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一冊):儒家經典
- 侯會
- 1074字
- 2021-05-14 17:11:09
《大禹謨》:“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堯典》《舜典》是《虞夏書》的內容。而《虞夏書》中還包括《大禹謨》《皋陶謨》等。前頭說過,“謨”即謀劃、議論之意。
《大禹謨》是舜跟禹、皋陶等幾位大臣的聊天記錄,不是隨便聊聊,聊的都是國家大事。
舜一上來就說:禹,你過來!我身居帝位三十三年了,年將百歲,整天忙于政事,常感力不從心。我看你年富力強,從不懈怠,你來領導我們的百姓吧!大禹謙讓說:不行啊,在百姓中,我的威信不如皋陶,您還是考慮他吧。
舜于是轉向皋陶說:你當然也很棒!你主管刑獄,并不是一味地濫施刑罰,而是以刑輔教,讓老百姓服從中道。——皋陶聽到表揚,說了下面這番話:
皋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
◎罔:無。愆(qiān):過失,罪過。◎嗣:后代。◎宥(yòu):饒恕。◎辜:罪過,不辜就是無罪。不經:不合常法。◎洽:融和。茲用:因此。
皋陶對舜說:那還不是因為您的德治方針好,我們才少犯錯誤嗎?您對待臣下簡約,馭使百姓寬容。懲罰有罪者,不株連子孫;獎賞有功者,又常福及后代。對于無心之過,再大也能寬恕;對于故意犯罪,再小也要懲罰。對有疑點的罪過,總能從輕發落;對不能確定的功績,往往獎賞從豐。與其誤殺無罪之人,寧可放過個把壞蛋。這種“好生之德”(愛惜生命的德政)最讓百姓感動,因而百姓也能自覺遵紀守法。
讀著這些文字,不由得你不驚訝:“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這不就是現代刑法學“疑罪從無”的先聲嗎?
有人懷疑《大禹謨》出自魏晉人之手,認為這代表著3世紀中國學者的刑法觀點。即便如此,也很了不起!何況在更早的《尚書·呂刑》中,也有類似提法。我們后面還要講到。
仍回到這場君臣談話上來。舜在肯定皋陶的功績后,依然堅持自己最初的選擇,認為禹是接替君位的不二人選。也就在這里,舜說了那句被后世儒者千萬遍念誦的話: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惟:虛詞。危:險惡。微:幽微難明。◎允:平允。厥:其。
這里所說的“人心”,是指人的欲望;“道心”則指義理。舜說:人心自私而危險,道心則幽微難明;你要精誠專一,不偏不倚地執守中道啊!——這里的“中”,便是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
舜又叮囑禹:不要聽信“無稽之言”(沒根據的話),做事要廣泛征詢意見;尤其要愛護百姓。他鄭重警告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如果讓海內百姓活不下去,天帝賜給我們的權柄、福祿也就永遠終止了!
于是在正月初一,禹接受了舜的禪讓,成了新的部落聯盟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