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二冊):史學典籍
- 侯會
- 1437字
- 2021-05-14 17:11:55
項羽:不學書劍,藐視秦皇
《五帝本紀》之下,依次是《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都是記載帝王世系的篇章。
例如《秦始皇本紀》,就包括始皇嬴政及二世胡亥的傳記,還順帶交代了子嬰的下落——他是胡亥兄長扶蘇的兒子,在胡亥死后被立為秦王。
以下從《高祖本紀》開始,包括隨后的《呂太后本紀》《孝文本紀》《孝景本紀》《孝武本紀》,才開始一帝一紀的模式。總的說來,“本紀”是傳記的最高規格,只有帝王才有資格享用。不過也有例外。如“西楚霸王”項羽跟劉邦爭奪天下,后來兵敗自刎,始終未登上皇帝寶座。司馬遷硬是把他的傳記提升為本紀,顯然有褒揚之意。

項羽
據《項羽本紀》記述,項羽名籍,字羽,下相(在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他從小是個“問題少年”:先是讀書不成,轉而學劍;結果學劍又不成,惹得叔叔項梁十分惱火。項羽辯解說:讀書能記個姓名就夠了;劍術學得再好,也只能對付一個人;我要學應對萬人的本領!項梁于是教他兵法,項羽開頭挺感興趣,可是略知皮毛,又不肯深鉆。
秦始皇南巡會稽,項羽跟著叔叔擠在路邊看熱鬧,脫口而出道:“彼可取而代也!”(這家伙我能取代他!)嚇得項梁連忙捂他的嘴,說:別瞎說,這可是滅門的罪過!話是這么說,項梁由此對侄子另眼相看。項羽成人后,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力氣能舉起銅鼎),吳中子弟都怕他三分。
秦末天下大亂,項梁、項羽也乘勢而起,殺掉太守,聚攏精兵八千,渡江西向。這一年項羽才二十四歲。叔侄搭檔,所向披靡。
劉邦此刻也在沛縣起兵,兩軍會合,共同抗秦。以后義軍共同擁立已故楚懷王之孫為王,仍用楚懷王的稱號,項梁則自號武信君。可緊接著楚軍遭遇兵敗,項梁被秦將章邯所殺。
項梁死后,懷王派上將軍宋義及項羽等人領兵救趙。宋義身為主帥,卻按兵不動,整天置酒高會,還揚言說,秦人破趙后,兵力必然疲弱,那時再攻不遲。項羽反駁說:秦軍破趙后,兵力肯定會更強,哪里會疲弱?懷王把所有兵馬都交給你指揮,如今國勢危急,士兵忍饑挨凍,你卻徇私畏敵,這哪里是社稷之臣的作為呢!
一天早上,項羽闖進宋義的軍帳,砍下他的腦袋,奪了兵權!接著派兵渡河,直逼巨鹿。他自己率軍跟進,渡河后鑿沉船只,打爛炊具,燒毀營盤,士兵每人只帶三天的干糧,以示有去無還的決心。這叫“破釜沉舟”。
經過一場惡戰,秦軍大敗。作戰時,不少諸侯將軍不肯出兵,在自家營壘土墻上看熱鬧,作“壁上觀”。如今見項羽取勝,一個個都來拜見,“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跪在地上往前挪,不敢抬頭看)。項羽成了抗秦武裝的天然統帥。
以后項羽率眾諸侯打敗秦軍主力,逼降秦軍統帥章邯。不過項羽的殘暴又是令人發指的:為防止降卒造反,竟一夜間“擊坑秦卒二十余萬”(擊坑:殺死、活埋)!
這當口,劉邦也率軍攻破秦京咸陽,并派人扼住函谷關,禁止其他部隊出入。項羽聞訊大怒,揮師入關,眼看兩支抗秦武裝就要發生火拼。關鍵時刻,劉邦“好漢不吃眼前虧”,低頭示弱,這才有了“鴻門宴”一出大戲。
這以后,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死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又放火燒毀了秦朝宮殿,據說大火三月不熄。唐人杜牧作《阿房宮賦》,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描寫,說的便是這事。
有人勸項羽定都關中,項羽說是:“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得了富貴不回家鄉,就像穿著錦繡華服走夜路,有誰能看得見?)——不肯讀書的項羽,到底暴露出眼界的短板。
當時就有人講風涼話,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人家說楚人是猴子戴帽子,果然如此。沐猴:獼猴。)不過說這話的人很快被下了油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