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和諧相處的心態
- 學生文明素質教育(“四特”教育系列叢書)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5465字
- 2021-05-30 20:58:24
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
有的中小學生與同學相處,特怕做錯事。他們雖然愿意幫助每一個人,但有時卻害怕不能贏得被幫助人的尊重和信賴,他們甚至還害怕別人的譏笑和挖苦。這其實就是他們的內心太敏感了的原因。
實際上,許多學生都在為如何與同學相處而苦惱,許多時候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思細膩,感情豐富,思維敏銳,激情萬丈卻又多愁善感,渴望人肯定、被人理解、被人關愛,卻又悄然將自己封閉起來。
同時,因為環境、教育、個性的不同,同學之間不免出現一些沖撞,再加上學業的緊張,免不了要借機發泄一通。
所以,不要太在意同學之間的“嘲笑”與“議論”,這只是他們發泄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而已。
正所謂“心隨意動”,中小學生要想讓自己變得積極樂觀,就要用積極樂觀的意念去看待他人的談笑,就應該勇敢地面對現實。
在做一件事情時,先設想一下它所引發的后果。如果怕了,就別再去做,或者再想得更完善一些再去做;一件事只要做了,無論其后果如何,只要不是糟透了,就不要再去想它;即使真的糟透了,也可以想辦法補救,并從中汲取一些教訓,以后不再重蹈覆轍就可以了。要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防止過度自責。
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必聽“旁人”的傳話。一句話會因多張嘴的傳播而“變味”。實際上,只要在幫助別人時感到快樂,就不要再去聽信那些無關的言論。再退一步,即使這些言論都是真的,那么,我們也可以買個教訓,不值得為這種忘恩負義的小人而生氣。別把一切看得太復雜,也不要因為別人的冷漠而使自己的心冷漠。
請你相信:每一個人心里都存有一份“善念”,心與心的融合需要每個人的付出。我們奉獻著,我們幸福著;這份幸福來源于你們的信任,也來自我們的內心。所以,真心希望你拋棄那些陰郁與不快,用心去體會屬于自己的那份感動。
學習正直高尚的心態
愛心是無價的,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如果同學之間盛行“金錢萬能”論,那么孩子成年后,就會變得冷漠無情,就會對社會缺乏必要的責任感,對他人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使整個社會陷入嚴重的道德危機。
有句話說得好:“金錢不是萬能的”。作為成長中的中小學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不是任何東西都是用錢能換來的,同學之間的真情就是一例。
在學習中、在生活上、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別的同學的關心、鼓勵和幫助,如果都帶著有償的目的,我們就不可能在集體中感到溫暖。
同學之間對于費時不多又能順便完成的,如上街購物、買學習用品等小事,誰也不應去計較報酬。而對于費時較多的,則不能是無償幫助。這能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讓他們明白有勞動就有報酬,樹立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思想。
誠然,助人有時自己的確會蒙受損失,但這種損失應該在助人的快樂中得到補償,而讓幫助別人的人真正享受到助人的快樂,這才是學校應該教給孩子的。
求學時期正處于長知識、增學藝、添朋友的階段,對于這個年齡的人來說,精神的愉悅、友誼的共享遠比物質的獲得更為重要。
同學之間的“有償幫助”,應該在精神上,而決非是在物質上。一聲“謝謝”讓人覺得幫助人是件樂事,可以肯定幫助別人的價值和意義,可以讓人的內心充滿無比的崇高感。
“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行為是當今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對現代人才提出的要求,我們應該從小培養這方面的素質,絕不能讓功利影響我們的健康成長。
如果每一只伸過來的援手上,都標明了價格,人性的溫暖就會失去。也許有人會說,學生遲早要進入社會,提前讓他們適應生活很重要。
但是,孩子的心靈是一座山,在校園里讓這座山長上人性的植被更重要。只有從小明白并體會到無私奉獻、助人為樂,長大后踏入社會,他們道德的水土才不至于過多地流失,這個社會才有讓人留戀的溫情。
擁有自信平等的心態
自信平等,就是平等待人,在比自己強的人面前,不要畏縮;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驕縱。年齡的大小,學問有深淺,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宋人《艾子雜說》中有這樣一則寓言:
一天,龍王與青蛙在海濱相遇,他們寒暄一番后,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么樣的?”
龍王說:“珍珠砌筑的宮殿,貝殼筑成的闕樓;屋檐華麗而有氣派,廳柱堅實而又漂亮。”龍王說完,問青蛙:“你呢?你的住處如何?”
青蛙說:“我的住處綠蘚似氈,碧草如茵,清泉潺潺,白石映天。”說完,青蛙又向龍王提了一個問題:“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
龍王說:“我若高興,就普降甘露,讓大地滋潤,使五谷豐登;若發怒,則先吹風暴,再發霹靂,繼而打閃放電,叫千里以內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
青蛙說:“我高興時,就面對清風朗月,呱呱叫上一通;發怒時,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氣消肚癟,萬事了結。”
青蛙在龍王面前表現了充分的自信,龍宮固然美麗,我青蛙的居所也別具一格,可謂不卑不亢,只有心靈健全的人,才可以切實地做到這一點。
人是需要彼此尊重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人不惜降低自己的尊嚴,去逢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人,哪怕被逢迎者對自己傲慢無禮也罷。這種“卑己而尊人”的做法委實不妥!
一個人只要不是情操低下、行為卑劣兼酒囊飯袋,那就無論其能力大小,各種條件好壞,都應有充分的自信而不應自感低人一等,這種平等觀念是人際交往中所應具備的態度和風度。
世界名著《簡·愛》中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有權蔑視你!”男主人公羅徹斯特身為莊園主,財大氣粗。他在既地位低下又其貌不揚的簡·愛面前,有一種很“自然”的優越感。
一般人遇上這情景,自卑感可能會油然而生。但有著堅強個性,又渴望平等的簡·愛卻寸步不讓地反唇相譏,堅決地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一個弱女何以有此勇氣?且聽她后來向羅徹斯特所說的一番話:“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自尊嗎?不!我們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終將通過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這番話給羅徹斯特以強烈的震撼,并使他對簡·愛產生了由衷的敬佩。正是女主人公自尊自愛的精神,使得《簡·愛》這本小說經久不衰。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要忘了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不要把自己看成別人的阿斗,也不要把別人看成自己的阿斗!”
鍛煉直率質樸的心態
在待人接物中,禮貌、客氣、謙遜是必要的。然而,過分的客套,語言太多的粉飾雕琢,往往會失去自然和坦誠,尤其是在親戚、朋友、同學之間,說話不直抒胸臆,繞彎子兜圈子,反而會顯得“見外”。
試想,在朝夕相處的同學面前,一開口就說“請”、“對不起”,一插話就問“我能不能打斷一下?”那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
直言不諱也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語言技巧。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信任就是關于進言的信任。”直言不諱是信任人的表現,也是與對方關系密切的標志。
東漢末年,劉備和許汜交情很深,兩人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一天,劉備和許汜閑談,評論當世著名人物。談到徐州的陳登時,許汜說:“陳登文化教養太低,不可結交。”
“你有根據嗎?”劉備感到驚異。
“當然有”,許汜說:“頭幾年,我去拜訪他,誰想他一點誠意也沒有,不但不理人,而且天天讓我睡在房角的小床上。”
劉備笑著說:“他這樣做是對的。”
許汜正要分辯,劉備雙手搭在他的肩上,誠懇而直率地說:“你在外邊的名氣大,人們對你的要求也就高了。當今之世,兵荒馬亂,百姓受盡了苦。你不關心這些,只打聽誰家賣肥田,誰家賣好屋,盡想撈便宜。陳登最看不起這樣的人,他怎么會同你講心里話呢?他讓你睡小床,還算優待哩。若是我,就讓你睡在濕地上,連床板也不給的。”
許汜鬧了個大紅臉,他感激劉備直言相勸,并表示要改正自己的缺點。
一、直言不諱需要自信和自強
那種過分害怕別人的反應,看著別人眼色行事的人;那種見風使舵,墻頭草兩邊倒的人;那種走一步怕踩死螞蟻,說一句話要斟酌半天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直言不諱的。
二、直言不諱,需要不計較個人得失
唐代魏征若沒有“掛印封金”的膽略和剛正不阿的品格,怎能在唐太宗面前直言相諫?
三、直言不諱,也得要講究方法
有時為了觸痛對方,直言難免“矯枉過正”。應當說,直言規勸即便有點語言差錯,也不致影響團結。但并非所有的人都一概如此,比如有的可能是“小心眼”,有的可能固執,如果不注意方法的話,對方可能接受不了,甚至與你頂牛、慪氣。所以,為了取得好效果,要和顏悅色,推心置腹,切忌簡單生硬。不妨采取茶余飯后摩肩漫步或促膝談天的方式,用提醒勸誡的口吻。
遵循超然處事的心態
佛界有一幅名聯:“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懷一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古人還常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可撐船”,這些話無非是強調為人處世要豁達大度。
中小學生在學校學習時難免會和同學之間產生一些矛盾,這些矛盾大都是由于不同的個性或誤解造成的。我們如果能夠有較大的度量,以諒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這樣就可能會使矛盾得到緩和。反之,如果度量不大,即使為了丁點兒大的小事,相互之間也會爭爭吵吵,斤斤計較,結果傷害了感情,影響了友誼。
偏見常常會使一方傷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于懷,那關系就融洽不了。而如果受損害的一方有很大的度量,從大局出發,那會使原先持偏見者感情上受到震動,導致他改變偏見,正確待人。
文學家郭沫若就是一個大度之人。他和魯迅先生之間“曾用筆墨相譏”,但在魯迅逝世后,他卻不像有人那樣趁“公已無言”時前來“鞭尸”,而是挺身而出捍衛魯迅精神。同時,他對以前偶爾的“鬧孩子脾氣和拌嘴”,還“深深地自責”,表示說:“魯迅先生生前罵了我一輩子,魯迅死后,我卻要恭維他一輩子。”其情可敬,其辭可感!
歷覽古今中外,大凡胸懷大志、目光高遠的仁人志士,無不大度為懷,置區區小私于不顧;相反,鼠肚雞腸、竟小爭微、片言只語也耿耿于懷的人,沒有一個成就了大事業,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人。
說要“豁達大度”是容易的,而真正做到有度量則難。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到豁達大度,要有一種看透一切的胸懷,要把一切都看作“沒什么!”在慌亂時,說聲“沒什么”,你會沉靜下來,從容自如;憂愁時,說聲“沒什么”,你能得到安慰,增添幾許歡樂;艱難時,說聲“沒什么”,你會鼓起勇氣,頑強拼搏;得意時,說聲“沒什么”,你會自省自責,官行如常;勝利時,說聲“沒什么”,你才能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沒什么”,不正表現了人生經歷和智慧的優越感么?只有如此放得開的人,才可能是豁達大度的人。
避免虛偽偏執的心態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特別要提醒你避免以下心理:
一、面子心理
許多人際沖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么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說聲抱歉,也就沒事了,卻誰都不愿意先道歉,仿佛誰先道歉誰就傷了面子。
二、沖動心理
學生處于特定的生理發展期,自制能力較弱,遇事容易沖動,或者有同學認為自己做事爽快,實則是沖動的表現,像騎車相撞以及類似的許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發生的,有時也很難斷定誰是誰非,雙方謙讓一下也就相安無事了,卻往往憑一時沖動,出言不遜,甚至拔拳相對,頭破血流,結果把事情搞糟。
三、好勝心理
同學之間坦誠相待,平等相處,有利于增進彼此友情,減少不必要的摩擦、沖突。但有的同學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籌,和同學交流時遇到意見分歧,或對方有錯誤時,往往冷言相譏或者得理不讓人,措辭生硬,直道其詳。
四、封閉心理
人際和諧的表現是樂于與人交往,然而一些學生不愿意甚至懼怕與人交往。這種心理狀態形成的原因是多樣復雜的,這樣對個性人格的健康發展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在健康的交流和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你在人際交往中形成的人脈關系越豐富,你所積累的資源就越多,你的良性人際交往技巧越強,你的成功幾率就會越大。
摒棄世俗自私的心態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幫助人而又謀求回報,是非常不高尚的行為。但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人將市場經濟里等價交換的理念運用到了人際關系之中。這種現象在校園里客觀存在,比如說“同學之間的‘有償幫助’”就是其中的一種。
同學之間的幫助是不應該收取報酬的,因為同學之間的友情是最純真的,如果互相幫助還要用金錢來衡量,那實在是太可悲了。更何況,只要一涉及“有償幫助”,往往就是變了味的“幫助”,比如在考試時幫同學作弊、平時幫同學寫作業等。
還有些同學在評選“三好學生”時拉選票,答應只要同學投一票,就送一瓶可樂或者買一塊雪糕等,雖然這樣的“禮”看起來不值什么,但是它所反映出來的思想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所以對于“有償幫助”,老師、家長、同學應該嚴肅看待,因為這些變了味的“幫助”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這種行為究竟是對是錯?中小學生對此都非常困惑。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上各種觀念之間的碰撞也越來越激烈,一些現象看起來不起眼,實際上卻直指人心,涉及社會的根本、人生的根本。而對于人生觀正在形成的中學生來說,這些問題更是不可小視。
朝夕相處的同學之間為何會出現金錢交易呢?究其原因,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教育工作者的行為。在學生眼中,老師是充滿正氣、神圣的,他們的言行永遠是正確的。
一旦學生目睹或者耳聞老師有了與金錢有關的錯誤言行,他們在潛意識中就會對這種行為有所默認。
《半月談》第17期刊登的《師德“五痛”》一稿中,有“兩痛”都與金錢有關,“收受錢物,不良風氣影響學生”、“忙于走穴,荒了課堂”,真乃師德之痛、學生之痛、教育之痛。
教育是“大魚”引導“小魚”的活動,如果作為“大魚”的教師自身行為不端,行路不正,那么隨從的“小魚”自然就會迷失正途。
中小學生應該樹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禮守信,遵守公德,知法守紀,尊敬長輩,崇尚科學,熱愛學習,徹底摒棄自私庸俗的不健康心態,努力打造新世紀中小學生的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