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發展進程及王朝更迭

吠陀時期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陸

大約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或更早一點的時候,雅利安人開始來到印度河流域,漸漸地在那里定居下來。他們不是一次涌到那里去的,而是一批又一批地遷移去的,在印度河流域立足后再擴大到東面的恒河流域。

約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開始大規模進入印度次大陸。約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是印度歷史上的吠陀時期,它是古印度文明興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古印度文明的另一個重要階段。

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主要分布在北部印度的犍陀羅和旁遮普等地區,沒有超出哈拉巴文明的地理范圍。他們進入北印度后,與土著居民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和戰爭。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其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從事農耕的土著居民截然不同,由此而引發沖突是很必然的。就社會生產力水平而言,雅利安人遠不如土著居民。但他們使用戰馬和戰車(馬是雅利安人最早帶進印度的),作戰機動性強;而且處在父系氏族階段,社會組織氏族有較強的凝聚力。而土著居民則多為散居的村落,戰斗力遠不及雅利安人。所以雅利安人最終戰勝了土著居民,成為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

至后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開始向東方擴張,直指恒河流域。路線為沿喜馬拉雅山山麓至尼泊爾南部,再向東經過比哈爾的金巴昂地區直至恒河流域。與早期吠陀時代不同,雅利安人東擴大體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的。關于雅利安人以和平方式向恒河流域擴張的事件,人們是有據可查的。《百道梵書》說,雅利安人毗德伽·摩陀婆把圣火阿耆尼含在口中,而圣仙喬達摩·羅喉伽那卻要他詠唱《梨俱吠陀》。毗德伽·摩陀摩一開口,阿耆尼滑落而出,滾向東方,直至婆達尼羅河。喬達摩·羅喉伽和阿耆尼兩人一行追到此地后,得知原來十分潮濕不宜居住的婆達尼羅河東岸,經雅利安祭司用祭祀凈化后,可以用于居住了。但圣火阿耆尼則提醒說,他們還應向更遠的東方進發。阿耆尼是雅利安人的火神,同時還是雅利安人宗教文化的象征。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個神話傳說反映的是雅利安人東擴的情況,可以看出,其中并沒有武力征服的痕跡。

吠陀時期的恒河文明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時,他們還處在部落社會末期,以畜牧業為主。占領印度河流域后,開始時依然固守著游牧生活的傳統,后來逐漸吸收當地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學會農業生產,懂得利用河水灌溉土地。于是,就這樣定居了下來。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和哈拉巴文明時基本一樣,不同的是馬比較多。衣著原以毛織品為主,后學會了植棉織布。手工業開始脫離畜牧業、農業而成為單獨部門,制陶業也有了發展。

吠陀時代銅器和青銅器逐漸被使用;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也常常以牛作等價物;沒有城市,只有村落;運輸靠牛車、馬車。從《梨俱吠陀》中也可知道,其中音樂、飲酒、擲骰子和戰車比賽是雅利安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娛樂活動,他們也喜愛首飾等裝飾品,表明已與當地文化逐漸融合,并保留了自己獨有的特色。這時雅利安人的社會組織形式仍是部落氏族家庭結構,實行一夫一妻制,男子在家庭和社會中都占有支配地位,不過女子并不受歧視。氏族社會已逐漸解體,耕畜已私有,土地屬于氏族公社,但由各戶占有使用,定期重新分配。奴隸可賞賜、贈送。不過奴隸主要被用于家庭服務,很少用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隨著人口的增長,大約前12至前11世紀,雅利安人逐漸向恒河流域推進,那時恒河中下游許多地區被森林覆蓋,沼澤叢生,順河而下很難通行,他們只能沿喜馬拉雅山腳高地向恒河中下游逐漸移動。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里的原居民除達羅毗荼人外,還有屬于澳大利亞語系的孟達人,他們有的被征服,有的則被趕到森林地區。雅利安人又吸收了恒河流域地方文化,其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學會了種植水稻和吸納了當地某些宗教因素。

在恒河流域,雅利安人的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開始使用鐵器就極具代表性。鐵器出現后,大量用于生產斧頭、犁頭、箭頭、矛頭和刀劍等勞動和戰斗工具,對開發恒河流域起了重大作用。

鐵犁出現后,土地可以深耕,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質量。《百道焚書》講到與犁田有關的儀式時提到用6頭、8頭、12頭甚至24頭牛犁地,因此,牛也變得格外珍貴了,而母牛則逐漸被神化。也正是在恒河流域,因雨水充足,水稻成了主要種植作物。棉花、甘蔗的種植增加,水稻和這些作物對灌溉要求較高,這自然推動了水利設施的興修和使用。在《阿闥婆吠陀》中記述了把河水引進新渠道的一些儀式。

手工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一些新興的手工行業如雨后春筍般悄然涌現,如鐵匠、編織工、刺繡工、染工等。新的手工部門的出現必然的將帶動一系列的社會發展效益,同時還標志著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商業的發展就更為突出。地方貿易主要商品是鹽、金屬,并形成了一定的商業路線。另一種貿易是與西亞間的對外貿易,陸上通道重要樞紐是呾叉始羅,還有海路貿易。除實物交換外,已用貴金屬(金塊)作媒介。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出現少量城鎮。它們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業中心,但規模都很小,不能和摩亨佐·達羅、哈拉巴相比。

圣書《吠陀》

雅利安人在艱難的征服過程中,并沒有把這段血與火的歷史詳細記錄下來,然而,他們留下的《吠陀》,為后人了解古印度文明進程提供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依據。《吠陀》包括《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吠陀本集和闡釋它的《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編纂的時間跨度約為公元前1200年至前600年。《吠陀》是古代印度最早的文獻資料,它既是宗教經典,又是史料總匯、文學大系,成為雅利安人所創文明的代名詞,被稱為“圣書”。

“吠陀”一詞源于梵語,原意是知識。吠陀經是雅利安人在原居住地以及向南亞次大陸遷徙的過程中創作的,剛開始主要是以口頭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斯羅蒂”,即所聞之意。后來,一些雅利安學者對這些口傳內容進行搜集、整理和再創作,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文獻體系。

《吠陀》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創作結晶。《吠陀》的原創者是雅利安部落中主持祭祀的人,早在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陸之前,他們就創作并代代流傳下眾多的祭詞和對神明的誦歌,他們當之無愧地成為最早的《吠陀》創作者。由于當時存在四種祭祀官,各自應用頌文禱詞,以后就形成了四部《吠陀》。后來,又有許多祭司和賢者參與了對口頭流傳詩歌的整理,雖然今天人們已無法知道他們的名字,但這些人也是《吠陀》的作者之一。然而,虔誠的婆羅門是不同意這種觀點的,在他們心目中,神圣的《吠陀》是由神創造的,他們稱《吠陀》為天啟文獻,是由天神傳授給祭司和圣賢之人的,因此《吠陀》與稍晚出現的、由圣賢所作的圣傳文獻是有區別的。

在四部本集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形成,但編纂成書的時期要稍晚一些。在歷史的傳承中《梨俱吠陀》共有5支流派,但真正流傳下來的只有沙卡羅一派并據此成書。《梨俱吠陀》絕大部分內容是贊頌吠陀諸神的頌詩,因此又得名《贊誦明論本集》。全書共10卷,贊詩1028首,其中核心部分是第2卷到第7卷,他們是分別傳給各家流派的,也稱《家傳書》。第10卷是后來的婆羅門祭司加上去的,時間上明顯晚于其他內容。

《耶柔吠陀》又稱《祭祀明論本集》,是婆羅門祭祀時吟誦的詩詞以及怎樣祭祀的散文詩。全書共有詩2000首。相傳《耶柔吠陀》的傳承也有86派或110派,但現在只存兩大派,即《黑耶柔》與《白耶柔》。它們的區別主要在于《黑耶柔》中本頌詩與釋詩相混合,而《白耶柔》卻將二者區分得很清楚。所謂本頌詩,指的就是來自《梨俱吠陀》的對神明的頌歌,即重復《梨俱吠陀》的內容,這在《耶柔吠陀》中占了大量的比重。其他部分是祭詞,這是《梨俱吠陀》中所沒有的,祭詞一詞梵語為“耶柔”,《耶柔吠陀》由此而得名。

《沙摩吠陀》又稱《歌詠明論本集》,是婆羅門進行祭祀活動時為《梨俱吠陀》中的頌詩譜上曲調以便歌唱的匯集,因此實際是學習歌唱,為實踐所用的本集。全書的1549首歌中,大部分來自《梨俱吠陀》,其中只有75首例外。

這三部《吠陀》合稱“三明”,其神圣性很早就被確立。《阿闥婆吠陀》的形成稍晚于《梨俱吠陀》,其中有部分內容也許與《梨俱吠陀》同時代。但其神圣性的確立,卻明顯晚于“三明”,這也許是因為其內容所致。與另外三部《吠陀》不同,《阿闥婆吠陀》對神明的贊歌所占比重很小,在現存的20卷,731首詩歌中,大部分是對怨敵、邪惡的咒語和消災的巫術,因此又名《禳災明論本集》,它們主要源于民間,集中反映出當時人們活躍的思想和真實的情感。

作為印度最早的宗教圣典,《吠陀》保留了許多印度宗教的原初形態,例如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由于它使用詩化的語言,使人過目難忘,易于詠頌,而且還給后人留下了理解和詮釋的充分空間。所以千百年來,雖然世事變化無常,但《吠陀》的神圣地位始終未變,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文獻體系。

列國時代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葉,古印度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建立的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河流域與恒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有了20多個國家,其中又以16個大國聞名,從此開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國時代。有關列國時代的史料,主要來源于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而佛教文獻更為重要些,所以列國時代又被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十六大國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尸、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般羅、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余的都在恒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擴張,恒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臺。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只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于區域性國家。

就政體而論,在這些林立的國家中君主制占大多數,只有少數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點是國家首腦經推選產生,重大事務由一個高級會議決定。參加這個會議的成員為剎帝利、婆羅門貴族家族首領。這是貴族共和政治,是一種向君主制轉變的過渡形式。國家機器在逐步發展,部落長老會議和全體成員會議名義上還存在,但已失去作用。軍隊已成為領津貼的常備軍,兵種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王權神授觀念開始出現,神賦予國家以神性需要婆羅門的中介作用,而婆羅門又需要國王的布施,這就為國王與婆羅門的緊密結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離的,宮廷有主祭司負責祭祀、占卜和充當國王顧問,但他并不是行政官。國王手下有分別管理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的官員。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長、百村長、十村長,最基層是村。那時國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雛形,舊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國王頒布,由此產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權威性。婆羅門法學家也開始撰寫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上的法經法典,逐漸形成在本宗教領域內有影響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級官員審理,國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國王頒布法令為依據,宗教法對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

摩揭陀國的霸業

在不斷爭戰中,摩揭陀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至公元前4世紀,整個北部印度幾乎受控于它,至此,摩揭陀成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的地域性的霸國。

公元前6世紀,頻毗沙羅王(約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頻毗沙羅王所扮演的歷史角色跟中國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鐵礦業,在外交上東聯西并,縱橫捭闔,有統一整個恒河流域的野心。

大約在公元前542年,頻毗沙羅王開始了他的統一進程。為了取得南面的出海口,他選擇鴦伽國為首先消滅的對象。他首先通過聯姻方式與鴦伽國的鄰國結盟,以孤立鴦伽國,切斷它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他接連娶了3個妻子,分別來自強大的居薩羅國、跋沙以及旁遮普,這都是鴦伽國的鄰國。通過聯姻達到政治目的后,見時機成熟,頻毗沙羅王下令大舉進攻鴦伽國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它不僅是恒河下游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東海岸的重要港口。頻毗沙羅王如愿征服了這個國家,派兒子阿世鎮守。遺憾的是頻毗沙羅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就被自己的兒子阿世弒殺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阿世弒父篡位。阿世有著如同他父親般的野心,他登基后繼續向整個恒河流域擴張。為了推進摩揭陀國的統一霸業,阿世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首先進攻了舅舅統治的居薩羅國,并最終吞并了居薩羅國。爾后又開始進攻另一個有親屬關系的鄰國跋沙,經過16年的艱難戰爭才占領其都城吠舍厘。阿世還是位極富創造力的有才干的君主,他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發明了兩種先進武器:一種是能發射碩大石彈的駑炮,一次可殺死百十來人;一種是新式戰車,車上系有可旋轉的釘頭錘,戰車奔馳起來有巨大的殺傷力。依靠這兩種新式武器,阿世擊敗了以跋沙為首的聯盟,成為了東部印度的霸主。由于新攻占的地區都在摩竭陀的北面,加上恒河水運越來越重要,阿世的繼承人烏代因此將都城遷到恒河與宋河的匯合口,建立了華氏城。

摩竭陀國在難陀家族統治時期達到鼎盛,于公元前4世紀最終完成了幾代帝王的夙愿,統一了恒河流域,使摩揭陀成為恒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這時的摩揭陀領土包括整個恒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為印度次大陸第一強國。這時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以軍事的發展最為突出。摩竭陀國的兵種分工已細化,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水兵,還有勞工、偵探和地方向導輔助。軍隊規模也頗為壯觀,據希臘文獻提到,摩竭陀的難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輛,戰象3000頭。戰車一般是馬拉,也有的是驢拉。步兵穿棉布軍裝,騎兵可能有盔甲,均執有生牛皮做的圓盾、雙刃劍、長弓、鐵鏃竹桿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統治者丹那·難陀是一位十分殘暴的國王。他橫征暴斂,引起各階層人們極大的不滿,所以他的統治并不鞏固。這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人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后孔雀帝國興起,標志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制大帝國時期。

孔雀王朝

列國時代終結,印度進入孔雀帝國時期。這是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的時期,標志著印度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孔雀帝國的建立

孔雀帝國是繼摩揭陀國后古印度的又一個重要王朝,時間大致為公元前321至前187年。由于其建立者旃陀羅笈多出身于吠陀種姓的孔雀族,因而得名。旃陀羅笈多建立的孔雀王朝統治印度和阿富汗地區達134年之久,使孔雀帝國成了與同時代的古羅馬、中國并稱的世界強國之一,名噪一時。

旃陀羅笈多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年輕時曾被當政的難陀王朝驅逐,因此懷恨在心,苦于勢單力薄,所以一直尋找機會復仇以奪取政權。當時,北部印度河流域已經于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入侵占,淪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滅亡波斯帝國后侵入了印度河流域,亞歷山大試圖乘勝東進,制服恒河流域。但懾于摩揭陀國的強大,加上士兵在連年爭戰中已經厭倦這樣的生活,厭倦了討伐,于是亞歷山大放棄了原來的計劃于兩年后返回了巴比倫。此時,西北地區由于亞歷山大的撤退,留下了一個政治空白,同時也給了時刻準備著的旃陀羅笈多一個天賜良機。

旃陀羅笈多見時機成熟,便發動起義,旃陀羅笈多的軍隊主要由下層人民組成。他領導的起義,是反對外族統治和難陀王朝暴政的人民起義,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旃陀羅笈多起兵后,矛頭首先直指外來侵略者——馬其頓軍隊,與之進行了激烈的戰爭。約公元前324年,他在西北印度自立為王。在沉重打擊馬其頓人后,旃陀羅芨多揮師東下,進攻難陀王朝。善于謀略的旃陀羅笈多并沒有直取華氏城,而是先消滅其他地方的難陀王朝的軍隊。據說他采用這一戰略,是受到一位婦女的啟發。這位婦女訓斥其子不應先吃盤子中間的食物,而應吃周圍的,因為盤子中間的食物太燙。旃陀羅笈多由此得到啟發,先殲滅了難陀王朝盤據在都城的主力部隊,最后輕易地攻下了華氏城,推翻難陀王朝。隨后,旃陀羅笈多回師西北地區。懾于旃陀羅笈多強大的力量,馬其頓軍隊主力于公元前315年撤出,余下的小股軍隊在印度茍延殘喘,不久也盡數被旃陀羅笈羅的部隊所消滅。這樣,旃陀羅笈多征服了北部印度,建立了孔雀王朝,在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了北部印度。

在接下來了的25年間,孔雀王朝在旃陀羅笈羅的帶領下,在軍事和外交上取得了雙豐收。他依靠其軍事力量建立了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大帝國,而且開創性地與西方人建立外交關系。他與希臘人的塞琉古王國建立了友好關系,當時,塞琉古王國將一位公主嫁給旃陀羅笈多,并派遣麥加昔尼為駐孔雀帝國大使。作為報答,印度回贈給當時的塞琉古王朝尼卡多國王500頭戰象。由于與西方外交關系的建立,使南亞次大陸首次有了較為確切的紀年。

正處于事業頂峰的旃陀羅笈多傳位給兒子賓頭沙羅后,離開王宮,流浪各地過苦行僧生活,并按著耆那教習慣慢慢絕食而死。

孔雀帝國發展及衰亡

旃陀羅笈多統治25年后,傳位給他的兒子賓頭沙羅(約公元前300~前273年在位)。賓頭沙羅繼位后,用鐵腕政策大力鞏固帝國的統治,他殘酷地鎮壓了西北印度口旦叉始羅城的人民起義。在對外關系上,他繼續其父的政策,與西方國家保持友好的外交往來。賓頭沙羅在位時,在政治軍事上最主要的貢獻,同時也是他最重要的行動就是對南部印度的成功擴張。

賓頭沙羅對南印度的征服戰爭,表明印度次大陸南北地區開始走向統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這一偉大的事業,最終是由他的兒子阿育王完成的。

約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病死,其子阿育王成為孔雀帝國的第3代國王。阿育王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他在位時期孔雀王朝極盛一時,成為雄踞南亞次大陸的強國。

阿育王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國王。有關他的誕生就有一個宗教神話故事。在梵文佛教故事集《天譬喻經》中有一則故事,叫《耶獻土》,說的是有一個名叫耶小男孩的,一天正在街上玩耍,正好遇見佛陀行乞。他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施舍給佛陀,便天真地捧起一把沙土奉獻。這個奉獻沙土的男孩,后來就投胎轉世為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他領有全印度廣袤的國土。作為印度孔雀王朝開拓者旃陀羅笈多君王之孫,阿育王沿襲了祖父輩好戰擴張的傳統,在當政期間統一了除印度半島南端外的整個印度。

為了不斷擴充所轄版圖,阿育王充分暴露了他人性中兇殘的一面,他親率大軍攻城掠地,屠殺無辜百姓。據文獻記載他在征服南部羯陵伽國時,當地民眾有10萬人被殺,15萬人遭放逐,還有許多倍于此數的人死于戰亂。此次戰爭后,阿育王的思想和統治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為自己的暴虐而懺悔,轉而皈依佛教。可以說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育王統治時期是帝王國的極盛時代,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全國推行了統一的貨幣、度量衡,有了通往全國的重要交通道路。盡管還沒有統一語言文字,但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接受了婆羅門種姓制度,佛教成為孔雀帝國的國教。但是,由于這個帝國是靠武力統一起來的,缺乏穩定的基礎,在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國即告分裂。約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的末代帝王大車王被一個將領所殺,孔雀帝國統治時期宣告結束。

《政事論》

《政事論》是孔雀王朝時期的一部重要治國法典,也是古印度歷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同時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較為系統的政治經濟著作之一。《政事論》成于公元前4世紀末到公元前3世紀初,印度歷史學家認為,作者是孔雀帝國開國重臣、軍師考底利耶,后人又有所篡改和增補。它共為15卷,主要有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系統總結了孔雀帝國初期治理國家的經驗和策略,為古代印度的統治者所重視,被譽為“治國經典”。

《政事論》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的內容包括內閣的構成;國家主要的內政外交政策;政府各部門包括農業、稅收、行政等等的職能;處理各種糾紛和沖突的規定,其中有類似現代民法和刑法的不同內容。后一部分主要談外交策略和軍事戰略戰術。

對于如何挑選官員,《政事論》也有獨到的論述。書中講到了國王如何挑選高級大臣的八條原則:第一,從大臣的親屬那里了解他的籍貫、出身和自制能力;第二,通過學者去了解其才學;第三,在工作實踐中了解他的智慧、韌性和能力;第四,通過交談了解其口才、膽識和才干;第五,通過他對災難的應對能力來考察其精力、魄力、忍耐性;第六,從交際往來中看其是不是正直、友善、堅貞;第七,從他的同伴那里了解其舉止行動,看其是不是身體健康,強壯有力;第八,根據觀察了解其是否善于結交,不到處樹敵。這些經驗至今仍有其參考價值。

《政事論》是世界上最早系統論述間諜理論和方法的著作。作者認為,間諜實施的每個行動都是為了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國王的特務在必要時可以理所當然地、無所顧忌地不擇手段以達到目的。因此,孔雀王朝的密探政治成為國王治國的法寶之一,密探——包括女間諜——裝扮成僧人、農民、商販、妓女、藝人等形形色色身份的人,潛伏于各級官吏身邊和各地,并用寫密碼、做暗號等方法及時呈報。這本書還有有關使用間諜方法的記載,這可能是相關內容最早的記載。

《政事論》論述了戰略戰術問題,其中有些主張與我國戰國以后出現的兵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遠交近攻的思想、瓦解敵人內部的手段以及行軍作戰中的各種戰術問題等。

該書還系統地反映了孔雀王朝商品貿易以及貨幣經濟的運行狀況。這些記錄使人感到這不是一本政論著作,而像一份生產報表。孔雀王國運轉依賴國家稅收,稅收機關是當時最主要的國家機器,《政事論》提到的稅種涵蓋社會各個層面。政府對行會控制十分嚴格,定期檢查以防作弊和違規。為有效保證稅源,建立了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帝國官員、王室成員直到仆役,薪水的數額在《政事論》中都有規定。由此可見,《政事論》不僅是孔雀王朝國家管理的重要法典,而且是一本治國百科全書。

王朝更替

后孔雀王朝的更替

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境地。他的一個兒子在西北地區割地自據,一些原先被征服的國家和部族紛紛獨立。大約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篡奪王位,推翻了孔雀王朝。孔雀帝國衰亡后,印度次大陸進入一個王朝更迭和小國割據的分裂時期。

普沙密多羅·巽伽(約公元前187年~前151年在位)推翻孔雀王朝后,建立巽伽王朝(公元前185年~前75年在位)。普沙密多羅出身于烏賈因地區的一個婆羅門家族。他擔任孔雀帝國大臣時,曾率軍擊退入侵的大夏國希臘人,立下赫赫戰功,享有較高的聲望。他奪取王位后,曾一度企圖恢復孔雀帝國往昔的勢力范圍,他先后出兵德干高原南部,征戰羯陵迦,抗擊大夏國希臘人的入侵。在普沙密多羅的努力爭戰下,王朝的版圖南至達納馬達河,旁遮普地區的賈蘭達爾和錫亞爾科特也可能被巽伽王朝所控制。但巽伽王朝的強盛只是曇花一現,時間不是很長。普沙密多羅死后,這個王朝也隨之逐漸衰落了。

巽伽王朝的終結戲劇性地同孔雀王朝相雷同,約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大臣蘇迪·甘華篡奪王位,建立甘華王朝(約公元前75~前30年)。據說,他利用一個女奴假扮成王后,殺死巽伽王朝末王而奪取了王位。甘華王朝領土僅限于摩揭陀地區,是一個很小的王朝。這個王朝后來被安度羅王國武力征服。

安度羅王國興起于德干高原東部哥達瓦里河和克里希納河下游地區,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這個王國是薩達瓦哈拉部族建立的,這個部族大概起源于雅利安人與土著居民的混種。孔雀帝國時期,這個部族是很有名的,阿育王的銘文多次提到。孔雀帝國衰落時,薩達瓦哈拉部族割地自據,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約公元前1世紀薩達加尼王在位時,安度羅王國已相當強盛。他出兵攻滅甘華王朝,入侵羯陵加和南方其他一些地區,號稱“南方各地之主”。薩達加尼死后,安度羅國力逐漸衰敗,又遭到外族塞人的進攻,被迫退居德干高原的東南部。直至公元2世紀上半葉,喬達米普特拉王及其子瓦西什提普特拉統治時,安度羅才重新崛起。喬達米普特拉的銘文提到,他“趕走了塞人、耶般那人和帕拉華人”。在安度羅最鼎盛時期,它的統治范圍包括德干高原大部、西海岸地區、南方的克里西拉河三角州一帶,又形成為南印度的一大強國。約公元3世紀,安度羅發生分裂,逐漸走向衰亡。

在南部印度,羯陵伽也是一個重要的國家。孔雀王朝后期,羯陵伽重新獨立。卡羅維拉王(約公元前1世紀)統治時,國力較為強盛。他多次對外征戰,擊敗了大夏希臘人,入侵恒河流域,占領王舍城,橫掃大陸南端的潘地亞國,擴大了羯陵伽的勢力范圍。

南印度的南端還有一些獨立的國家,比較重要的有朱達、潘地亞、哲羅等。這幾個國家是古代泰米爾人建立的。泰米爾人是印度次大陸土著居民的一支達羅毗荼人的后裔。雅利安人入侵后,一部分達羅毗荼人被征服,一部分遷居偏遠山區和南印度的一些地方。這幾個國家雖然規模不大,但經濟比較發達,尤其是海外貿易繁榮,與兩河流域、西方等地區的貿易往來頻繁。與此同時,各小國之間為了擴大各國的勢力范圍,也經常發生戰爭,對于古印度文明來說,這是一段集發展融洽、沖突于一身的歷史。

貴霜王朝

公元1世紀,中亞的貴霜王朝興起,在它的征戰下,印度西北部成為貴霜的管轄范圍,而貴霜也因此成了一個橫貫中亞和南亞的大帝國。在它的極盛時期,疆土西起伊朗東部,東至恒河中游和貝拿勒斯,北至阿姆河、錫爾河和今天中國新疆的和田,南部到達納馬達河,占有中亞和北印度大部分地區,成為當時與羅馬、安息、東漢并駕齊驅的四大帝國之一,它的繁榮標志著古印度史上第三次文明高潮的到來。

孔雀王朝解體后,印度西北部先后被希臘人和中亞的游牧民族所統治。而在中亞興起的匈奴人,迫使大月氏人西遷,一支大月氏人占領巴立特里亞。他們當中強大的部落貴霜統一了五部落,開始征服周圍地區,大有形成一個中亞大國之勢。公元50年,部落首領丘鳩闕率眾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又成功占領阿富汗大部和印度犍陀羅地區,建立貴霜帝國(約公元78~241年)。此后閻膏珍王繼續著擴大領土的事業,他先滅了旁遮普的沙卡,進而向恒河流域進發,攻占拘彌、瓦拉納西,這時,貴霜政治中心移到南亞,閻膏珍遷都至普魯沙普羅。到迦尼色迦統治時,帝國疆域更加廣闊。

貴霜人占領印度河—恒河流域后,為古印度文明所同化,并且繼承和發展了古印度文明。在統一的政治形勢下,印度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有利的發展機會,其中主要是工商業的發展與海外貿易的繁榮。經濟發展使財大氣粗的貴霜帝國興建了許多新興的城市,如布羅奇、蘇爾帕拉卡、阿里卡梅杜等。

貴霜王國在迦尼色迦時代,迦尼色迦王篤信佛教,所以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伽尼色迦提倡佛教并廣造佛寺和佛塔,雖然花費巨額錢財,這些都是當時廣大印度勞動人民的血汗,但從人類文明這個角度來看,它給后人留下一筆寶貴遺產。由于當時佛教在印度盛行,使佛教具有極強的輻射力,這個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然后由中國傳入朝鮮,由朝鮮再傳入日本,使佛教成為典型的東方宗教。

迦尼色伽死后不久,貴霜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逐漸分裂為一些小的王國。3世紀時,薩珊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向中亞和西北印度擴張。至4世紀,笈多王朝在北印度興起,滅亡了西北印度的貴霜人的小王國。中亞地區的貴霜小王國,在5世紀時被咴人所滅。總的來說,貴霜帝國的統治,對印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笈多帝國

公元4世紀初,以恒河中游一帶為中心,又有一個新的帝國出現,這就是笈多帝國。笈多帝國的建立結束了當時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割據混亂的局面,使這些地區重歸統一的政治統治下。這個王朝曾有過三位才智超群的君主,使印度的古典文化進入了一個全面繁榮的階段。

笈多王朝的建立者是旃多羅·笈多一世。他于公元319年繼承了王位,并開始了他勢力擴張的征程,他在位期間,疆域包括比哈爾大部分和孟加拉部分,大致相當于孔雀帝國瓦解后的摩揭陀國領土。這片地區成了笈多帝國的核心區域。旃多羅·笈多自稱王中之王。

公元335年,笈多一世指定兒子沙摩多羅·笈多為繼承人,而后隱居死去。沙摩多羅·笈多即位后,把對外征服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沙摩多羅·芨多在位期間帝國疆域得到很大擴展。王朝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歷史上有“健日王”的美稱。

沙摩多羅·笈多的兒子旃多羅·笈多二世(375~415年在位)統治時期,笈多帝國進一步向南擴張。此時的笈多帝國政局穩定,貿易繁榮,文化發展。旃多羅·笈多二世又給自己加了個“超日王”的雅號。

旃多羅·笈多二世去世后,其子鳩摩羅·笈多繼位,帝國繼續保持和平繁榮局面。到斯坎達·笈多統治時(455~467年),占領了巴克特利亞的白匈奴人從西北部入侵印度河流域。

笈多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達到鼎盛,被譽為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佛教藝術著稱,那時名作迭出,流派紛呈。這個時期的建筑、雕刻、繪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古印度古典藝術的頂峰。

公元5世紀以后,中亞民族匈奴人入侵,笈多王朝的各屬國紛紛獨立。笈多王朝的衰落,標志著古印度史的結束。

戒日帝國

笈多帝國瓦解后,一度統一的北印度再次陷于分裂狀態。諸侯割據,群雄爭霸,在實現統一的目標上最后取得成功的是旦尼沙的統治家族。

公元612年,旦尼沙的易羅·伐彈在一系列的政治斗爭中取得勝利,建立了戒日帝國,定都卡瑙,歷史上稱他為戒日王,在易羅·伐彈統治下的戒日帝國的勢力范圍主要是恒河中上游地區。

戒日王對孟加拉的討伐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久攻不下,直到643年在迦摩縷波國國王幫助下,兩面夾擊,終于完全征服了這個國家。戒日王占領了西孟加拉,把東孟加拉劃給迦摩縷波。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后者不久也成了戒日王的藩屬。戒日王還向西征服卡提阿瓦半島上的伐拉毗,用聯姻手段使之臣服于己,獲得了西海岸諸港口,從此坐收海上貿易的利益。這樣,除克什米爾、西旁遮普、拉其普他那、古吉拉特和東印邊遠地區外,北印度幾乎都處在他的統治下。

戒日王終于在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建立了一個以卡瑙季為中心的大帝國。這不僅意味著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又實現了統一,而且意味著北印度的政治、經濟中心已由恒河下游轉移到恒河中游。

戒日王是個非常有魄力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帝國基本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其在佛教發展和傳播上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戒日王非常重視保護、促進文學藝術,崇尚知識尊重學者。由于他的支持和保護,那爛陀寺成了著名的教育和學術中心。他自己在文學上也有很高造詣,據說他寫了三個劇本,兩個是古典體裁的喜劇,一個是宗教題材的戲劇。

戒日王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大帝國也難保不重蹈前面各大帝國的覆轍,他去世后,帝國立即陷于混亂狀態。他女兒的兒子達羅犀那、他的大臣阿羅那順等對王位都是群起而爭之。阿羅那順奪取了恒河流域的許多地方后,統一的戒日帝國宣告覆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资兴市| 天镇县| 南雄市| 镶黄旗| 那曲县| 蒙自县| 尖扎县| 阿合奇县| 津市市| 武冈市| 三穗县| 正定县| 丹阳市| 花莲市| 邯郸县| 天水市| 浪卡子县| 错那县| 邳州市| 资溪县| 神池县| 独山县| 苏尼特右旗| 清远市| 盐亭县| 北辰区| 墨竹工卡县| 辽宁省| 安康市| 沧源| 安福县| 自治县| 防城港市| 黔西县| 武穴市| 临海市| 多伦县| 汶上县| 巴南区|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