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耶穌(5)
- 大思想家的探索故事(古今中外英雄傳人故事系列)
- 于泓主編
- 4914字
- 2021-05-26 17:00:38
“好,你說得對。”耶穌說著,轉過身對著那女人,卻仍然對西門說:“西門,你看見這女人做了什么嗎?我作為你請來的客人,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給我洗腳,又用頭發擦干;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卻連連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卻用香膏抹我的腳。所以我告訴你,這女人犯了許多罪,但她的愛多,罪都赦免了;而那些愛少的人,得的赦免也少。”接著,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心救了你,你的罪赦免了,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有一次,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吃飯,他發現耶穌及其門徒在吃飯之前沒有洗手,覺得很奇怪。耶穌對他說:
“你們法利賽人只注意把杯盤的外面洗凈,而里面卻充滿了勒索[35]和邪惡。難道你們不知道那造外面的不是也造了里面嗎?你們把薄荷、茴(huí)香等蔬菜獻上十分之一,這是應該做的,但你們卻把公義和愛上帝的事給忽略了。因為你們注意的事都是不重要的,而你們忽略的事卻恰恰是最重要的,這樣,你們就有禍了!你們還喜愛會堂里的首位,又喜歡人們在街市上向你們問安。你們如同不顯露的墳墓,走在上面的人并不知道。”
在座的一個律法師向耶穌提出了抗議:“先生,你的打擊面太大了,把我們也侮辱了。”
耶穌立即抨擊說:“你們律法師也有禍了,因為你們叫別人擔難擔的擔子,自己連一個指頭也不肯動……你們奪走了知識的鑰匙,自己不進去,又阻止要進去的人。”
耶穌講過這樣一個比喻,他說:“有一個人,他有兩個兒子。一天,他對大兒子說:‘孩子,今天你到葡萄園里去干活吧!’他兒子說:‘我不想去。’但他后來改變了主意,就去干活了。那人又去對小兒子說:‘孩子,今天你到葡萄園里去干活吧!’小兒子滿口答應說:‘好!’但他父親走后,他卻不到葡萄園里去干活。”耶穌問大家說:“你們說這兩個兒子哪一個聽他父親的話呢?”
人們回答說:“是大兒子!”
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比那些只說不做、陽奉陰違的人先進天國。”
最后的晚餐
有一天,耶穌問十二門徒說:“人們認為我是誰?”
門徒們回答說:
“有人說你是施洗約翰復生,有人說你是先知以利亞再世,也有人說你是先知耶利米或其他先知中的一位。”
沉默了一會,耶穌突然問道:
“你們認為我是誰?”
這個出其不意的問題使門徒們一時不知道怎樣回答才好。
彼得卻應聲說:
“你是彌賽亞——永生上帝的兒子!”
其他門徒都一致點頭承認。
一股熱流涌上耶穌的心頭:門徒們終于真正認識了他。耶穌高興地對彼得說:
“彼得,你是有福的。你對我的認識是上帝親自啟示給你的。你是一塊真正的‘磐(pán)石’,我要把我以后的事業建立在你這塊磐石上,這就是我給你起名叫‘彼得’的意思。我要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你,你在地上禁止的,在天國里也要被禁止,你在地上允許的,在天國里也被允許。”
幾天以后,耶穌帶著三個最親密的門徒——彼得、雅各、約翰——到山上去禱告,讓其余九個門徒在山下等候他們。到了山頂,耶穌讓彼得等三人在一處背風的巖石下休息,自己登上不遠處一塊巨石,在那里禱告。
彼得等三人感到疲倦就不知不覺地打起瞌睡來。這時正值夕陽西下,金色的晚霞透過云隙正好照射在耶穌身上。三個門徒睡眼惺忪,忽然發現耶穌的形象與往常大不相同:他的臉上放射出異樣的光彩,像太陽一樣明亮,身上穿的外衣也發出閃亮的白光。忽然,耶穌身邊似乎出現了兩個人,一個好像摩西,一個好像以利亞。耶穌站在中間,三個人似乎在議論什么事情。彼得忍不住大聲叫道:
“老師,這地方真好。請讓我在這里搭三座棚:一座給你,一座給摩西,一座給以利亞。”
正說話間,一塊云彩飛來遮住了霞光。門徒們揉揉眼睛,摩西和以利亞都不見了,只見耶穌獨自迎著風昂首挺立在巨石之上。
耶穌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決心走“受難的彌賽亞”的自我犧牲的道路,但是,他知道門徒們不一定理解或不一定完全理解他這一決定的深刻含意。因此,讓門徒理解自己的理想與決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決定首先向他們預告自己的受難,使他們做好心理準備。
有一天,耶穌對門徒說他必須到耶路撒冷去,在那里接受長老、祭(jì)司長和經學家們的挑戰與迫害,最后將被殺。彼得一聽就急了,他把耶穌拉到一旁,勸他說:
“老師,你千萬不能這樣做!”
“撒旦,退我后面去吧!不要拉我的后腿,因為你關心的不是上帝的事業,而只是人的事業。”耶穌責備他說。
到了加利利,耶穌再次告訴門徒們說,他打算到耶路撒冷去,在那里他將被交在反對他的人手里,他們要殺害他……門徒們聽了,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都很憂愁。
后來,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穌把十二門徒帶到一邊,第三次對他們說:
“我們現在到耶路撒冷去,我要被交給祭司長和經學家。他們要定我死罪,把我交給外族人凌辱、鞭打并釘上十字架。”
耶穌三次向門徒們預言自己受難,一次比一次明確與具體,但門徒們聽了以后卻將信將疑,似懂非懂,又都沒有細問,耶穌也就不再向他們解釋了。
這一天,公元30年,4月3日,耶穌最后一次參拜耶路撒冷的日子。
耶穌經伯大尼山口,向圣城走來。他明知前面等待著他的是萬山崩潰般的兇險,卻仍抱著只手回天的決心前行。
“和散哪!嗅,和散哪!”越來越多的信徒歡呼著跟隨耶穌。“和散哪”,即“拯救我們”的意思。
耶穌卻含悲長嘆:“嗅,耶路撒冷,我記得常有先知圣者,在你這里蒙難,遇害……”
離城門不遠了,信眾高歌而進:“耶路撒冷的眾民,歡呼吧;你們的王已降臨,他要施行拯救!”
幾個法利賽人,汗流氣喘,跑來央求耶穌:“夫子,制止你這些門徒和信眾吧!”
耶穌卻回答:“聽著,如果他們閉口,那么連這路邊石塊也要吶喊!”
信眾的歌聲呼聲更高。
圣殿近了。耶穌緊皺雙眉,怒目而視。
只見圣殿前的廣場上,銅鑄“美門”內外,都擺攤設柜,貨品紛呈;叫賣聲,討價還價聲,甚囂(xiāo)塵上。
香料、水果、酒、油膏、代替小羊作祭品的鴿子……比以往更雜,價錢更貴,討價還價也更兇。因貧窮而在貨攤前徘徊嘆息的信徒更多。廣場一角設有錢幣兌換處。因這里的商販只收猶太幣,那些從希臘、羅馬、埃及和阿拉伯遠路來朝圣的人們,只得去那里兌換。但兌率從無明文規定,手續費又高;嘆息聲、怨恨聲甚至痛哭低泣聲,不絕于耳。
耶穌本想居高傳道。一見這情景,立時更改主張,決意掃除這些讓圣殿蒙羞的污穢。他猛然掄起手中繩索,當做長鞭(biān),向那些貨攤貨架橫掃而去。水果、香料紛紛滾落,葡萄酒和油膏也迸濺流淌滿地。
“去把那些鴿籠都打開來!”
耶穌一聲怒叫,千百只鴿子飛起,卻盤旋不去。
“貪婪(lán)者的手賣出的祭品,神會笑納嗎?”
朝圣的信眾,也隨著耶穌和十二門徒,舉起雙手,并且怒罵那些貪心的商販(fàn)。
“這里是圣殿,不是賊窟!”
信眾也高聲應和著耶穌。
耶穌大步逼近錢幣兌換處,一個攥著大把銀錢的商人卻喊起來:“你,你是什么人?我們是得到祭……祭司準許的!”
眼前的桌案已被人掀翻。錢幣亂滾在地上,也無人理睬。
只見數雙腳,從滿地銀錢和貨物上踐踏而過,亂紛紛登上石階,向圣殿大門沖去。
“站住!不知這里是圣殿嗎!”
兩個當值祭司,攔住了去路。
“眾所周知,”人群中傳來耶穌的聲音,“經上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祈禱的殿’。而你們,卻把神的殿變成了賊窟!”
“你是誰?”一個祭司驚呼:“拿撒勒的耶穌么?”
“正是!我今天是來清除這些污穢的。我主仁慈,你們卻只有貪心!”
信眾的呼叫更熱烈,更響亮,在高高的廊柱間久久回蕩。
彼得等門徒在眼見祭司們倉皇逃走之后,深感驚異。先生平日常教誨[36]要“愛你們的仇敵”,可今天……彼得懸著心,默默跟隨著耶穌。而猶太,卻因耶穌今日這番言行,心里另做著盤算……
耶穌在轉瞬之間,忽見安禿尼瞭望樓上衛兵增多了。樓頭每一處穹洞,都仿佛藏著一個陰謀;而衛兵刃劍矛頭上的閃亮,也如同只只冷眼中的一瞥(piē)寒光……
當晚,大祭司在圣殿會堂召集屬下,密謀如何置耶穌于死地,起碼至深夜。
同時,一紙耶穌“尋釁(xìn)”的密報,也呈送到羅馬總督彼拉多的那張橡木公案上。
旭日初臨,當耶穌再登圣殿當眾傳道的時候,一名大祭司親率文士、長老們,來到跟前。
“回答我!”這大祭司說,“誰給你如此行事的權柄,啊?”
“我也正要問你。”耶穌神色不動,說,“你答我,我必答給——你說,施洗者約翰行事的權柄,是上天給的,還是世人給的?”
大祭司語塞了。若說那是上天給的,任何人,也包括祭司們,都無公干預,因為天意至高無上;若說那是世人給的,在場信眾就會大怒,因為他們早已篤信施洗者約翰是上天派下的先知。經過同隨從們一番商討,大祭司只得說:“我們不得而知。”
圍攏來的信眾里,有人嗤笑起來。
“聽著!”耶穌肅然地說,“稅吏和娼婦,都信從施洗者約翰,他們將比你們先上天國!”
大祭司鐵青著臉,領了屬下人等,慌忙離去。信眾立刻隨之一陣吹呼。
午后,大祭司得知希律·安提帕候爺到了圣城,就派出若干名祭司,聯絡他的宮廷密探,一同摻雜到聽耶穌傳道的信眾之間,以見機行事。
“夫子,”人群中有個聲音,趁講道間隙,忽而插言說,“你說我們該不該向愷撒納稅?”
這問語極其兇險。眾所周知,“愷撒”的名字是羅馬王權的象征。若說應該納稅,勢必激怒飽受羅馬帝國壓榨的在場信眾;若說不該納稅,又勢必導致所謂“惑(huò)眾抗稅”的叛逆罪名。耶穌聽了,依然不動聲色,只說:“拿一枚銀幣來。”
一個祭司摸出一枚銀幣,交到耶穌的掌心上。
“你們看,”耶穌問,“這幣面上的人像是誰?”
“是愷撒。”
“這就是了,”耶穌擲還了銀幣,說,“愷撒之物,當還愷撒;神之物,應歸神!”
眾人聽了,一時都目瞪口呆[37]。信眾驚嘆耶穌的智勇;祭司們卻覺得腰間的錢袋里裝著妖魔。
一次次圍攻都敗陣了。有個文士聽了這番論辯,心中對耶穌又贊嘆,又恐懼,卻不甘退走。
傍晚,耶穌坐在圣殿銀庫門前休息。見那些投錢入庫,敬獻給神的人們中間,有個富翁;將金幣銀幣當眾傾入庫內,就大模大樣離去;又見一個身著黑衣的窮寡婦,乘著人少的空隙,悄悄投入兩個小錢,隨即低頭走開。
“這兩個人所供奉的,主會珍惜誰的呢?”耶穌問彼得等人,卻又不等回答,說,“那富人投入的,僅是他所有的一小部分;這貧婦獻上的,卻是盡她之所有,那是她賴(lài)以維生的啊!……還記得么,我曾說過的,‘讓富人進天國,比讓駱駝穿針眼更難’……”
接連幾天,耶穌對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的抨擊與揭露,使他們在群眾中的威信大大下降。這些氣極敗壞的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恨不得立刻下手把耶穌置于死地,但他們知道支持耶穌的人很多,如果公開逮捕耶穌,不但毫無理由,而且肯定會引起騷亂,這是羅馬當局絕對不能容許的。大祭司該亞法派出了幾名精干的人到耶穌周圍去見機行事,務必在耶穌的親信門徒中找到一個可以利用的人。
十二門徒中的加略人猶大原是一個激進的猶大民族主義者,他跟從耶穌的動機是相信耶穌就是猶大人歷來期望的彌賽亞。但是,在“增餅奇跡”以后,耶穌拒絕了奮銳黨人擁立他作王的要求,猶大的心情就一直處于矛盾之中;他崇拜耶穌,也擁護耶穌的天國運動,但他始終擺脫不開傳統的彌賽亞觀念,他想離開耶穌,可是又下不了決心。后來,耶穌再三明確地向他們指出自己不是傳統的彌賽亞,而是擔當世人罪債的“受苦的彌賽亞”,猶大的心情就越來越矛盾了。在來耶路撒冷的路上,雅各、約翰曾公開地向耶穌提出要求耶穌作王以后要分別坐在他的左右,雖然耶穌為此事責備了他們,但這種赤裸裸的權力要求在猶大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進城以后,猶大接連遇到了些過去的朋友,他們都是匕首黨人,都想擁護耶穌作猶太王,他們委托猶大去了解耶穌的態度。于是猶大和耶穌進行了幾次單獨的談話,向耶穌轉達了匕首黨人的動向與要求。耶穌嚴詞拒絕了匕首黨人的建議,并指出他們的做法將把猶太民族引向毀滅,希望他們切勿輕舉妄動[38]。
猶大的矛盾心情自然表現得心事重重,經常獨自向隅(yú)。這種情況被大祭司派來的人看在眼里,就馬上想辦法接近猶大,試探口氣。猶大是個聰明人,也立刻明白了對方的意圖,不過他認為這是一個置耶穌于絕境,逼他行“神跡”自救的好機會。雙方各懷鬼胎,接觸了幾次之后,就達成協議:猶大向大祭司提供耶穌夜間活動的情況,但要求大祭司絕對保證耶穌的人身安全。大祭司讓人交給猶大三十塊銀幣作為代價。大祭司還要求猶大在逾越節以前辦成這件事以保證逾越節的正常秩序,其他事情等過節后再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