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實用靈便的生活用具

技工制造

我國古代獨自創造的技工成就,在經驗性、描述性、實用性與本土化上都是舉世矚目的,并形成了獨特的實用科學體系。

我國古代取得了很多技工成就。

例如:在生活用具方面,筷子、冰箱等的發明,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并沿用至今。在工藝方面,漆器是我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歷經數代不斷發展,明清時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此外,我國發明的指南針和羅盤,被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國古代人的生活一直是現代人感興趣的話題。古人的生活條件雖然與現在相差很大,但是事實上,古人發明創造的許多生活用具,大大彌補了物質條件的某些不足,使生活質量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古人的生活用具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敘述。在這之中的傘、筷子、冰箱、鐘表、扇子等,古今一直在用,體現了實用性強的特點。

傘最早是我國發明的。據說遠在五帝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傘了。

古籍中有這樣傘的發明記載:“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帶有五色云聲,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傘是黃帝發明的,在和蚩尤大戰于涿鹿時所用。而且“有花葩之象”,是根據花盛開時的倒扣狀受到啟發做的,因此稱為“華蓋”。

此外,在《史記·五帝本紀》里也寫道:“舜乃以雨笠自捍而下。”這也是雨傘在堯舜時代就已發明的證據。

關于傘的發明還有一種說法。據傳,春秋時期,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發明家魯班,常在野外工作,如果遇到雨雪,就會全身淋濕。

魯班的妻子云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把竹子劈成許多細條,在細竹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就像一座亭子,收攏似棍,張開如蓋。不論怎么說,傘的故鄉顯然在我國。

在我國古代,傘面是用絲制的,后來傘變成了權勢的象征。每當帝王將相出巡的時候,按照等級分別用不同的顏色、大小、數量的羅傘伴行,以此來顯示威嚴。直至明代的時候,還規定一般的平民百姓不得用羅傘伴行,只能用紙傘。

我國的傘在唐代的時候傳入日本,繼而傳到西方。英國的第一把雨傘就是由我國帶去的。

1747年,有一個英國人到我國來旅行,看見有人打著一把油紙傘在雨中行走,認為雨傘很實用很便利,就帶了一把傘回到英國。此后,傘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了。

筷子也是我國的獨創,是我國人發明的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夾取食物的用具,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具風采,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精華。

在遠古的時候,人們吃飯是用手抓的,但是在吃非常熱的食物的時候,因為燙手,拿不住食物,所以就必須借助木棍。這樣,人們就不知不覺地練出了用棍子夾取食物的本領。

大約到了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就用樹枝、竹棍、動物骨骼來做成筷子使用了。夏商時期,象牙筷和玉筷已經問世。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銅筷和鐵筷。至漢魏六朝,各種規格的漆筷也生產出來了。沒過多久,又有了金筷、銀筷。

筷子不僅用于夾取食物,還有許多寓意。古代的時候,當官的人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炫耀門第高貴,請人吃飯的時候常用典雅的象牙筷和金筷。帝王之家一般都用銀筷,目的是檢驗食物中有沒有毒。

古代民間嫁女的時候,嫁妝里必定少不了筷子,因為有“快生貴子”的意思。古時人死后,冥器里也必定少不了筷子,說是供亡靈在陰間用。

古時的筷子還起著軍事上的許多其他物品無法代替的作用:

張良用筷子對劉邦作形象的示意,幫他制定了消滅項羽的策略;劉備還在宴會中故意掉落筷子,在曹操面前表明自己是無能膽小之輩;唐玄宗曾將筷子賜給宰相宋憬,贊揚他的品格像筷子一樣耿直;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姻上不服從父皇之命,以折筷表示自己決心已下,寧愿折斷也不彎曲。

筷子使用輕巧方便,在1000多年前先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地,明清時期以后傳入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別小看使用筷子這件小事,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也稱得上是一個值得推崇的科學發明。

冰箱的用途很廣泛,為人們帶來了許多方便。實際上,我國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雖然遠不如現在的電冰箱高級,但仍可以起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

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冰鑒”。這種“冰鑒”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里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顯然就是現今地球上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此外,在古書《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

勾踐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廚。

這里所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一間房子,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

明代黃省曾的《魚經》里曾經說,漁民常將一種鰳魚“以冰養之”,運到遠處,可以保持新鮮,謂之“冰鮮”。可以想象,當時冷藏食物可能比較普遍。

從許多史料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會利用冰來保持食物的新鮮。因此說,我國是第一個發明冰箱的國家。

眼鏡起源于我國,我國考古學家曾多次在明代以前的墳墓中挖掘出眼鏡來,說明在明代以前,我國就已有眼鏡了。

考古工作者在江蘇揚州地區甘泉山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荊之墓中清理出了一批文物,其中居然有一只小巧玲瓏的水晶放大鏡。這支放大鏡是一片圓形的水晶凸透鏡,鑲嵌在一個指環形的金圈內,能將非常小的東西放大四五倍。

可見在那個時候,我國的造鏡技術和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多數的考古學家認為,眼鏡出現于南宋時期,發明者是獄官史沆。那時,我國眼鏡的外形是一個橢圓形的透鏡,透鏡是用巖石晶體、玫瑰色石英、黃色的玉石和紫晶等材料制成的。當時,人們把佩戴眼鏡看作是一種尊嚴的象征。

因為制作眼鏡鏡框的玳瑁被認為是一種神圣和珍貴的動物,而透鏡的制作材料又是各種非常稀有的寶石,價格異常昂貴。所以,當時人們佩戴眼鏡并不是為了增強視力,而為的是能走好運和對別人顯示富貴。

正是因為當時人們只重視眼鏡的價值而不注意它的實用性,所以在平民百姓當中并不十分流行。

至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在1260年記下了一些我國老年人佩戴眼鏡閱讀圖書的事。由此可見,眼鏡在元代已經很普遍了。

電熨斗現在已經進入了許多家庭,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電器。據考古學家從挖掘出的古代文物和大量的史料證明,用以熨衣服的熨斗在我國的漢代時就已出現。

晉代的《杜預集》上就寫道:“藥杵臼、澡盤、熨斗……皆民間之急用也。”由此可以看出,熨斗已經是晉代民間的家庭用具。

據《青銅器小詞典》介紹,魏晉時期的熨斗,是用青銅鑄成,有的熨斗上還刻有“熨斗直衣”的銘文,可見那時候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懂得了熨斗的用途。

古代的熨斗不是用電,而是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里等熨斗底部熱得燙手以后再使用,所以又叫作“火斗”。此外,“金斗”也是熨斗的名字之一,是指非常精致的熨斗,不是一般的民間用品,只有貴族才能享用。

我國古代的熨斗比外國發明的電熨斗早了1800余年,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并使用熨斗的國家。

鐘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計時器。鐘表的制造,在我國可以追溯至漢代。

漢代科學家張衡結合觀測天文的實踐發明了天文鐘,可以說這是現在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鐘了。唐代,我國的制表技術有了巨大的發展。

古籍《新唐書·天文志》中就記載了一行等人制造“水運渾天儀”的故事,這個水運渾天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個能自動報時的儀器。

儀器兩旁各站有一個木頭做的小人,每過一刻鐘,小人就敲一下儀器。這種能夠自動報時的儀器比歐洲機械鐘的發明至少要早600多年。

隨著鐘表制造業的發展,我國的鐘表制造技術也更加完備,出現了專門制造鐘表的店鋪,已經能夠制造出各種報時鐘、擺鐘等。表上的指針也從原來的一針、兩針,發展到3針、4針,可以計日、時、分、秒。

扇子,在我國是一種古老的降溫工具。晉代經學博士崔豹《古今注》一書中說:“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古書上所寫的這種扇子是長柄的,由侍者手執,為帝王扇風、蔽日。

作為夏天必備的扇子,據考古學家考證,我國扇子的發明至少不會晚于西漢時期。

古代扇子的形狀很多,有圓形、長圓、扁圓、梅花、扇形等形狀。其扇面的用料又可分為絲絹、羽毛、紙等。至三國時期,我國開始流行在扇面上寫字繪畫,因而扇子又從一種降溫工具轉變成為一種藝術品。著名文人王羲之、蘇東坡等都有過“題扇”、“畫扇”的動人故事。

我國古人對扇子除了扇面、扇形非常講究外,扇柄也十分講究,僅材料就有許多種,如玉石、牙雕、木雕、竹雕、骨雕等。

考古學家在江蘇省挖掘出了一座南宋時期的墓地。該墓發現了兩把團扇,均是長圓形,以細木桿為扇軸,其扇面是紙質,呈褐色。其中一把扇子的扇柄為玉石。如此完整的宋代扇子的發現,實為我國古代生活史上一件珍貴的實物材料。

拓展閱讀

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在宮內修建了一座可以用來避暑的“涼殿”。此殿除了四周積水到處成簾飛灑外,在里面還安裝了許多水力風扇,即使是在很炎熱的夏天,坐在里面的人也會感覺到像秋天般涼爽。

據說,當時的一個大學士,從炎熱的陽光下到亭子里去叩見皇上的時候,由于溫差變化太大,竟然被凍病了。

在當時的御史大夫的府里,也修建了一座“自雨亭子”。每逢炎熱的夏天,御史大夫就躺在亭內消暑。可見古人對夏季降溫想出了很多辦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鼎市| 绥棱县| 永丰县| 怀远县| 红原县| 三穗县| 通州市| 铜川市| 南充市| 台北市| 漳浦县| 洛隆县| 北宁市| 乌鲁木齐县| 鄂托克旗| 鹤岗市| 安吉县| 布拖县| 博湖县| 肥乡县| 宁夏| 衡阳市| 青州市| 常熟市| 澄江县| 乡城县| 宜城市| 宜川县| 保定市| 海兴县| 循化| 琼中| 万载县| 九龙县| 昂仁县| 平定县| 邵武市| 衡阳市| 大足县| 若尔盖县|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