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教育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我

學生自殺是一個社會問題,它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并不是如一般人們最后看到的某一事件所導致,每個個案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根源在于長期的負性累積,最后因無法承受才采取自殺行為。

學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

人們事后所分析的自殺原因,如情感問題、學業(yè)問題、經濟問題可能只是導火索。從外界原因方面來看,學生自殺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大方面:

(1)社會的影響。

當前社會是一個變革中的社會,人們的思想理念、利益分配、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劇變,當代學生成為這些變更的直接承受者。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就業(yè)壓力的增大。過去學生就業(yè)統一由國家包分配,“皇帝女不愁嫁”。現在就業(yè)市場競爭激烈,“雙向選擇”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了。學生一入學就考慮畢業(yè)找工作的事:社會會不會挑選我,我需要什么能力來讓社會挑選我?

面對即將踏入的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少學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學生一旦到大學,發(fā)現十幾年的辛勤付出苦讀并不能從社會中獲得個做大事、當大官、掙大錢的位置和機會。這種心理上的落差,使得很多學生產生了一種價值觀上的失衡,而產生了焦慮、抑郁等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現在的時代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有著太多不可知的因素,對社會的判斷、評判都會產生相對性觀念,而沒有一個“終極”的概念。在這種極度不穩(wěn)定的社會狀態(tài)下,人生的事情變成每一天、每一件具體的事情。

在很多學生,包括成年人的眼里,找到戀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每一件眼前能把握的事情就成了生活的全部,一旦失戀、就業(yè)受挫,就什么意義都找不到了。這種對未來的茫然和不確定感,往往使得很多學生感受不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而容易選擇極端的解決方式。

(2)家庭的影響。

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家里的“獨苗”,父母們對孩子成材都有較高的期待,這都給孩子帶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這些壓力,在很多情況下都超過了年輕的他們所能承擔的范圍,很多時候原本是一次小小的失敗,在父母的壓力下,也會讓他們產生了更強的挫敗感,對自己進行全盤否定。

這一代的孩子,家庭和學校為他們設置了過于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很多孩子從小到大沒吃過什么苦,也沒經歷過什么挫折,過于順遂的人生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社會隔絕,造成他們認識的社會和身受的社會有著巨大的差異,不適應、懷疑、對抗等等現象層出不窮,面對一些失敗和不適應時他們的應對能力也遠遠不夠,因而他們的心理問題最多。而大部分的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物質條件的滿足,而缺乏與孩子內心的交流,因此,一旦孩子遇上問題,很難從家庭中獲得支持。

(3)學校的因素。

遇到打擊、挫折,就選擇終結生命作為一種解決方式,除了學生本身的心理的脆弱外,還跟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關。據介紹,國外從初中階段開始就有了關于死亡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死亡現象,從而珍惜生命。而這方面的教育在我國目前是一片空白。

各種問題長期積累,而大學則恰恰提供了矛盾集中爆發(fā)的舞臺:一進大學,周圍的環(huán)境突然復雜起來,職業(yè)、學業(yè)、事業(yè)、人際交往、戀愛,所有成人必須面對的問題都接踵而至,學生在獲得自由的同時也必須學會獨立做出選擇,獨立承擔后果,這種變化使得很多學生無法適應,在心理上還完全不成熟的他們,卻要面對和成年人一樣的甚至更多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就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會產生更多更大的問題。

(4)性格因素。

自殺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較內向,具有自卑、依賴性強、情緒不穩(wěn)、固執(zhí)、敏感多疑、心理閉鎖等性格特征。這種偏執(zhí)性人格,常會導致當事人對事物產生歪曲的認識以及消極悲觀的情緒。此外,青少年缺乏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的通病是使他們產生輕生念頭并最終走向自殺的原因。

(5)認知因素。

學生自殺往往是錯誤地評估世界、錯誤地評估自己。心理問題的出現,也是由于這些情況的長期存在而又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自我調整造成的。常易出現的認知歪曲有“絕對化思維”,這是指非好即壞、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例如“如果我不能使男朋友回心轉意,就沒有活下去的意義”。這種思維方式,沒有中間緩沖余地和其他任何抉擇,大多數人具有調節(jié)或忽視絕對化思維的能力,但自殺者缺乏這種靈活性。

(6)行為因素。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有自殺傾向或自殺未遂的學生,他們在問題解決技巧上較少有信心,在問題解決的嘗試上較少有系統性和主動性,在問題情境上感到控制能力薄弱。且在問題解決上較為被動,較少主動,趨向于讓問題自行解決或在解決上依賴他人。

靈活變通性較少,做出對解決問題的努力較少,較少考慮到將來和他人。一個問題解決能力有缺陷的人,當遇到負性生活事件時,就有可能產生無能、無助感而逃避現實選擇自殺。此外,還有一些因素容易引起學生的自殺行為:比如天氣因素,春季是心理健康患癥高發(fā)期,自古就有“菜花黃,人癲狂”的俗語,春天屬于生發(fā)季節(jié),容易引起“傷春情緒”。

人對愛情的強烈反應,尤其是情人節(jié)前后,如果一個人在這種氣氛下感情受挫,或者會引起一定的困惑,若處理不好,意志力不夠堅強,就會走向極端。同時,他人的自殺行為確實會給一些想自殺的人暗示、鼓勵和支持,原來不敢做現在卻可能敢做。他會認為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發(fā)生效仿行為。

加強生命教育的辦法

自殺是一種社會現象,只要這種現象存在就難以避免它在高校中出現,重要的是盡可能讓這種現象降到最低限度。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陳旭說:“不能因為危機概率始終存在就可以放松工作。每一個學生生命的逝去,無論是對家庭還是學校和國家都是非常大的損失。

只要我們工作做到位,危機就可能化解。基礎工作做好了,就可以降低變成危機的可能性。珍愛呵護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是大學的責任。”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1)加強學生心理衛(wèi)生教育。

在學生中宣傳普及各種有關心理衛(wèi)生知識是防止學生自殺的一個有效的辦法,它主要講授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心理衛(wèi)生和心理咨詢等有關內容;提高學生對青年期心理特點的認識,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人格順應和情緒控制的基本規(guī)律,教給他們有關青年期心理適應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償、轉移、升華等,使其應付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

(2)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

我們在掌握學生基本心理發(fā)展特點和需求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開展具有鮮明年級特色的心理輔導主題教育,形成“適應篇”、“加速篇”、“緩沖篇”和“沖刺篇”為主要環(huán)節(jié)的心理健康教育四年規(guī)劃,指導班級開展四年健康成長規(guī)劃活動。

(3)開展豐富的活動。

我們要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學生課余的文化娛樂生活;大力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yè)精神;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形成濃厚的校園學術風氣;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社會、看待人生。

(4)鼓勵學生關愛自己和他人。

學生在生活或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或挫折,有的可以自我調節(jié)成功,化壓力為動力,但有些則不能,如果此時仍沒人分解其問題,就會產生自殺的沖動。

面對這些沖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好的人,能夠盡量把沖動降低到最小,通過向人傾訴等方式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人,往往在重大挫折的誘導下釀成悲劇。所以學生要學會關愛他人。在同學遇到困難或重大挫折時,即使不能給他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可以給予合適的安慰并尋找緩解對方壓力的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银川市| 乐昌市| 吉首市| 大竹县| 三明市| 滨海县| 红河县| 柳河县| 台州市| 保靖县| 仪征市| 广州市| 兴山县| 汪清县| 延吉市| 双辽市| 涟水县| 固原市| 平泉县| 礼泉县| 云阳县| 南平市| 淮安市| 定安县| 河津市| 敦煌市| 湖南省| 汨罗市| 湾仔区| 视频| 出国| 呼和浩特市| 普洱| 昌黎县| 海城市| 西盟| 石景山区| 嘉义市| 准格尔旗| 加查县| 寿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