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
- 學生熱愛祖國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2736字
- 2021-05-24 17:23:24
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廣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點。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中去,特別是要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愛國主義教育應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其中歷史教學擔負著重要任務,愛國主義教育應是貫穿歷史課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中學歷史教學不但要從知識、理論、技能諸方面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還需要從情感、意志、素質等方面為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個堅實基礎。
了解文化傳統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一國的國民對本國歷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發他的愛國心。”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只有對祖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產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崇敬之情,進而產生對創造祖國燦爛而悠久的文明和現代經濟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熱愛尊敬之情。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輩出,群星璀燦,在創造物質財富對人類文明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還創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僅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不僅孕育了無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教育家、軍事家,而且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史跡、經典著作,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
通過講授大量豐富的史料,教育學生在祖國優秀的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營養、陶冶情操,進而體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及其對整個人類的卓越貢獻,同時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確立學生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學習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并使之發揚光大。
牢記革命傳統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國人民,特別是跨世紀的一代青年,應該知道并牢牢記住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歷史,不忘國恥。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肆無忌憚地撕扯這塊肥沃而又貧窮的土地,鎮壓敢于抗爭的人民,中國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可愛的中國被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幾萬萬同胞在水深火熱中呻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難的時刻。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懷著“振興中華”的豪情,艱難地探索著一條能夠指引中國步入光明的道路。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偉大斗爭。從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雖然經過了英勇的斗爭,還是失敗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才煥然一新。
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到土地革命,從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運用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和英雄的人民軍隊這三大法寶領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中國人民才最終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當家作主人。
新中國的誕生經歷了怎樣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這是后來人難以體驗到的。它是千萬志士仁人經歷了無數次曲折磨難用鮮血和生命探索得來的真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中國革命的豐功偉績將永垂史冊。共和國將永遠記住李大釗、楊靖宇、劉胡蘭、董存瑞等無數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先烈們。
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斗的精神和業績,特別是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奮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輝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極好的革命傳統和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
感知改革開放偉大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后,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但是,由于搞了頻繁的政治運動,影響了經濟建設的速度,尤其是十年動亂,使我們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愛國主義不是閉關自守,封閉只能導致落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把中國這艘幾乎撂淺的航船引向了遼闊的海洋。三十年來,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我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歷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物資豐富,職工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走向小康。從每個家庭的變化中都可以看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實踐證明: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通過這些講授,使學生加深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培養他們對祖國政治經濟發展前途的關切感、使命感,以及報效祖國養育之恩,今后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化做貢獻的責任感。
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了解并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要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雖然有過諸侯林立,有過三國鼎立,但統一是大趨勢,是長期的,搞分裂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敗的。在祖國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都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做出過不懈努力和歷史貢獻。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曾經飽受外國侵略欺凌的中國人民十分珍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具有悠久愛國主義傳統的全體中國人民一定要完成中國統一大業。
現在,香港、澳門的回歸指日可待,這是洗刷民族百年恥辱,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事件。港、澳回歸之后,解決臺灣問題,完成中國統一大業,將突出地擺在中國人民面前。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任何制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圖謀必將受到中國政府和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把臺灣同胞的利益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對立起來的任何圖謀都是不會得逞的,祖國和平統一的歷史進程不可抗拒,不久的將來,臺灣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我們中學生將來要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
感謝家鄉養育情
熱愛養育自己的家鄉是熱愛祖國的出發點。很難想象一個對家鄉沒有感情的人會對祖國有深厚的情感,熱愛祖國與熱愛家鄉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初中生,大多十五、六歲,,他們生長在比較優裕的環境里,對老一代開發家鄉艱難歷程,對祖輩、父輩艱苦創業的經歷知之不多,對有些事情甚至不相信,有的怕苦怕累等。然而,建設更加富裕、繁榮的新家鄉的任務將歷史地落在他們肩上。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通過歷史課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