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國學經典(第一冊):儒家經典
- 侯會
- 883字
- 2021-05-14 17:11:06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古人對《易經》的疏解,多有附會之處,還總喜歡往倫理、政治等大道理上靠,仿佛經書每個字都隱含著微言大義似的。
其實呢,《周易》古經的編纂,更可能是古人在整理占卜檔案的基礎上歸納而成的。卦辭、爻辭之間有的聯系緊密,有的關系松散,有的甚至根本沒啥關聯。
就說《坤》卦中的“黃裳,元吉”吧,真的跟《坤》卦的總體精神——柔順、廣大有什么聯系嗎?又如“龍戰于野,其血玄黃”,放在《乾》卦里還好理解,放到《坤》卦中就不好解釋了。不是說“牝對牡為柔,馬對龍為順”(《周易正義》)嗎?怎么一會兒工夫馬又變成龍了呢?
弄明白《周易》只是一些占卜實例的整理歸納,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說到底,《易傳》的價值并不全在占卜上;許多解經文字中包含著道德、哲學的思考,以及對人生經驗的闡釋與感悟,那才是書中的瑰寶!
例如《坤卦·文言》解釋初六“履霜,堅冰至”時,就說了這樣幾句話: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弒:殺,專指臣子殺君父。◎漸:逐漸。辯:通“辨”。◎蓋言順也:以上所講,總體意思是順應天道。
這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管什么結果,都是有前因的,是微善小惡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如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樣。智者明察秋毫,能見微知著,見霜降即做好防寒的準備。之所以發生弒君、弒父的惡行,就是因為沒有及早警惕,將陰謀消解于未萌之時。
《坤卦·文言》的這番話,是否就是經文“履霜,堅冰至”的本義呢?很難說。不過由降霜結冰,悟出“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道理,倒是給人們敲了警鐘。
至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更成為千古名言。——有人認為“因果報應”的理念不是華夏固有的,是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時帶來的,這說法顯然不準確。其實早在三四百年前,《易傳》對此已有明白表述。
也可以這樣理解:“善惡有報”是東方文化共有的價值判斷,內中宣示的揚善抑惡的立場和理念,成為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

“慶余堂”是一家國藥店老字號,含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