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說不盡的陶淵明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人稱其為靖節先生,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田園詩人。其詩平淡自然,意境幽遠,被鐘嶸《詩品》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詩對后人影響深遠,模仿者甚眾,“擬陶”、“和陶”詩不下千首。由于他一生多隱逸于山林,與鄉民野老為鄰,絕少過問政事,故史書中關于他的資料極少,從而為我們研究其生平蒙上了一層迷霧。

陶淵明祖先之謎

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軍功顯赫,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陶淵明是否為其子孫,歷來頗有爭議。傳統的觀點認為他是陶侃的曾孫,因有正史為證,如:《晉書·隱逸》:“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宋書·隱逸》:“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尋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又《南史·隱逸》:“陶潛,字淵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尋陽柴桑人,晉大司馬侃之曾孫也。”史書的眾口一詞,似已確定二人的血緣關系,其實并非如此。《晉書·陶侃傳》載陶侃有子17人,位顯者有洪、瞻、夏、琦、旗、斌、稱、范、岱9子,像陶斌為六品的尚書郎,官職低微都可以上史書,而陶淵明的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為五品地方大員,卻不能夠名垂青史,的確使人費解。因此,有人提出陶茂不是陶侃之子,陶淵明是借攀附陶侃提高自己的出身門第。這在極重門閥觀念的魏晉時期十分重要,沒有一個顯赫的先祖,會被人們視為“寒族”,受到眾人歧視。但陶淵明的“認宗歸祖”不甚高明,露了馬腳。引起了史書記載的前后牴牾。

有人提反對意見,以九江彭澤縣文化館收集到的《陶氏宗譜》為證。譜序中提到陶侃有17個兒子,與《晉書》略有不同的是,17人中并無“陶稱”而有“陶茂”。陶茂是陶侃第七子,字梅九,娶朱氏,任武昌太守。和《晉書·隱逸》中記載相同。至于同為該書的《陶侃傳》為何沒有陶茂,我們可以認定屬于漏載。《晉書》由唐初房玄齡等編輯,距陶淵明生活時期已有200多年歷史,難免會出現史實紕漏錯誤。

漏載也不至于將如此重要人物略去,陶洪、陶琦、陶斌等人,事跡雖寥寥數語,但終究在《晉書》上掛了個名,而陶茂身居武昌太守,應有些政績,卻未留名青史,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那只有一種可能,即《晉書》的編者不承認陶茂是陶侃之子。對于《陶氏宗譜》,因古人有認“名人”作先祖的不良風俗,其真實性值得懷疑。而宗譜與《晉書》的相異之處也正說明了修譜人據史書編偽譜的可能,即略去“陶稱”,而加上“陶茂”,如此才能名正言順地攀附上陶侃、陶淵明這兩個名人先祖。

陶淵明到底是不是陶侃的曾孫,看來在未發現新的資料之前,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陶淵明族源之謎

最早論及陶淵明是奚族人的是著名學者陳寅恪,他在《<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中指出:“江左名人如陶侃及陶淵明亦出于奚族。”他的論據是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篇》的記載。庾亮有求于陶侃卻不敢見他,溫嶠勸庾亮說:“奚狗我所悉,卿但見之,必無憂也。”倘若陶侃不是奚族人,溫嶠怎會平白無故地罵其為“奚狗”呢?

奚族,又作溪族或族,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之一。東晉、南朝時期,居住于今江西、湖南、兩廣等地。因其多為宗族集聚而穴居于山中,故又稱“奚洞”。奚人在當時是極被漢人所輕視的,言其“形如驚獐,言事嶁厲,聲音駭人,惟堪驅雞”。而《晉書·陶侃傳》說侃“望非世族,俗異諸華”,其子孫也異常殘暴,不近人情。將二者聯系起來看,陶侃似乎不是漢族人,而頗類奚族人。又陶侃原本不是潯陽柴桑人,而是西晉滅吳國后由鄱陽(今江西波陽縣)遷家至潯陽(今江西九江市)的。鄱陽正是奚族的聚居地,奚人以勇猛善戰著稱,將其遷徙于交通便利的潯陽,是便于西晉統治者控制利用。陶侃也是這次大遷移中的一員,是迫于無奈的背井離鄉。

大多數人并不同意陶淵明是“奚人”的觀點,認為他應是漢族人。首先,溫嶠罵陶侃為“奚狗”,猶如古代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并不是固定的一個少數民族稱謂。其次,奚族人多與漢族人雜居相處,久居其地的漢族人受其影響,難免被異俗所熏染,故而陶侃被南渡的北方士人譏為“望非世族,俗異諸華”。再次,陶侃家族雖然出過一些兇暴之徒,但也不乏淡泊溫和的性情中人,如陶淡(陶侃之孫,其父為陶夏)好服食養性,隱于山林,與陶淵明有近似的志趣愛好。

其實,陶淵明早在《命子》詩中就明確指出其先世“爰自陶唐”,并從傳說中的陶唐氏一直寫到他父親這一代。凡是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他幾乎都一個不漏地寫出來了,其目的是顯示陶門昔日的榮耀,證明自己出身不是“望非世族”,而是有案可稽的名門望族。但是持反對意見者認為陶淵明在撒謊,整個魏晉南朝時期都是極其注重家族出身的,他為了避免時人對異族的歧視,才違心地拉來陶唐氏作其遠祖,借以抬高門第。假如陶氏果真是漢族人,他的曾祖陶侃怎會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封為長沙郡公,仍然受到同僚輕視而甘愿去職回家呢?陶淵明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否也與其出身異族有一定關系呢?看來,陶淵明的民族屬性還真一時難以斷定。但這已不很重要,無論他是漢人還是奚人,都不影響我們對其人格和詩文的評定,他永遠都是我們尊崇的偉大詩人。

陶淵明故里之謎

一般認為,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人,即今江西九江市人。如南朝劉宋時期顏延之《靖節征士誄》:“有晉征士潯陽陶淵明,南岳之幽居者也。”此后,蕭統的《陶淵明傳》、《宋書·隱逸》、《南史·隱逸》都采用這種說法。清代王謨所著《江西考古錄》記載更詳,他在“陶公故居”條下引《通志》說:“靖節先生故居凡三處:一在瑞州新昌縣東二十五里。《圖經》云:‘陶公始家宜豐,后徙柴桑。宜豐,今新昌也。”一在南康府城西七里,為玉京山,亦名上京。《名勝志》云:‘陶家疇昔家上京,即此。’一在九江府西南九十里柴桑山,《名勝志》云:‘晉史陶潛家于柴桑,即今之楚城鄉也,去宅北三里許,有靖節墓。'”

然而,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有一首《栗里詩》,認為陶淵明故里在栗里。宋代朱熹、明代王咈、桑喬等人也沿襲此說。1983年彭澤縣文化館收集到的定山《陶氏宗譜》為這種說法提供了依據。譜云:“一世侃公,居饒州鄱陽;三世敏公,由鄱陽遷居柴桑,即今德化縣楚城鄉是也;四世淵明公,先居柴桑,后遷居栗里,即今之星子縣丹桂鄉是也。”

既然陶淵明由柴桑遷居栗里,只要搞清栗里的具體位置,便能確定其故里。栗里究竟在何處,歷來人們爭議頗大,尚未定論。

朱熹任南康軍(今星子縣)郡守時,為顏真卿詩作跋曰:“栗里在今南康軍西北五十里,谷中有巨石,相傳是陶公醉眠處。”他據顏詩認為栗里在今星子縣溫泉一帶。明代王咈《廬山記》云:“醉石觀,即陶靖節故居栗里也。”也說栗里在溫泉。

令人驚奇的是,訪溫泉卻難尋栗里。南宋江西籍學者周必大《益國周文忠公全集》云:“訪栗里,求醉石,士人直云:‘此去有陶公祠,無栗里也。”清代或宗慈《廬山志》卷六曰:“今訪醉石者,先訪醉石觀,若問栗里,士人瞠目莫對。”

栗里的確是陶淵明的故里,有白居易《訪陶公舊宅》詩為證:“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不見籬下菊,但余墟中煙。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很顯然,栗里還有陶氏后裔,這是陶淵明遷居此地的明證。但為何又遍訪不見呢?人們猜測說,唐代稱栗里,宋代就改叫鹿子坂了。如明代桑喬《廬山紀事》曰:“鹿子坂在楚城鄉桃花尖山西,去靖節墓三四里,其地有淵明故宅”,“鹿子坂有靖節祠,乃后即先生居以祀先生者。旁有洗墨池,既而兵燹祠廢,為他姓田;其浚田為水所沖,有斷碑出焉,題曰:‘晉陶靖節先生故里,北郡李夢陽乃始以為據’”。當代一些學者經過考證,認為朱熹根據顏真卿《栗里詩》判定栗里在溫泉是錯誤的,它應在九江西南荊林街鹿子坂。

這可真是一場筆墨官司。星子縣認為栗里在溫泉,九江縣認為在鹿子坂,二縣為爭“名人故里”展開了唇槍舌戰。一方說陶淵明故里先在星子縣城西五里的陶家照村,陶淵明44歲遭火災后遷至栗里,即今溫泉鎮醉石館旁。另一方說陶公故里柴桑,晉代時屬柴桑縣,明清為德化縣楚城鄉轄地,陶公后遷居栗里,在今九江馬回嶺鄉境內。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至今仍未偃旗息鼓,其實大可不必。星子與九江均為九江市轄縣,只要陶淵明故里不出九江就足夠了。

五斗米折腰之解

《晉書》、《宋書》、《南史》、《舌華錄·傲語》、《宋瑣語·高趣》都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陶淵明隱于山林,親自耕種,生活困難,經常朝不保夕。在親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令,任職80余天。一日,郡守派督郵來視察工作,小吏告訴他應穿戴整齊迎候,陶淵明嘆道:“我怎能為了區區五斗米,而向鄉里小人折腰呢?”遂解去印綬棄職而歸。千百年來,這段佳話被人們所津津樂道,成為陶淵明徹底與黑暗官場決裂,拋棄功名利祿,而保持自身名節的高貴品質的象征。

“不為五斗米折腰”顯然是說薪俸微薄,不值得為這點俸祿而向上級派來的官員叩首禮拜。但是有人據《晉百官表注》認為,晉代縣令俸祿并不低,屬“半錢牛谷”制,即錢米各占一半。縣令為“月錢二千五百,米十五斛”。按一斛為十斗,以30天算剛好每天是5斗米和83文錢。然而晉代的斗遠小于現代的斗,每斗約合1.6公斤。5斗米則是8公斤,而將另一半錢也折合成米的話,每天為16公斤。如此看來,陶淵明的工資待遇已經很豐厚了,但是他卻毅然辭官而去,更表現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那么,他為何沒提每日的83文錢?可能是說話正在氣頭上,已顧不上細枝末節。還有可能是當時物價不穩,以錢折米沒有定數。而后人由于不了解晉代官俸的“半錢半谷”制,也沒聽清他說的是“日工資”,就妄加揣測,將“五斗米”當成是極其微薄的俸祿了。如南宋詩人范成大《初人湖湘懷南州諸官》云:“懷哉千金軀,博此五斗米!”

如此豐厚的薪俸,陶淵明卻“掛冠而去”,難道是真不愿向鄉里小人折腰嗎?看來未必如此。他的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地位顯赫,其后人也多位居高官。到了陶淵明這一代,他只做了江州祭酒、彭澤縣令等小官,自覺愧對先祖。及至督郵來視察工作,作為名門之后,他身居微職,害怕受人恥笑,才促使他決定辭官,一來可擺脫官場的束縛,二來又保全了祖宗及個人的顏面,豈不兩全其美?

上述新穎的觀點,遭到許多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嚴重損害了陶淵明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陶淵明早在青年時期就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壯志,然而官場的黑暗、爾虞我詐打破了他的幻想,使其無法實現遠大的政治抱負。而憑借個人的力量,又無法改變殘酷的現實。他也不想與腐敗者同流合污,于是就多次辭官歸隱,希望能在田園生活中排解苦悶。如果陶淵明真是為了顧及祖宗顏面和個人利益而為官,他完全可以放棄理想,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地投機鉆營,沒準也能獲得顯位,那樣豈不更能“光宗耀祖”?然而,以陶淵明的性格,他是萬萬做不出來的。無論歸隱生活多么艱苦,他也不愿向腐朽的官場和黑暗的世俗低下那高昂的頭,這就是中國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高貴品格。因此,不管“五斗米”是多是少,都不能否定陶淵明的高風亮節,他永遠都是中國文人心中的楷模。

除上述四個問題外,其他如陶淵明的卒年、《閑情賦》的含義、《歸去來辭》作于何時等,也是一些懸而未解的疑案,等待人們逐一破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沅| 英德市| 札达县| 丽江市| 和龙市| 凤庆县| 北票市| 池州市| 华安县| 南川市| 启东市| 林口县| 泰宁县| 兖州市| 永善县| 祁门县| 石台县| 旌德县| 洮南市| 泗水县| 梅河口市| 阿克| 普格县| 湖北省| 吉水县| 河北省| 比如县| 湖口县| 普兰店市| 安仁县| 广德县| 镇远县| 如东县| 剑阁县| 日土县| 栾城县| 佳木斯市| 宜良县| 永清县| 大姚县|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