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書名: 組織科技教學創新作者名: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本章字數: 1277字更新時間: 2021-05-24 17:23:37
強化操作,使數學知識不斷展開和深入
低年級小學生,他們的抽象概括水平極低,主要還停留在“直觀形象水平”。研究表明,“他們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屬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觀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屬性,他們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觀和實際意義。從這一規律出發,充分地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掂一掂、試一試,對實際事物進行感知性操作,逐步發展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對數學的更深層的理解。如一年級上冊里有一道“聰明題”:把下列鉛筆分類,你有幾種分法?下面畫有一大堆鉛筆:有用過的和沒用過的、有長的短的、有橡皮的和沒橡皮的、還有各種顏色的。這是一道多標準分類題,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比較難,如果只讓學生討論、說說或者老師問學生答,這樣大部分學生肯定糊里糊涂。
在教學時,讓全班學生拿出自己的全部鉛筆,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分一分,過了幾分鐘,奇跡出現了,各種不同標準的分類展示在眼前。然后讓不同分法的學生說說道理。一道很抽象的數學問題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很快解決了,學生很興奮,教師也很興奮。再如,一年級上冊里的小正方體堆積起來的各種圖形,讓學生數一數每個堆積圖形里有幾個小正方體。教師先讓學生看著圖數,大部分學生只數出看到的部分,這時,教師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小正方體按照書上的圖形擺一擺,一會兒,正確答案出來了,有的學生恍然大悟地說:原來下面沒有圖形,上面的圖形就沒辦法放。
數學的產生源自于生活實踐,數學的教學同樣離不開實際的生活。在扎實訓練學生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的過程中,教師們必須要注重聯系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數學知識不斷展開和深入。
激發興趣,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和動力
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和動力,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有個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先決條件。興趣可以產生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源之一,有了興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一年級上冊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小學生們做操,小明的左邊有4人,右邊有7人,這一排共有多人?在做這道題前,教師用很興奮的口氣說,現在教師們來做游戲,不過你們必須按老師的要求排好隊,然后教師們才能開始玩,行嗎?學生的氣氛很高昂,然后出示題目,學生很激烈地討論著,教師讓他們下座位排排看,很快,答案出來了。接著用類似的方法解決了“從左往右數小明是第4個,從右往左數小明是第7個,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整個教學過程緊張而熱烈,學生學得非常高興。
數學既能鍛煉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又能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主題思維要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層次上縱、橫兩個方面發展,達到對事物的全面認識。為此,教師們應重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揭示數學問題的實質,幫助學生提高思維的凝練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對問題作整體分析,構建數學思維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問題的實質。當問題趨于解決后,由此及彼,系統地研究相關的問題,做到解決一題就可解一類題,即觸類旁通,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