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艦船

1、戰列艦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較強的突擊能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軍艦,亦稱戰斗艦,戰列艦在歷史上曾作為艦隊的主力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進行炮戰,因而得名。

“俾斯麥”號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艦長241.55米,寬36術,吃水10米;標準排水量41637噸,最大航速30.1節,續航力為1.5萬海里。全艦火力較強,裝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重型高炮、8座雙聯裝37毫米中型高炮、40門機關炮,以及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此外,艦上還搭載有4架“阿拉多-19”式水上飛機,以及18艘小艇。該艦的裝甲厚實堅固,舷側有魚雷防護系統。

“依阿華”級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艦長270.4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4.5萬噸;艦體最厚裝甲達430毫米。改裝后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安裝了8座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魚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3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6座雙管127毫米火炮、4座“密集陣”近程武器防御系統。艦上設有直升機起降平臺。

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戰列艦,是除了航空母艦外,威力和噸位最大的水面戰艦。由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于1943~1944年間建成服役,共建造4艘,即“依阿華”號、“新澤西”號、“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

依阿華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5.8萬噸,動力裝置由8座鍋爐和4臺汽輪機組成,采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為212萬馬力。其航速可達33節,當航速12節時續航力為1.5萬海里。人員編制為1651人。本級戰列艦有的是5座四聯裝40毫米炮,全艦通體有裝甲防護,水線處307毫米,重要部分達430毫米厚,是世界L裝甲最厚的水面艦艇,遠遠超過小型艦艇和中型艦艇。它的裝甲足以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轟擊,“飛魚”導彈擊在戰列艦的裝甲鋼板上會彈回去,爆炸沖擊波只能劃傷裝甲。

該級艦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裝了反艦、防空、反潛武器裝備和電子設備。拆除了4座雙聯裝127毫米副炮,改裝了4座八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和3架“拉姆普斯”輕型多用途直升機,保留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27毫米副炮。后來還計劃在后甲板上加設一層飛行甲板和增設機庫,可載12架AV—SB“鷂”式垂直起降飛機或拉姆普斯輕型直升機。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主要戰艦,也是世界上僅有的4艘現役戰列艦之一。1941年開始建造,1943年下水,1944年在美國海軍服役,曾于1958年3月8日退役,80年代初經現代化改裝又重新服役。

本戰艦滿載排水量5.73萬噸,艦長2704米,寬33米,吃水深116米;最大航速33節,續航力為1.5萬海里;艦上人員1518人,其中軍官為65人。

艦上有重裝甲防護,舷裝甲厚度307毫米,甲板裝甲厚35~121毫米,炮塔裝甲厚432毫米,指揮塔側部裝甲厚440毫米,頂部裝甲厚183毫米。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原裝備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0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20座四聯裝40毫米多管自動高炮,49門20毫米自動高炮。改裝后的主要武器有8座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架,4座四聯裝“捕鯨叉”導彈發射架,3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6座雙聯裝127毫米火炮,4座156管20毫米火炮。406毫米艦炮是當今世界上口徑最大、威力最強的艦炮,射程可達38千米以上,每發炮彈重達1225千克,全艦共載有1220發炮彈。“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曾發射了大量的“戰斧”巡航導彈攻擊伊拉克境內的目標,其攻擊性強、命中率高、突然性大。

此外,本戰艦還有先進的雷達、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和電子戰系統。

“君主”號戰列艦

世界上第一艘鋼質戰列艦是英國樸次茅斯工廠于1892年開始建造的“君主”號戰列艦。其標準排水量1.4萬噸,全長125米,航速165節。

裝備有雙聯裝343毫米炮兩座,152毫米炮10門。該艦水線處的裝甲帶厚457毫米。該艦建成后,人們就發現其航行性能極佳,武器配備合理。

很快,英國人在兩年內建成了7艘同級艦。后來,“君主”號的主副炮布置、防御方式、動力配置、高干舷設計等均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標本。因此,船史學家們甚至將“君主”號稱為“近代戰列艦的鼻祖”。

2、巡洋艦

通常來說,巡洋艦應是一種比驅逐艦排水量大、武器多、威力強,在海戰中起骨干作用的用于遠洋作戰的較大型水面艦艇。在沒有航空母艦的艦艇編隊中,巡洋艦是編隊的核心;在航母編隊中,巡洋艦負責航母的側翼掩護,并可擔任旗艦。必要時可單艦進行戰斗活動。巡洋艦常作為突擊兵力用于海上攻防作戰、登陸編隊和運輸船隊護航、支援登陸或抗登陸作戰等。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是一艘由美國建造,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僥幸逃生的巡洋艦,曾服役于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1951年,阿根廷花費780萬美元才買下了這艘老艦,經現代化改裝后,改名為“十月十七”號,于1951年10月17日編入阿根廷海軍編隊,1956年又改名為“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本艦全長1844米,最大寬度21米,滿載排水量13645噸,最高航速325節,能以15節的航速連續航行7600海里。裝備兩座4聯裝“海貓”式艦對空導彈和兩架直升機以及近80門各種口徑火炮,為阿根廷海軍第2主力戰艦。

“加利福尼亞”號巡洋艦

“加利福尼亞號”巡洋艦是美國海軍第3代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本艦于1970年開始建造,1971年9月下水,1974年服役。

全艦長1817米,寬186米,滿載時排水量1.1萬噸,航速為30節,艦上人員編制540人,其中軍官28人。

艦載武器裝備有2座單管127毫米炮和2座6管20毫米密集陣武器系統;2座中程艦空導彈發射架和2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配備導彈80枚;1座八聯裝反潛導彈發射裝置和2座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

艦上的電子設備有作戰指揮系統、雷達裝置和聲吶系統。作戰指揮主要有海軍戰術數據系統和各種火控系統;雷達裝置有對空警戒雷達,對海搜索雷達、導航雷達、電子對抗雷達等。

“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是美國設計制造的一艘導彈巡洋艦。本艦于1980年開工建造,1981年下水,1983年開始在美國海軍服役。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護航空母艦編隊,對付空中攻擊。

該艦滿載時排水量9500噸,艦長1725米,寬168米,吃水深95米,采用常規動力,總功率8000馬力,航速30節,續航力6000海里。艦員編制358人,其中軍官33人。

艦內劃分防火區,設有專門的電磁門隔離,上層建筑全部用鋼制并加敷耐火氈,關鍵部位用高強度厚鋼板保護。

艦上裝備的全自動指揮控制中心“宙斯盾”系統,由雷達、計算機系統、指揮決策系統、武器控制系統、戰備檢查系統以及與武器配套的火控與發射系統等部分組成。

該艦的攻防火力很強,作戰能力全面,有較先進的標準導彈,射程達48千米、艦載導彈122枚。艦上還裝備有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2座127毫米炮,2座6管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2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此外,還裝有兩架“拉姆普斯”直升機。

美國班布里奇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班布里奇組僅造一艘,即“班布里奇”號,1962年服役。它是美國海軍繼“長灘”號巡洋艦與“企業”號航母后的第3艘核動力水面艦艇。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為8592噸。長1723米、寬176米。吃水77米。動力裝置為2座DZG型壓水堆和2臺蒸汽輪機,總功率6萬馬力,航速30節,當全速航行時續航力為15000海里,編制548N。該艦裝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2座MK-10型雙聯裝“標準”中程艦空導彈發射架,配各導彈80枚;1座MK16型八管“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和2具MK32型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2座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

美國特拉科斯頓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特拉科斯頓組僅建造一艘,即“特拉科斯頓”號。它于1963年6月開工,1967年5月服役,是美國海軍第4艘核動力水面艦艇。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9127噸。長1719米、寬177米、吃水94米。動力裝置為2座D2G型壓水堆和2座蒸汽輪機,總功率6萬馬力,航速30節,編制499人。該艦裝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1座MK10型雙聯裝“標準”艦空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架;2具MK32型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1座單管127毫米主炮和2座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l架艦載直升機。

3、驅逐艦

驅逐艦是一種以導彈、魚雷、火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現代驅逐艦一般滿載排水量3000~8000噸,最大航速30~38節,續航力3000~6000海里,能適應復雜海況下的作戰,有較強的抗打擊能力,并配有較完善的三防能力。驅逐艦按任務可分為反潛驅逐艦、防空驅逐艦和導彈驅逐艦。導彈驅逐艦以導彈為主要作戰武器,兼備中小口徑火炮,以及魚雷、深水炸彈,可執行對艦、防空、反潛的綜合性作戰任務。反潛驅逐艦主要任務是攻擊潛艇,配有較強的反潛武器和反潛設備,如必備反潛直升機、火箭助飛魚雷、深水炸彈和先進的聲納等。防空驅逐艦以對空防御為主,裝備有較多的防空導彈和對空火炮,主要對付敵方的飛機和導彈,保護己方艦隊。

“無畏”級驅逐艦

“無畏”級驅逐艦是前蘇聯設計制造的新一代大型導彈驅逐艦。該艦滿載時排水量8500噸,全艦長162米,寬19.3米,最大航速30節,艦上有官兵350名。

該艦火力較強,具有遠、中、近3層反潛火力。艦上武器裝備主要有2座單管100毫米全自動主炮和4座6管30毫米副炮,8座SA—N—8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四聯裝SS—N—14反潛導彈發射裝置,2座12管反潛火箭發射架和2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此外,還有反潛直升機2架。電子設備有作戰指揮系統、電子對抗系統、對空搜索雷達、對海雷達、導彈制導雷達、炮瞄雷達、導航雷達等。

“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是英國設計制造的一艘導彈驅逐艦。全艦長125米,寬14.3米,滿載時排水量4100噸,航速29節,續航力為4000海里。全艦共有人員312人,其中軍官26人。

艦載武器裝備有1座單管114毫米全自動炮,2門單管20毫米炮和“海標槍”中程艦空導彈系統。“海標槍”系統主要用于區域防空,截擊高低空飛機及來襲導彈目標,并具有對艦攻擊能力。“海標槍”導彈最大射程65千米,最小射程45千米。艦載武器裝備還有2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一架“山貓”直升機,機上掛載反潛魚雷。

艦上的電子設備有一套自動武器系統,一部遠程對空警戒搜索雷達,一部中程對海搜索和目標指示雷達,2部目標跟蹤照射雷達和一部導航雷達。此外,還有電子戰設備和聲吶等。

該艦于1982年5月4日在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被阿根廷飛機發射的導彈擊沉。

“斯普魯思斯”號驅逐艦

“斯普魯恩斯”號驅逐艦是美國研制建造的一艘用于反潛作戰和水面對空作戰的導彈驅逐艦。該艦建于1972年,1975年開始在海軍服役。滿載排水量8040噸,艦長171.7米,寬16.8米,吃水深8.8米,最大航速33節,續航力為6000海里。

該艦是目前世界上噪音最小的艦只,水下噪聲分貝不及其他艦艇的1/4。艦艇在燃氣輪機進氣管中裝有消音裝置,活動部件涂有膠性漆,所有機械部分都有減震支座、并選用低轉速的螺旋槳,使它在發現和接近水下目標時噪音很小、從而具有很高的反潛作戰能力。

1986年開始改裝,主要裝備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架,導彈射程130千米;八聯裝“海麻雀”對空導彈發射架,并配備100枚導彈;6管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2座;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1座,配導彈24枚;2座127毫米高平兩用火炮,備彈600發;2座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配反潛魚雷14枚。最主要的是改裝時還裝備了“戰斧”巡航導彈,可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

此外,該艦還配有直升機2架。艦上的作戰指揮中心裝備有以反潛作戰為主兼具對海、對空作戰能力的“海軍戰術數據系統”,它能綜合使用雷達、聲吶、通訊、導航、敵我識別、電子偵察等設備傳來的信息,協助艦長正確判斷情況,輔助決策,迅速、準確地指揮導彈、火炮、魚雷、直升機攻擊水下、水面及空中目標。

艦上的電子設備也很先進,有雷達報警和干擾系統、通信系統和“塔康戰術導航系統”等。

德國漢堡級導彈驅逐艦

漢堡級是聯邦德國建造的首批驅逐艦,在1959~1968年間共建4艘。首艦“漢堡”號,1959年動工,1964年建成服役。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3340噸,滿載排水量4680噸。長1337米、寬134米、吃水62米。動力裝置為2臺蒸汽輪機,雙軸,總功率6.8萬馬力,航速34節,續航力為6000海里/13節。編制268人。該級艦裝有:2座MM38雙聯裝“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4管“博福斯”375毫米可回轉反潛火箭發射裝置;3座單管100毫米炮;4座雙管40毫米炮。

法國喬治·萊格級反潛導彈驅逐艦

喬治萊格級是法國海軍首次采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的軍艦,又稱C70型。首艦“喬治·萊格”號于1974年動工,1979年服役。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3830噸,滿載排水量4300噸(D640~643),4580噸(D644~646)。長139米、寬14米、吃水5.7米。動力裝置為2臺燃氣輪機和2臺柴油機,總功率5.8萬馬力,雙軸,航速30節,續航力為8500海里/18節。編制218人。

喬治萊格級艦裝有:2座MM38四聯裝“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八聯裝“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發射裝置;計劃用2座雙聯裝“辛伯達”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取代20毫米炮,2座六聯裝“薩德拉爾”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取代20毫米炮,發射“西北風”導彈;1座單管100毫米炮;2座“布萊達”30毫米炮;2座“厄利孔”單管20毫米炮;2座固定式魚雷發射管,備10枚ECANLS魚雷;2架“山貓”MK4型直升機。

日本村雨級多用途導彈驅逐艦

村雨級是日本海上自衛隊90年代末建成的一級多用途導彈驅逐艦,首艦“村雨”號于1993年動工,1996年建成服役。標準排水量4550噸,滿載排水量5100噸。長150米、寬16.4米、吃水4.8米。動力裝置為COGAG方式,2臺SM1C燃氣輪機,功率4.163萬馬力;2臺LM2500燃氣輪機,功率4.3萬馬力。雙軸,航速30節。編制166人。

該級艦裝有:2座四聯SSM—IB“捕鯨又”艦艦導彈發射裝置;16單元MK-48型”海麻雀”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16單元MK-41型“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垂直發射裝置,2具68型3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11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1座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尾部設有機庫,可搭載1架SH—60J海鷹”多用途/反潛直升機。

4、護衛艦

護衛艦主要用于反潛護航以及偵察、警戒、巡邏、布雷、支援登陸、對岸對艦攻擊等任務。乍看起來,護衛艦與驅逐艦所完成的任務和裝備都很相似,但護衛艦一般比驅逐艦噸位小、武器弱、航速低,然而因為其機動性好、造價低廉,受到各國海軍的青睞,是一種更為普及的艦種。現代護衛艦按排水量大小可分為中型和小型兩種;按其作戰使命可分為反潛、防空和對海二種類型,這點又與驅逐艦相似。

美國“佩里”號護衛艦

“佩里”號護衛艦是美國設計制造的一艘以反潛武器、導彈、火炮為主要武器的輕型軍艦。該艦用于護航、偵察、警戒、布雷、支援兩棲登陸作戰等任務,是遠洋艦隊中的輕騎兵。

該艦1977年建成并編入海軍服役。滿載排水量3500~4100噸,艦長138米,寬13.7米,最高航速30節,續航力4500海里。

該艦擔任區域防空和對敵艦攻擊任務的主要武器是設置在艦前主甲板上的導彈全自動發射裝置,既可發射“標準”對空導彈,又能發射“捕鯨叉”反艦巡航導彈。彈倉在發射裝置的下方,裝有“標準”和“捕鯨叉”導彈共40枚。反潛任務主要由2架艦載直升機完成,機上裝有先進的反潛探測設備和2枚反潛魚雷。此外,還有1門76毫米全自動速射炮,1座“火神——密集陣”近程防御系統,2座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

“佩里號”護衛艦有艦員204名,其中軍官14名。他們有美國海軍水面艦艇中最好的居住條件,平均每人居住面積為19.6平方米。該艦曾參加1980~1988年間的兩伊戰爭,1987年5月17日晚,在波斯灣執行巡邏任務時,被一架伊拉克戰斗機用兩枚“飛魚”掠海導彈擊中,未造成重大損失。

英國公爵級導彈護衛艦

公爵級是英國皇家海軍最先進的一級導彈護衛艦,又稱為23型,首艦“諾福克”號于1985年動工,1990年建成服役。標準排水量3560噸,滿載排水量4200噸。長133米、寬16.1米、吃水5.5米。動力裝置首創燃氣輪機與電力推進聯合動力方式,使安靜性、經濟性顯著提高,續航力較過去提高一倍。由2臺斯貝燃氣輪機和4臺12RPA200CZ柴油機組成,總功率3.92萬馬力,雙軸,航速28節,續航力為7800海里/15節。編制174人。

該級艦裝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32單元“海狼”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2具三聯裝固定式324毫米魚雷發射管;1座單管114毫米高平兩用炮;2座“厄利孔”30毫米炮;l架“山貓”HMA3/8直升機或1架EH101“默林”直升機。

法國里維埃艦長級護衛艦

里維埃艦長級是法國海軍早期建造的護衛艦,首艦“里維埃艦長”號1957年動工,1962年建成服役。該艦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1750噸,滿載排水量為2250噸。長103米、寬11.7米、吃水4.8米。動力裝置由4臺柴油機組成,總功率1.6萬馬力,雙軸,航速35節,續航力7500海里/15節。編制167人。該級艦裝有:4座單發MM38“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2具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座四聯裝305毫米增程深彈發射器;2座單管100毫米炮;2座單管30毫米炮。尾部可停放輕型直升機。

法國拉斐特級導彈護衛艦

拉斐特級是法國海軍最新一級輕型護衛艦,首艦“拉斐特”號于1990年動工,1996年3月服役。滿載排水量3600噸。長124.2米、寬15.4米、吃水5.5米。動力裝置為4臺柴油機,總功率2.11萬馬力;l軸,航速25節,續航力為7000海里/15節。編制138人。

該級艦裝有:2座四聯裝MM40“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響尾蛇”CN2艦空導彈發射裝置,發射VTI導彈。第2批3艘艦將被SAAM垂直發射裝置取代,該系統帶有16枝“紫菀”15艦空導彈;1座單管100毫米高平兩用炮;2座“吉亞特”20毫米近防炮。艦尾為直升機機庫和直升機起降平臺,可載1架AS565MA“黑豹”或“超黃蜂”直升機,上可攜載AM—39“飛魚”空艦導彈。

5、艦空母艦

航空母艦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并作為艦載機編隊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軍艦,是海軍水面戰斗艦艇中最大的艦種。航空母艦可以擔負多種戰斗任務,其中最主要的是攻擊水面艦艇,潛艇和運輸艦船,襲擊海上設施和陸地目標,奪取作戰海區內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一艘航空母艦可搭載各種艦載機數架至數百架,能在半個小時內完成起飛20多架飛機,一晝夜可航行80多海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續航力8000多海里,核動力航空母艦續航力達百萬海里。

“基輔”級航空母艦

“基輔”級航空母艦是前蘇聯設計制造的一艘常規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70年9月開工建造,1972年12月下水,1976年服役。全艦長275米,寬32.7米,吃水深10米,飛行甲板長185米,寬20.7米,滿載時排水量3800噸,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為13500海里,艦上人員1200名。裝載垂直起降飛機,具有較強的反潛、對空和對海作戰能力。有艦載機32架,其中:“雅克—36”垂直起降戰斗機12架,蝸牛型反潛直升機19架,“雅克—36”教練機1架。武器裝備有:4座雙聯裝SS—N—12型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裝76毫米火炮,8座六聯裝23毫米自動速射炮;反潛武器有:2座雙管反潛導彈發射架,2座五聯裝魚雷發射器;電子戰設備有:2座欺騙式干擾火箭發射架,8個電子對抗裝置及各種雷達設備和火控系統等。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是英國設計制造的一艘兩棲突擊型航空母艦。1944年6月開工建造,1953年下水,1959年開始在英國海軍服役,以后又進行了多次現代化改裝。全艦長230米,寬27米,吃水深8.5米,滿載時排水量2.9萬噸,航速28節,續航力4520海里,艦上編制人員1350名,其中艦員1000人,航空人員350人。艦上武器裝備有四聯裝“海貓”航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艦載“海王”反潛直升機9架。“海鷂”垂直、短距起降飛機5架。最多可搭載37架飛機。艦上的電子設備有對空警戒雷達、對海搜索雷達、導航雷達、火控雷達等。“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在1982年4月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擔任英國艦隊的指揮艦,發揮了重要作用。1986年英國將該艦賣給印度。

“圣女貞德”號航空母艦

“圣女貞德”號航空母艦是法國設計制造的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1960年7月開工建造,1961年9月下水,1964年6月開始服役。該艦平時用于訓練,戰時作為兩棲突擊艦、直升機母艦和運兵船。艦長182米,寬24米,吃水深6.6米,滿載時排水量12365噸,航速26.5節。航速15節,時續航力為6000海里。飛行甲板長63米,寬21米,可搭載“大山貓”重型直升機8架。升降機載重能力120噸。全艦編制人員:軍官30人,士兵587人,實習生192人。艦上武器有“飛魚”導彈發射架6座,100毫米火炮4門。電子設備有戰術數據自動化系統、對空雷達、對海雷達、測高雷達、導航雷達、火控雷達和聲納等。

意大利“加里波第”號航空母艦

“加里波第”號全長180米。寬23.8米,吃水6.7米,標準排水量1.01萬噸,滿載排水量13370噸。動力裝置為4臺LM—2500燃汽輪機,總功率8萬馬力,雙軸雙槳推進,最高航速30節,續航力為7000海里/20節。它的飛行甲板為直通式,長173.8米,寬30.4米,甲板前端有6.5度的上翹,可停放6架AV-8B“鷂Ⅱ”式垂直起降飛機或6架SH-3D“海王”直升機。機庫設在飛行甲板下面,長110米,寬15米,高6米,總面積1650平方米,可停放12架AV-8B或12架“海王”。在右舷上層建筑前后各有1部升降機,長18米,寬10米,載重15噸。全艦編制825人,其中550名艦上人員,230名航空人員,其他為司令部人員。它的標準載機方式是8架AV-8B和8架“海王”,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只載16架AV-8B或18架“海王”。

“加里波第”號雖然屬于輕型航母,但卻裝備了比較強大的艦載武器,這與西方國家不太一致,卻與俄羅斯的思路不謀而合。反艦武器是4座“奧托馬特MK-2”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射程180千米。防空武器是2座“蝮蛇”八聯裝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和3座“布萊達”40mm雙管速射炮,前者射程13千米,備彈48枚;后者射程4千米,發射率300發/分。

艦上還裝有2座三聯裝324mm反潛魚雷發射管,使用射程11千米、航深450米的MK-46魚雷,也可發射更先進的MU-90魚雷。對空雷達為SPS-52C(三坐標)和SPS-768、SPN-728;對海雷達為SPS-774、SPS-702;導航雷達為SPN-749(V)2;火控雷達為SPG-75、SPG-74。電子對抗設備為SLQ-732,另有DE-1160LF型變深聲吶和1部SLQ-25“水精”拖曳式誘餌系統。

意大利“凱沃爾”號航空母艦

“凱沃爾”號航母于2001年動工興建。經過3年多時間的精心打造,這艘新型航空母艦如今終于下水了,接下來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舾裝、試航,預計將于2007年交付,2008年正式加入意海軍現役。

如果僅從目前下水的“凱沃爾”號航母的戰技術性能數據來看,似乎看不出它有什么太突出的優點。它長為244米,比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長度要短近百米;寬39米,也遠遠小于“尼米茲”級76米寬的甲板;它的滿載排水量只有2.7萬噸,不僅比不上美國約10萬噸左右的大型航空母艦,而且比法國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也相去甚遠。

但是,“凱沃爾”號航空母艦的性能卻不可小覷。首先,“凱沃爾”號航空母艦能擔負多種對地、對空作戰任務。它可起飛與降落12架直升機和8架“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機,甚至可搭載和起降美國洛馬公司生產的JSF“聯合攻擊戰斗機”。其次,它可實施兩棲作戰任務,這是其長項。“凱沃爾”號航母的機庫能夠容納100輛輕型車輛或者24輛主戰坦克,并通過兩個60噸的跳板進行車輛和坦克的裝卸,一個跳板位于右舷靠近船首的部分,另一個跳板設在艦尾,有著非同一般的兩棲作戰能力。再次,“凱沃爾”號能擔當旗艦和海上編隊的指揮控制中心,稱得上是意海軍揚威地中海的新“驃騎”。艦上裝有作為旗艦所需的各種設備,擁有一個1000平方米的指控中心,能有效地協調空戰和指揮兩棲作戰。意大利軍方表示,“凱沃爾”號航母服役后,將大大提高意海軍的信息作戰和遠洋作戰能力。第四,“凱沃爾”號航空母艦自持力為18天;最大航速可達28節,可持續航行約7000海里,只需耗費所攜燃料的一半便可從意港口駛抵波斯灣海域,足以保障其海上運輸通道暢通和維護海洋權益的需要。而且該艦也比載員只有830名的“加里波第”號航母的載員多了近1/3,全艦共可搭載各類人員1200多名。第五,艦首裝有滑橇式飛行甲板,可供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短距快速起飛的需要,從而能使其作戰能力迅速提高,能有效地執行中近海作戰任務,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遠海作戰能力。據稱,在建造新航母的過程中,“凱沃爾”號航母還采用了其他大量最新的技術成果,意大利民用工業也在航母的建造過程中提高了研發能力。

法國“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

“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為2.73萬噸,滿載排水量為3.278萬噸。它擁有城市公共生產的各種功能:膳食、住宿、治安、衛生、行政管理、消防安全、消遣娛樂和新聞報道等應有盡有。雖然它的全長只有265米,寬31.72米,吃水8.6米,但從龍骨到艦橋頂部高達51.2米,足有十幾層樓那么高。艦上發電機的總發電量達1.4萬千瓦,相當于一座中小城市的照明用電量。

不論是在航行期間還是在停泊期間,“克萊蒙梭”級航母始終是一座開動的綜合工廠。它有自己的推進裝置、發電裝置、空氣壓縮裝置、空調裝置、加油裝置、充氣裝置和消防裝置等。此外,艦上還設有飛機的維修保養部門。有軍械車間、機械車間、金工管道車間、電氣電子設備車間等。所有這些對于航空母艦在海上長期活動是必不可缺少的。

“克萊蒙梭”級采用全通式斜角飛行甲板,構型頗類似經過大規模現代化改裝的美國“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艦島則位于艦體右舷;飛行甲板裝備方面,本級艦擁有兩具美制MitchellBrownBS—5蒸汽彈射器以及4組降落攔截索,右舷位于艦島后方以及艦島左前方艦體中央各設有一具飛機升降機。

最初本級艦的右舷裝備8門100毫米單管高平兩用艦炮,1993年進行第3次改裝,增加ASMP核子導彈的儲存能力。1995年,“福熙”號加裝2門30毫米機炮以及2具Sadral六聯裝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戰斗系統則升級為Senit8.01。由此可發現,“福熙”號接受的改良比較多。

“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共可載飛機44架,其中10架F8E“十字軍戰士”戰斗機、20架“超軍旗”攻擊機、10架“阿里茲”反潛機、2架“超黃蜂”直升機和2架“云雀”直升機。航母上的這些飛機是根據其通常任務所配置的,當然艦載機的類型與裝置還要視航空母艦在海上編隊中的情況和使用而變化。本級艦的主力戰斗機種是美國在1960年代推出的F—8十字軍戰機,攻擊機種則為法國自制的軍旗型,反潛機則為貿易風型。1978年起,改良自軍旗四型的超級軍旗攻擊機進入法國海軍服役,并部署于“克萊蒙梭”級上。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

“庫茲涅佐夫”艦裝載了強大的防空火力。主力為4座SA-N-9垂直發射防空導彈,每座有6個發射單元,每個單元備彈8枚,總共備彈192枚,射程15千米;另有8座CADS-N-1“嘎什坦”彈炮合一近防系統,系統配置為2座30毫米6管炮和8枚SA-N-11近程導彈,火炮射程2500米,導彈射程8000米;此外還有AK-630型6管30毫米炮4座,射程2500米,發射率3000發/分。

作為反潛武器,“庫茲涅佐夫”艦在艦尾兩舷處各布置了1座RBU-12000十聯裝火箭深彈發射器,射程12000千米。其電子設備有:1部“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1部MR-710“頂板”三坐標對空/對海雷達;2部MR-320M“雙支撐”對海雷達;4部MR-360“十字劍”火控雷達,用于SA-N-9;8部3P37“熱閃”火控雷達,用于SA-N-11;1部“蛋糕臺”戰術空中導航雷達。電子對抗設備為“酒桶”和“鐘”系列,另有2部PK-2和10部PK-10干擾箔條發射器。

基本性能參數:

排水量:滿載6.75萬噸

規格:全長999英尺,飛行甲板長999英尺,吃水34.3英尺

搭載機:12架SU—27B2側衛式戰斗機、12架MiG—29支點式戰斗機或12架SU—25蛙足式攻擊機或12架Yak—38/14鐵匠式戰斗機、15至18架Ka—27蝸牛式反潛直升機

主機:4具蒸氣渦輪機,4軸,航速32節。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全長332.9米,寬48米,吃水11.3米,滿載排水量90944噸(后續艦是91487噸),標準排水量81600噸,戰斗排水量93400噸。

艦上有由4臺蒸汽輪機驅動的4只螺旋槳,它們使這龐然大物以超過30海里的時速運動。主機最大輸出功率,根據公布的資料為26萬匹馬力以上,但傳說有28萬匹馬力。最大速度沒有公布,但一般認為可以達到35節(時速64.8公里)。螺旋槳直徑6.4米,重11噸,兩個舵各重45.5噸,兩個錨各重30噸,錨鏈的1個環就重163公斤。艦體從船底到桅頂高76米,相當于20層樓的高度。

蒸汽由兩座A4W/A1G型壓水堆式反應堆產生,最早的核動力航母“企業”號有8座反應堆(A2W型),而“尼米茲”級只使用2座,這是由于核反應堆技術的進步。核裝料壽命最短有13年,換算為航行距離大約為80萬到100萬海里。

尼米茲級航母是密閉式機庫,就是將艦載機機庫密閉在船體內,只在兩側4處(右舷側3處,左舷側1處)有開口,供飛機升降使用。該艦機庫長209米,寬33米,高8.1米,相當于3層甲板的高度。

美國航母配有E—2C“鷹眼”早期預警機4—5架,保持近百分之百的出動率。另外艦上還裝備早期預警雷達。以SPS—48型三坐標對空警戒雷達及SPS—43A遠程對空搜索雷達為主,還有SPS—10F型水面搜索雷達、LN—66型導航雷達和SPN—42.43.44型航空管制/全自動著艦引導雷達,還有SPS—65型低空警戒雷達及SLQ—32電子戰系統。這些雷達天線和收信用天線,以盡量不影響艦載機起降為原則(及避免相互干擾),配置在艦橋周圍。

航空母艦不能單獨行動,必須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護衛網加以護衛。但是,萬一有突破護衛網沖進來的敵人,尤其是反艦導彈,航母就必須有自己的防御手段。所以航空母艦還裝備有3座“海麻雀”近程對空導彈發射架,和3—4門20毫米“密集陣”近程火炮系統。“海麻雀”導彈由SPS—65雷達控制。SLQ—32電子戰系統能干擾反艦導彈的雷達制導系統;還有4座MK36干擾火箭發射器用于干擾反艦導彈的紅外制導系統。

6、潛艇

潛艇又叫潛水艇,具有良好的隱蔽性、較大的自持力、續航力和較強的突擊威力,因而在水中活動不易被發現,給人以神出鬼沒之感并能遠離基地獨立作戰。潛艇主要用于攻擊人、中型水面艦船和潛艇,襲擊海岸設施和陸上重要目標,以及布雷、偵察、輸送偵察小分隊登陸等,是海軍的重要艦種之一。現代潛艇按作戰使命可分為戰略導彈潛艇、攻擊潛艇和特種潛艇;按動力分為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按排水量分為人型潛艇、中型潛艇、小型潛艇和袖珍潛艇。

美國“海狼”一級攻擊型核潛艇

“海狼”級艇是為了在21世紀接替“洛杉磯”潛艇而研制的。當時的目的是打破蘇聯核潛艇獨霸北極冰下的局面,因此,它的主要性能適用在北極冰下潛航和作戰。“海狼”級艇是一種多種用途潛艇,但主要用于反潛。

冷戰結束,蘇聯作為作戰目標已無必要。又因為艇的造價猛漲至26億美元。因此,原計劃建30艘,耗資360億美元的計劃改為只建3艘。用其余經費發展另一新型潛艇來接替“海狼”的建造計劃。“海狼”從70年代末開始研制,首艇1989年10月開工建造,1996年8月服役,第2艘和第3艘將分別于1998年和2001年服役。

美國“百人隊長”核動力攻擊潛艇

90年代初,美國海軍開始設計新一代核動力攻擊潛艇(NSSN),它是大型“海狼”(SSN-21)級攻擊型潛艇的低成本替代型。

預算緊張以及威脅環境的改變導致“海狼”項目早期終止,新潛艇不但要比“海狼”級潛艇便宜,而且設計和制造工藝非常靈活,能適應未來任務的需求。因為“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潛艇的建造已接近尾聲,NSSN成為美國海軍未來唯一建造的潛艇。

NSSN多用途隱身攻擊型核潛艇,正由通用動力公司加緊研制,1996年投入研制費為7.75億美元,首艇于1998年撥款建造,2003年下水,2004年服役。

預計1997~2001年,美國海軍將獲得38億美元研制和建造費。美國海軍之所以大力發展這種潛艇,一方面是出于海上區域作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使其潛艇保持世界領先水平。NSSN可擔負以下7項主要任務;①隱蔽攻擊;②反潛作戰;③支援航母作戰群;④反艦作戰;⑤隱蔽跟蹤、偵察;⑥隱蔽布雷;⑦特種作戰。

蘇聯“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

“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是冷戰后期蘇聯海軍的產物,當時建造該型艇的目的是對付美國的“三叉戟’彈道導彈核潛艇。

它是在性能較好的V級潛艇上發展起來的前蘇聯海軍的第四代核潛艇。“阿庫拉”級艇特別強調了隱身設計,在建造4艘以后,進行了現代化改裝,重點仍然是減震降噪。改進后的“阿庫拉”級,綜合勝能更好、航行更加安靜。美國海軍的反潛預警系統經過長時間、多次對“阿庫拉”—Ⅱ潛艇竊聽分析,認為其噪聲水平比美國最大先進的、經過改進的“洛杉磯”潛艇低得多,這是該級潛艇最成功的標志之一“阿庫拉”級艇備受前蘇聯海軍青睞,獲得大批里建造,共約建15艘。

中國037型獵潛艇

037型獵潛艇是中國海軍裝備的以反潛武器為主要裝備的小型水面戰斗艇。主要用于在近海搜索和攻擊潛艇,以及執行巡邏、護航和布雷等任務。

037型獵潛艇滿載時排水量392噸,主要裝備有艦炮、火箭式深水炸彈發射炮、大型深水炸彈發射炮、投擲架和水雷等。

美國“俄亥俄”號潛艇

“俄亥俄”號潛艇是美國設計制造的第4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也稱“三叉戟”潛艇。1976年開工建造,1979年下水,1981年服役。

艇長170.7米,寬12.8米,吃水深10.8米,水上航速20節,水下航速25節,下潛深度400米,裝料一次可連續使用9年,服役年限為30年。全艇人員編制133人,其中軍官16人。

艇載“三叉戟”導彈,每枚導彈含7~8個分導式彈頭,射程7400千米,可攻擊對方內陸縱深目標。艇上還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線導魚雷。

艇裝電子設備有衛星通信設備,能精確進行潛艇定位;還有船用慣性導航系統、導彈射擊指揮儀、魚雷射擊控制系統等;水聲器材有測深聲吶、通信聲吶等用以確定水中目標的精確位置。

美國“洛杉磯”號潛艇

“洛杉磯”號潛艇是美國海軍裝備的一艘最先進的攻擊型潛艇。1964年開工建造,1974年4月下水,1976年服役。

艇長109.7米,寬10.1米,吃水深9.8米,水上航速32節,水下航速可達40節,下潛深度450米。潛艇裝一次燃料可連續航行6萬海里。全艇編制人員127人,其中軍官12人。

潛艇上的武器裝備主要是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以用來發射反潛火箭、反潛魚雷、反艦導彈和巡航導彈等。可攜帶4枚“捕鯨叉”導彈、8枚“戰斧”導彈和2枚反潛魚雷。

艇上的電子設備有指揮儀、雷達接收機、對海警戒雷達、導航系統以及各種聲吶設備等。

英國“X”型袖珍潛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建造了一種“X”型袖珍潛艇。第1艘能完成攻擊敵艦任務的袖珍潛艇“X—3”號于1942年3月19日下水,后來又陸續建造了不少同類袖珍潛艇。

這種潛艇重39噸,艇長14.6米,最大直徑17米,分4個艙室:第1水密艙容納蓄電池組;第2水密艙是逃生艙;第3水密艙是艇長、技師、舵手的控制室;第4水密艙是主機房。

艇的兩舷裝有2噸可分離下來的阿馬泰克斯烈性炸藥。炸藥上帶有時鐘機構的計時導火索。

該艇水下潛航時,由電池提供推動螺旋槳旋轉的能源,水上航行則由當時倫敦公共汽車上使用的同型發動機帶動螺旋槳轉動,從而驅艇前進。

“英國前衛”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前衛”級潛艇是英國皇家海軍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英國第一組裝載“三叉戟”導彈的潛艇,首艇“前衛”號于1986年動工,1993年建成服役。共建造4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水下排水量達1.5萬噸。長150米、寬13米、吃水12米,為當今歐洲最大的核潛艇。動力裝置為1座PWRZ壓水堆與2臺蒸汽輪機,單軸,泵噴推進器,水下航速25節。編制135人。

該級艇裝有16枚“三叉戟”Ⅱ(DS型)彈道導彈,射程1.2萬千米,戰斗部為8個分導式核彈頭,每枚彈頭相當于150ktTNT當量,圓概率誤差90米。艇首部還有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射程65千米的“矛魚”重型線導魚雷。

“法國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凱旋”級是法國海軍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艇“凱旋”號于1989年動工,1996年3月建成服役。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水面排水量1.264萬噸,水下排水量1.4335萬噸。長138米、寬125米、吃水10米。動力裝置為1座K-15-體化壓水堆,功率150萬馬力;2組汽輪發電機組;1臺主推進電動機,功率4.15萬馬力,采用泵噴推進器,單軸,水面航速20節,水下航速25節,下潛深度據稱可達500米。編制111人。該級艇裝有:16杖M45型彈道導彈,射程5300千米,帶6個分導式熱核彈頭,每個彈頭威力為150ktTNT當量;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L5Mod3型反潛魚雷和SM39“飛魚”潛艦導彈。可混裝18牧魚雷和導彈。

7、登陸作戰艦艇

登陸作戰艦艇是專用于海上登陸作戰的艦艇。也稱兩棲作戰艦艇。種類很多,有登陸艦、登陸艇、運輸艦、兩棲攻擊艦、兩棲指揮艦、兩棲貨船等。用于輸送登陸部隊、登陸工具、戰斗車輛及其他武器裝備。登陸艦和登陸艇,均具有直接登陸能力,是用于小規模登陸作戰的主要艦種。

美國“藍嶺”號兩棲指揮艦

“藍嶺”號兩棲指揮艦是美國設計制造的一艘較新型的作戰指揮艦。主要任務是在登陸作戰中用作兩棲特遣部隊和登陸部隊指揮官的旗艦。1967年開始建造,1970年服役,1987年實現現代化改裝。

該艦滿載時排水量18372噸,全艦長196.2米,艦寬32.9米,航速23節,續航力13000海里。

艦載武器裝備主要有“海麻雀”對空導彈發射架2座,雙聯裝76毫米炮2座,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2座,以及多用途直升機一架。

艦上還裝有一整套先進的計算機系統和復雜的通信設備,保證了司令部能通觀全局,迅速、準確地反映和處理各種作戰情況,指揮部隊的作戰行動。

“藍嶺”號指揮艦,除本艦人員821名外,還有司令部人員170~190名。艦上有幾大作戰指揮部門:①兩棲作戰部隊指揮區。這是艦上的指揮中心,設有大型情況顯示屏,用以顯示雷達情報和戰術情況,供指揮員作出判斷定下決心。②登陸部隊指揮區。用以監視登陸突擊部隊的戰斗發展情況,并對登陸部隊的行動進行調整和指揮。③登陸作戰室。④火力支援協調中心。⑤戰術航空兵控制中心。⑥戰斗情報中心。⑦水面與反潛作戰協調中心。⑧聯合通信中心。⑨聯合情報中心。艦上各艙室寬敞舒適,工作和生活條件良好。艦上還裝有減搖水柜,在低速航行時也能保證艦體平穩。

美國“塔拉瓦”號通用兩棲攻擊艦

“塔拉瓦”號通用兩棲攻擊艦是美國70年代設計制造的一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新型航空母艦型多用途兩棲作戰艦只。滿載時排水量39300噸。以直升機攻擊為主的兩棲攻擊艦、以運載大型登陸艇為主的兩棲運輸塢艦和兩棲貨船等多種兩棲艦船的功能全部綜合在該艦上。

寬闊的飛行甲板上,可供9架“海馬”式大型直升機或12架“海騎士”直升機起降。機庫內可容納30架“海騎士”直升機或25架AV~SA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在飛行甲板上還可停放8艘機械化登陸艇和10艘車輛人員登陸艇。機庫下面是供登陸艇用的大型濕船塢,長82米,寬24米,船塢內可容納4艘大型通用登陸艇,或6艘機械化登陸艇。該艦總共可載各類登陸艇約40艘。在大而深的貨艙內,裝有大量物資和器材;住艙內能容納一個加強營的陸戰隊員,2000張床位,供登陸部隊使用。艦上的醫療設備比較齊備,有2間主手術室,1間緊密手術室,2間X光室,以及血庫、隔離病房等。飛行甲板上還設有傷員收容所,并有專用升降機轉送傷病員。

“塔拉瓦”號攻擊艦自身的武器并不強,只有2座“海麻雀”對空導彈發射架,3座127毫米單管速射炮和6座20毫米單管速射炮。艦上指揮控制系統十分完備,裝有兩棲戰術數據綜合系統,它兼有戰術數據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的功能,可輔助艦上司令部直接指揮兩棲作戰。艦上除設有作戰室外,還有登陸部隊行動管制室、火力支援控制室、戰術飛機協調室、通信室、情報中心等指揮機構。

蘇聯“伊萬·羅戈夫”級兩棲運輸塢艦

伊萬·羅戈夫級,是蘇聯仿西方兩棲船塢登陸艦建造的一型兩棲運輸塢艦。1978~1982年間共建造3艘。

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1.26萬噸。長158米、寬24.5米、吃水6.5米。動力裝置為2臺燃氣輪機,功率4.8萬馬力,雙軸,航速25節,續航力為4000海里/且呂節。編制250人。

該級艦裝有:l座雙聯裝SA—N—4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管76毫米炮;l座122毫米BM—21炮;2座20管裝火箭發射架;4座6管30毫米炮;4架K—29“蝸牛”B直升機。該級艦設有首舌門,具有沖灘能力,坦克甲板尺寸為長61米、寬14米,可裝載20輛坦克。尾門打開進入塢艙,塢艙長76米、寬14米,可裝載4艘天鵝級新型氣墊登陸艇和1艘機械化部隊登陸艇。可投送522名海軍陸戰隊員。

俄羅斯“波默尼克”級氣墊登陸艇

“波默尼克”級是俄羅斯海軍現役大型突擊運輸氣墊艇,是鸛級氣墊艇的改型,采用通長甲板,首尾均備有裝卸貨物的跳板。首艇于1988年建成服役,共建造2艘。

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550噸。長57米、寬25.6米。動力裝置采用3臺渦輪發動機和3部導管螺旋槳,航速60節,續航力為300海里/55節。編制27人。

該級艇裝有:2座四聯裝SA一N一5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6管30毫米“加特林”近防武器系統;2座122毫米火箭深彈發射裝置;2條布設水雷的雷軌,共攜帶80牧水雷。

可攜載3輛主戰坦克,或10艘人員裝甲運輸車外加230名士兵。總載重量130噸。

8、導彈艇

導彈艇是以艦載導彈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戰的小型戰斗艦船。可對敵大、中型水面艦船實施導彈攻擊,也可擔負巡邏、警戒、反潛、布雷等任務。

導彈艇噸位小,航速高,機動靈活,攻擊威力大。排水量數十噸至數百噸,航行速度30~40節,有的可達50節,續航能力500~3000海里。

艇上裝有巡航式艦對艦導彈2~8枚,20~76毫米艦炮2座,各種魚雷、水雷、深水炸彈和艦對空導彈等。

此外,還有搜索探測、武器控制、通信導航、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自動化系統。

美國“飛馬座”級導彈艇

“飛馬座”級是美國海軍的大型導彈水翼艇。首艇“飛馬座”號于1973年動工,1977年建成服役。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218噸,滿載排水量240噸。長40.5米、寬8.6米、排水航行艇體吃水1.9米。其翼航主機采用1臺LM2500型燃氣輪機,功率1.8萬馬力,噴水推進方式,翼航速度50節;排水航行主機采用2臺柴油機,功率1600馬力,航速12節,續航力為700海里/40節、1700海里/9節。編制21人。

該組裝有:2座四聯裝“捕鯨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MK75型單管76毫米炮;2座MK34型箔條火箭發射裝置。

蘇聯“黃蜂級”導彈艇

“黃蜂級”是蘇聯海軍于1959~1969年間建造的中型導彈艇。建造黃蜂Ⅰ型、黃蜂Ⅱ型共300艘,是世界上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種導彈艇。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標準排水量165噸,滿載排水量210噸。長39米、寬7.8米、吃水1.8米。動力裝置Ⅰ型為3臺M503A高速柴油機,總功率為1.2萬馬力;Ⅱ型為3臺M504型柴油機,總功率1.7萬馬力。

該級艇裝有4座“冥河”艦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管20毫米炮;航速38~40節,續航力800海里/3O節。編制30人。

該艇只能在近海作戰,但發射的“冥河”導彈準確性高,殺傷力大。

德國“信天翁”級導彈艇

“信天翁”級是德國海軍現役大型導彈艇。首艇“信天翁”號于1976年建成服役,至1977年總共建造了10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398噸。長57.6米、寬7.8米、吃水2.6米。動力裝置為4臺MTU 柴油機,4軸,總功率1.77萬馬力,航速40節,續航力為1300海里/30節。編制40人。該級艇裝有:2座雙聯裝 MM38“飛魚”艦艦導彈發射裝置;2具533毫米尼魚雷發射管,發射“海豹”線導魚雷;2座單管“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

意大利“鷂鷹”級導彈艇

“鷂鷹”級是意大利海軍的水翼導彈艇。首艇“鷂鷹”號于1974年建成服役。至1983年共建造7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60萬噸。長24百米、寬7米、吃水1.6米,4.4米。動力裝置在水翼航行時采用1臺燃氣輪機,功率4250馬力;排水航行時采用1臺柴油機,功率290馬力。航速48節,8節。續航力為400海里/45節、1200海里/8節。編制10人。

該級艇裝有:2座“奧托馬特”艦艦導彈發射裝置;l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

伊朗“石弩”級導彈艇

“石弩”級是伊朗海軍的導彈艇,屬法國女勇士Ⅱ級系列。伊朗海軍1974年2月向法國訂購12艘。其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275噸。長47米、寬7.1米、吃水1.9米。動力裝置為4臺柴油機,功率1.44萬馬力,航速35節。編制對人。

該級艇裝有:2座雙聯裝“捕鯨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l座76毫米炮;正座40毫米炮。

以色列“海茲”級導彈艇

“海茲”級是以色列海軍的大型導彈艇,又稱薩爾4.5型。首艇“羅馬特”號于1981年建成服役。主要技術性能為:滿載排水量488噸。長61.7米、寬7.6米、吃水2.5米。動力裝置為4臺MTU柴油機,總功率l.66萬馬力,4軸,航速31節,續航力為3000海里/17節、1500海里/30節。編制53人。該級艇裝有:2座雙聯“捕鯨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6座“迦伯列”艦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16或32單元“巴拉克”I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1座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1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2座“厄利孔”20毫米炮;1座雙管20毫米炮;2或4挺12.7毫米機槍。

9、其它船艇

除上述作戰艦艇外,還有一些輔助作戰船艇,如破冰船、護衛艇、魚雷艇,救生艇等。

運輸艦船

運輸艦船是主要擔負向陸上基地或島嶼運送人員、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的勤務艦船。裝備有防御武器或備有安裝武器的基座和部位,航速在20節以內。

運輸艦船一般分為:(1)人員運輸艦船,以運送人員和武器裝備為主,同時運輸部分軍用物資。上層建筑高大且伸長,一般在高層甲板兩舷配備救生裝置。(2)液貨運輸艦船,用于散裝燃料油、機油或淡水。機艙和大部分上層建筑設在后部,上甲板縱中部裝有連通各液貨艙的管系和閥門,首部至上層建筑間有高架步橋連接。多設有海上縱向補給裝置,可在航行中兼向其他艦艇補給油料和淡水。(3)干貨運輸船,用于運送包裝成件的軍用物資。(4)駁船,用于駁運人員或干、液物資,船型和設備均較簡單,大多為非自航式。

破冰船

破冰船是專用于破碎水面冰層作業,開辟航道,保障艦船進出冰封港口的艦船。有常規動力和核動力兩種。

破冰船滿載時排水量數千噸至2萬噸,在無冰區航行時,最大航速10~21節。破冰時,船首部擠壓冰層,在行進中連續破冰或反復破冰。

世界上第一艘破冰船是英國建造的適用于北極航行的“葉爾馬克號”破冰船。1912年,中國首次建造破冰船“通凌號”和“開凌號”,排水量410噸,功率506千瓦。1982年,中國建成“海冰723號”沿岸港灣破冰船,排水量4417噸,功率6615千瓦,可破1.5米厚的冰層。1959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滿載時排水量19.7萬噸,功率3.2萬千瓦,可在冰厚2米多的冰區行進。

護衛艇

護衛艇是以小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用于近岸海區巡邏。護航等任務的小型水面戰斗艦艇。又稱炮艇或巡邏艇。滿載排水量數十噸至數百噸,航速10~45節,水翼護衛艇可達70節,裝有37毫米、57毫米艦炮和深水炸彈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逐步發展成為獵潛艇型的反潛護衛艇,擔負近海搜索、監視和攻擊敵潛艇的戰斗使命。中國清末海軍就有炮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護衛艇部隊在解放萬山群島戰斗、“八·六”海戰、崇武以東海戰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功勛。

現代護衛艇裝備有速射自動炮、深水炸彈、聲吶、雷達、紅外探測儀和低能見度電視、錄象設備,具有很好的戰斗性能。

魚雷艇

魚雷艇是以魚雷攻擊海上艦船的小型戰斗艇。體積小,航速高,機動靈活,隱蔽性好,攻擊威力大。主要在近海區作戰,攻擊敵大、中型艦船,也可進行反潛和布雷等。

魚雷艇體采用合金鋼、鋁合金、木質和混合材料結構,動力裝置為柴油機或燃氣輪機,航速40~50節。

艇上裝有魚雷2~6枚,25~57毫米艦炮2座。此外,還有火箭、深水炸彈發射裝置、聲吶、指揮系統、通信導航設備等。

魚雷艇是英國最早研制的,以后多次參加海上作戰,戰果顯著。

救生艇

救生艇是艦船上乘員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自救或援助海上遇難人員使用的一種專用小艇。長度不小于5米,采用槳、帆、機械等推進,乘員60~100人。救生艇種類很多,有開敞式、封閉式和全封閉式。

艇內通常裝有淡水、食品、急救藥品、救生電臺等。

艇體通常涂有固定的橙黃顏色,便于救援船舶和飛機發現與識別。

救生艇平時固定在甲板的吊放設備上,便于人員登艇。

布雷艦艇

布雷艦艇是專用于布雷的艦艇。主要在港口、航道、近岸海域等實施布雷。有布雷艦、布雷艇之分。

布雷艦排水量為500~6000噸,艦速12~30節,可攜帶水雷50~800枚;布雷艇排水量在500噸以內,航速10~20節,可攜帶水雷50枚。

布雷艦艇甲板上設有2~4條雷軌,實戰前,水雷置于雷軌上作準備,布放時以一定的時間間隔投放水中。布雷艦艇在海戰中作用顯著。

掃雷艦艇

掃雷艦艇是專用于搜索和排除水雷的艦艇。有艦隊掃雷艦、基地掃雷艦、港灣掃雷艇和掃雷母艦等。主要擔負開辟航道、登陸作戰前掃雷以及巡邏、警戒、護航等任務。

艦隊掃雷艦,也稱大型掃雷艦,排水量600~100噸,航速14~20節,艦上裝有各種掃雷具,可掃除布設在50~100米水深的水雷。基地掃雷艦,又稱中型掃雷艦,排水量500~600噸,航速10~15節,可掃除30~50米水深的水雷。

掃雷母艦,排水量數千噸。此外,還有一種小型掃雷艇,排水量多在400噸以下,航速10~20節,吃水淺,機動靈活,用于掃除淺水區和狹窄航道內的水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福贡县| 京山县| 鲁甸县| 大安市| 衡阳市| 卫辉市| 孟村| 临汾市| 抚远县| 达拉特旗| 蚌埠市| 宁安市| 洪泽县| 沙田区| 尼勒克县| 时尚| 子长县| 甘孜县| 青阳县| 吉木乃县| 桐庐县| 宜兰县| 光泽县| 徐闻县| 尚义县| 江油市| 呼玛县| 沁阳市| 潼南县| 缙云县| 永定县| 舞钢市| 肃北| 襄垣县| 武平县| 辛集市| 婺源县| 县级市| 湖北省|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