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注重情境的創設,在情境的設置中,將愛國主義教育引入其中。如學習了句型What does it mean?出示國旗的圖案,與學生對話,通過What is it?What color is it?What does it mean?What are these on it?What does this mean?等句型的問答,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用英語進行交流,雖然其中也夾雜著中文,但學生已盡最大努力用英語表達,這就足夠了。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又一次認識了國旗的深刻含義,又一次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此后一段時間,英語課文中出現這么一個句子:English is a useful working language,people must speak English in the important meeting of the world。到這里就向他們這樣補充:在聯合國大會或其他一些國際性會議上,一般必須講英語及其所在原因。后來書中又出現:Do you know what language is spoken in America,Australia and Canada?這類句子時,自然要講明其歷史、政治淵源,讓學生懂得:英語之所以流傳廣、影響大,歸于早期英國的“輝煌”。只有當國家繁榮昌盛時,才談得上她對世界的影響,英語的泛使用也正是如此,不失時機地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
將教材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
使之渾然一體,英語中的冠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難點。在講到在“國家”這類名詞前不能加定冠詞“the”這一語法特點時,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說若在“國家”這類名詞前加上“the”會犯嚴重的政治錯誤。挺聳人聽聞的,同學們露出茫然的神情。于是我舉例:若寫“the China”(這個中國)豈不意味著還有“那個中國”?學生釋然。在教單詞時,我也不忘“結合”。學生在學 east(東)west(西)south(南)north(北)等方位詞時,我講了這么一句話East or west,south or north,home is the best。(不論走到東西南北,家是最好的去處)不僅押韻,還利于單詞記憶。接著我跟他們講這個“家”也可指國家,順著就講到了游子盼歸,講到香港、臺灣……
將各種英語時態與現實生活掛鉤
英語的各種時態是難以掌握的語法重點。為了說明“一般現在時”表示經常發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況,可以說:Taiwan is apart of China 這一不容歪曲的事實。在教“一般將來時”的時候,寫到:Macao is going to be back home。(澳門將回到祖國懷抱。)教到“現在進行時”的時候,我又將這一句子稍稍變化Macao is going back home。(澳門在回歸中。)并通過這兩個句子說明兩種時態的內在聯系。教“現在完成式”Hong Kong has returned home。(香港回歸了!)豈不是一個很好的例句?像這樣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于我的英語教學中的例子不勝枚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任何一位老師,只要他是一位愛國之士,只要他是一位有心之人,做到這點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