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古代繪畫

古代西亞繪畫

兩河流域是指在亞洲西部縱貫今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古希臘人稱它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區。這里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個地區逐漸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國家,到公元前538年這一地區被波斯征服為止,前后有近3千年的歷史。這一地區在繪畫上曾有重大的成就。由于戰亂和洪水侵襲,古代文明大多被毀,但從考古發掘的文物中,仍可以看出這一地區古代美術的深厚造詣和民族特色。

兩河流域的藝術背景

1.兩河流域的古代史是一部戰爭史

美索不達米亞是個富饒廣闊的平原。半圓形的陸地,它的東北部為亞美尼亞與伊朗高原的群山所環繞,西方與敘利亞草原、阿拉伯沙漠接壤,波斯灣位于兩河入海的南方,所以又有人稱它為“星月平原”。由于它沒有自然的屏障阻擋來自北部和東部山區的入侵者,也無法阻擋來自貧瘠的敘利亞和阿拉伯高原的游牧民族的干擾,歷年戰爭比較頻繁。

在地理上,這里喜怒無常的河流對農業灌溉毫無價值,卻經常泛濫成災。兩河流域從地理上自然被分為不同的兩部分,下游是巴比倫地區,系沖積平原,河床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繁榮。上游是亞述高原,土壤貧瘠,游牧部落習俗粗野殘暴,善于狩獵,他們不斷向平原地區遷移、侵擾,造成這塊無險可守的土地連年戰爭不斷。這塊富裕的星月平原對于和平的漫游者和敵對的入侵者都是暢通無阻的。所以兩河流域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史,也是一部各民族互相滲透、互相征戰和互相融化的民族發展史。這里的王朝不斷更迭,先后經歷了蘇美爾人的烏爾王朝、拉伽什王朝、阿卡德王朝、巴比倫王朝、亞述王朝、新巴比倫王朝和波斯帝國的統治時期。在這一系列王朝的盛衰過程中,形成了四種杰出的文化:蘇美爾文化、亞述文化、伽勒底文化、波斯的阿契美尼德文化。

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就出現了定居的農業民族,到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從中亞經伊朗遷徙到此,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從此。這一地區先后出現了許多奴隸制國家,直到公元前538年被并入波斯帝國為止。在美術史上,一般把這一地區的歷史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蘇美爾—阿卡德王朝時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年)

巴比倫時期(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

亞述時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612年)

新巴比倫時期(公元前612年—公元前539年)

2.兩河流域的繪畫藝術與宗教緊密相聯

美索不達米亞的宗教就像其文化一樣,并不受民族遷徙的影響,民族遷移并沒有引起宗教的變異,那里的宗教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傳統。美索不達米亞的宗教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神的形象是非人類的奇特樣式。第二階段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神的形象以人的外形為主,神與神之間組成原始的民主政體。每個神代表著自己特有的功能和職責。第三個階段是出現擬人化的宗教,這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間特別盛行。

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思想中,諸神也組成了一個民主政體的國家,擁有自己的神廟和城市。眾神中最高權威的天神是“安”,阿卡德人稱之為“阿努”神。第二個主神“恩利爾”是尼爾普城的守護神,也是風和農業主神,是鋤頭的創造者。第三個主神是與恩利爾神同等重要的“尼瑪克神”,她是石地女神,主管東部和西部多石沙漠地區,保護那里的居民和野驢野山羊等動物,她也是生育之神。與這三個主神有聯系而地位低于他們的是第二階層的神。有“恩基”神,阿卡德人稱之為“埃”神。他象征著河流中的甜水,是最聰明的神,是排除各種困難和糾紛的偉人。其他神都是“恩利爾神”的子女。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古老的文學材料是蘇美爾的神話故事。其美術品也大都與神活有關。

西亞地區的繪畫

1.蘇美爾—阿卡德王朝時期的繪畫(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年)

蘇美爾人是古代近東文明的開創者之一,是最早成為兩河流域美術的驕子。他們發明了楔形文字,建立了有組織的神權社會。他們的智慧首先在建筑上表現出來,雄偉的宮殿、神廟和寺塔成為后世效仿的典范,繪畫也頗有成就,造型古拙而富于風趣。

現存的蘇美爾人的繪畫代表作為烏爾城出土的軍旗。即在刷有瀝青的木板上用貝殼、閃綠石、粉紅色的石灰石鑲嵌成的戰爭和慶祝勝利的場面。畫面共分三層,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逐步展開,人物、動物、器物的安排有條不紊。人物形象以側面、正身、側足為主,傾向于平面的描繪。整幅作品色彩對比鮮明,四周和各層之間用幾何形裝飾。很像一幅掛毯,具有濃厚的裝飾性。

2.巴比倫繪畫藝術(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

巴比倫人在文化上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傳統,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巴比倫美術作品卻為數不多。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是漢謨拉比法典石碑。

漢謨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巖石碑上,上部為浮雕,下部為文字。浮雕刻畫了漢謨拉比王肅立在太陽神的寶座前,聽他口授法典。太陽神的威嚴和漢謨拉比的謙恭形成有力的對比,整個畫面充滿了宗教的虔誠和嚴肅。我們由這一浮雕畫面的處理可以看出巴比倫繪畫藝術成就的端倪。

3,亞述繪畫藝術(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612年)

亞述人是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高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12年,亞述人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帝國,統治兩河流域。其間于公元前817年,將埃及北部并入亞述帝國的版圖。

亞述的文明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亞述王國本身存在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它對古代世界文化卻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跡。

亞述人的藝術為世俗生活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其主要類型是浮雕和壁畫,由于其浮雕具有很強的繪畫性,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亞述繪畫,在此也作簡單的介紹。

亞述人不重來世,不修筑陵墓,他們的建筑藝術僅見于豪華的宮殿。圍繞著宮殿建筑,浮雕和壁畫發展起來。

亞述王宮用大量的大理石浮雕板來裝飾,每一個王宮都有高達2米的浮雕來記載歷代亞述王的軍事討伐、重大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列,表現了美術史上最長的歷史浮雕場面。既有紀念意義,又有裝飾墻面的作用。

亞述壁畫也像浮雕一樣是五彩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00年在特勒·巴爾喜布修建的宮殿內的壁畫,可以作為范例。壁畫上所描繪的題材是國王的生活與戰爭場面,色彩用得比較夸張。壁畫與瓷磚裝飾一般都在墻壁的上部。在霍爾薩巴德的薩爾貢王宮的小廳堂內,有一些壁畫的殘跡,反映了亞述壁畫的內容和風格。其中有一幅裝飾壁畫畫了一些帶翅膀的人物,被整齊地排列在上下兩行,中間是一些圓形的植物圖案夾雜著動物形象。這些圖案或帶翅膀的人物圖像如二方連續圖案一樣,做橫向展開。最上面是一幅帶拱形花框的彩畫,國王站在亞述神的跟前。這幅畫用的顏色是紅、藍、白、黑四種,用黑色勾勒輪廓。可惜這些壁畫絕大多數都未能保存下來。

亞述的美術,從浮雕到壁畫,都給以后的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養料和堅實的基礎。

4.新巴比倫繪畫藝術(公元前612年—公元前539年)

新巴比倫的建立雖然不過百年,卻建造了兩河地區最豪華的都城。其美術成就也集中體現在巴比倫城的建筑上。

新巴比倫王國建筑的巴比倫城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城市。新巴比倫的主要藝術遺物是附屬于這座建筑上的裝飾,如浮雕和上釉的彩色瓷磚。

著名的以釉面彩磚砌成的“伊斯達爾城門”是巴比倫城最重要的主門,它由四座方形高大望樓組成,望樓與望樓之間用拱形過道相銜接,用有浮雕的瓷磚來修飾大門的墻垣,瓷磚上的浮雕刻畫著處于深藍色背景上的獅子、野牛,還有幻想出來的黃色與白色的生物。墻垣上部是瓷磚構成的飾帶和制作釉瓦與精密的繪畫,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城內王宮內墻同樣用彩色瓷磚裝飾,并鑲嵌著植物圖形和獅子圖案。

古代埃及繪畫

對埃及古代文化的研究已經成了一門獨立的學問,稱為“埃及學”。

古代埃及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而發現它還是近百年的事情。真正的發現者是拿破侖。拿破侖當年遠征埃及時,對埃及的文物很感興趣。他在部隊里成立了一個“百人學者司令部”,一面打仗,一面研究埃及。“百人學者司令部”中著名學者兼畫家德農,發掘了金字塔。

1799年,炮兵軍官布沙爾率工兵在尼羅河三角洲羅塞特村挖掘塹壕時,發現了上刻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字“德摩締克”(這是公元前8—公元前5世紀埃及通行的一種通俗書寫體)和一塊上刻希臘文字的黑白玄武巖銘文石板。這一發現十分重要,它是解讀古埃及文字的主要物證。

19世紀在埃及學上有突出貢獻的學者,首先應該提到的是象形文字專家,德國的考古學家夏德·萊普西烏斯(1810年—1844年),他查清了埃及100多座金字塔的歷史,把古埃及的古、中、新王國的歷史梳理弄清了,并把100多個金宇塔的各種圖片按歷史朝代排了出來,寫成了一本埃及帝王的編年史。

第二位學者是法國埃及學權威瑪克埃特(1821年—1881年)。他在埃及30年,發現了許多神廟和木乃伊。經拿破侖批準,他在開羅建立了博物館。

第三位對古代埃及美術的發掘有突出貢獻的人是馬斯伯樂(1846年—1916年)。他一生注重文獻研究,他了解了撒哈拉金字塔的歷史的前后狀況,在埃及的巴哈里,他發現了一個地穴,里面有三十余具法老的木乃伊。是18和19王朝的幾位主要法老的尸體。

現在埃及的主要文物大部分在法國,研究埃及文物要去法國才行。

埃及20世紀50年代才有本國的考古學家,他們也有很多成果,但最早的成果是法國及其他國家的考古學者開創的。

古代埃及的歷史分期

古代埃及經過了三十多個王朝,歷史學家將其分為

古王國時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300年)

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1700年)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071年—公元前332年)

其繁盛期是古王國時期,18和19王朝是最鼎盛時期,也是開始走下坡路的時期。在古埃及最高的統治者稱為法老,其主要文物有:金字塔和廟宇。

古埃及藝術的特點

藝術是為法老和少數奴隸主服務,并受到宗教的重要影響。其藝術形式和表現程式處于穩定少變的狀態。埃及藝術門類之間相互關聯,作品具有紀念性的外觀。從藝術題材上看,埃及藝術有多樣化的特點。在表現程式上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其藝術作品謹守正面律。

古王國時期的繪畫藝術(公元前2780年—公元前2280年)

古王國時期的美術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為主,繪畫還處在初期階段。但也有重要的成就。古王國時期的繪畫主要是墓室壁畫。在古王國時期,埃及陵墓的裝飾中,浮雕和壁畫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些浮雕和壁畫在古王國時期已經奠定了基礎。它們在表現形式上有著程式化的共性。在許多情況下,浮雕和壁畫是沒有嚴格的區別的,不妨說是浮雕壁畫。它們有著共同的程式:

(1)正面律,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

(2)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畫面;

(3)根據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

(4)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

(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色或淡黃色,頭發為藍黑色,眼圈黑色。

古王國時期的主要浮雕代表作有《納米爾石板》,《獵河馬》等,它們有很強的繪畫性。

古王國時期以前的墓室就有壁畫,但很原始。進入古王國時期后,繪畫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古王國為數不多的壁畫中,發現于美杜姆地方的納丹爾·馬阿王后陵墓中的第四王朝初的《群雁圖》是一件卓越的作品,它揭開了埃及繪畫史上的第一頁。這幅壁畫是墓室壁上的一條邊飾,是在涂有一層石膏的墻上繪制的彩色壁畫。高27.5厘米,寬173厘米。壁畫至今色彩輝煌如初,藝術技巧相當嫻熟,體現了驚人的以線條結構為主的寫實能力。壁畫描繪六只雁在水邊草地上漫步覓食。3只向左,3只向右,地上長滿肥美的水草和野花。畫面均衡對稱,成對的雁和單個啄食的雁安排有疏有密,相互襯比,形成一種節奏。大雁的動作有仰有合。其身上的羽毛雌雄可辨,雖然以寫實手法刻畫了禽鳥的主要特征,但卻又明顯地經過圖案化的處理,既有平面裝飾感,又不妨礙形態的生動性。構圖別致,設色和諧動人,使整個畫面富有詩意。這幅作品代表了當時的繪畫水平。

中王國時期的繪畫藝術(公元前2134年—公元前1778年)

此期的美術就整體而言,遠不如古王國時期。但墓室壁畫逐漸流行,有了很大的發展。中王國時期,中部諸州反對法老的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執行獨立的政策,這些領主也像皇帝一樣,興建神廟陵墓,招募良將賢臣,廣聚藝術人才,各州的首府成了當時的文化藝術中心。

在中王國時期,各州州長修建的石窟陵墓中,保存了大量的壁畫和浮雕。由于這些藝術形象新穎和豐富多彩,以及明顯的現實傾向,往往使中央法老及貴族的陵墓藝術反而顯得蒼白無力了。

由于石窟墓的興起,使墓室的裝飾逐漸由壁畫代替了浮雕。再加上壁畫比雕刻制作方便,造價低廉,因此逐漸流行起來,并有了新的藝術追求。

這一時期的壁畫和古王國相比,其基本程式仍遵循古王國的藝術傳統,但是風格顯得更加活潑,圓潤和優美。在一部分作品中,擺脫了生硬的程式,對畫面的橫帶狀排列有所突破,對州長等上層人物的描繪也不再拘泥于端莊嚴肅,而表現出動勢多樣和自然真實的追求。

霍姆荷太普王子墓室壁畫可為此時的代表作。這一墓室壁畫,表現了尼羅河濱的狩獵生活,參差交錯的紙草花,不同種類、姿勢的禽鳥,在畫家筆下得到活潑生動地表現。在筆法上沒有過去壁畫那樣工整,而是粗獷自然。在設色上不再是以往的幾種基本顏色,而是使用了一些如灰黃、深黃、紅褐、草綠、淡藍等新的顏色,表現了色彩的過渡,出現了某些陰影關系并注意了色調的逼真。由于色彩的豐富多彩,增加了生氣,表現出作者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有一幅《飼養羚羊》的壁畫片段是中王國時期墓室壁畫中的著名作品。羚羊在當時是王子的象征標記,在宮廷中特別受尊敬。所以畫上的人與獸之間洋溢著一股親昵之情。在這幅畫中,其主體部分是兩個仆人在飼養羚羊,旁邊還有一個人在撫摸大雁。在古王國的畫中,所有人物都站在同一底邊作地面。現在畫師用了第二條底線,后排的人物稍稍提高。結果兩組人物互相連接,正好與正常人的視線平行,只不過略帶俯視而已。畫家處理空間的方法,從兩個人物肩膀的縮短距離上看,再不是平面的處理,而是人物和羚羊完全生活在立體的空間中了。

新王國時期的繪畫(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

從13王朝開始,埃及重新陷入地方割據狀態,并出現了由亞洲入侵的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政權,文化遺存也很貧乏。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567年左右,埃及人在雅赫摩斯王率領下,攻克了喜克索斯人的最后一個據點,建立了第18王朝,進入新王國時期。大規模的對外掠奪戰爭,使埃及成為包括北非和西亞在內的幅員遼闊的大帝國。首都底比斯成為古代中東最繁榮的城市。埃及人懷著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努力重建昔日的輝煌。埃及美術在建筑、雕刻、繪畫、工藝美術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績。

新王國時期在建筑和雕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在建筑方面,以哈特謝普蘇特女王享殿最為杰出,享殿沿代爾·埃里·巴哈里山腳地勢高低分布成三層建筑,各層前面有柱廊,中間有斜向通道連接各層。垂直的山崖與白石構成的柱廊相互映襯,形成統一的整體。另外,盧克索神廟和卡納爾克神廟也是新王國時期的著名建筑。在雕刻方面,新王國時期的雕刻也開始出現古王國時期的繁榮。埃哈那頓法老實行宗教改革,寫實主義藝術出現。代表作有《埃哈那頓法老像》、《納菲爾提提王后像》等。

伴隨這新王國建筑和雕刻的發展,新王國時期的繪畫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主要表現在壁畫藝術的發展上。

壁畫在新王國時期,主要用來裝飾宮殿、廟宇和陵墓,其中保存多的是墓室壁畫;相比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這一時期的墓室壁畫有了新的變化。在內容上具有明顯的世俗性,出現了許多追求生活享受的內容。如歌舞、歡宴、漁獵、游戲等。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新王國時期,奢華之風遍及埃及上層社會,尤以達官貴戚、宮廷要人為甚。與這種風氣相適應的是對女性人體的描繪,以致追求感官的刺激。在形式上,繼承了古、中王國的傳統,但也有所新的變化。

第18王朝末期擔任阿蒙神祭祀之職的王族納赫特的陵墓的壁畫就很有代表性。這一墓室的壁畫中,不僅有描繪墓主人帶著家人、駕著小舟漁獵游戲的場面,而且有表現歌舞歡宴的場面。其中著名的作品有《三個女樂師》、《漁獵圖》、《舞樂圖》等。《三個女樂師》描繪的是三個女樂師正在演奏的場面,中間一個婦女幾乎是赤身裸體,其他兩個婦女雖然穿著衣服,但畫家著重刻畫的還是女子輕盈婀娜的體態。從這里不難看出當時貴族們精神生活上的追求。還值得注意的是,從這個畫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時的繪畫也突破了傳統的表現手法。過去畫人物的下半身總是畫正側面,而這時期所畫的角度則接近正面,這說明古埃及繪畫技巧越來越走向成熟。

古代希臘繪畫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它位于地中海東部,地理范圍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公元前四世紀末,它的勢力范圍曾經東達印度西部,南達埃及和北非諸國,西達意大利南部,北達北海。

古代希臘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克里特—邁錫尼文化,史稱愛琴文化。公元前146年,古希臘被古羅馬滅亡,古希臘的歷史宣告結束。

愛琴文化時期的繪畫

在創造希臘古典文明的多利亞人和伊奧尼亞人到達希臘本土之前,在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地區存在過相當發達的文化,包括從氏族社會到奴隸制社會初期的國家,在藝術史上這一文化被稱為“愛琴文化”或“克里特一邁錫尼文化”。

關于愛琴文化。現在我們所知的資料主要依據以下兩個考古學家的發現:德國考古學家施利曼和英國學者伊文思。他們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受希臘神話《荷馬史詩》的吸引先后來這一帶考察。

《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荷馬時代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它有兩部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構成,以史詩的形式描繪了希臘遠征特洛伊城的戰爭。其中《伊里亞特》描寫的是希臘將領阿喀琉斯打死特洛伊主將赫克托的故事;《奧德賽》描寫的是希臘英雄奧德賽在遠征勝利后渡海返鄉,歷經艱險的過程。

施里曼和伊文思按照荷馬史詩所描繪的地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邁錫尼文化古跡。米諾斯王宮遺址以及大量的文物。這些發現證明了:克里特文化是愛琴文化的發源地,邁錫尼文化是克里特文化的繼承者。

克里特—邁錫尼文化中的繪畫藝術主要是裝飾壁畫。其壁畫主要集中于米諾斯宮。米諾斯宮是龐大而復雜的建筑群,占地約兩公頃,宮殿內部結構復雜,層次多變。被人稱為“迷宮”。宮殿墻壁上有壁畫裝飾,壁畫以流暢的曲線、鮮明的色彩描繪出富有裝飾性的人物和圖案。手法上與埃及藝術有聯系。其中以《巴黎女郎》、《交談的婦女》、《侍女圖》等最為著名。

希臘本期的繪畫

古代希臘美術在建筑、雕塑和繪畫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歷史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社會歷史方面,城邦國家的奴隸主民主政體的自由與民主,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次,在民族特點方面,貿易和航海業的發展造就了希臘人的堅強意志、機智靈活以及勇于追求理想的積極性格。第三,希臘神話為希臘藝術的生長提供了深厚廣闊的土壤。希臘神話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使神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使希臘美術家敢于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形象來塑造諸神,成為促使藝術與生活患患相通的有利因素。第四,在自然條件上,溫和的希臘氣候使希臘有廣闊的露天活動和運動場所。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為藝術家提供了健美人體的條件。第五,希臘哲學影響了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美與和諧具有一致性。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為首的學派認為最智慧的是數,最美的是和諧,人的比例是由數決定的。比例對,才是和諧的。總之,古代希臘的美學思想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即是“和諧”。

古希臘美術史通常劃分為四個時期,它們是荷馬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荷馬時期的繪畫(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8世紀)

荷馬時期處于在氏族部落盛行的社會階段,鐵器時代和銅器時代的交替的時期。由于多利亞人先后毀滅了克里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希臘美術很多都要從頭做起,所以,此一時期的美術相當貧乏。其繪畫尚處于萌芽期,主要集中在陶瓶的圖案裝飾上。

荷馬時期最早的造型藝術作品是幾何風格的陶瓶,造型簡樸,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這些陶瓶上畫滿了各種簡單而有規則的幾何畫飾,這是希臘本土構成性裝飾的表現,這一類型的作品起初都沒有人物的裝飾圖案,直到公元前8世紀才有明確的人物形象出現。

除幾何形陶瓶外,此期陪葬用的小雕像也是幾何形的,沒有細節刻畫,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幾何風格時期”。

古風時期的繪畫(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

這一時期是造型藝術的形成期。其主要繪畫成就是陶器上的繪畫——瓶畫。

此期的瓶畫先后出現了3種風格,即東方風格,黑繪風格,紅繪風格。

東方風格瓶畫流行于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初,它的主要特點是繪畫裝飾紋樣以動植物紋樣為主,有時則直接采用東方國家喜愛的紋樣,如埃及的蓮花紋,兩河流域美術中常出現的怪獸等,同時增強了紋樣的裝飾趣味。

黑繪風格瓶畫流行于公元前6世紀初至公元前5世紀。這是指在紅色或黃褐色的陶器的泥胎上,用一種特殊的黑漆描繪形象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的瓶畫多表現情節性的場面,以神話題材和日常生活為主。其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阿喀琉斯與埃阿斯玩骰子》;特洛伊戰爭中的兩個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利用戰斗間隙玩骰子。兩人彎腰的動作和器形的曲線完全一致,使畫面的構圖與器形取得了高度的和諧。

紅繪風格瓶畫流行于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4世紀末,它與黑繪風格恰好相反,那陶器上所畫的人、動植物的各種紋樣用紅色,底子則用黑色。

古典時期的繪畫(公元前5世紀初—公元前4世紀末)

古典時期是希臘藝術的繁盛期。其主要成就集中體現在建筑和雕刻上,對后世影響也最大。繪畫作品由于保存要比雕塑和建筑困難得多,除了大量的陶器彩繪以外,至今仍未發現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

應該承認在這個雕塑和建筑相當發達的時期。繪畫當然也不會落后。雖然我們沒有發現此期除瓶畫以外的繪畫作品,但在古希臘和羅馬的一些文獻或哲學著作中,提供了一些有關這一時期的繪畫資料。

(1)陶器彩繪 古典時期的陶器與同時期的建筑和雕塑一樣。也達到了它的發展高峰。在這一時期紅繪風格的瓶畫已經完全取代了上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黑繪風格陶器,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又出現了“白底彩繪風格”。

此期的紅繪風格陶器彩繪,已達到古代希臘陶器彩繪的最高水平。這突出地表現在深入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意境的表達上。俄羅斯列寧格勒愛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畫有《春燕圖》的雙耳陶瓶,以及慕尼黑古代工藝美術館收藏的畫有《送別出征戰士》的雙耳陶瓶,可算作此期陶器彩繪中紅繪風格的代表作品。

《春燕圖》雙耳陶瓶,畫了3個不同年齡的人物:少年、青年和成年人。他們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只象征春天來臨的正在飛翔的燕子身上。有趣的是,陶瓶上還刻著他們3人簡短的對話。最早發現燕子的青年人說“瞧,那是燕子!”成年人接著說:“我以赫克里斯的名義起誓,這是真的!”少年則以興高采烈的心情歡呼:“春天來到了!”從這一陶瓶的彩繪上可以看出,古典時期的陶器彩繪作者已經不再滿足于一般現象的描繪,而是力求通過人的活動,去表現某種特定的意境。

彩繪《送別出征戰士》,是前5世紀下半期的作品。這一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送別出征戰士場面中的婦女形象。她給即將走上戰場的丈夫斟酒送行,丈夫端起酒杯將要一飲而盡,她則痛苦地低下了頭。表現出一種復雜的心情。整幅作品在線條的運用上熟練、簡潔、準確而流暢,使得所表現的希臘婦女更加優美動人。它充分體現了古典時期希臘繪畫藝術的高度技巧和典雅的藝術風格。

(2)文獻所記載的畫家和繪畫古希臘和羅馬時期有一些歷史著作和文藝理論著作,記載了古希臘古典時期的繪畫和畫家。他們分別是波利格諾托斯、阿波羅多羅斯、宙克西斯、尼西亞斯、阿佩萊斯等。對于這些畫家及其作品,我們只見于文獻記載,沒有見到其真正的作品,但通過文獻記載我們也可以窺知古典時期繪畫的繁榮。

希臘化時期的繪畫(公元前4世紀—元1世紀)

希臘化時期一般是指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開始東侵波斯,到公元前146年希臘本土被羅馬所征服。這個時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征服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隨著帝國的擴張,希臘文化向東方傳播并與東方文化交流融合。西方歷史學家習慣將此期稱作“希臘化時期”也稱為“泛希臘化時期”。

此期的美術,包括希臘本土、小亞細亞、埃及和敘利亞等地。它們既有共同的特點,又因地區、民族、文化傳統的不同等原因,具有各自的特點。這一時期的美術上的主要成就集中體現在雕刻和建筑藝術上,但繪畫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由于繪畫不易保存,現存的希臘化時期的作品仍然很少。但據歷史記載,此一時期繪畫的成就同樣是值得注意的。有關材料曾談到這時的兩位著名畫家,普羅托格尼斯和尼科馬科斯。普羅托格尼斯以精心作畫而聞名于世。尼科馬科斯以描繪神話題材而著稱。

現已發現的希臘化時期的作品有壁畫和鑲嵌畫兩種。壁畫主要是墓室壁畫。1978年在古希臘北部薩落尼卡城附近發現的一座馬其頓貴族墓,墓內也保存著部分壁畫,壁畫內容取材于希臘神話故事,其人物形象比較生動。是現已發現的保存較好的希臘化時期的墓室壁畫。

鑲嵌畫是一種用諸如玻璃、大理石、陶片等碎塊鑲嵌而成的繪畫藝術品。古希臘最早的鑲嵌畫,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地面裝飾。早期的鑲嵌畫只用黑白兩色,而且以卵石為主,鑲嵌成極為簡單的圖案或人物、動物等形象。后來鑲嵌畫逐漸向精細和繪畫方面發展。最為典型的是1957年在培拉遺址發掘出土的兩幅著名的鑲嵌畫《獵獅圖》和《騎豹的狄奧尼索斯》。這兩幅鑲嵌畫都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作品,保存完好,現存希臘培拉考古博物館。其中以《獵獅圖》尤為精彩,不僅畫面宏大,而且畫面上出現的人物和獅子,其神態和表情極為生動,所用嵌塊都是色彩豐富的小卵石,計有暗紅、紫色、藍色、綠色等。那一顆顆小卵石鑲嵌在一起,畫面的色調非常協調而雅致。

古代羅馬繪畫

公元前8世紀中葉。拉丁人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羅馬城。公元前146年,希臘本土被羅馬征服;公元前30年,羅馬又擊敗了埃及的托勒密王國,自此,原來為希臘所統治的廣大地區,包括希臘本土,全都歸于羅馬的版圖。羅馬取代了以前希臘的地位,成為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心。

美術史一般把羅馬歷史分為兩個時期: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0年);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其中,帝國時期的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羅馬美術主要繁榮于共和末期和帝國時期,但在羅馬國家形成以前,亞平寧半島就存在著古老的意大利土著文化,其中以伊達拉里亞文化對羅馬影響最大。伊達拉里亞人早在公元前8世紀到前3世紀就創造了券拱建筑和裝飾壁畫,以及有力而寫實的雕刻,這些對羅馬美術有著重大的影響。

羅馬繪畫藝術主要特征

羅馬藝術主要是承襲了希臘藝術的風格。同時也受意大利土著文化伊達拉里亞文化的影響。相比希臘藝術,羅馬藝術更傾向于實用主義;在內容上多為享樂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偉壯麗;在人物表現上強調個性。

羅馬繪畫的主要成就

羅馬時期的繪畫主要是用于建筑裝飾的壁畫和鑲嵌畫。與古代希臘相比,現存的占羅馬繪畫作品則相當豐富。除早期的伊達拉里亞人的墓室壁畫外,在羅馬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都有不少壁畫和鑲嵌畫。其中最重要的是畫在宮殿。府邸和別墅里的許多裝飾性壁畫。

1.壁畫

古羅馬的繪畫主要用于建筑裝飾的壁畫,具有簡單的透視,明暗的描寫,題材上有肖像、風景、動物等。在羅馬帝國時代的大量壁畫就內容來說多數是出自希臘神話,就其形式來看,多是采用希臘的粉本。帝國時期的壁畫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不可忽視的是在賦色上的光的效果和主體人物之外的背景——風景、靜物的描寫,使作品具有更大的完整性與生活氣息。

盡管羅馬繪畫受到了希臘的影響,仍然與希臘藝術有所不同,具有本民族嚴峻與英雄氣質的藝術特色和成就,在肖像畫上尤為顯著。今天我們對于古羅馬繪畫的了解,主要是根據龐貝古城的壁畫遺跡。

著名的龐貝古城的壁畫是現存的較為完整的羅馬壁畫,它集中體現了藝羅馬繪畫藝術的成就。龐貝是古羅馬著名的城市,遺址在今意大利那不勒斯市東南23公里處,公元79年,由于附近維蘇威火山的爆發,火山灰埋沒了龐貝等3個意大利城市,19世紀龐貝城被發掘了出來。由于它是被火山灰和巖漿覆蓋,原來的建筑。壁畫等物還保存完好,它像一個巨大的羅馬歷史博物館展現在世人面前。

龐貝壁畫絕大多數是畫在室內的,但也有一些是裝飾著建筑物的外部。室內的壁畫大都是濕壁畫,匠師們一般在灰泥上打輪廓。然后涂色,其顏料多數是礦物質。依賴生石灰的粘合而固定于墻上。室外的壁畫大都采用蠟畫法,以避免風雨的侵蝕。壁面上方有突出的前檐加以保護。龐貝的壁畫,內容大都是神話故事。有時也描寫一些曰常生活,其中的一些肖像畫得非常傳神。

根據龐貝的壁畫遺跡。羅馬壁畫被劃分為第一、二、三、四龐貝風格。

第一風格,即用灰泥做好建筑上各個細部的實體,把墻面劃分成若干塊。看上去像是用拋光的彩色石板鑲嵌而成。同時在地上嵌以細石求得協調。這種裝飾樣式有著希臘文化傳播時期的美術特點,這種樣式在公元前4世紀中期的希臘本地和諸多領地是屢見不鮮的。但在意大利,直到公元前3世紀下半期,才在龐貝等地出現,由此而知,古代羅馬壁畫藝術同樣受到希臘藝術的影響。

第二風格是不用灰泥作建筑的各個細部實體,而直接在平面墻上描繪建筑細節,用透視造成更寬敞的空間幻覺,并穿插以情節性繪畫。龐貝著名的田園“秘儀莊”就是采用第二風格樣式的壁畫裝飾壁面的。作品《酒神秘儀圖》屬于這一風格中的精品。

第三風格是不再注重空間的處理和寫實的表現,而是強調墻的平面性,植物裝飾紋樣多被運用,并繪以精致的靜物和風景,風格趨于華麗的效果。此時正值奧古斯都時代,這種樣式的產生與帝王和奴隸主貴族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不無關系。

第四風格是第二風格的承續和發展。它是將透視效果與裝飾紋樣相結合。并在繁瑣而逼真的景物中穿插著人物活動,具有華麗的色彩以及空間感和動感,又被稱為“龐貝的巴洛克”。這種樣式和風格在公元79年被火山灰覆蓋前的時間達到了最高成就。

龐貝壁畫的四種風格樣式是龐貝壁畫演變的概況,但這些風格樣式不僅僅限于龐貝古城,這些裝飾手法在羅馬或羅馬帝國的各個行省均有發現。因而它基本上代表了羅馬壁畫的發展軌跡。

2.鑲嵌畫

古羅馬在鑲嵌畫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831年,在龐貝的遺跡中,從最大的府邸“夫奧努斯”的家中出土了描寫《伊蘇斯之戰》的鑲嵌畫,它帶有明顯的公元前4世紀繪畫樣式的傳統風格,在意大利出土的鑲嵌畫中,它作為最古老的杰作而引起許多研究者的興趣。

公元前1世紀,在龐貝的鑲嵌畫中有表現喜劇的小品,舞臺上的演員的喜劇效果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這可以看出是公元前3世紀希臘繪畫作品的摹寫。

圖拉真和哈達尼阿努斯帝時代是帶有古典題材和樣式的鑲嵌畫的制作盛期。從哈達尼阿努斯別墅出土的《卡恩達奧奈與猛獸角斗圖》反映了比較明顯的古典寫實手法。另外在奧斯特亞的公共建筑和店鋪的地面裝飾有黑白相間的鑲嵌畫,題材往往是傳統的神話傳說。此期的鑲嵌畫多采用影繪的手法,帶有洗練明快的裝飾效果。

公元2世紀是羅馬鑲嵌畫特別盛行的時代。此時的鑲嵌畫和同時代的繪畫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著強烈的裝飾效果。到了公元3世紀,鑲嵌畫和同時代的繪畫一樣,則帶有顯著的地方特色。進入4世紀以后,鑲嵌畫在室內裝飾上幾乎取代了壁畫。公元330年,裝飾羅馬圣特·卡斯達恩契穹隆的藤蔓、愛神和動物及幾何式紋樣,走到了極其細密華麗的裝飾效果。

古代印度繪畫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圍,大體上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領土。中國漢代史籍提到的“身毒”和“天竺”,即指印度。唐代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開始稱它為印度。

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產生了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那時人們已經會制造青銅器。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印度進入了“吠陀文明”的時代,這時已經形成一些小型的奴隸制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是印度列國并存的時代。公元前326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曾率兵侵入印度河流域,雖然為時較短,但希臘文化對印度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公元前321年,印度趕走馬其頓侵略者,建立了著名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阿育王時期,國勢最為強大,基本上統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死后,印度又衰落,且不斷有外族入侵,直到4世紀后半期,印度才重新建立了印度大部分領土的笈多王朝。這是印度奴隸制社會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的時期。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如同歐洲有阿爾塔米拉與拉斯科,也是從史前巖畫開始。人們曾在印度中部邦毗摩貝德卡等地發現有世界最大的巖畫群。這些巖畫雖然其具體年代尚未確定,但是從題材、技法和風格來看,應該屬于世界原始繪畫體系。

古代印度對世界影響較大的美術成就是佛教美術。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其創始人是釋迦牟尼。阿育王時期,它成為印度的國教。并得到廣泛的傳播。印度古代繪畫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石窟藝術的壁畫上。

石窟壁畫是印度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阿育王時代開創的這種石窟寺院,到了笈多時代,特別發達。阿丹陀石窟的壁畫顯示著笈多繪畫的絢爛色彩,可稱為印度繪畫史上的頂峰。

阿丹陀石窟始建于公元前2世紀左右,至公元7世紀建成。唐玄奘游學印度時,曾見過這個石窟,后淪沒于叢莽之中,1917年才被重新發現,它共有30個石窟環布在100多米高的山腰間。其中只有一部分留存著壁畫或裝飾。早期的石窟壁畫剝落,褪色十分嚴重;后期石窟(公元5世紀—公元6世紀)的壁面雖然有不少剝落、殘破,然而窟內側壁、藻井、柱壁等都還有不少豪華艷麗的壁畫。

阿丹陀石窟壁畫內容有佛傳故事,本生故事、佛與菩尊像、供養人行列、散花飛天等。此外更有描繪后宮生活、祝福舞蹈、異邦人飲酒等世俗場面,對人物、動植物、幾何紋樣等的構成和色彩裝飾手法都充滿了天才的想像力。

古代日本的繪畫藝術

日本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悠久年代里,并沒有繪畫的殘存現象。一直到銅器時代的到來,在日本彌生文化里我們才第一次見到繪畫藝術的顯現。

彌生文化從公元前3世紀起。在北九州開始興起。它是與水稻種植同時出現的青銅器文化。

日本繪畫藝術中已知最早時期的作品,出現在所謂“彌生中期”,它有兩種形式:陶甕上的雕刻圖案及銅鐸上的線條浮雕。銅橈為彌生文化最引人注目的青銅器,其造型扁平像鐘,上部有手形鈕,兩側成鰭形,還附有舍。在整個表面上陽鑄著各種紋樣。它以其華麗的造型標志著彌生文化金屬工藝的頂峰,出現在銅鐸上的各種紋樣,可以說是該時期紋樣的集萃。

彌生中期的銅鐸上,大部分描繪的是人與動物的形態,在所刻的一些動物中,最易見到的是雄鹿,這些鹿經常列成規則的行列,具有裝飾效果。常見的除鹿外,還有水鳥,長腿的涉禽如鶴和少數蹼足鳥,也有魚、海龜、蜻蜓、螳螂及蜘蛛等紋樣。

公元5世紀—公元6世紀,日本的奴隸主模仿中國的禮制在墓葬中裝飾繪畫和雕刻,壁畫藝術有了一定的發展。九州島的竹原古墳壁畫是此時的代表作品。這些壁畫與朝鮮古代集安洞溝地區的高句麗四神冢壁畫相似。另外,竹原古墳的前室還發現有朱雀、玄武。由此可以明顯地看出,日本墓室壁畫受到了中國漢代墓室壁畫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新民市| 乐亭县| 文昌市| 湖南省| 隆回县| 江达县| 自贡市| 即墨市| 桂林市| 平顶山市| 泰来县| 闽清县| 隆尧县| 贵州省| 吴桥县| 玉田县| 田林县| 山阴县| 临沧市| 仙居县| 理塘县| 九台市| 周至县| 中阳县| 清丰县| 古交市| 孟州市| 从江县| 高碑店市| 洛南县| 宁晋县| 太原市| 邵武市| 连州市| 巧家县| 二手房| 嘉善县| 京山县| 沅陵县|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