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一冊):儒家經典
- 侯會
- 1057字
- 2021-05-14 17:11:09
成王《大誥》,周公東征
說罷“殷盤”,再來說說“周誥”。
《周書》中的誥文不止一篇,除了《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還有《金縢》《無逸》《多士》《立政》等,多半都跟周公有關。——大家還記得,“誥”是君王對臣民的勸導訓誡文告。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排行老四。因封地在周,故稱周公。武王活著時,周公一門心思輔佐這位二哥;武王死后,周公又全心全意扶保侄子,也就是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姬誦。
成王當時還是個孩子,只有十二歲。周公一面處理政事,一面又不忘教導培養侄子,讓他知道怎樣當個合格的天子。
有一回,成王在花園玩耍,撿起一片桐樹葉,剪成圭的樣子交給弟弟叔虞,說我把唐地封給你。周公聽了,去問成王:您是把唐封給叔虞了嗎?成王說:哪里,我是說著玩兒的!周公一臉嚴肅地說:天子無戲言!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記入史冊的。——成王只好把唐地封給了叔虞。通過這件事,這位少年天子懂得了“金口玉言”的分量。(《呂氏春秋》)
武王的兄弟不止一個,除了周公,還有管叔、蔡叔、曹叔、成叔、霍叔、康叔、毛叔鄭、召公、畢公等等。看到周公大權在握,有幾個兄弟心懷不滿;“三監之亂”就是這么發生的。
原來,周滅掉商,把商的原有地盤一分為三,分別命管叔、蔡叔、霍叔監管(一說監管者還有紂王之子武庚),號稱“三監”。武王死后,管叔、蔡叔便勾結武庚發動叛亂,要來奪權謀位。
被逼到墻角的周公別無出路,只好領兵迎戰。在出征之前,他以成王的口氣發表文告,表明心跡,便是那篇《大誥》?!按笳a”有廣而告之的意思。
因為是代表年幼的天子講話,所以《大誥》的語氣十分謙遜,但態度卻無比堅定。開篇即說:不幸啊,上天連降災禍,而我這年輕幼稚的君主繼承了偉大的王業,卻還未能通達大道、安定百姓,更不用說推知天命了!
此刻的成王,就像站在深淵旁準備渡河的人,一心尋求渡過激流的法子(“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不過諸侯及王室近臣卻都疑慮重重,說:這回局勢嚴重,群情不安,禍患出自上層;即便占到吉卦,也不妨違背一回,還是不要東征吧!
可是周公一旦打定主意,就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為了說服眾人,周公拿蓋房、種地打比方,說:當爹的要蓋房,已經畫好草圖,兒子卻不肯夯地筑基,更甭提蓋房了!當爹的種莊稼,已經犁好地,兒子卻不肯播種,就更甭提收割了。如此這般,爹能放心地說“我有子孫后代,不會荒廢我的基業”嗎?
懷著繼承先王偉業的雄心,肩負著輔佐幼君的重任,周公不顧眾人的質疑和反對,毅然率師踏上征程。歷經三年苦戰,終于打敗了東方叛軍,從而牢牢夯實了西周王權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