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夏完淳慷慨就義
- 學會成熟為人的故事(青少年學會成熟的故事)
- 蕭楓主編
- 1533字
- 2021-05-27 16:42:49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將領、詩人。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允彝兵敗自殺后,又與陳子龍等倡義,受魯王封為中書舍人,參謀太湖吳易軍事。易敗,他仍為抗清而奔走。被捕后不屈被殺。所作詩賦,抒發政治抱負,反映其斗爭經歷,悲歌慷慨,有《南冠草》、《續幸存錄》。
慷慨就義 為國捐軀
夏完淳出生在松江府華亭縣,從小聰明過人,不但飽讀經書、擅長詩文,而且從十幾歲便開始關心時局變化,很有政治見解。
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是江南久負盛名的文人,他經常以愛國、憂民思想教誨兒子。
1645年,清軍渡河,到處燒殺搶掠,奸淫婦女,無惡不作。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慨,紛紛起來進行反抗。夏氏父子商定,先動員吳淞總兵吳志葵聯合各地抗清義軍,乘敵軍立足未穩,迅速出擊,奪回蘇州,再取南京。夏完淳為了國家大計,告別新婚的妻子,跟隨父親投入到抗清第一線中。
不料吳志葵竟是個無勇無謀的飯桶。副總兵率300人攻擊蘇州城門時,吳志葵競猶豫再三,不發救兵。結果,300名敢死隊員全部犧牲。在清軍的連續打擊下,吳志葵連連敗退,最后兵敗身亡。夏氏父子冒死突圍,幸免于難。不久,夏父自盡。
夏完淳這時非常悲痛,他完全明白父親的做法,父親是用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誓言。他要以更頑強的斗爭、更飽滿的斗志,為國雪恥,為父報仇。
夏完淳安葬了父親,變賣全部家產,捐獻給吳日生領導的抗清義軍,并親自出任軍事參謀,利用水上優勢抵抗清軍。在夏完淳的謀劃指導下,抗清義軍連續給清軍以重創。有一次,夏完淳巧用草人充真人,誘使敵軍放箭,等清軍的箭快用完了,抗清義軍突然發起沖鋒,大敗敵軍。“十萬艨艟偃翠微,風雷黃石問兵機。月寒壁壘侵金柝,風入旌旗動鐵衣。”這雄渾的詩句是夏完淳軍營生活的真實寫照。
后來,清兵使用反間計,瓦解、分化抗清義軍隊伍,抗清義軍被打敗了,在退卻途中,夏完淳被叛徒出賣,被清兵抓住了。
在獄中,夏完淳遭受了百般虐待,可他毫無懼色。在寫給母親的信中他這樣說:“人生誰能不死,最重要的是死得其所。為國而死,是我的本分。”1647年秋天。明朝大將,現任清軍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的洪承疇提審夏完淳。
夏完淳昂首挺胸,雙眼怒視地走上大堂。
“跪下——”兩旁的衙役們喊道。
洪承疇一伸手,制止住兩旁的軍兵,緩說道:“夏義士,本官看你是一個文弱書生,年紀輕輕,不懂得什么叫造反!大好的年華,不要在打打殺殺中度過。本官念你受別人迷惑、煽動,誤入歧途,不咎既往。,只要你能歸順我大清朝廷,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舉你,必定重用。到那時,春風得意,也不枉少年風流啊!”
夏完淳明知堂上坐著的就是洪承疇,假裝不認識,厲聲喝道:“吠!你不要胡說八道。我身為大明臣子,以身報國是我的本份。我七尺男兒,當學我朝亨九公(洪承疇之號),戰死沙場,以身報國。我年紀雖小,愿做洪將軍第二。狗叛徒,你要殺要砍隨便!”
“堂上坐的就是洪老將軍!”有人告訴他。
夏完淳故意仔細看了看端坐于堂上的洪承疇,搖搖頭轉身怒斥剛才說話的人,“呸!胡扯!我朝洪亨九先生早已為國捐軀了。天子下令,為他修碑建祠,親自祭奠;滿朝文武,沒有一位不痛哭流涕;舉國百姓,沒有一人不欽佩他老人家的氣節。這些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又轉頭怒斥洪承疇,“你這老家伙,膽敢冒充我朝忠臣,侮辱忠魂?我今生不能殺你,就是變成厲鬼也要除掉你!”
洪承疇被夏完淳罵得狗血淋頭,而且無法反駁。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干生氣說不出話來,心中十分惱怒。就下定決心要告到皇上那兒,夏完淳非死不可。
9月19日,夏完淳這位青年英雄就面對敵人的屠刀挺身直立,慷慨就義了,年僅17歲。他的英雄氣慨一直為后人稱贊。
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