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三冊):諸子百家
- 侯會
- 1321字
- 2021-05-14 17:15:54
《逍遙游》:鯤鵬展翅待高風
《莊子》頭一篇是《逍遙游》,全篇不足兩千字,讀來卻給人一種汪洋恣肆、浩瀚無涯的印象。——“逍遙游”即無所憑依、無拘無束地遨游于自然與思想的時空,獲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看看篇中頭一個寓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遙游》)
◎北冥(míng):北海。鯤(kūn):傳說中的大魚。◎鵬:傳說中的大鳥,有人說是鳳。◎怒:努力,振奮。垂天:天邊。或說“垂”有遮的意思。◎海運:海水運動,指波濤洶涌。徙:遷徙,轉移。南冥:南海。◎天池:天然的大池。◎《齊諧》:古書名。志:記錄。◎摶(tuán):盤旋,環繞而上。扶搖:旋風。息:停止。一說大風。
遙遠的北海有條大魚,名叫“鯤”。這條魚好大,從頭到尾不知有幾千里長!這條鯤幻化成大鳥,名叫“鵬”,鵬的脊背,同樣不知有幾千里長!鵬鳥一飛沖天,張開的翅膀就像是天邊的云彩!乘著洶涌的海濤,它振翅而飛,前往南海,南海便是天池。
莊子又引經據典說,有一本專門記錄怪異之事的書叫《齊諧》,上面說:鵬飛往南海時,拍一拍翅膀,就能擊起三千里浪花;乘著旋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這一飛,要六個月才停下來!

《莊子》又稱《南華經》
作者像是隨大鵬飛上高空,俯瞰下界: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游》)
◎野馬:沼澤上的水氣霧氣,浮動如奔馬,故稱。生物:有生命的東西。息:氣息。◎蒼蒼:深青色。
你看,下方那些被稱作“野馬”的沼澤霧氣和浮塵,乃是各種生物吹氣兒形成的。至于天空的青蒼,那是天的本色呢,還是因為過于遼遠而看不清有啥?鵬鳥從高空俯瞰地面,所見應該也是這個樣子吧?——我們不禁猜測莊子可能真的到過九萬里高空,否則他所描摹的畫面,又是從何而來?
那么莊子通過這則寓言想說明什么?他或許想說:再偉大的神物,要想有所作為,也都要有所依憑吧?因為接下來,他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逍遙游》)
◎且夫:況且。負:承載。◎坳(ào)堂:廳堂的低洼處。芥:小草。◎膠:膠著,粘住。◎斯:則,就。培:通“憑”,乘著。◎夭閼(yāoè):阻擋。圖:圖謀,謀劃。
莊子打比方說:水積得不夠深,就無力托起大船。做個試驗: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坑洼處,拿一根小草當船,它就可以漂在水面上。可若拿個杯子當船,便會沉底兒膠著——還不是因為水淺船大的緣故嗎?
同樣道理,如果風累積得不夠厚,托起巨翅的力量就不足。所以大鵬要飛上高天,就得有九萬里的風在底下托著,然后它才能憑借風力,背靠青天,無所阻擋地往南方飛去。
也就是說,鵬鳥雖大,仍有不足,需要憑借風力才能遠舉——鵬達到“逍遙”之境了嗎?顯然沒有,因為啥也不靠才是真正的“逍遙”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