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風險與規避法律實務應用全書
- 張金鎖
- 3888字
- 2021-05-17 10:53:57
第二節 存款自愿
案例2:銀行擅自改變存款方式致儲戶損失應擔責
摘要:商業銀行在辦理存取款業務時,怠于防范風險,未履行告知義務而改變儲戶存款方式致使儲戶遭受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
2005年9月9日,案外人以名字為“陳志明”的假身份證和700U0022號存款憑條在被告中國農業銀行桐柏縣支行(簡稱桐柏支行)毛集營業所開立存款賬戶,并辦理了金穗借記卡和存折,賬號為16—700601100072204,存款10元。當日案外人以與陳志明做生意為名,引誘他也在桐柏支行毛集營業所開立賬戶,陳即以本人身份證和700U0071號存款憑條開立存款賬戶,賬號為16—700601100072253,存款10元,僅辦有存折。陳志明開立存款賬戶后經案外人要求、向案外人出示該存折時,兩個存折被調換,陳持有的是案外人的存折。經查,兩身份證件除名字外其他內容均不一致。2005年9月10日,陳志明在案外人的指示下,在中國農業銀行臥龍區支行(簡稱臥龍支行)存款11.5萬元與案外人做柴油生意,由王全斌代辦存款。王全斌持原告給其的原告身份證、11.5萬元現金、存折(賬號為16—700601100072204),并在存款憑條上填寫了原告身份證號等內容,后將身份證、現金、存折、存款憑條交給了臥龍支行工作人員,該行工作人員辦理存款業務后將原告的有關證件退回,并附一張中國農業銀行無折存款回單。后陳志明因做生意未成欲將該款取出時,發現該款已被支取,遂訴至桐柏縣人民法院,要求農行桐柏支行和臥龍支行賠償相關損失。
◎裁判要旨
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對上訴人臥龍農行上訴稱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11]及合同相對性原則,陳志明不是一審適格原告的上訴理由,經本院審查,本案并不是合同糾紛,而為侵權糾紛,故被上訴人陳志明具有起訴的權利,是本案的適格原告。上訴人臥龍農行的此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本院認為,上訴人臥龍農行作為金融機構,在其與被上訴人陳志明之間建立儲蓄關系后,應加強對人民幣存取款業務的管理,以防范風險。本案中,被上訴人陳志明的存折被案外人“陳志明”調包后,被上訴人陳志明在臥龍農行辦理存款業務時,提供了身份證,并在存款憑條上填寫了身份證號等內容,其目的就是要求將該11.5萬元現金存入與其提供的身份證號相一致的賬號內,而上訴人臥龍農行卻按無折存款將現金存入了并非被上訴人意圖存入的賬號內,故原審判決認定上訴人臥龍農行、被上訴人陳志明對此損失均具有過錯并無不當,但綜合比較雙方的過錯大小,被上訴人陳志明應負60%主要責任,上訴人臥龍農行應承擔40%次要責任,原審認定臥龍農行對該筆存款的損失應承擔主要責任不妥。判決:臥龍農行應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賠償陳志明存款損失11.5萬元的40%計款4.6萬元。[12]
◎法條鏈接
1.《商業銀行法》第二十九條第一款 商業銀行辦理個人儲蓄存款業務,應當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
2.《儲蓄管理條例》第五條 國家保護個人合法儲蓄存款的所有權及其他合法權益,鼓勵個人參加儲蓄。
儲蓄機構辦理儲蓄業務,必須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儲戶保密”的原則。
3.《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第七條 在金融機構開立個人存款賬戶的,金融機構應當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證件,進行核對,并登記其身份證件上的姓名和號碼?!?/p>
4.《中國人民銀行儲蓄所管理暫行辦法》第十四條 出納、復核員的主要職責是:(二)掌管業務公章,審查、復核各種賬、單、折、證、息、印的完整性、合法性、真實性及準確性。
◎重要提示
一、存款自愿
居民所持有的現金是個人財產,參加儲蓄必須出于存款人的自愿。存與不存,什么時候存,存在哪個儲蓄所,存多少,存的時間長短,選擇什么儲蓄種類,都應由儲戶自己決定,其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干涉。自愿原則也是我國民事法律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是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以自由地基于其意志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二、存款自愿的異化
存款自愿本身是對儲戶存款意志的尊重,但當儲戶存款并非基于其真實的意思而另有所圖時,這便產生了非存款自愿的行為。由于這種行為在法律性質上尚無界定,姑且稱之為“存款自愿的異化”。近幾年,國內多次出現儲戶因不滿銀行的服務而占據服務窗口,將本可一次性存入的資金化整為零,甚至于一元一元地多次存入的現象。與此相對應,也出現了“取款自由的異化”,即儲戶為發泄對銀行的不滿,將本應一次性提取的存款卻化整為零,甚至于一分一分地支取。總而言之,當儲戶得不到及時優質的服務卻投訴無果,或者當儲戶不了解銀行操作規程卻又無法獲得銀行員工的悉心解釋和良好的服務態度時,儲戶就會通過異化自己存款自愿或取款自由的權利來對銀行進行報復。
針對該現象,銀行可否不受理該儲戶的業務,即不與儲戶締結儲蓄存款合同?銀行作為對公服務企業,非經法律規定,不得拒絕提供服務。在營業時間內為不特定的儲戶及時提供服務是保證儲戶存款自愿的前提。存款自愿既是一項儲蓄原則,也是儲蓄機構辦理儲蓄業務應遵守的一項義務。義務不得放棄,也就意味著銀行不得拒絕與儲戶締結儲蓄存款合同。
該現象是否構成了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擾亂公共秩序行為系違法行為,而儲戶的行為符合中國人民銀行“一元起存”的規定,很難與違法行為相聯系。事實上,在發生該類情況時,也有儲蓄所報警,但并未被認定為治安案件。
發生此類事情后,銀行應積極通過協商的方式予以處理,取得儲戶的諒解。對于確實屬于銀行的責任,應盡快為儲戶辦理業務并誠懇道歉;對于非屬銀行的責任,銀行應向儲戶耐心地進行解釋,使其理解銀行的規定及其操作程序。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矛盾將日趨復雜。商業銀行作為對公服務窗口,直接面對的各種矛盾與糾紛也將呈多樣化和常態化。各商業銀行應考慮以中心城市為區域成立業務應急處置中心,以便使銀行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諸如集中取款,儲戶長期占據窗口,甚至于發生群體事件,能夠有專門機構負責,快速出動并以專業的談判、協調、處置能力平息事態、消化矛盾,保證銀行正常的經營秩序,維護銀行的品牌形象,保障儲戶的正當權益。
存款自愿與取款自由的異化,客觀上給銀行的營業秩序和品牌形象帶來負面影響,且該現象極具復制效應。因而,銀行應將其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和法律現象予以重視和研究。
◎風險規避
一、自助設施如何保護儲戶的存款自愿
隨著銀行經營場所從現實空間到虛擬空間、從有人服務到無人服務的延伸,銀行與儲戶訂立儲蓄合同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銀行通過計算機、通信科技手段提供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服務自助設施,屬于銀行的經營場所,其自助設施內提前設置的計算機操作程序代表著銀行的意志。依照自愿原則,銀行不得通過內部的操作規程強行要求儲戶訂立某種方式的儲蓄合同,也不得通過計算機操作程序侵犯儲戶的訂立合同的自由和選擇。楊某訴某銀行存款糾紛案:楊某使用ATM機準備存款1萬元現金,輸入賬戶號碼后按照機器提示,把錢放進了存款倉,可ATM機經識別后只接受了9400元現金,提示有6張面值為100元的鈔票放置有誤。之后,其按照存款機提示多次調整鈔票的位置和擺放方式,機器終于正確識別了這600元現金。恰在此時,存款機出現提示語“操作超時,存款暫由銀行保管”并關閉了存款倉。隨后,在ATM機自動打印的客戶通知書里,沒有反映存款金額內容,楊某便立刻致電客戶中心反映上述情況,并要求將該款另行調賬至另一賬戶上。銀行拒絕楊某另行調賬的要求,認為存款交易已經完成,三天后通過人工方式將存款調整至楊某存款時輸入的接受存款方賬號上。楊某不同意銀行的處理意見,訴請法院判決銀行返還楊某存款1萬元。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人民法院認為,該案爭議的焦點是雙方的儲蓄存款合同是否成立。該案中,楊某具有存款的意思表示,并將所存之款放入被告設置的ATM機中,銀行通過該機接受識別存款并同意楊某存款的意思表示后,雙方就對存款的內容形成了合意。后來,楊某因操作存款超時,自動存款機顯示“操作超時,存款暫由銀行保管”內容,表明存款交易處于待定狀態,尚需楊某進一步確認存款交易內容。而銀行在楊某未完全完成存款交易的情況下,依據其在自動存款機上輸入的信息,通過人工的方式,直接將存款1萬元調整至輸入指定的接受存款方賬號,屬于無權處分行為,雙方形成的儲蓄存款合同則屬效力待定合同。依照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銀行未能舉證證明調賬行為已經楊某事后追認,故雙方形成的儲蓄存款合同不發生法律效力。遂判決銀行返還楊某存款1萬元。[13]
二、存款業務應尊重儲戶的意志
儲戶持存折存款時,銀行應把現金存到存折上,銀行有責任履行“開戶、存款、取款、轉賬實名制”的規定,認真審查存折與儲戶填寫《存款憑條》上的項目是否一致,如身份證號碼等。若因某種原因存不到存折上,應征求儲戶意見,經儲戶同意后方可辦理其他方式的存款業務。即便在儲戶同意后,銀行亦應履行書面手續,留存待查。
三、過錯責任的司法認定
針對存款糾紛案件,銀行訴訟應對重點在于:對方當事人存在的過錯及過錯責任的大小?,F行法律只原則規定過錯承擔責任,但如何認定過錯或各方究竟承擔多少比例的責任,法官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因而,相同的案件事實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的判決結果。柳某與棗陽建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案:2007年9月,一個不明身份的“軍官柳某”以做生意為由,同樣用存折調包的方式騙走柳某4.9萬元。對此,棗陽法院一審認為,棗陽建行在為“軍官柳某”辦理存折時,該行工作人員對其遞交的“軍官證”進行了核對,登記了姓名和號碼,并復印留存,履行了其審核義務。柳某因其本人的疏忽大意,其存折被調包后,將4.9萬元存入“軍官柳某”的存折上,責任應由柳某承擔。據此,棗陽法院依法判決駁回柳某的訴訟請求。湖北省襄樊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駁回原告柳某的訴訟請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