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

古印度文明形成的天然條件

印度之名源于印度河,梵文曰“信度”(Sindhu),意為海洋、江河。在古貸,印度并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而是一個地理概念,指的是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不丹等國的領土在內的整個印度次大陸。印度次大陸位于亞洲南部,總面積約430萬平方公里。印度是一個半島,狀如不規則的倒三角形,有人就形象的將印度形象地比喻成一只碩大無比的牛乳,并相應將印度洋上的明珠斯里蘭卡比做從這乳房流出的一滴乳汁。正是這只碩乳和乳汁孕育了輝煌的古印度文明。

印度次大陸全境大體可以溫德亞山脈和納巴達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人類文明,所以人類文明離不開水,古印度文明當然也不例外。印度北部有印度河和恒河兩條大河。印度河發源于岡比斯山以西,全長約3180公里,流入阿拉伯海,流域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所形成的印度河流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搖藍。恒河發源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全長約32580公里,流入孟加拉灣,它所流經的地方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也誕生于此。印度河和恒河流經的區域有土地肥沃的沖擊平原。這里先后產生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成為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印度次大陸南部是一個三角形的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德干高原西高東低,平均高度為海拔600米。南部沿東西海岸分別蔓延著東高止和西高止、兩條山脈。沿海岸地區氣候潮濕,土地肥沃。印度次大陸地形特點是,平原和河谷盆地遼闊,可耕地面積大,發展農業經濟的自然條件優越。

印度次大陸北部濰熱帶和亞熱帶干旱氣候,南部為潮濕的熱帶氣候。季風在印度次大陸很盛行,每年4至12月多刮西南季風,11月至翌年3月則多有東北季風。由于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好像一道屏障,使來自印度洋的季風雨返回而降于恒河流域,所以恒河流域的與量充沛。印度河流域的雨量要小些,但來自高山的大量雪水流入印度河,因此水量充沛。

印度次大陸資源豐富。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盛產各種木料。銅礦和鐵礦的儲量很大。銅礦主要在拉賈斯坦和比哈爾南部。早在公元前2000年,這里的銅礦就已被開采。鐵礦分布在卡納塔卡、比哈爾南部等地區。約公元前8世紀,鐵器已廣泛用于生產。在南部的安德拉地區,有4很多錫礦。金礦和銀礦則主要分布在喜馬旺特和卡納塔卡一帶。印度還盛產各種寶石和珍珠。金鋼石的產量和質量均位于世界各國前列。

古印度文明就是在這樣一片廣闊、富饒的土地上興起和不斷發展的。

哈拉巴文化的發現

印度河流域非常適合發展農業,因為這里的水源充盈,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濫帶來大量的富有養分的淤泥,覆蓋沿河地帶,土地十分肥沃。農民不需要復雜的生產技術就能收獲莊稼。不過,河水泛濫也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對來勢兇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于是,農民逐漸在較大范圍組織起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區出現了一些大的村鎮,古印度也隨之開始了向城市文明的過渡。約公元前2300年,這里產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雖然現在看來古印度文明有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但它的光芒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被人們發現。由于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古印度文明的發現,與歐洲人對印度的侵略密切相關。14、15世紀時期,歐洲列強看準了印度的黃金、珠寶,對印6度展開了侵占和掠奪。其中在印度河谷拉維河的沖積平原,綿延2.5公里的地方,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和破碎的泥磚。盡管英國人已經占領了這塊地方,但沒有人去注意這些破碎的泥磚下埋藏著什么。

19世紀初年,一個叫詹姆斯·劉易斯的英國人懷著對神秘東方的向往,應征來到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的軍隊,開始了他非同一般的印度之旅。他生性散漫,喜歡漂泊,對如何鎮壓當地人以及個人的仕途并不感興趣,而是熱衷于尋古與探險。不堪軍隊刻板生活的他索性開了小差,從軍隊逃了出來,開始了他的探險考古生涯。詹姆斯·劉易斯偽裝成一個美國工程師,化名查爾斯·邁森,打算漫游印度實現自己的長久以來的愿望。1826年,劉易斯在穿越今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時,被這里的一片山丘上的廢墟深深吸引。在這里一塊不規則的多巖石的高地上,盡管歲月侵蝕,仍然依稀可見磚石城堡的廢棄的城墻,到處散落著的東方風格的壁龕,以及建筑物的遺跡。在夕陽的照耀下,這一片廢墟閃爍著神秘之光。他仔細查看這些斷壁殘垣后,直覺告訴他這可能是一座已經廢棄的古城,并猜想這可能是古羅馬的歷史學家曾經提到的東方之城桑加拉。他在日記中對古城遺跡作了生動的描述,并為此地取名叫“哈拉巴”。正是他的發現和記載,人們才知道了哈拉巴的存在。但是,劉易斯畢竟不是考古學家,他對哈拉巴的造訪,也就到此為止了。令人遺憾的是,邁森的發現在當時并沒有引起7太多的關注。

11年后,又一位年輕的探險家亞歷山大·伯恩斯再次造訪了哈拉巴。除了那些裸露的斷壁殘垣,他也沒有新的發現。此后,英國在印度的考古隊在1853年和1856年兩次勘察了這一地區,他們一致認定,這里曾經出現過一個古代城市,但對它的年代和重要性的探究,并沒有突破性進展。邁森以及伯恩斯等人的考察,給后人的考古發掘提供了重要線索。直到19世紀70年代初,當旁遮普成為英帝國統治下最繁榮的農業省時,英國政府意識到印度的地下文化寶藏可能價值連城,于是,便將印度古文明的考古發掘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

隨著對印度寶藏探尋熱情的升溫,英國殖民當局于1873年成立了印度考古研究院。亞歷山大·坎寧安被委任為考古局8長。他首先探訪了邁森日記中提及的哈拉巴。但是,當他來到這片廢墟時,已經再也無法找到城堡的任何遺跡了。原來,英國當局為了修建縱貫這一地區的鐵路,將哈拉巴遺址那些做工精致的磚石大部分用來鋪做路基了。坎寧安得知后痛心疾首,為搶救這個遺址,他決定進行發掘。由于遺址破壞嚴重,發掘工作進展緩慢,被迫停工。他的唯一收獲是發掘了一枚石制的印章。印章用黑色的皂石制成,上面刻著一頭公牛和六個無法釋讀的文字。這是一枚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河文明的典型物件。

遺憾的是坎寧安也與哈拉巴文化失之交臂。當時坎寧安作出了一個錯誤結論,認為這枚印章是從外國傳入印度的。盡管如此,前人的發現特別是坎寧安發掘的黑色印章,仍為后來的考古學者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1902年,躊躇滿志的約翰·馬歇爾來到印度后,繼任為印度考古勘察總監。他根據坎寧安等人留下的線索,指揮各支9考古隊在哈拉巴等地繼續進行發掘,但一直沒有進展。

研究員J·H·弗利特給馬歇爾的事業帶來了轉機。弗利特仔細研究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哈拉巴出土的印章文字,正確地判斷到:印章文字絕非婆羅迷字母系統,也不同于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它的年代必定比人們的想象更為古老。

在馬歇爾和沙尼在哈拉巴發掘的同時,R·D·班納基也發掘了死亡之丘——摩亨佐·達羅。兩地都發掘揭示出一種相同的古代城市文明,即學者們所謂的“哈拉巴文化”。

至此,馬歇爾可以驕傲地向全世界宣布:他與同伴們發現了一種極為古老而獨特的偉大文明,而且它是在印度河流域自身獨立發展起源的。

哈拉巴文化印象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這一時期的國家是以一個或幾個城市為中心結合周圍的村社而形成的。大城市有哈拉巴、摩亨佐·達羅和甘瓦里瓦拉。這三座城市的占地面積均為1平方公里左右,居民約各有35000人。還有規模較小的城市,如卡利班甘只有0.22平方公里。盡管城市的大小不一,但其建筑布局相類似。城市分衛城和下城兩大部分,甚至蓋房用的小磚和砌城墻用的大磚,其長、寬、高的比例都大體一致,為4:2:1。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充分說明哈拉巴文化各地之間存在著密切頻繁的交流。

哈拉巴文化的城市以摩亨佐·達羅存留的遺跡較多,也最能體現這一時期城市的特征。摩亨佐·達羅的衛城建在較高的山崗上,四周圍以磚墻。其中心地區有一個磚砌的大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4米,池壁有防水的瀝青層。兩端的階梯通向池底。這個浴池大概是人們舉行宗教儀式時沐浴凈身的地方。衛城東面是一組建筑物,其中的一個大廳,面積約170平方米。南邊有一排建筑物,包括一個25平方米的廳。這些建筑物無疑是城市的辦公地點和公眾聚會的地方。衛城的西面有27排建筑物,帶有通風孔道,是堆放糧食的倉庫。倉庫的周圍有一些供勞動者居住的小房舍。從衛城的建筑來看,這里是城市的統治中心。

摩亨佐·達羅的城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狀況。衛城的城墻和辦公用房,表明統治權力的存在和凌駕于普通勞動者之上的國家機構已經形成。住宅的差別,表現出居民貧富的分化和階級對立的存在。這一時期的城市國家,無疑是建立在階級對立基礎之上的。不過,要對哈拉巴文化的結構和城市國家的政治特點作出詳細的說明,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作為文明重要標志之一的文字,在哈拉巴文化的遺址中雖已發現,但這些文字至今尚未譯讀成功。由于無法運用文獻資料,只有依據考古資料來作一些分析。

據考古資料,可知哈拉巴文化是由多種文化成份構成的。從遺址中的遺骸來看,有地中海人、南方古代人、蒙古人等等。居民的葬式有各種不同的土葬和火葬方式,表現出不同的社會風俗特點。宗教習慣也多有不同之處。摩亨佐·達羅、卡利班甘等城市建了大浴池,有與沐浴相關的宗教禮儀,而哈拉巴和洛塔爾等則沒有。洛塔爾設有火祭壇,這種火祭壇又見于卡利班甘。不過,在多種文化成分構成的哈拉巴文明中究竟何者占主導地位,至今還難以定論。

哈拉巴文化城市國家的分布情況,也不十分清楚。據現有的資料,僅大體上可以認為哈拉巴、摩亨佐·達羅和甘瓦里瓦拉是三個較大的城市國家的都城,或是城邦聯盟的中心所在地。這三個城市的勢力范圍較大。甘瓦里瓦拉靠近印度河五條支流的匯合處,周圍的居民點密集,農業較發達,并與拉賈斯坦的銅產地及其銅器制造地相鄰。它在控制農產品和銅產品的加工、貿易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哈拉巴位于印度河上游,北部的小喜馬拉雅山脈、西部的蘇來曼山脈和西南的北拉賈斯坦蘊藏了豐富的礦產,旁遮普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控制礦產和森林資源方面,哈拉巴有相當的勢力。摩亨佐·達羅位于印度河下游,距哈拉巴約600公里。周圍分布著許多大小不一的城鎮和村落遺址。古代印度與西方交流的三條重要通道,即波蘭山口、俾路支斯坦南部平原和通往阿拉伯海的港口都由它控制。摩亨佐·達羅所處的位置,表明它的作用更多地是往其他城鎮輸送資源產品,以及與西方的兩河流域、波斯灣地區進行貿易。這三座城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其文化特點也多有相異之處。哈拉巴的手工業品有花色多樣的陶器,印章上的動物形象豐富多彩,陪葬品也各種各樣,表明其居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摩亨佐·達羅的文化則表現出較強的統一性。

關于城市國家的政治體制情況投有確實的記載,人們只能根據考古發現作一些推測。哈拉巴文化的遺址中未見大型的王室墓地,可能強大的王權還沒有形成。遺址中出土了近兩千枚印章。它們可能是權力與所有權的象征。印章上的圖形有獨角獸、公牛和山羊等等。在圖形印章中,刻有獨角獸的最多,約占60%;其次為刻有公牛的印章,且這兩類印章分布也較廣泛。據此,可以推測源于獨角獸氏族和公牛氏族的人在哈拉巴文明的統治階級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國家權力機構中還留有一些氏族制度的殘余。

軍隊是維護統治的工具,據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城市國家已組建了軍隊。在遺址中發現許多三角形、球形的石塊或陶塊,是用于作戰的兵器。印度河流域邊緣地帶有一些孤立的哈拉巴文化遺址,出土物多為這一類的石塊和陶塊,還有燒制陶塊的窯,這些很可能是城市國家派出的軍隊的營地。在哈拉巴文化遺址中未發現制作精良的兵器。摩亨佐·達羅出土的長矛單薄,矛頭易彎,箭頭也很小。種種跡象表明,哈傳巴文化時期的城市國家軍事力量并不發達,這給后來雅利安人的侵入留下了有利的時機。

哈拉巴文化的結構和國家政治情況雖還不十分清楚,但考古遺物充分表明,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是相當高的。摩亨佐·達羅城市的設計和建筑物,在同時期的其他文明古國非常少見。哈拉巴文明的經濟已形成一個經營方式多樣的、規模巨大的體系。廣泛散布的農業村社,表明農業經濟是文明的基礎。耕地主要為沿河肥沃的土地。農產品種類較多,大麥和小麥是主要作物。哈拉巴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人體骨骼,幾乎未見因營養不良造成的疾病,也未見牙齒因日常食物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磨損和腐蝕狀況。而后者在埃及和兩河流域是常見到的。居民的貧富在食物方面表現不明顯,說明了農產品供給是較充裕的。除農業外,還有許多畜牧業村社和采集部落,散落在印度河流域。

這時的手工業和商業也比較發達,富商們擁有大量財富。在巴納瓦利城遺址(位于今之哈里亞納邦)的幾座房屋中出土了印章、砝碼,還有大小不一存放著糧食、珠寶等各種各樣物品的儲藏罐。商人不僅從事內陸貿易,而且與兩河流域等地有較密切的貿易往來。手工業分工比較細密,有固定的產地。在今天已干涸的加格爾河兩岸,有許多手工業作坊的遺址。這些作坊有的是燒制陶器、磚塊,有的專給陶器上釉,還有的冶制銅制品。哈拉巴文明遺址出土的石像、陶像、青銅像等表現出高超的工藝水平。例如,摩亨佐·達羅出土的青銅舞女鑄像,高11.43厘來,身段苗條,肢體修長,神態安祥自若,造型十分優美。女陶像多頭戴角狀物,胸部、臀部豐滿,表現出女性生育能力的特點。

內部聯系密切,是哈拉巴文明經濟方面重要的特點之一。哈拉巴、摩亨佐·達羅和卡利班甘三座大城市在經濟方面各有自己的特點和作用。它們作為哈拉巴文明的經濟中心,把散布在印度河流域廣闊地區的城鎮和村社聯系起來。值的一提的是,印度河流域度量衡制度也較為統一。計量用青銅尺或介殼尺,單位長度前者為0.9厘米,后者為0.6厘米,均為十進位制。重量砝碼,單位重量為0.875克。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印度河流域已形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在政治上還未達到統一的條件下,城市的分布如此合理,其作用如此具有特點,度量衡如此具有統一性,充分表明哈拉巴文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已達到一定高度。與世界其他早期文明相比,哈拉巴文明是毫不遜色的。

哈拉巴文化的失落

哈拉巴文化存續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公元前1800年前后,曾經輝煌的哈拉巴文化突然消失了,昔日繁華的城市成為了一片廢墟。在遙遠的過去,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人到底遭遇到什么?接下來的千年中發生了什么事?哈拉巴文化是如何毀滅的?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無法從那時期的文獻中尋找確切的證據,為了回答以上問題,考古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提出了各種假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

外族入侵說。持這一觀點的先驅者是英國考古學家惠勒。他的主要論據是,在摩亨佐·達羅遺址的最上層有格斗和暴力廝殺場面的遺跡,留下了不少像是被殺戮的男女老幼的遺骨。比如在一個街區,發現的9具尸體堆在一起,像是被匆匆扔進一個坑里;而在另一所房屋,里面的尸骨顯示出被武器砍傷的痕跡。惠勒認為,在距今三千多年前,這些城市遭到了外族的入侵,而入侵者就是來自西部的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他們打敗了摩亨佐·達羅的居民,消滅了當地的文化,哈拉巴文明因此衰落。但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是外族部落的大規模入侵毀滅了哈拉巴文明。

地質和生態變化說。這一假說認為,文明的衰落是由于地質以及生態變化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比如洪水、河流改道等等自然和生態的變化,慢慢地或傾刻間毀滅了哈拉巴文明。比較有力的論據是,在摩亨佐·達羅晚期存在著大量淤泥,在舊址上層新建的建筑雜亂無章,顯然是人們試圖在洪災過后,重拾城市的繁華,但巨大的損失,又使他們無力做到這一切,只能建一些簡單的房屋,容納那些不幸的無家可歸的人。無疑,洪水泛濫和河流的改道同時威脅著生存,許多人只好遠離家園,尋找新的生存地。久而久之,城市便逐漸成為荒蕪之地。但將一個盛極一時的哈拉巴文明的毀滅歸因于地質以及生態變化,證據還嫌不足,這個假設還不足以定論。

大爆炸說。這一假說大膽而又新奇,由英國學者捷文鮑爾特和意大利學者欽吉提出。他們推測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動力飛船不慎在印度河流域上空爆炸,以致給地面的居民造成了毀滅性的災難。他們的論據是文獻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的佐證。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確實有類似爆炸這樣的記載:

空中響起了幾聲震耳欲聾的轟鳴,接著是一道耀眼的閃電。南邊天空一道火柱沖天而起,比太陽更耀眼的火把天空割成兩半。空氣在劇烈燃燒,高溫使池塘里的水沸騰起來,煮熟的魚蝦從河底翻了起來。地面上的一切東西,房子、街道、水渠和所有的生命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了。四周是死一樣的寂靜……

以上幾種假設都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關于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雖然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了,但對后來印度文化發展卻有很大影響。它的許多成就通過后來文化的繼承而流傳下來。如哈拉巴文化的農業傳統對雅利安從游牧轉向農業定居生活起了促進作用。雅利安的早期陶器、度量衡制度等都與哈拉巴文化的類似。印度河文明的居民對手飾等裝飾品的喜愛,影響到后來印度人的社會生活。印度河文明的宗教的某些因素,如女神崇拜、類似濕婆神的崇拜、生殖器崇拜等都被婆羅門教吸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沒有因這個哈拉巴文化的毀滅而泯滅,相反,它還是印度文明史的起點,其流傳下來的因素,構成了后來的印度文化的淵源之一,它還是整個古印度文明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品牌:中版集團
上架時間:2021-05-24 14:39:03
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學苑音像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版集團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玛县| 宁阳县| 谷城县| 叶城县| 拜泉县| 龙川县| 土默特右旗| 密山市| 曲松县| 潼关县| 民丰县| 灵宝市| 岱山县| 军事| 奉新县| 昭通市| 潼关县| 砚山县| 福泉市| 岗巴县| 张家川| 沙田区| 资兴市| 双牌县| 苏州市| 博野县| 肃北| 石泉县| 定西市| 龙州县| 新巴尔虎右旗| 马龙县| 砚山县| 黔西| 阜宁县| 化德县| 通州市| 贵德县| 基隆市| 广丰县|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