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拉丁美洲舞蹈
- 節奏與構圖的探索:世界舞蹈史下(世界歷史百科)
- 聞明 彭萍萍主編
- 9836字
- 2021-05-25 10:05:35
一、哥倫布到達以前的舞蹈
由于考古資料、文獻資料很少,因此,我們只能從現存的一些民間音樂和樸素的民謠當中沙里淘金獲取美洲舊大陸的舞蹈信息。
根據僅有的考古資料來看,哥倫布到達以前的拉丁美洲音樂樂器主要有搖鈴、鐘、鼓、哨子,還有用葦管、獸骨、粘土、海螺制成的號角。這時期為舞蹈伴奏的音樂主要是以打擊樂為主的瑪雅音樂,音樂基本以五聲音階為主。
哥倫布到達以前的拉丁美洲舞蹈大致有:木鼓舞、祭太陽神舞、祭月亮神舞、祭神舞、帝王舞、戰爭舞等。
1.木鼓舞。在現存的樂器中有阿茲特克人使用的木鼓,木鼓有些是一端用獸皮包著的圓柱形狀的木鼓,有些是兩端均用獸皮包裹著的木鼓,舞蹈時,木鼓敲出不同的節奏以協助舞蹈表現神話故事情節。
2.祭太陽神舞。祭太陽神是拉丁美洲人的古老的傳統,它代代相傳,至今保存在民間老藝人中間,拉丁美洲的音樂家就從民間老藝人那里采擷原始資料。著名的秘魯民歌收集家丹尼爾·阿洛米阿斯·羅夫萊斯就從一位70歲左右的印第安老藝人那里記錄下歌頌太陽的音樂,他說:“這位印第安人年紀雖大,但筋骨很好,……他拿那天早上獵獲的一只精美的蒼鷹做菜留我吃飯,飯后,對我說:‘現在讓你聽聽我們給太陽唱的頌歌。’于是他哼起這首幸存于一位印第安老人靜穆記憶之中而免于淹沒的神秘的贊歌。”祭太陽神是拉丁美洲的古老傳統文化。不僅民歌中有對太陽的頌歌,在舞蹈中也有祭太陽的舞蹈,如“印第安人跳太陽舞時把一幅太陽的圖片掛在柱子上狂熱地繞著它跳”。這種舞蹈的文化內涵就是圍繞農業豐收而展開,是一種祭祀農業豐收的舞蹈。
3.祭祀月亮舞蹈,是一種模仿天體的舞蹈。這種舞蹈在巴西農村很盛行。“在新月之夜,巴西的卡亞帕族人的村落里籠罩著一種奇特的興奮。8點左右,一長列用樹葉遮身的婦女邊走邊唱,排在前頭的三個人用香蕉葉蓋住頭部和肩部,其余的用棕葉斜套在頭部像圣者的光輪一樣,排在末尾的是一對小女孩。她們唱著歌圍成一個大圓圈,排在最前面的兩位婦女領唱,其余的婦女常常隨聲附和,接著開始跳舞,用右腳頓地,兩只手臂上下揮動。跳舞和歌唱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起勁,……舞蹈大致持續一個鐘頭后,婦女們才分散,舉著燃燒著的木棍成斜角線地走過空闊地回到自己的房屋。這場舞蹈的惟一的啞劇成分也許是用火光來影射月亮的出現。”庫爾特先生詳細描述了祭祀月亮的舞蹈過程。祭祀月亮的舞蹈者基本是婦女,她們圍成一個大圓圈邊歌邊舞,舞蹈動作簡單,只是右腳頓地,兩手臂上下揮拍。簡單動作含有深刻蘊意,值得深入研究。
4.祭神舞,是遠古社會普遍流行的舞蹈。但是,每個地區有著自己獨特風格,拉丁美洲的祭神舞主要是祭祀“雙藤”神、“七蛇神”和“風神”。墨西哥保存著這種舞蹈風俗:“他們既不跳躍也不做任何動作,他們不向前或后揮動雙手,他們9的手不做任何動作,他們不彎身不旋動,他們不朝任何獨特的方向轉動,不向后退——他們只是走步,緩慢地、安詳地、審慎地跳舞;他們的舞蹈形式像是一條單獨的巨蟒。沒有人做任何動作或干擾他人引起混亂。他們抓住女人們的軀體,只有大酋長和她們的兄長不能這樣做。日已落西山或太陽快要沉落時,舞蹈才告結束。”看來祭神舞蹈是一個莊嚴肅穆的舞蹈。這種莊重的、動作幅度不大的舞蹈反映了拉丁美洲人的對神的虔誠心態。表現蛇形舞蹈是動作幅度很大的舞蹈,人們以此表達對玉米女神“七蛇神”的崇高敬意。
5.帝王舞,是一種由氏族首領、部落酋長跳的舞蹈。古代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地區有這樣的舞蹈。舞蹈每四年表演一次,是一個有領舞帶領的群眾廣場藝術,領舞者為部落首領。為了顯示帝王的神圣權威,舞蹈帶有令人恐怖的威懾力。
6.戰爭舞。印第安人的戰爭舞是由戰士圍著酋長向左方移動跳躍的環舞。還有留守在家的婦女表演的戰爭舞。人們認為婦女以不停頓的跳躍動作所產生的力量傳遞給在前方打仗的戰士的肌體中,可以獲得戰爭的勝利。
哥倫布到達以前的拉丁美洲舞蹈充滿原始樸素風貌,給舞蹈伴奏的樂器基本有笛子與鼓。笛子用竹蘆或粘土焙制。亞馬遜河盆地有印第安人的鼻笛,圓碟狀、有孔、靠鼻孔吹奏。打擊樂器一般有用燒空的樹干做成的鼓。果殼可做刮響器和空心搖蕩器,殼里裝著石子,用這些樂器給印第安舞蹈伴奏。巴西中部印第安人還在地上挖個洞,放一空心樹木,里面塞些獸骨碎片,人們在上面頓足舞蹈,地鼓發出聲響節奏。未開化的拉丁美洲人還用美洲虎的腳爪、鹿蹄,充了氣的老虎眼睛,甚至人骨來制作他們的原始樂器,墨西哥土著人在腳上系著蝴蝶干繭,跳舞時可發出沙沙聲響節奏。
除上述舞蹈之外,還有塔拉烏馬拉人跳的魯都布里舞,這是一個模仿火雞動作的舞蹈。舞蹈由部落酋長帶領,他像火雞似的蹦來蹦去,他的身后有排成一長列的男舞者追隨模仿著酋長的動作。女舞者跟在男舞隊后面做追趕動作。一段舞蹈停下后,由祭司表演獨舞,他手搖沙槌,做踏地跺腳動作,嘴里哼著古老曲調,仿佛在作法。
尤馬里舞也是塔拉烏馬拉人的宗教舞蹈,塔拉烏馬拉人認為這個舞蹈是從鹿那里學來的。舞蹈時,先由祭司在木架前,搖沙槌、召喚各處的舞者,通報上天舞蹈開始進行。此舞蹈沒有激烈的扭腰擺胯動作,只是男女舞者平穩莊重地圍著木架緩緩行進著的簡單動作,有些類似歐洲早期的環舞。
米多戴舞源起阿茲臺文化時期,是臺佩烏安人舞蹈。夜幕降臨時舞蹈,一直跳到天亮,也是宗教祭祀舞蹈。舞蹈時,先由祭司手持樂器和木棍繞火堆轉5圈,向東方致禮后開始舞蹈。舞者均飾白色鮮花,脖子佩戴白色花環,男子雙腳踝處拴著干殼腳環。男舞隊和女舞隊分站兩排,男在前女在后,祭壇插著玉米穗和羽毛,男女舞隊靜靜地行進繞圈,只有到了火堆前才做一下跳躍動作,是一個祈禱農業豐收的舞蹈。
二、殖民時期西班牙美洲舞蹈
在歐洲,西班牙舞蹈是獨領風騷的藝術,在未接受歐洲舞蹈文化影響之前的古代西班牙也曾擁有過與世界其他各地相同的祭祀豐收、放牧、祭祀繁衍的舞蹈。“在西班牙東部萊里達省科谷地方第三紀末期的巖石壁畫上。刻畫著九個盛裝的女人圍繞一個赤裸裸的男人跳舞。從這九個一組的女人的身上,我們可以遠見到千萬年后九個牧羊女圍繞克什那神,九位繆斯女神圍繞太陽神跳環繞的儀式。”庫爾特在這里含蓄地指明西班牙原始舞蹈對歐洲宗教舞蹈的影響。
西班牙舞蹈很講究動作造型的優美,西班牙的方丹戈舞是古老的求愛舞蹈,它在西班牙己流傳了兩千多年,17世紀傳入歐洲,成為歐洲最有魅力的舞蹈。方丹戈舞的節奏為3/8拍和3/4拍,手指擊響板,具有強烈的煽情性。舞蹈由兩人對跳,雙方距離很近,但是身體彼此不接觸,動作帶有挑逗性,用眼神、形態和姿勢表現男女人物之間的情感變化。
西班牙的塞吉迪亞舞是類似方丹戈舞的舞蹈,男女雙方舞蹈時有一些旋轉動作。舞蹈由男女四對站成方陣形而舞。伴奏樂器是響板,舞者鞋跟準確踩著音樂節拍而舞。
16世紀,西班牙占領新大陸之后,將本國藝術帶入新的天地,它與印第安人、黑人的舞蹈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藝術相融合,逐漸形成西班牙美洲舞蹈文化特色。西班牙殖民者所帶來的先進樂舞文化得到了當地知識分子的接納。如洪都拉斯詩人羅本洛·杜隆說:“我們不再有鄉村小調;我們跳的是華爾茲或者丹薩舞。”他又說:“雖然我的血管里流著印第安人的血液,我的感受、思想和愛情都仿佛是西班牙人。不要印第安西班牙,要西班牙印第安。”他的這一思想代表了許多美洲印第安人的愿望。西班牙殖民者來到新大陸時,也帶來了一些歐洲的樂師,為了普及天主教,傳播天主教義,建立了音樂學校,天主教士還教授印第安人抄寫、演唱宗教復調樂曲和彌撒曲。西班牙的音樂舞蹈也影響了拉丁美洲舞蹈。“墨西哥的科里多舞曲是從伊比利亞半島的羅曼塞和安達盧西亞的科里多歌謠演變而來;瓦潘戈舞曲也是在安達盧西亞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哈拉貝舞曲則來自于塞吉迪亞、方丹戈、薩帕特阿多和霍塔舞曲”。“新大陸很少使用響板,但在某些民間舞,如阿根廷的對答舞和秘魯的薩馬庫艾卡舞中,舞蹈者一手持手帕,在空中抖動,模擬使用響板的動作。……像墨西哥的馬拉加民歌和西班牙的博萊羅舞曲這樣保留西班牙原名的,確屬鳳毛麟角。”
西班牙的音樂、舞蹈被拉丁美洲文化所吸收,它為阿根廷的探戈舞奠定了基礎。反之西班牙也不斷從拉丁美洲音樂舞蹈中提取成分,喜劇、舞蹈也吸收運用美洲的音樂。許多歌劇、喜劇、獨幕劇的音樂都是西班牙與美洲音樂混合而成的。
霍羅波舞原為委內瑞拉民間舞蹈,此舞也曾受到西班牙的影響。舞步以踢踏為主,女舞者手提寬邊長裙甩出各種裙花。該舞既可男女對舞,又可以男女分別而舞,還可以一女與若干男子同舞。樂器伴奏有三弦琴、四弦琴、豎琴和沙槌,同時有民歌伴唱。
三、巴西舞蹈
巴西占南美面積一半,幾乎與所有南美國家接壤,它是拉丁美洲惟一講葡萄牙語的國家。世界最大的河流之一亞馬遜河幾乎流經巴西境內,使巴西成為一塊世人皆知的富庶之地。
公元1494年西班牙天主教國王同葡萄牙若奧二世簽訂了一個托德西利亞斯條約,把巴西的沿海地區劃給了葡萄牙。之后葡萄牙政府先后在巴西建立城鎮,推動了巴西農業經濟的發展。由于葡萄牙殖民者對巴西人的殘酷奴役和剝削,再加上饑餓和疾病造成了大量巴西人的死亡。為補充勞動力,殖民者開始販賣黑人奴隸到巴西。黑人奴隸在巴西主要從事甘蔗的生產,還建立了許多制糖廠,使巴西經濟迅速繁榮起來。
巴西的音樂和舞蹈隨著葡萄牙的殖民擴張、非洲黑人奴隸的輸入,逐漸帶有了鮮明的外來成分。不過,巴西在未被葡萄牙征服之前,還是以美洲印第安人的音樂舞蹈為主,其民間音樂舞蹈活躍、熱情與地理環境美麗的自然景色一樣。外來殖民者占領巴西之后,巴西原來的音樂舞蹈慢慢發生了變化,歐洲的、非洲的音樂舞蹈融入了巴西原始的音樂、舞蹈之中。如歐洲的舞廳舞蹈圓舞曲、波爾卡、瑪祖卡和蘇格蘭舞均影響了巴西舞蹈,美國的爵士樂傳入巴西后,與巴西的馬克西塞舞結合在一起,成為受歡迎的舞蹈。
巴西舞蹈多是黑人的舞蹈節奏,一般來講用大調或3/4拍。巴吐克舞是典型的,表情最為豐富的巴西黑人舞蹈,舞蹈演出時,表演者站成圓圈,擊掌、擊鼓,同時用鐵片、玻璃、木片敲出不同聲響為舞蹈伴奏。
科科是一種類似巴吐克舞的舞蹈,舞曲類似原始的非洲吟誦,吟誦的詩句都是短句,舞者邊舞邊大聲喊叫出這些詩句。
倫都是由吉他伴奏的、速度很快的歌舞。倫都舞蹈的變體是科爾地——哈卡,也是節奏極快的舞蹈,是典型的巴西黑人舞蹈,其歷史比桑巴舞還要古老。
桑巴舞是典型的巴西黑人舞蹈。桑巴舞在巴西分為城市桑巴和農村桑巴。城市桑巴節奏變化小,類似一種沙龍舞蹈,而農村桑巴音樂的切分音較強。在巴西,桑巴不僅可以單獨跳,而且,還可以與探戈、倫巴、狐步舞結合在一塊跳。桑巴現在風靡于世,人們幾乎把所有的巴西音樂和舞蹈都稱之為桑巴。但是,不管桑巴怎樣變化,它的基本特點不變,那就是二拍子、大調音樂和輕快的速度。
馬克西塞舞是一種混合舞蹈。它是帶有黑人舞蹈、西班牙美洲舞蹈和歐洲音樂風格特點的巴西舞蹈,是一種動作狂野、熱烈充滿激情的舞蹈。
巴西圓舞曲是一種與維也納圓舞曲風格迥異的舞蹈,巴西圓舞曲曲調緩慢、平穩松散,又摻雜一些裝飾音、倚音。巴西是一個吸收力、改造力很強的國家,一切外來的音樂、舞蹈到了巴西,都會被巴西的頑強的民族風格所吞沒,比如歐洲的波爾卡舞到了巴西,就變成繆丁紐舞。同樣美洲的舞蹈,巴西的舞蹈要比其他地方節奏緩慢,比如探戈舞,巴西的探戈舞要比阿根廷的探戈舞顯得慵懶、憂郁,更帶有熱帶風格。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是巴西每年二月舉辦的一個節慶活動。在狂歡節上,人們無所顧忌地高唱叢林之歌,隨心所欲地跳著各種各樣的舞蹈,有巴西黑人的、美洲印第安的,還有變化了的歐洲舞蹈。伴奏樂器有小提琴、曼陀林、吉他和非洲小鼓。在狂歡節里,人們如醉如癡地歡騰舞蹈,這是一個將古老的舞蹈文明與現代的舞蹈文明交融一體的群眾性舞蹈的展演。
四、古巴黑人舞蹈
非洲黑人什么時候出現在古巴的,文獻上沒有明確的日期記載,但是,非洲黑人來到古巴,肯定與西班牙、葡萄牙霸占拉丁美洲有關。“古巴著名社會學家費爾南多·奧爾蒂斯證實,1526年兩名熱那亞人將145名佛得角的奴隸載運到古巴。不容置疑的事實是,1534年古巴已有約1000名非洲人,到1969年約有22740名自由黑人”,巴西的黑人肯定是由列強人販子從非洲運來的。
古巴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首府哈瓦那。古巴有一首“美麗的哈瓦那”的歌曲,20世紀五六十年代特別流行于中國,四五十歲左右的人都能記得起那首優美的旋律:“美麗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陽光照耀著,門前開紅花。”古巴是一個美麗的島嶼,素有“安的列斯的珍珠”“懶惰的城堡”“糖和花花公子之鄉”“西班牙失去的寶石”“快樂園”之稱。
自公元16世紀起,隨著西班牙殖民侵略,大批黑人來到古巴,給古巴帶來了黑人的音樂和舞蹈,也帶來了法國、英國、西班牙的舞蹈。但是,外來的東西傳入古巴之后不久便被古巴文化所同化。如西班牙的對舞和小步舞,古巴人將這些舞蹈融進自己的作品中,以神話的形式將它表現出來,而表現出來則完全成了古巴人的了。再如英國鄉間舞蹈和法國對舞,傳入古巴后發生了極大變化,成了古巴對舞。然后又從6/8拍的古巴對舞中派生出克拉韋、克里奧亞和瓜希拉等舞蹈,從2/4拍的古巴對舞中又派生出丹薩、哈瓦涅拉、丹松舞蹈。像這種來源于歐洲的古巴對舞,在墨西哥均被命名為哈瓦那舞蹈,西班牙人又稱之為美洲舞蹈,古巴就有這么強大的變容能力。
古巴黑人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倫巴、康加和桑調。“倫巴”舞蹈節奏變化不定,因此舞蹈動作也富有變化。古巴黑人的窮人在跳這個舞蹈時,因買不起樂器,就常常用鍋碗匙瓶相互敲擊為舞蹈伴奏。“康加”是在狂歡節上表演的舞蹈,舞蹈采用進行曲節奏。“桑調”是西班牙舞蹈風格與非洲舞蹈風格相互融合的舞蹈,舞蹈節奏為2/4拍,切分節奏。
丹松舞也帶有明顯的黑人音樂的切分音。這個舞蹈由沙槌、成對手鼓、圓柱古琴、薩克斯管和美國小鼓伴奏。舞蹈既有西班牙風格,又有非洲風格。舞蹈時舞伴相互手拉著手而跳,像是一種交誼舞。像這樣的交誼舞在古巴兼容并蓄了其他外來文化因素。之后,又產生出不少新的舞蹈,如恰恰恰、曼巴、曼巴漢巴等舞蹈,這些舞蹈均以“拉丁爵士樂”的面貌風靡于美國,它實際是美國爵士樂與古巴人音樂和舞蹈相結合的產物,這種舞蹈在我國普遍受到歡迎。
五、墨西哥舞蹈
墨西哥是風光秀麗的古老國家,它的名稱源自阿茲臺克人的戰神墨西特里的名字。在被西班牙征服以前,墨西哥曾出現過三種文化,即瑪雅文化、托爾臺克文化與阿茲臺克文化。西班牙殖民侵略之后,墨西哥人反對西班牙入侵的情緒很強烈,而對意大利、法國、德國音樂舞蹈抱有好感。他們競相模仿、表演華爾茲和瑪祖卡等舞蹈和一些傳統舞蹈。
至今在墨西哥流行的舞蹈有古老的民間宗教祭祀舞、敬神舞、模擬動物舞、基督教舞、丑角舞、帶子舞、砍刀舞、骷髏舞、哈拉拜舞、烏阿班戈舞、殼琴舞、馬特拉琴舞等。
1.民間宗教祭祀舞
古代墨西哥擁有燦爛的舞蹈藝術,如:“墨西哥北部農業區和尤卡坦地區的印第安少女以及其他許多民族也采用‘五月柱’來跳舞。古老的美洲環舞的獨特主題是用很長的各式彩帶上下互相交錯,煞是好看。”這是一個與祭祀農業豐收有關的舞蹈。古代世界普遍存在宗教祭祀舞蹈,古代墨西哥也不例外。古代墨西哥的祖先瑪雅人曾有過祭祀太陽的舞蹈,他們認為太陽能給大地帶來溫暖,促進大地長生茂盛。從瑪雅人到現今的墨西哥人,每年6月24日都要舉行太陽祭節日,人們用玉米酒供奉太陽,然后載歌載舞。
2.敬神舞
墨西哥阿茲臺克人的敬神舞蹈實際也是迎神舞蹈,是群眾性舞蹈。舞蹈內容包括迎神歌舞、節日舞蹈、納米迪柯迪依舞和勇士舞。舞蹈表演時,女子穿口袋式的“維比爾”衣裙,裙子上繪有太陽、月亮、植物、火、水等圖案;男子穿勇士裝,頭戴羽飾帽,身著拖地披肩,一手持盾牌,一手握樂器,腳上佩戴一百來個干果,干果殼內有籽,跳動起來嘩嘩作響。舞蹈時,男女舞者手捧香爐,手臂掛上黃色、綠色、紅黃色花環,做向神致意的舞蹈動作,之后,熄滅香爐中火,然后結伴舞蹈,表達對神的敬愛之情。舞蹈結束后,又由三位少女臉上涂抹著不同顏色象征不同事物,如黑白相半的陰陽臉代表事物的矛盾,紅臉象征繁衍后代,咖啡色象征土著人,她們隨意做出不同的舞姿與動作,借以表達對神的誠意。
3.模擬動物的舞蹈
墨西哥模擬動物的舞蹈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舞蹈起源很早,早在原始狩獵先民為了得到更多的獵物,維持部族生存,產生了帶有巫術性質的模擬動物的舞蹈。此外,這一舞蹈還帶有另一含義,就是祈禱動物不斷繁殖以滿足人類生存需要。舞蹈表演時,舞蹈者頭戴各種動物面具,穿著獸皮裙,肩披獸皮,手持獸毛裝飾的盾牌舞蹈。舞蹈動作狂野夸張,舞者邊舞邊模仿著各種鳥獸的鳴叫聲。
4.基督教舞
基督教舞是西班牙殖民者利用墨西哥土著人的歌舞藝術進行基督教義傳布的手段。是基督教修道士將墨西哥的土著舞蹈動作,音樂節奏,舞蹈服裝和裝飾品融入歐洲中世紀各種舞蹈之中而形成的舞蹈。如西班牙士兵跳的戰斗模擬舞,經過傳教士的改編又由墨西哥人表演,使舞蹈變得很有特色。目前,在墨西哥還留有基督教戰勝穆斯林內容的舞蹈,這是一個史詩式的舞蹈。在舞蹈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摩爾人表現為失敗者,西班牙人通過圣地亞哥的幫助戰勝了異教徒。舞蹈的表演者都是由西班牙人來扮演,土著人只是做些陪襯表演。后來,舞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墨西哥流行的基督教舞蹈中,還穿插了一些用刀互相砍殺的恐怖場面。舞蹈表演進行3天,盛行于農村。表演時,舞蹈中的異教徒身穿大長袍,肩披絲斗篷和頭纏穆斯林的纏頭布,扮演基督教徒的演員則身穿軍服。這個舞蹈現在仍以儀式的表演形式保留在民間。
5.丑角舞
流行于墨西哥的節奏單一、動作滑稽的舞蹈。歐洲中世紀時,舞者穿著花花綠綠鮮艷的服裝,用一些小鈴鐺做裝飾。后來,傳入墨西哥,成為墨西哥傳統舞蹈的一種形式。
6.帶子舞
帶子舞含有宗教祭祀成分,是一種祈禱豐收的儀式舞蹈。舞蹈流行于墨西哥中部和尤卡坦半島,一般在秋收季節時進行。舞蹈時,人們圍繞著一根豎起的木樁舞蹈,木樁上系著許多五光十色的彩帶,人們手持彩帶而舞。關于這種舞蹈場面,我們可以在芭蕾舞劇《關不住的女兒》中見到,人們在麥場空地上,豎起一根高大的木樁,上面系著許多長條彩帶,村里的青年男女每人手持一根彩帶穿梭舞蹈。起源于北歐鄉間的傳統舞蹈,隨著殖民者的入侵,也傳給了墨西哥人。這類外來舞蹈還有西班牙的砍刀舞、斗牛士舞、棍子舞等。這些舞蹈傳入墨西哥后,經過墨西哥人加工、改造變成了本民族的舞蹈藝術。像這類被改造的舞蹈還有源于阿拉伯的阿萊曼達舞和桑布拉舞,源于卡泰蘭的康特拉帕斯舞,源于吉卜賽人的踏腳舞,安達盧西亞的塞吉迪亞舞等。
7.骷髏舞
公元14、15世紀的歐洲由于戰爭、疫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中世紀歐洲盛行起“死亡舞”。其實“死亡舞”源起于13世紀末的意大利繪畫,它對歐洲文學產生過巨大影響。“死亡”體現著一種向“永恒生命過渡”的觀念。因此,在歐洲中世紀特別流行。舞蹈反映了這一社會現象。后來這一宗教舞蹈表演形式也傳入了墨西哥,成為墨西哥民間舞蹈。
“骷髏舞”對墨西哥人來講有一種對其艱難生活的精神安慰作用,迎合了墨西哥人的心理,很快被墨西哥人所接受。以后墨西哥人又參照了西班牙卡斯蒂利亞骷髏舞的半戲謔特點,在舞蹈中又糅進了幽默、諷刺的成分,成為墨西哥的民間習俗舞蹈。
8.哈拉拜舞
哈拉拜舞是西班牙的踢踏舞、霍達舞與墨西哥當地土著人的舞蹈結合的混合舞蹈。“哈拉拜”這一詞意為“糖漿”,哈拉拜舞可能是一種甜美柔和的舞蹈。舞蹈表演形式是青年男女的對舞,內容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過程。舞蹈動作多為踢踏舞步,手臂動作不多。表演時,演員腳穿帶有鞋釘的舞鞋,舞蹈時點踏出悅耳的節奏,舞蹈音樂是3/4拍和6/8拍。女舞者身穿土布制成的大舞裙,男子穿傳統服裝,頭戴寬沿大草帽,舞蹈時,將帽子變成道具或放在地上,或用帽子遮住青年男女的面頰。帽子是哈拉拜舞的重要舞具,因此,哈拉拜舞也稱做“帽子舞”。
9.烏阿班戈舞
烏阿班戈舞是接受了西班牙響板舞蹈賽吉迪亞發展起來的舞蹈。
烏阿班戈是墨西哥鄉村的一種節日名稱。節日時,村里的人們常常喜歡跳類似西班牙塞吉迪亞的響板舞蹈,久而久之,人們喜歡將烏阿班戈節日里跳的這種舞蹈稱為烏阿班戈舞。舞蹈一般在木板臺上表演,舞蹈動作多以腳下的踢踏舞步為主,強有力的腳下點踏動作使木板臺發出共鳴。為舞蹈伴奏的樂器有小提琴和吉他,節奏多為3/4、6/8拍,有男聲伴唱,是由青年男女表演的集體群舞。表演時,女子穿白色短裙,梳一根發辮,男子穿豆綠色長褲。《高山上的節日》是典型的烏阿班戈舞,是慶祝甘蔗豐收的舞蹈。這個舞蹈除了具備烏阿班戈舞的特色之外,還帶有高山踢踏舞的風格。“山地踢踏步一般特點是,腳步足踏動作多于上身及手臂動作。上身、手臂動作很少,不是背手就是插腰或是手挽手、肩并肩。以足跟、足掌、足尖踏地點地動作較多,踢地、跳步、跨步等大幅度腳步動作較小。如果配合手臂動作,則為順拐舞步。此乃是攀山越嶺山地生活的動作提煉和升華。這個舞蹈除了雙手插腰,便是兩只手臂雙雙前后一致甩擺的順拐動作,猛一看很像我國西藏踢踏舞的手臂動作。”
10.殼琴舞
墨西哥印第安人早期宗教舞蹈。殼琴是用犰狳的鱗殼做成的樂器,舞蹈由此樂器伴奏而得名,一般在廟宇、教堂祭祀儀式上跳,女舞者身穿帶有金屬片或玻璃珠的鹿皮裙,男舞者身披十字披肩、頭裹鴕鳥毛頭巾,腳戴干果殼腳環,舞者赤腳踏地舞蹈。
11.馬特拉琴舞
馬特拉琴舞是墨西哥印第安人早期的宗教舞蹈,一般在節慶集市上表演。舞者右手執沙槌、左手持弓箭,跺腳、嘶喊、激烈跳躍,是一種原始戰斗舞蹈的遺存。
六、阿根廷舞蹈
阿根廷是南美第2大國,擁有2900多萬人口,首都為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在西班牙語中是“銀子”的意思,阿根廷以產銀而著稱于世。
阿根廷的音樂和詩歌與生活在南美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分不開。阿根廷的舞蹈如卡納瓦利托舞、桑巴舞、加托舞等也帶有強烈的土著人的特點。
高卓人也即“牛仔”之意,他們一般喜歡在小客棧里演出,阿圖羅·托雷斯——里奧塞科在他所寫的《拉丁美洲文學史詩》中介紹高卓歌曲:“高卓人用一種美麗如畫的風格來演唱他們的富于客觀形象和隱喻的歌曲(即帕亞道雷),演唱時,嗓音親切、感情充沛、哀婉動聽。他們采用八音節的四行詩這種古老的敘詩體,他們的語言是征服者所用的而且在某些偏僻地區中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下來的16世紀西班牙語。一種叫做‘對唱’的形式可以說是帕亞道雷中最有意思的形式,它的演唱方式如下:兩個高卓人坐在牛背上,彈著六弦琴,旁邊的人圍著他們站成一個圓圈,用叫喊和掌聲來催促他們進行歌唱比賽。然后一個歌手向另一個提出問題,例如請他解釋時間和空間的起源;第二個歌手就即興編唱六七段,結束時他也向對方提出問題,他們往往用這種方式連續唱上幾個小時,有時是幾天。這是一項真正的比智慧的音樂,觀眾也感到其樂無窮。”
阿根廷舞蹈中最著名的是加托舞和阿根廷探戈舞。
加托舞是由兩對男女跳的土風舞,它的節奏近似快節奏的華爾茲。加托還有一種流行形式,即“講故事的加托”,故事內容有愛情的、哲理的和政治性的。還有一種舞蹈叫做埃斯孔迪多,意為“躲避”,跳這個舞時,女子要不斷做出躲避男舞伴的動作,這個舞蹈的節奏和動作均屬于加托類。加托舞最初源于鄉村,后流行于全國,成為人人喜愛的舞蹈,舞蹈經常用吉他或手風琴、小提琴演奏,目前加托舞蹈中又融進了一些華爾茲或者波爾卡形式的變奏。歐洲許多鄉間或宮廷舞蹈一旦傳入阿根廷,便很快被吸納、發展。
阿根廷舞蹈一方面接受著歐洲文化的影響,同時還接受著非洲黑人的文化影響。“……方丹戈舞就是黑人和高卓人在心理上相互影響的最早的具體表現……它從農村悄悄地侵入城市的下層社會生活中,又潛入中產階級的家庭,這些人家放下了百葉窗在里面跳這種舞蹈。當它正準備進入貴族的客廳時,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大主教胡安·何塞·佩拉爾塔給了它致命的打擊。大主教于1743年7月30日宣布取締方丹戈舞,違者逐出教會。”由此可見阿根廷舞蹈的魅力及巨大的影響力。
在阿根廷舞蹈中最有名的是探戈舞,舞蹈節奏來自加的斯探戈。加的斯探戈原為西班牙舞蹈,后隨西班牙說唱劇一起傳入阿根廷,以后又受到古巴舞蹈的影響。此舞蹈既帶有西班牙風格,又帶有古巴舞蹈風格,阿根廷人將西班牙、古巴、阿根廷舞蹈三者很好地糅合在一起成為西方世界最流行的舞蹈之一。
除此之外,阿根廷還有一個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百里寬”舞。它來自加那利亞群島,是廣場舞蹈,音樂節奏為3/4拍,旋律單一,容易演唱,舞蹈由男女對舞表演,有時舞蹈隊有人誦詩。舞蹈動作富于變化,是自娛性很強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