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德國的教育
- 世界歷史百科:人類的繼承與改造·世界教育史(下)
- 李劍橋 竭寶峰編著
- 3991字
- 2021-05-27 10:55:18
17世紀至19世紀,是德國資本主義緩慢發展的時期。在這期間,德國經歷了30年戰爭(1618年~1648年)、狂突擊運動、拿破侖的入侵和資產階級革命。這些歷史事件都在不同意義上影響了德國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德國在政治、經濟上的發展落后于英、法等國,但在教育上卻毫不遜色。國家政權加強了對教育的控制,師范教育和學前教育開始興起,學制和課程出現了一系列變革,特別是教學方法實行了重要改革,大學中加強學術研究,系統的教育理論產生,同時還出現了像赫爾巴特、福祿倍爾、第斯多惠等在世界教育史上有影響的教育家。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中期的教育
1.初等學校
這一時期德國初等學校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德語學校的發展,國家加強對學校的管理,強迫教育的提出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進。
德國宗教改革運動時,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了《圣經》,又寫了簡本和詳本兩種《教義問答》,使德語逐漸成為德國宗教教育的用語。所以,在新教地區的初等學校大都采用德語教學,后來逐漸出現德語學校,有的屬于地方教育機構,也有的是私立的。
17世紀至18世紀,德國各諸候國的統治者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爭奪霸權,都希望通過教育培養出忠順的臣民和士兵,因而十分重視國民教育,不少公國很早就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并將學校,特別是初等學校的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這是德國初等教育的一大特點。
強迫教育的法令首見于16世紀下半期。1559年威丁堡公國、1580年薩克森公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1619年魏瑪公國頒布的學校規章,要求6歲至12歲男女兒童必須到學校全年上學,規定除放假日外不得缺席一天。1763年普魯士腓特烈二世頒布《普通學校規章》,規定父母必須把5歲至13歲或14歲的兒童送入學校,兒童缺席處以罰款。規章還詳細規定了學校各項經費的來源和使用。但從具體情況來看并不理想。經歷了30年戰爭后的德國,處于貧困和落后的狀態,家長由于經濟困難,態度不積極,學校規章中的很多內容都沒能認真執行,學校缺少經費,基本設施很差。尤其突出的是教師普遍沒受過師范訓練,不少鄉村教師是由教士或工業者擔任,其中大部分是裁縫和鞋匠,有的是殘廢軍人。這些人知識貧乏得可憐,只能教簡單的讀和寫,最多再教些簡單的算術。教學方法是拷打加死記硬背。初等學校的教學內容大都是讀、寫、宗教教育和唱歌。以后逐漸增加一些算術,自然科學和歷史知識。
2.中等學校
文科中學17世紀至18世紀德國中等學校的主要類型是文科中學。它以城市貴族和最富有的新興資產階級子弟為招收對象,培養官吏和向大學輸送新生。文科中學的教學內容以拉丁文、希臘文為主,以后逐步增加了一些現代語文和數學、自然科學及歷史、地理等學科。新增學科的教學注重實物和應用。
實科學校 由于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生活的需要,發展中的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設置一種注重講授實科知識的中等學校。1708年哈勒學院的副主教席姆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該校講授數學、物理學、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學、繪畫制圖,在教學法上廣泛應用了繪畫、學圖表、標本和模型等直觀教具。這是一所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中學。在這所學校影響下,許多城鎮也都隨之設立了類似的學校。
實科中學排除了文科中學中純古典主義傾向,要求教授實際生活和國民經濟部門必需的實用知識。在教學方法上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科中學的出現,在當時來說,是教育史上的一個進步現象。
3.騎士學院
從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德國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學校——騎士學院。它以訓練包括王子在內的貴族青年擔任宮廷文武官職為目的。19世紀騎士學院逐漸消失。
騎士學院為新貴族們提供文雅的現代教育。在學校課程中,現代語言和自然科學占首要地位,同時開設神學、騎士訓練類課程。騎士學院不主張專攻任何一門知識,要求擴大知識面,幫助學生精通世故和提高軍事能力及宮廷交際的水平。這時期出現的騎士學院已不同于中世紀的騎士教育,它具有近代教育性質和功利主義的目的。騎士學院中開設的體育運動、現代語文和自然科學等課程,成為以后德國中等學校課程的必備內容。
4.高等教育
德國的大學產生于文藝復興運動之前,到15世紀已有9所古老的大學。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在新大學運動中又創辦了一些新大學,如哈勒大學(1694年)、哥廷根大學(1737年)等。
哈勒大學是普魯士振興的基石,在德國和歐洲都享有盛譽。哈勒大學以思想自由和教學自由為基本辦學原則,重視近代哲學和近代科學的教學,在大學中采用德語進行教學。哈勒大學的辦學特點影響了德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18世紀末,德國的大學都在不同程度上扭轉了舊大學的宗教神學性和古典主義方向。
十八世紀后期至十九世紀的教育
1.泛愛主義教育運動
18世紀下半期,當英、法、美的產業革命、政治革命震撼舊世界的時候,德國仍然是政治上四分五裂,經濟上落后的國家,法國的啟蒙運動給德國以強大沖擊,教育改革便應運而生了。18世紀后期德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教育思潮——泛愛主義。泛愛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巴澤多(Basedow, 1724年~1790年)。巴澤多深受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響,曾著書大力宣傳盧梭的教育觀,并呼吁按照盧梭的教育原則創辦新學校。1774年巴澤多按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德國東部德騷創辦了一所學校,被稱為“泛愛學?!薄F淠康氖桥囵B對社會有用的人,培養對人類的廣泛的愛,“泛愛主義”因而得名。泛愛學校在教學內容上擴大了各科實用知識的范圍,重視體育和勞動教育。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木工、鏇工、制圖和農事。巴澤多還編印了《初級讀本》,讀本匯集了有用的人文、自然科學知識,配有插圖100頁,作為兒童的初級教材。學校生活順應兒童的天性,廢除“小大人”的培養方式,強調應把兒童看作是兒童而不是成人,教學時注重實物、語言的學習,采用談話、圖片、游戲、演劇等方式進行,算術注重心算,地理的教學采用由近及遠的方法。本族語的學習在學校中居于重要地位。泛愛主義者和盧梭一樣,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強調尊重兒童個性,反對束縛兒童自由,絕對禁止體罰。
泛愛學校的新氣象受到社會的欣賞,很多人來學校參觀,康德曾對泛愛學校做過很高的評價。在巴澤多等人的思想影響下,德國各地辦了很多類似的學校,一時形成一種運動。后來泛愛學校的教師散布到歐洲各地,使泛愛學校的影響擴及法國、瑞士等許多國家。
2.洪堡德教育改革
1806年,在耶拿戰爭中德國被拿破侖徹底打敗,割地賠款使德國民族感到莫大恥辱,以費希特為首的學者提出“教育領先”的口號,主張通過改革振興教育,培養一代新人從而振奮民族精神,把德國重建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費希特的號召受到公眾和當局的重視,新政府把重建教育的工作交給了學識淵博的教育部部長洪堡德,為此,洪堡德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改革了初等、中等教育,推行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創建柏林大學,使德國的教育制度在19世紀前半葉成為英、法、美等國學習的楷模。
初等教育改革 洪堡德進一步強調實施初等義務教育,先后于1802年和1805年公布了初等義務教育法案。為了改進和發展初等教育,他選派了大批青年到伊佛東向裴斯泰洛齊學習,這其中就有赫爾巴特、福祿倍爾。他要求前去學習的青年不僅要學習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讓這位偉人胸中煥發出的神圣的愛與力的火,點燃他們的心靈。這些青年從伊佛東回來后,決心重建小學教育體系,使德國初等教育比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與初等教育相聯系的師范教育也有所發展,建立了幾所師范學校,將來希望當小學教師的人要在師范學校學習三年。
中等教育改革 洪堡德按照新人文主義精神改革中等教育。1810年制定的中學教學計劃,削減了古典學科的內容,擴大了普通基礎學科的教學,使中學更接近于實際生活。為保證教學質量整頓教師隊伍,1810年規定:凡要擔任中學教師的都得通過國家考試,合格的給予中學教師稱號,未經考試合格的人員不得錄用為教師??荚囉蓢椅写髮W辦理,考試的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學為訓練中學教師所開設的課程為依據和標準。這種考選教師的制度,改變了以前文科中學教師只能由神學家、牧師擔任的現象,保證了中學教師的水平,并將德國中學教師提高到專業工作者的地位。
大學教育改革 1810年德國根據拱堡德的建議創辦了柏林大學,費希特被選為柏林大學首任校長,10月6日第一批學生注冊入學。
柏林大學的創建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學,而是意味著大學的變革。
洪堡德在創建柏林大學時提出的口號是:學術自由,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統一。大學把重點放在科學研究方面。該校認為,在科研方面卓有成就的優秀學者,也總是最好的和最有能力的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再是博學,而是要求其掌握科學原理,提高思考能力和從事創見性的科學研究。基于這個觀點,必須選擇那些對學問有造詣、有獨創能力的人來擔任教授。
格林大學無論在研究、教學還是學校事務管理和行政方面都擁有完全的自由。柏林大學實行教授治校的原則;校長一年選舉一次;學生有權批評校方,并享受大學公民權;大學實行超然的總務管理;大學校長及教授僅負責學術性工作而不理庶務等。
在柏林大學建立后,又有不少大學是仿照柏林大學進行整頓和新建的。
3.1848年后德國教育的停滯和倒退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德國教育也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現象。教育部改為精神教育及醫學事務部,幾任教育部長不信任教師并厭惡“全面教育”。1849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在普魯士的師資培訓學院召開的教師會議上,怒氣沖沖地指責教師,要他們承擔1848年發生革命運動的全部責任。政府認為不能使平民什么都知道,要降低教師的學識水平和初等學校的標準。1854年普魯士政府頒布關于師范學校和國民學校的法令,規定小學全部由教會管理,教學內容以宗教為主,其余科目被削減到最低限度。在中學里,強調宗教基礎知識的教育,引導學生只集中學習一門學科,最好是古典學科,文科中學的教學計劃中取消自然學科,實科中學中增加拉丁文和神學。在大學里解散了學生協會,解聘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教授,對大學實行嚴格的管理。1848年以后,德國整個教育領域充滿了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和普魯士國家專制主義精神,這些大大妨礙了德國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