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樊遲學而不厭
- 每天創造新我:讓我們享受幸福的學習故事
- 方士華編著
- 789字
- 2021-05-26 17:00:36
孔子一生教過3000多個學生,而得意門生只有70多人,樊遲就是其中的一個。樊遲謙虛好學,善于獨立思考,在學習中遇到什么不懂的問題就向老師請教,有時還向同學請教,而且一定非要把這個問題弄懂了不可。
一次樊遲隨著孔子閑游,來到一個祈天的祭壇底下。望著高高的祭壇,他不由問道: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怎樣才能積得深厚呢?而人們的隱私怎樣才能治得下去?受了私心的迷惑又怎樣才能辨別呢?
孔子直點頭,連連夸獎他問題提得好。
“仁”是孔子倡導的儒家學說的核心。
這個問題涵蓋性強、抽象,不易理解。樊遲也為這個問題苦惱。
有一次,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呢?”
孔子回答說:“仁嗎,就是愛撫眾人。”
樊遲又問:“那么‘知’呢?”
孔子回答說:“就是善于識別人的善惡。”
樊遲還是不能理解,就請老師再作進一步的解釋。孔子打個比方說:“從政治方面談,如果舉賢任能,任用正直的有德有才的人而不任用那些無才無德的奸邪的人,那些奸邪的人就會向正直的人學習而變成好人,這就是‘知’啊!”
樊遲還是覺得不能深刻理解孔子話的含意。沒有徹底弄通這個問題,他心里總是感到不踏實。
有一天,他見到了子夏,子夏是他的同學,在孔子的學生中是個佼佼者。
樊遲在與子夏交談的過程中,又把“知”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他對子夏說:“前幾天我見到了咱們的老師,我問‘知是什么意思?’老師說‘如果任用正直的賢德的人而那些奸邪的人就會變得正直起來’,這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說:“這方面的事例多得很呢!譬如說,舜做天子的時候,在眾人之中把正直賢德的皋陶提拔起來做宰相執政;商湯做天子的時候,就把正直賢德的伊尹提拔起來做宰相執政。人們都學習他們的良好品德,結果國家治理得很好,這不就是咱們老師說的‘善于識別人的善惡’嗎?而善于識別人的善惡,又能任用正直賢德的人,這不就是虞舜與商湯的智慧嗎?”
樊遲這才真正地明白了。樊遲這種謙虛好學,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千古以來成為學界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