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數學教學要發現趣味性
- 組織科技教學創新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1530字
- 2021-05-24 17:23:37
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任務,因此,興趣的培養在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數學特點來說,它是一門知識抽象,邏輯嚴密的學科。小學生年齡小,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讓其在短時間內明白一個道理光靠老師硬灌,學生會感到乏味和厭倦的,學習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輕松愉快氣氛中學習,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教師就如何用趣味激發學生的興趣談一點不成熟的做法。
引入的趣味性
引入新課是一堂課的前奏。一堂課的開端雖然教師清楚,自己要教什么,理解什么,要求學生知道什么,記住什么,理解什么,會做什么,但對于學生來說,還是一個謎。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愛動、好奇心強,教師若能抓住兒童的這一心理,巧妙引入新課內容,揭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就是一節成功課的良好開端。
引入新課有情趣,實質就是創設興趣情境,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輕松愉快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教師在講授“速算與巧算”時,因二年級的學生入學前都上過學生班或學前班,如果枯燥的說出本課要學的內容,揭示課題,學生會感到乏味,可能就會騷動起來,于是教師用“1、2、3、4、5、6、7、8、9,誰和誰是好朋友”來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教學“數列求和”時,教師給學生講高斯求和的故事: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后,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97+98+99+100=?
老師心里正想,這下子小學生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高斯叫住了!!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學生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與100加至1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從此以后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在學生聽得入神的時候,教師揭示了課題“數列求和”。當然采取什么形式引入新課,揭示課題,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環境設計,但面對小學階段的孩子應盡可能做到有趣味性。
講授的趣味性
講授新課是一堂課的主旋律,能否使學生在這段時間里保持旺盛的注意力,經常產生新鮮感,懷著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新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即語言既準確、簡練,又要生動有趣。
在講授“雞兔同籠問題”時,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和動手能力都比較強,所以會讓學生先畫出小雞和小兔,這樣不但使學生愉快的融入課堂,而且又使他們記住了今天所要學習的課程。接著又讓學生觀察,小雞和小兔有幾條腿。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讓學生動手動腦。學起來很輕松愉快。
練習的趣味性
鞏固練習是一首歌曲的反復,優化練習內容,增強練習的趣味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學生不感到上課枯燥無味,又容易消除疲勞,振作精神,集中注意力。
教師還要經常用“奪紅旗”、“開火車”、“小貓釣魚”、“對口令”、“接力賽”、“布雷陣”等游戲,增強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學得愉快,記得扎實,掌握得牢固,不容易馬虎。用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有助于發展學生智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并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質,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來選擇其教學手段,努力探討教學良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