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地理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指導
- 學生熱愛祖國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2786字
- 2021-05-24 17:23:24
地理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國情教育內容,在加強愛國主義國情教育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在落實《綱要》精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且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地理教育是培養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只有在地理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才能更好的完成德育的使命。
結合教材擺優勢
在地理教學中,通過講述中國幅員遼闊、位置優越、山川壯麗、河湖眾多、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物產富饒、資源廣布、眾多物品居世界前列;人民勤勞、民族團結、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勝古跡遍步全國內容、使學生感到祖國山河壯麗及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激發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講我國的自然資源時,結合具體內容可指出: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耕地面積居世界第4位;森林總面積儲量總值居世界第6位;草原面積居世界第4位;河流年徑量居世界第6位;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總值居世界第3位,而且是世界上礦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目前已知的有用礦產160多余種,我國均已找到,其中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的就有鎢、銻、錫、鉬、鋅、釩鈦、稀土等10余種。我國又是世界能源大國之一,煤的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產量和水能發電量皆居世界第4位;水能資源蘊藏量世界第一位。我國的海洋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高速發展經濟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對在本世紀實現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
縱滿對比看發展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石,學生在鮮明的對比分析中可以受到深刻的愛國注意教育和國情教育,通過縱向比較我國解放前后的變化,幫助學生認識新舊社會兩重天,在同樣的自然條件下,社會制度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也不一樣。通過憶往昔、看今朝、望未來,可以鼓舞斗志,堅定信心,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例如,講我國的工業發展時,首先指出;舊中國工業性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表現為技術落后,分布畸形,資本被國外資本家控制。解放后,工業布局日趨合理,工業增長迅速、工業總產值居世界第5,各種工業產品產量成倍增長,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產量已躍世界前列。如煤碳第1、發點量第2、鋼鐵第1、原油第5、電視機第2、糖第6。其次,橫向比較我國和其他工業大國的工業增長速度,如中國年增長速度為12.8%、日本為11.5%、美國為4%、俄羅斯為5.8%、印度為5.1%。再拿國情相似,經濟基礎相仿的中印兩國農業相比;同為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同為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印度1947年獨立,我國建國1949年;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總體上說印度比我國優越,印度處于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充足,人均耕地比我國多1倍以上,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國,但發展速度卻落后于中國。我國實現糧食自給比印度早好幾年。這樣通過縱橫比較分析,使學生從事實中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明確中國現階段雖然落后,但發展速度快,一定能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發達國家。
還可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中穿插介紹祖國社會注意建設各行各業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如講我國農業時,指出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偉大成就,許多農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糧食、棉花、肉類、油菜籽、水產品等的產量均居世界之首,花生和茶葉居第2,甘蔗居第3,大豆居第4,甜菜和天然橡膠居第5,創造了“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跡,基本保證了12億多人口吃飯穿衣的需要。講我國交通是,指出我國交通運輸業取得可喜成果,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長江天蟄上,飛架了一道道長“虹”,武漢、南京、重慶、枝城、瀘州、九江、蕪湖等長江大橋相繼建成,從而數橋飛架南北,天蟄變通涂。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時,指出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舉世曙目的成就;海河、淮河及黃土高原的治理,黃河的梯級開發,長江航道的整治和開發;引黃濟青工程的勝利完成;“綠色長城”——“三北”防護林帶的營造及沙漠的治理等。通過這些講述,充分說明祖國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激發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的必勝信念。
實事求是指劣勢
地理環境是復雜多樣的,對人類及其活動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學時要事實求是,在講清優勢的同時,也一分為二地指出某些不利因素和劣勢。
例如,講我國的資源時,要指出我國既是一個資源大國,然而又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總數長期居世界之首,從人均占有量而言,地也不博了,反而成了一個資源“小國”。如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數的1/3;人均森林資源相當于世界人均值的1/5,居世界有林國家的121為;人均河川年涇流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值的1/4;人均礦產資源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2。又如,在我國農業生產的教學中,除講清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外,還應指出發展的不利條件。次外,還可橫向比較,找出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激勵學生加快建設祖國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結合鄉土育鄉情
自古以來,教育總是從鄉土教育開始的,古代出版的大量“地方志”,是最早的鄉土教材。家鄉是祖國的一“細胞”,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祖國”。地理學家斯·奧勃羅契夫曾說過,要成為本國真正的公民,就必須研究自己的國家,首先應該研究自己的鄉土,研究家鄉的自然、歷史、資源等。因而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增講一些鄉土地理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家鄉,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深切情感,達到熟悉家鄉,建設家鄉的教育目的。
如,講礦產資源時,穿插講了長豐縣鄰淮南,地下含有煤和石油等。這樣,通過運用地理學的原理,分析學生所熟悉的家鄉,使學生產生深厚的鄉土之情,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效國之行。
結合實踐多活動
一切知識都源于實踐,社會實踐可以是親身到社會中去體驗和感受。也可以包括參加對國情中現實的、熱點問題的探討。教學中結合社會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活動,是加強愛國注意教育和國情教育的重要的途徑之一。
一方面結合近年來國際國內形式的發展,及時補充新的地理知識,擴大愛國注意教育和國情教育的視野。如介紹祖國十年國民經濟發展規模和“十五”計劃、經濟等特區的起飛、大亞灣核電站、上海浦東新區、三峽水利工程、西部大開發、南水北調等。用這些具體的、新鮮的事例和材料,造成一中氛圍,讓人人關心國情,讓人人關心國情、了解國情,使學生不脫離社會實際,感受到祖國前進的步伐。
另一方面以課外活動的形式參與社會實踐。如舉辦國情知識展覽,“愛我中華”、“愛我安徽”知識競賽等,促進學生知性一致,學以致用,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總之,地理課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使學生感到“知識愈深,愛之愈切”。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我們應當建立起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注意橫向聯系”的地理德育實施體系,在地理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和過情教育,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的設計者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