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占廷歷史分期
- 橫跨歐亞的帝國:拜占廷上(世界歷史百科)
- 聞明 彭萍萍主編
- 1085字
- 2021-05-26 10:23:20
自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新羅馬”,開始東羅馬帝國時代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陷,拜占廷歷史經歷了1100余年。在此期間,拜占廷歷史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3個歷史階段,即330~610年的早期拜占廷史,610~1056年的中期拜占廷史和1056~1453年的晚期拜占廷史。
早期拜占廷國家經歷了由古代社會向中古社會的成功轉型。為了能夠在普遍的混亂和動蕩中找到維持穩定的統治形式,拜占廷帝國皇帝進行多種嘗試,其中以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的改革為突出的代表。查士丁尼一世以其畢生精力企圖重振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力圖恢復古代羅馬帝國廣大的舊疆界,其努力注定要失敗,因為在舊社會的框架和制度中尋求建立新秩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還了。565年查士丁尼一世逝世后,拜占廷帝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危機,政變不斷,外敵入侵,農田荒蕪,城市縮小,人口減少,特別是斯拉夫人、阿瓦爾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倫巴第人等周邊民族的四面圍攻進一步加劇了形勢的惡化。
610年,希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在位)登上拜占廷帝國皇位的寶座,標志拜占廷中期歷史的開始。在此期間,為加速帝國社會組織的軍事化,拜占廷進行了以軍區制度為中心的改革。這一制度適合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有力地緩解了危機形勢,為穩定局勢、加強國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帝國國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拜占廷軍隊以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為基地,不斷對外擴張。到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拜占廷帝國勢力達到鼎盛,而瓦西里二世(976~1025年在位)發動的一系列成功的對外戰爭成為拜占廷國家強盛的標志。但事物是瞬息萬變的,曾經一度挽救拜占廷帝國危亡形勢的軍區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了一系列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軍區制下發展起來的大土地貴族日益強大,在經濟和政治上都足以與帝國中央集權相對抗,而軍區制賴以存在的小農經濟基礎的瓦解,成為拜占廷帝國衰落的開端。馬其頓王朝統治的結束標志拜占廷帝國中期歷史的終結,同時也是拜占廷衰亡史的開始。
晚期拜占廷歷史是帝國急劇衰落、直至滅亡的歷史。11世紀末,曾鼎盛一時的軍區制徹底瓦解,帝國經濟實力急劇下降,國庫空虛,以農兵為主體的小農經濟的瓦解使拜占廷不僅陷入經濟危機,而且兵源枯竭。以大地產為后盾的貴族、特別是軍事貴族參與朝政、角逐皇位,他們相互殘殺,引狼入室,致使君士坦丁堡于1204年失陷于十字軍騎士之手。此后,拜占廷國土分裂,中央集權瓦解,領土不斷縮小,最終極盛一時的拜占廷到了淪為東地中海的小國的地步,而且還要在奧斯曼土耳其、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等強國之間周旋、茍延殘喘。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干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1453年在位)陣亡,拜占廷帝國最終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