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三冊):諸子百家
- 侯會
- 1305字
- 2021-05-14 17:15:54
可悲的知了與朝菌
莊子有著詩人般的浪漫氣質,他的思想也仿佛插上詩的翅膀,隨著意識的流動而自由翱翔!我們只有跟上詩人的思緒,才能抓住點什么。
譬如在《逍遙游》中,有兩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一是包括人在內的任何事物,只有無所期待、啥也不靠,才能真正進入“逍遙”之境;二是人對世界的認識要充分放開想象,不要讓思維局限在耳目所及的狹小境地。這兩條線索在文章中交錯展開。
說罷鯤鵬故事,莊子又順勢轉入“小大之辯”。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蜩(tiáo):蟬,也叫“知了”。學鳩:一種小灰雀。決起:奮起。搶(qiāng):碰到,撞。枋(fāng):檀木。控:落。奚以……為:為什么要這樣做。之:去到。◎適:前往。莽蒼:郊野。果然:腹飽狀。◎宿:一夜。舂(chōng):舂米去殼。◎之:這。二蟲:指蜩和學鳩。
蟬和小灰雀得知鵬飛九萬里的消息,你一言我一語地取笑說:我們“噌”地一下子飛起來,能飛到榆枋樹的尖尖那么高;偶爾飛不到也沒關系,落回地面上就是了。哪用得著飛上九萬里高空,跑到遙遠的南海去呢?
莊子評論說:到郊野去,帶上三頓干糧,回到家肚子還沒餓呢;可是要到百里外去旅行,就得提前一宿舂好足夠的糧米。要到千里之外,更要花三個月預備糧食。這個道理,蟬和小灰雀兩個小東西又哪里懂得呢!
莊子的討論又從空間的大小轉入時間的長短: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
◎知:通“智”。年:年歲。◎朝菌:一種短命的菌類。晦朔:一個月的最后一天叫“晦”,最初一天叫“朔”。或說分別指黑夜和清晨。蟪蛄(huìgū):蟬的一種,壽命很短。◎冥靈:傳說中的大龜,一說樹名。◎大椿:傳說中的長壽樹木。◎彭祖:傳說中的老壽星,相傳活到八百歲。以久特聞:以長壽而特別出名。匹:比。
莊子說: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短命鬼比不過老壽星。怎么知道呢?你瞧,只能活一個早晨的蘑菇,又哪能了解月初月末的情景?壽命不長的寒蟬,自然也見不到春天和秋天。——這是短壽的例子。
而楚國之南有冥靈大龜,以五百年為春,五百年為秋。傳說上古時還有一種更長壽的大椿樹,以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秋!——這又是長壽的例子。
相比之下,我們人類太可憐了:就說以長壽聞名的彭祖吧,也只活了八百歲,可人們還爭先恐后跟他比呢,豈不哀哉!
說到這兒,莊子又引入一段圣君商湯與賢人棘的對話。商湯問棘:上下四方有盡頭嗎?棘回答:恐怕沒有,因為無窮無盡的外邊,也還是無窮無盡啊。我聽說,在北方極寒之地以北,有個深深的大海叫天池。那里有條大魚,大小有幾千里,沒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如此這般,棘把鯤鵬南飛的寓言講了一遍,還把麻雀等笑話鵬的話也學說了一番。
商湯當時有啥反應,文章里沒提。倒是莊子給出了結論:“此小大之辯(同‘辨’)也。”——小跟大的區別,就是這么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