必要的修理。
這盞燈只要求在10里之內望得見就行。因為不論來自哪個方向的船只,如果想駛過拉美爾海峽或司達登島,都有一段很長的路。若按照海軍部的指示航行,根據風向和燈光指示,分開行駛,就能避開桑裘安角、賽弗拉爾角或者法司羅角,也可以避免任何不測。
如果有船被逼得必須開進愛爾高灣時,只要朝燈塔方向開過來,就可以確保安全。圣費號信報艦即使在夜間回來,也可順利進入這條小河。愛爾高灣離圣劍恩角盡頭只有3里遠,燈光射程則達10里,所以可確保安全。由于這座燈塔是固定不動的,船員就不會把它同別的光線混淆起來,同時,這一帶海上也沒有別的燈光,所以不需要采用時明時暗的方法來區別,這又為燈塔建筑師節省了一項細致的工程。
這盞照明燈由于只用煤油,燈芯又集中在一起,所以火焰發出的強烈光線,在鏡頭上聚焦以后,可以照到很遠的地方。因此,信報艦在離開時是很放心的,燈塔及設備都沒有一點毛病。
燈塔使用起來讓人非常滿意,這與守塔人員的勤勞是分不開的。燈頭口、燈芯稍有毛病就換上新的,煤油的供給量始終控制得不多不少,空氣調節得法,月落而作,日出而熄。
同時,法司奎士和他的兩個伙伴也是在眾多水手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他們勇敢、堅強、果斷,尤其是對工作負責的態度更會人佩服。
司達登島幾乎和外界隔絕,唯一的接濟也要來自1500里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雖是這樣,他們的生存仍然是有保障的。偶爾來打魚的火地島人到此處不會呆太久,接著就渡過拉美爾海峽趕回火地島或其他島嶼。航海家把這一帶視為畏途,如果他們想找避風的地方,在麥哲倫群島附近就有好幾處。
盡管如此,他們防備仍然很嚴密,房屋全部使用堅固的門,里面有兩道閂子,窗戶上面都有鐵柵欄,無法爬進屋里。法司奎士、菲力普和毛理斯全都配備有子彈上膛的手槍,遇有海盜或盜賊便可開槍射擊。
燈塔底部的外邊,也裝有一扇鐵板門,誰也無法攻破。樓梯間的窗洞很窄很小,根本無法鉆進去。燈四周的平臺更是難以攀登,誰也不敢從避雷針爬上去。
阿根廷共和國在司達登島上完成的這一舉世矚目的工程,意義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