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環境教育的內涵和模式
- 學生熱愛環境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2210字
- 2021-05-24 17:23:20
第一節 學生熱愛環境教育理論指導
環境教育的內涵
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簡而言之,環境教育就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環境問題是由于人口增長、現代科技和現代生產力迅猛發展所產生的問題。因此,人類對生存環境惡化的擔擾導致了環境教育的應運而生,其原始的動機還是來自于人類對自身生命的關愛和珍惜。
環境教育是實現環境保護目標的一種教育,是證明環境價值和澄清概念的一種過程,是培養人們具有理解和評價人、文化及其同環境之間相互關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它也包括要人們遵循為保護環境所作的決策及行為準則的教育。環境教育包括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方面是使整個社會對人類和環境的相互關系有一新的、敏銳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通過教育培養出消除污染、保護環境以及維護高質量環境所需要的各種專業人員。環境教育的實施原則包含:整體性、終身教育、科際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永續發展與國際合作。
環境教育的模式
目前,公認的環境教育課程模式主要有兩類:
(1)是多學科模式,也稱滲透式模式,即將環境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環境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于將環境領域的各方面內容分門別類,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情感,無需專門的師資和時間,教育成本較低。但是,由于環境教育內容分散,課程的綜合評價較難,教育效果有時也不理想。
(2)是跨學科模式,又稱單一學科課程模式,即從各學科中選取有關環境科學的概念、內容合為一體,組成一門獨立課程。這樣設置課程,能夠一定程度彌補多學科課程模式中內容零散、缺乏系統的不足,使教育更富針對性與系統性,也利于課程的綜合評價。然而,這就必須投入相應的人力和物力,往往還會增加學習者的負擔。
環境教育的提出與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致使許多自然資源被過度利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面對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國際社會達成了共識: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保護和改善環境重要的治本措施。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是全球環境教育運動的發端,會議強調要利用跨學科的方式,在各級正規和非正規教育中、在校內和校外教育中進行環境教育。隨后環境教育開始體現在各國政府工作中,并逐漸形成全球性的環境教育行動。
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前蘇聯的第比利斯召開了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在第比利斯會議上,各國初步意識到環境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第比利斯宣言》指出“從其基本性質看,環境教育對更新教育過程可以做出貢獻”,還呼吁“要有意識地將對環境的關心、活動及內容引入教育體系之中,并將此措施納入到教育政策之中”。第比利斯會議是環境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第比利斯宣言》突破了環境教育概念以知識為主的特點,明確提出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意識、知識、技能、態度和參與五個方面,拓展了環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把環境教育引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為全球環境教育的發展構建了基本框架。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議提出了《21世紀議程》,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21世紀議程》是人類大家庭為創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綱領。《2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對促進持續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它能提高人們對付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對改變人們的態度都是必要的,使他們有能力估計并表達他們對持續發展的關心。”《21世紀議程》提出了環境教育的重要任務:重新確定教育方向,以適應持續發展的需要;提高公眾的意識;進行培訓等,從而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環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聯合國1992年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后,中國很快就制定了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確定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在該議程中寫道:“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在小學的《自然》和中學的《地理》等課程中納入資源、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內容;在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發展與環境》課程,設立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生專業,如環境學等,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世界其他國家也紛紛行動起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如1993年6月,東南亞國家聯盟為持續發展舉行了環境教育會議;1993年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了為實現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的全球討論會,等等。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為了可持續性的教育”,要求把環境教育與發展教育、人口教育等相融合,建立了環境、人口和發展項目(EPD 項目),開始將環境教育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希臘的塞薩洛尼基召開會議,確定了“為了可持續性的教育”的理念。這標志著環境教育已不再是僅僅對應環境問題的教育,它與和平、發展及人口等教育相結合,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的出現,為“綠色學校”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基于世界環境教育發展的趨勢,聯合國教料文組織在1997年召開了一次世界環境教育培訓大會,總結成績,根據需要確定優先發展的教育領域和教育對策,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環境教育與培訓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