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和諧相處的常識
- 學生文明素質教育(“四特”教育系列叢書)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6174字
- 2021-05-30 20:58:24
和諧相處的氛圍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合作交往能力的強弱影響著人們事業的成敗。它的重要性、關鍵性是有目共睹的。中小學生在上學期間就培養起一種和諧的團隊精神和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中小學生共同生活在一個班集體里,應該互敬互愛,互幫互助。只有培養出博大的愛心,才能達到和諧相處的目的。
二、利用主題班會,增強交際能力
主題班會是一個能充分展示我們才智的舞臺,若想使自己有一種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多參加主題班會,多為班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們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通過主題班會處理好人際關系,可以使自己獲得快樂,也可以為我們長大成人后走向社會,追求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利用班級舞臺,培養協作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是協作競爭的時代是以合作取勝,共同發展的時代。
只顧一己私利,那將是難以融入集體的孤雁,這樣的人只能成小才,不能成大器。
中小學生應該創造條件,同他人一起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使自己在人與人之間的不斷交流與合作中,在不斷的相互幫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間的友誼和真情,從而達到與其他個體進行交往與合作的目的。
和諧相處的方法
有些同學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甚至一見到對方就生氣。其實,同學之間能不能和諧相處呢?答案是肯定的:能。
俗話說得好:“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可以熱心幫助你的同伴。比如說,在他(她)有題不明白的時候,你可以給他(她)講解;在他(她)沒有鉛筆的時候,你可以借他(她)一支筆用;在他(她)遇到其他困難的時候,你能夠伸出無私的援手……
這樣,不僅幫助了別人,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快樂,而且也讓他(她)覺得你很熱心善良。“愛是相互給予的”,當你有困難的時候,他(她)也會反過來幫助你。這樣你們就在互相幫助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你還可以與他(她)互相鼓勵成為學習上的競爭對手,在一輪又一輪的學習比賽中,你們就不知不覺地成了密不可分的朋友。那么和諧相處到底有哪些方法呢?
一、多傾聽別人講話
1.多聽
當和別人交流時,如果我們總是說,就學不到什么東西。只有多傾聽才能學到自己不懂的知識。因而,讓別人說,給別人以表達的機會,多傾聽他們的講話。
2.有錯就改
有兩條最有助于與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及理解:一是有錯認錯,二是公開批評自己。
3.一旦犯了錯誤,就馬上承認
另外,幽默感和自嘲是很有益的。幽默感常能使你擺脫尷尬局面,化干戈為玉帛。
二、讓同學滿意
要想使同學滿意,盡可能地不斷付出,而不是尋求馬上回報,會使你得到比酬勞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信任。
三、切忌猜疑
有句俗語說:“猜疑,把你、我都變成了蠢驢”。然而,我們還是經常推斷別人的反應和行為。我們常以為事物是不變的,人是不變的。有時,我們根本觀察不到過去情況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促使人們采用與過去不同的行為方式。
四、寬容
寬容是容忍我們不同意的事。比如說,你的助手設計了一套方案,但是出來的效果你并不滿意,你是不是在責備他之前,保持冷靜讓他提出一個經過試驗的最終設計呢?
與人相處得好,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質,不是生來就有的,同時,從現在做起也不晚。缺少了與他人的和諧關系,就算有了知識、智慧和財富也毫無意義。
和諧相處的原則
一、平等的原則
社會主義社會人際交往,首先要堅持平等的原則,無論是公務還是私交,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進行交往,才能深交。
二、相容的原則
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含、及寬容、忍讓。主動與人交往,廣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與自己相似的人、還要交與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異、互學互補、處理好競爭與相容的關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三、互利的原則
指交往雙方的互惠互利。人際交往是一種雙向行為,故有“來而不往非禮也”之說,只有單方獲得好處的人際交往是不能長久的。所以要雙方都受益,不僅是物質的,還有精神的,所以交往雙方都要講付出和奉獻。
四、信用的原則
交往離不開信用。信用指一個人誠實、不欺、信守諾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格言。現在有以誠實為本的原則,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要設法實現,以免失信于人。
朋友之間,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于矜持,謙虛而不矯飾詐偽,不俯仰討好位尊者,不以藐視位卑者顯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別人的信賴。
和諧相處的特點
記住別人的姓或名,主動與人打招呼,稱呼要得當,讓別人覺得禮貌相待、備受重視,給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舉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別人感到輕松、自在,激發交往動機。
培養開朗、活潑的個性,讓對方覺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培養幽默風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風趣而不顯輕浮,給人以美的享受。與人交往要謙虛,待人要和氣,尊重他人,否則事與愿違。
做到心平氣和、不亂發牢騷,這樣不僅自己快樂、涵養性高,別人也會心情愉悅。
要注意語言的魅力:安慰受創傷的人,鼓勵失敗的人。仰慕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幫助有困難的人。
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得別人的信認,產生使人樂意交往的魅力。
和諧相處的條件
溝通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礎,人隨時都處在溝通之中。溝通技巧運用得當,可使人際關系更融洽,更美好。
良好的人際關系依賴于相互的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又靠彼此在思想和態度上的時時溝通。經常有機會談談話,討論某些問題,交換某些意見……都能增進彼此間的感情。當然,所謂溝通,并不一定是說和對方有直接關系的事,一般談論也是表達態度和觀點的機會。
一、平等的心態
一個人若要使溝通順利,就得在態度和行為上把握分寸。正確的態度是:在心理狀態上要和他人平起平坐,不要過高估計自己,也不要一味地抬舉他人。既然,你和他人正在溝通,就要信任他的誠意和能力,相信他的智力水平不比自己低。哪怕面前坐的是乞丐,你也應該明白,他的某些方面是你所不具備的。
二、耐心地傾聽
在溝通時,應該認真地傾聽他人的講話,這是溝通的最根本的一項原則。善于傾聽的人肯耐心地聽別人的講話,不插嘴,不打斷別人的話語,而能注意細聽對方陳述的事實或意見。
有的人習慣于先抱定某種成見:“他的意見是不值得重視的”、“他常是夸大其詞”等,有了這類成見,就無法耐心傾聽對方的談話;有些人在與別人交談時,只在想自己想要說的話,找機會申述自己的意見或理由,根本不注意別人在陳述什么。
不和對方融洽溝通的情境和氣氛,不尊重對方講話的權利,則難以和對方建立起感情和人際關系。
用心體會傾聽別人的講話,不僅要用自己的耳朵,還要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用眼睛注意對方的手勢、姿勢、表情以及當時的整個反應,用頭腦分析其情況的真實程度,體會對方話語的意義。對方說話時的感受,是高興、憤怒,或是焦慮,這些情緒狀態有時比話語本身更重要。體會對方談話時的心情。從而恰如其分地關心對方,縮短與對方之間的人際心理距離。
世上有種人總認為滔滔不絕地言談就是溝通,他們自以為能夠說服麻雀從樹上下來。他們以為溝通就是說話,而忘了溝通的真義是彼此的關系。
溝通的是人,不是語言,言談只是一種途徑。彼此關系融洽時,幾乎不說話也能心意相通,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傳達完整的意思,說錯了話也不要緊,彼此笑一笑,依舊能理解話中的意思。
三、建立和諧關系
溝通就是為了彼此建立關系。溝通時,應以關系為重,雙方情緒抵觸時,一定要推敲自己語言中的字眼,避免讓他人難堪和受辱,同時避免被誤解。溝通的語言就是不斷地翻譯。你傾聽他人說的,翻譯成他人所想的;同樣,他傾聽你的話,把它譯成你想的。
四、運用技巧
交換意見、交流思想是人際雙方的事,在溝通中若能善加利用在朋友間、學校中或家庭里,人際關系與目標發展,必能無往不利,化解紛爭于無形。
五、語言溝通
溝通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除了信息交流之外,還包括思想交流、情感交流、觀點交流和語言交流。無論什么樣的交流都離不開語言。因此,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主要的溝通媒介。
可以說,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梁。我們每個人都會說話,但很多人并不懂得怎樣說話才能使自己與別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往往是挖空心思地說了許多話,卻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語言不是思想,它只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一個地位很高,又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未必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他的思想。語言修養不同,表達上就各有千秋,在溝通過程中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在從事人際交往的活動中,一定要注意以上幾個問題。
和諧相處的競爭
和諧相處中也隱藏著競爭,因為只有競爭才能進步,只有競爭才能前進。
有這樣一個例子:小紅和曉荷是一個班的同學,她們在幼兒園時就是好朋友,她們一起在幼兒園度過了三個愉快的春秋,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要升入小學了,她們本以為分開以后再也見不到了,都傷心得差點哭出來。然而,在后來的升學面試上又見面了,她們都非常高興。從此,她們就成了更好的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到下課,小紅總會跟曉荷一起玩耍或討論問題。曉荷在班上是學習尖子,而小紅學習也不錯,并一直在努力爭取超過曉荷。
所以,她們也是學習上的競爭對手。在學習上相互幫助、相互競爭,在課下一同聊天、玩耍,放學一起回家。她們相處得非常和諧。在小學生活里,不知不覺過了三個年頭,在這三年里,如果沒有小紅,曉荷就會少一個難得的朋友,她將失去一個學習競爭目標;如果沒有曉荷,小紅也會失去很多快樂,和無數次的喜悅!
與同學和諧相處的感情是深厚的,同學之間的情感是永恒的、抹不掉的,它會讓人受益無窮,它會讓人快樂終身。所以說,與朋友和諧相處非常重要。
假如當你遇到很傷心的事時,哪怕只有一個知心朋友,跟你談心玩耍,他(她)也會化解你的不愉快而使你變得快樂起來,那時,你將會感覺到朋友的關懷、安慰就像在你寒冷的時候給你一縷陽光,在你絕望的時候給你一絲希望!
同學們,請現在就和伙伴們團結、友愛、相互激勵、和諧相處吧!讓我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愿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
人一生的成長、發展、成功、幸福,離不開社會;人一生的愉快、煩惱、快樂、悲傷、愛與恨,也同樣與其他人的交往分不開。
沒有同他人的交往,也就沒有人生的悲歡離合,也不會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換句話講,沒有與他人的交往,也談不上其他的一切。也正因為這些原因,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是社會性動物。
因此,與人交往不僅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基本組成部分,而且也是構建人類文明的基礎。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人的生活離不開與人的交往,這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一個人擁有什么樣的人際關系,卻關系著他生活是否幸福。假如一個人擁有融洽和諧的人際氛圍,無疑他是幸福的。
相反,假如一個人生活在緊張的人際關系中,那么伴隨他的必然是孤獨、寂寞、自卑和疑慮。
中小學階段,良好的人際關系開始成為影響學生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一個人如果能生活在一個溫馨的集體環境中,與周圍的同學、老師建立起和諧的關系,他就會消除孤獨感,產生安全感,保持情緒的平靜和穩定。否則,就會感到孤獨和壓抑,進而影響學習、生活,影響我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人際關系問題對中小學生的困擾
1.與同學的關系
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有學生說,他的好朋友總是對他不信任,懷疑他對朋友的友誼,認為他為朋友的付出不夠多,使他十分苦惱,不知怎樣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懷疑。
還有一位女生因兩個要好的朋友發生了矛盾,她夾在中間十分為難,與甲交往怕乙不高興,與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兩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內心又十分孤獨,寂寞,想恢復與朋友的關系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此外,尚有個別學生因上到高年級后朋友越來越少,而懷疑世上沒有真正的友誼,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進而想離世隱居的。
2.與教師的關系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過多干涉學生的業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擾和煩惱。
有位中學生一次向一位同班女生詢問功課,被老師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責,并把這事作為一條小辮子抓在手里,動輒就揪出來“示眾”一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嗎”,嚴重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導致他對教師的反感,對立,老師指東他偏向西,而內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響了對學習的興趣。
有學生干部談到,現在做班干部真難,兩頭受氣,不管事,教師批評你不負責任,要管事,又難免與一些同學發生爭執,若一旦吵起來,老師首先要批評班干部,故而覺得十分委屈。
生老師的氣又不敢頂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師的信任,左右為難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該怎么辦。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想法,諸如認為老師“嫌貧愛富”的,認為老師“處事不公正”的,認為老師“輕視自己”的。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系的問題。
3.與父母的關系
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系不和使學生造成的心靈傷害。
這三個方面之中對于中小學生,尤其前兩個方面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處理好這兩個方面的關系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生活,更重要的是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以促進身心發展,能愉快的學習、快樂的生活。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良好的人際關系開始成為影響他們個人健康成長重要的因素。一個人如果能生活在一個溫馨的集體環境中,與周圍的同學、老師建立起和諧的關系,會身心愉快地學習、生活。
但是,良好的人際關系不等于“和周圍的每一個人都很親密”。特別是進入到青春期的中學生,自我意識有了極大地提高,個人的獨立性也已經大大地增強,每個人對人、對事、對人生、對生活都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獨立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而不希望別人過多地干涉自己。
因此,中小學生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更應重視的是與他人在思想認識和生活體驗上的交流、在生活上的必要關心和幫助,以及互通信息等方面,而不是形式上的形影不離和親密無間。下面五個方面是同學們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時應該注意和借鑒。
1.要熱情交往
人際關系是互動的,不要總是消極地等待別人來主動關心自己,而要主動地與周圍的同學交往溝通。開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對別人開放,別人也會對你開放。當自己走出故步自封、自我封閉的死圈子的時候,你不僅會對對方有更深一層地認識,更重要的是對自己也會有新的認識和體驗。
2.要理解尊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和性格特點,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習慣,所以在與同學交往的過程中,如果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關系就容易融洽,也會減少不必要的摩擦。
3.要以誠相待
人與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誠和善意,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口是心非,虛偽傲慢的人是難以有朋友的。
4.要寬容諒解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周圍的同學(包括自己)都還處于成長的階段,處理問題常會有很多不妥之處,在許多問題上同學間也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就要求我們換位思考,能夠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相互諒解,就不會導致敵意。
5.消除依賴感
在人際交往中還有一種不健康的心態,就是依賴感過強的人,總是希望別人像父母兄姐一樣關心自己,凡事都要別人替自己拿主意,這是缺乏獨立意識的表現。過強的依賴感還會發展成為控制欲,他們強求別人和自己一起學習,一起復習功課,向自己通報行動計劃,甚至限制別人同其他同學的交往。這是一種人格缺陷,應及時加以糾正。
當然,這五方面是具有普遍性的適合于大眾化的情況,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就需要中小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具體的來處理與周圍人的關系,力爭使自己處于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中,從而更好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