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剿滅義軍 飛黃騰達
- 世界軍事百科(修訂本)之十七:戰爭元兇
- 林之滿編著
- 2965字
- 2021-05-28 14:43:14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年),字少荃,晚年自號儀臾。道光3年,生于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個書香門第的官僚地主家庭,后人稱之為“李合肥”即源于此。李鴻章排行第2,本名章銅,字漸甫。他從小聰慧好學,受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熏陶,希望有朝一日通過科舉的門徑登上仕途,躋身高官顯貴的行列。他先后受業于他父親李文安、堂伯父李仿仙、徐明經和曾國藩4位理學大師,在義理、經濟之學和治世技巧方面有很大的體會。道光27年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達到“少年科第”的高峰,開始了仕途上的第一步。
咸豐元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咸豐3年3月,李鴻章隨工部侍郎呂賢基回到安徽辦團練。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后,不久就進行西征和北伐,并夾擊安徽。李鴻章以一介書生回安徽,協助呂賢基、李嘉端等人辦團練,開始時當然并不那么順利,多次連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但李鴻章憑著他人地熟悉和對農民起義的仇視,拼命阻止和打擊太平軍在安徽的進攻,在咸豐6年以前立有3次大功,被賞加至按察使銜。此后2年左右的時間,太平軍在陳玉成的指揮下,連戰連捷,基本上控制了的重要城鎮,而李鴻章在太平軍和捻軍的作戰中連吃敗仗,并且和同僚的關系也搞得相當緊張,似已窮途末路了。
咸豐9年1月。太平軍攻入了李鴻章的家鄉,李鴻章家破人亡,其父也死去。潦倒失意的李鴻章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投奔正在江西南昌“圍剿”太平軍的恩師曾國藩,成為了曾國藩的親信幕賓。同年11月,曾國藩推薦他為福建延津道道員,但無缺可補。咸豐10年8月又被曾國藩薦為兩淮鹽運使也未成,不得不繼續留在曾國藩幕中。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曾國藩曾多次遭遇困境,很多次都是靠李鴻章出謀劃策,才化險為夷。這樣一來,李鴻章越來越受曾國藩的倚重,因為曾國藩有了節制4省軍務與人事的權力,因而曾國藩命李鴻章四處招募人馬,去上海作戰,從此李鴻章終于可以獨當一面,有了嶄露頭角之日。
受曾國藩之命,李鴻章并沒有返回故里,而是坐鎮安慶通過派人或通信等辦法,召集原來在安徽的一些舊部下,如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張樹聲、吳長慶等部將。此時曾國藩又把太平天國安徽籍降將程學啟等部撥給李鴻章。于是李鴻章共募得7500人,按湘軍制度制訂了營制。從此,中國近代繼湘軍,又有一支地主武裝——淮軍組成了。
同治元年3月底,上海士紳雇了7艘英輪溯江而上到安慶迎接李鴻章。4月上旬至6月上旬,13營淮軍全部到達上海。到上海不久,根據兩江總督曾國藩的提議,李鴻章由一個候補道員,破格授予署理江蘇巡撫的職務,從此進入朝廷上層,終于成為了清王朝的封疆大吏。
李鴻章帶著戰斗力很脆弱的7500名淮軍到達上海后,地方上面臨著吏治敗壞、時局動蕩的現實,在軍事上有太平軍大兵壓境。當時淮軍的武器簡陋而且破敗。從重視經世致用的科舉進士,到經過10年軍旅生涯磨煉的李鴻章,已經成為一個性格倔強而又剛愎自用的人物,面對這一切困難他沒有退縮,而是大膽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有了曾國藩作為外援,他大刀闊斧進行工作。首先撤換了江蘇省一些庸碌無能、貪污腐敗的官吏,整頓了吏治;同時結好外國勢力和新興買辦階層,廣籌財源,迅速擴編了淮軍并更新其裝備,很快淮軍就全部用洋槍洋炮武裝了起來,并請洋人進行訓練。這樣淮軍得到了根本的改觀,不僅沒有在2年多與太平軍的拉鋸戰中被消滅,反而在不長時間內發展成為牽制太平軍東線戰場一支不可忽視的勁旅。
同治2年,太平軍的形勢已經危在旦夕了,南京已處在湘軍的3面包圍之中,江浙根據地也僅剩杭州、蘇州以西據點。李鴻章的淮軍厚祿誘降太平軍將領的策略在順利地進行著,太平軍也由此而分化瓦解。太平軍后期的支柱忠王李秀成窮于東西應付,忙于救援,弄得焦頭爛額。為了鞏固江浙根據地,同治2年9月,太平軍與淮軍在蘇州附近展開了一場殊死決戰。幾經反復,太平軍漸漸不支。淮軍依仗武器的優良,把包圍圈逐漸縮小,最后兵臨城下。蘇州是太平天國在天京之外的又一中心根據地,忠王府就設在城內。李鴻章喪心病狂孤注一擲,調來20多門巨大的洋炮,轟毀了蘇州數段城墻。但李秀成、慕王譚紹光等指揮太平軍卻英勇頑強打退淮軍多次進攻,把李鴻章牢牢地堵在城外。李鴻章在久攻不下時,又故伎重演,派人誘降城內納王郜永寬以下八王。此時天京危急,李秀成奉命回援天京。12月4日,叛徒郜永寬等人合謀刺殺了譚紹光,卑躬屈膝地向李鴻章投降。但是第2天李鴻章把乞降的八王全部殺掉。同時還有2000余名太平軍將士死于李鴻章的屠刀之下。李鴻章克蘇州有“功”,被賞加太子少保,賞穿黃馬褂,從此李鴻章的名字在清廷響亮了起來。
同治2年底至同治3年初,李鴻章繼克蘇州之后,連連攻克了無錫、嘉興、宜光、溧陽、金壇、常州,進逼天京外圍。考慮到與曾國藩恩師的關系,李鴻章沒有直接參與同治3年7月湘軍攻陷天京的戰役,而是把這一能撈到大功的戰役留給恩師的湘軍,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滅下,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經歷了14年之后慘遭失敗了。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遵王賴文光聯合捻軍還在北方繼續戰斗。山東曹州一戰,他們以機智靈活的戰術,殺死了前來鎮壓的欽差大臣、蒙古科爾沁親王、咸豐帝表兄僧格林沁,頓時中外被壓迫人民為之一振。清政府在震驚之余,急調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率湘淮車主力北上,督辦直、魯、豫3省軍務,負責鎮壓捻軍,命令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負責后援軍餉。捻軍沒有固定的根據地,以運動戰為主,靈活機動、聲東擊西,統帥賴文光又對部隊大加整頓,更加提高了戰斗力。曾國藩圍剿捻軍1年多毫無建樹,清廷對湘軍的行為深感不滿,因而在同治5年11月,改派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率淮軍鎮壓捻軍,而命曾國藩仍回兩江總督原任。
當時的捻軍為了戰略上的需要,分為東西兩支。因而西捻軍由張宗禹率領,挺進西北;東捻軍則由賴文光率領在中原活動。兩支捻軍成掎角之勢,目的在開辟新戰場,互相支援,分散清軍兵力。老奸巨猾的李鴻章針對捻軍的戰略戰術,制定了“劃河圈地”、“以靜制動”的戰略以限制捻軍的流動,同時采用各個擊破的方針,先集中兵力向東捻軍進攻。同治6年底,東捻軍被追迫在山東運河以東狹窄周旋,后來雖突破了淮軍包圍,但不久又被困于黃河以南、運河以東、六塘河以北與大海之間,陷入李鴻章的四面包圍。使“以走制敵”的戰略戰術無法施展,因此屢屢受挫。同治7年1月賴文光被俘,不久在揚州慘遭殺害,東捻軍徹底失敗。東捻軍在遭到李鴻章包圍的時候,西捻軍為了解救東捻軍之圍,轉戰東來救援,在東捻軍失敗前夕,已到達直隸,誰知這卻正中了李鴻章的圈套,不久西捻軍又被李鴻章包圍在黃河以南、運河以東、徒駭河以北之間的狹長地帶。在重重的圍困之中,張宗禹走投無路,跳了徒駭河自殺,下落不明,西捻軍也被消滅了。
在不到2年的時間之內,李鴻章殘酷剿殺了東西捻軍,因“功”被清政府賜加太子太保銜,并實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同年秋,李鴻章奉召進京覲見皇帝和太后,被加賞上了紫禁城內騎馬的榮譽。
李鴻章由一介儒生,靠鎮壓農民運動而青云直上。同治9年曾國藩從直隸總督調任兩江總督,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11月又兼任北洋大臣。此時,李鴻章的淮軍已發展到10萬多人,駐防在京畿、遼東、山東、兩江等地,幾至半個中國,支撐著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李鴻章在其高位上,穩穩當當地蹲了25年,這在清王朝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先例。李鴻章成為清末最有影響力的封疆大吏、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