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德軍入侵挪威和丹麥
- 世界軍事百科(修訂本)之十:現代海戰
- 林之滿編著
- 2539字
- 2021-05-24 19:04:18
挪威和丹麥位于北歐,對于英、法和德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德國若占領了挪威和丹麥,就可打破英、法對德國海軍的封鎖,使德國艦艇能夠暢通無阻地進入北海和大西洋;而且德國一旦在挪威西海岸建立起海、空軍基地,它就能限制英國海軍的活動,從北面威脅英國。此外,德國每年從瑞典進口的鐵礦石,在冬季主要是通過挪威北部港口納爾維克運出,然后沿挪威海岸運往德國。為此,希特勒決定將于適當時機對挪威和丹麥采取軍事行動。英、法唯恐德國占領丹麥和挪威,危及本國安全,也在準備采取軍事行動。但當英、法還未來得及動手時,希特勒便先發制人,侵占了挪威和丹麥。
1940年3月1日,希特勒簽發了代號為“威悉河演習”。的作戰命令。
入侵計劃的要點是:以陸軍采取突襲方式,越過丹、德邊境占領丹麥;同時以登陸兵和空降兵奪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機場,而后向內地發動進攻,占領挪威全境,以航空兵對付英、法海軍,力求避免海上大規模的交戰。3月16日,希特勒在軍事會議上決定挪威登陸戰役將于4月9日5時15分發起。4月1日前,德軍在挪威和丹麥登陸的準備工作已全部完成。至4月2日,希特勒已調動了7個加強步兵師和1個摩托化軍,約計14萬人,1300架飛機和23艘艦艇。希特勒任命法根霍斯特將軍為遠征軍總司令。
德國海軍將其整個水面艦艇部隊和大部分潛艇投入了挪威登陸戰役。具體部署是:
第1大隊前往納爾維克,由邦特海軍準將指揮。編有10艘驅逐艦和部隊2000人。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石奈森瑙”號為其擔任掩護。
第2大隊前往特隆赫姆,由海耶海軍上校指揮。編有“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4艘驅逐艦和部隊1700人。補給船隊由1艘油船和3艘貨船組成。
第3大隊前往卑爾根,由施穆恩特海軍少將指揮。編有輕巡洋艦“科隆”號和“柯尼斯堡”號、火炮訓練艦“牛虹”號、2艘魚雷艇、1艘摩托魚雷艇供應船、5艘摩托魚雷艇和2艘輔助部只以及部隊900人。補給船隊由1艘小型運兵船和3艘貨船組成。
第4大隊前往克里斯蒂安桑和阿倫達爾,由里夫海軍上校指揮。編有“卡爾斯魯厄”號輕巡洋艦、3艘魚雷艇、1艘摩托魚雷艇供應船、7艘摩托魚雷艇和4艘貨船,以及部隊1400人。
第5大隊前往奧斯陸,由庫默茲海軍少將指揮。編有袖珍戰列艦“呂佐夫”號、重巡洋艦“布呂歇爾”號、輕巡洋艦“埃姆登”號、3艘魚雷艇、8艘摩托掃雷艇和2艘捕鯨船,以及部隊2000人。
第6大隊前往埃格松,由托馬海軍中校指揮。編有4艘掃雷艦。
第7大隊前往丹麥的尼堡和科爾塞,由克萊坎普海軍上校指揮。編有l艘老式戰列艦“石勒蘇蓋格·荷爾斯泰因”號、3艘試驗船、2艘運輸艦、2艘拖船和6艘拖網漁船。
第8大隊前往哥本哈根,由施羅德海軍中校指揮。編有1艘布雷艦、1艘破冰船和2艘巡邏艇,以及部隊1000人。
第9大隊前往米德爾法特和貝耳特布甲奇,由萊斯內爾海軍上校指揮。編有1艘輪船、3艘掃雷艦、2艘摩托掃雷艇、2艘巡邏艇、1艘獵潛艇和2艘海軍拖船。
第10大隊前往埃斯堡和誥爾比,由魯格海軍準將指揮。編有1艘指揮艦、4艘掃雷艦、8艘大型拖網漁船和8艘摩托掃雷艇。
第11大隊前往丹麥利姆峽灣的蒂博倫,由貝格爾海軍中校指揮。編有6艘掃雷艦、1艘供應船和8艘摩托掃雷艇。
此外,德國海軍還派出8組潛艇參戰。
1940年3月末,德軍在各上船點集結了運輸船只,并分別向英國的斯卡帕灣基地和挪威近海派出潛艇;航空兵也開始向德國北部各機場集中。4月3日,運輸船隊中的慢速船只,首先向挪威北部港口出發,它們載運著武器裝備和技術兵器。4月6日夜,戰斗艦艇由威廉港出海,開往納爾維克和特隆赫姆;從波羅的海各港口出動的軍艦及運輸船只,則向挪威南部港口進發。4月8日,一艘德國驅逐艦同英國“螢火蟲”號驅逐艦發生遭遇戰,由此開始了挪威之戰。
4月9日5時15分,德軍開始入侵丹麥。滿載登陸部隊的運輸艦在飛機的掩護下駛進丹麥港口,有1000名登陸兵在哥本哈根登陸。德軍登陸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迅速占領了丹麥兵營。與此同時,德軍裝甲部隊越過了日德蘭半島的丹麥防線,傘兵部隊迅速占領了哥本哈根及其他戰略要地的機場。9日6時,丹麥接受了德國提出的最后通牒,丹麥國王命令部隊停止抵抗,并宣布投降。
4月9日晨,德軍在入侵丹麥的同時,分別在挪威的奧斯陸、克里斯蒂安桑、埃洛松、斯塔萬格、豪格松、卑爾根,特隆赫姆和納爾維克等8處實施登陸,在大多數地方,德軍沒有遇到抵抗,或遇到輕微抵抗。只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德軍遇到了挪威軍隊的頑強抵抗,遭受嚴重挫折。挪威的海岸炮向德艦突然開火,一舉擊沉“布呂歇爾”號巡洋艦。后來,在空降部隊的配合下,德軍登陸部隊攻取了奧斯陸。挪威國王將政府遷到奧斯陸以北100英里處的哈馬爾。至9日晚,德軍已全部取所有進攻目標。
英、法軍隊登陸與撤退為了抗擊德軍入侵,英、法向挪威派出了遠征軍,準備同時在納爾維克和特隆赫姆兩地實措施登陸。由此,德、英雙方在海上和陸上進行了多次激戰。4月15日,英、法聯軍在特隆赫姆以北100英里的納姆索斯實施了登陸;3天之后,又在姆隆赫特以南100英里處的翁達爾斯內斯實施登陸,企圖從陸上進行南北包抄,奪取特隆赫姆。但是,在德軍航空兵的猛烈襲擊下,英、法聯軍不僅不能前進,而且無法堅守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兩個登陸場。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英、法軍隊只好在4月末和5月初撤出挪威中部戰場,從而使德軍占領了挪威的整個南部和中部地區。
前往納爾維克登陸的英、法軍隊,由于行動遲緩,最初只攻占了納爾維克以北的哈爾斯塔。后來,根據盟軍在西線的潰敗形勢,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向納爾維克地區的英國部隊發出指令:奪取城市,摧毀軍事設施,然后撤退。5月27日,英、法軍隊成功地渡過羅姆巴克斯峽灣;5月28日,攻下了納爾維克。隨后不久,英國的3支運輸船隊載著2.4萬陸戰人員和大量的裝備與補給品,撤離納爾維克;至6月8日全部撤離完畢。挪威國王和政府官員也同時離開挪威。挪威殘余部隊,于6月10日投降。至此,挪威戰役結束。在德軍入侵挪威的過程中,德、英之間和德、挪之間在海上曾發生過多次戰斗。
在挪威戰役中,德軍共傷亡5700人,損失巡洋艦8艘、驅逐艦10艘、潛艇4艘、炮艇1艘和小型船只10艘,另有2艘戰列艦遭受重創;英、法和挪威的軍隊共傷亡5296人,英軍損失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1艘、防空巡洋艦1艘、驅逐艦7艘、潛艇4艘,法國和波蘭各損失驅逐艦1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