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銀行風險與規(guī)避法律實務應用全書作者名: 張金鎖本章字數(shù): 7999字更新時間: 2021-05-17 10:54:00
第十六節(jié) 附隨義務
案例17:儲戶受到傷害,銀行承擔附隨義務
摘要:依據(jù)《合同法》第六十條之規(guī)定,在儲蓄存款合同履行過程中,銀行應履行對儲戶財產、人身安全的保障義務,該義務即為附隨義務。
2003年2月26日上午9時47分,吳艷紅等三人攜款到被告官渡建行辦理存款和匯款手續(xù)。從官渡建行提供的錄像資料看,吳艷紅在營業(yè)廳的寫字臺上填寫存單時,有一人在其身后窺視。吳艷紅填單完畢,即到三號柜臺前辦理存匯款手續(xù)。官渡建行營業(yè)廳柜臺前設置了“一米線”,但窺視吳艷紅的人違反他人必須在“一米線”以外等候的規(guī)定,進入“一米線”站在吳艷紅身側,沒有引起值班保安人員徐志濤的注意和制止。就在吳艷紅將部分現(xiàn)金交給柜臺內的營業(yè)員時,此人從吳艷紅左側伸手搶奪錢袋。吳艷紅緊抓錢袋反抗,搶錢的人對吳艷紅胸部連開兩槍后逃離現(xiàn)場,徐志濤隨后追趕未果。吳艷紅中彈倒地,其所攜錢袋及現(xiàn)金未被搶走。9時51分,官渡建行向公安機關報警。公安人員出警后未能抓獲搶錢人。10時1分,官渡建行向云南省急救中心撥打120急救電話。急救車到達現(xiàn)場后,經醫(yī)生檢查,吳艷紅已死亡。對吳艷紅搶劫行兇的犯罪分子已被公安機關通緝,但至今未緝拿歸案。自作案人進入銀行監(jiān)控錄像的視場范圍至其實施搶劫,共有1分20秒時間。案發(fā)前,值班保安人員正在回答另一名儲戶關于往外地匯款方法的提問。案發(fā)后,官渡建行通過其安裝的聯(lián)網報警裝置向官渡公安分局報警的時間是2003年2月26日9時51分。
◎裁判要旨
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1)官渡建行有無過錯,應否承擔損害賠償?shù)拿袷仑熑危唬?)如何認定損害賠償?shù)姆秶c標準;(3)五華保安公司是否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關于爭議焦點一。上訴人官渡建行是以人民幣存取、結算為主要經營內容的金融企業(yè)法人,其經營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客觀上潛伏著易受不法行為侵害的危險。官渡建行的營業(yè)廳作為開放程度較高的經營場所,更加大了危險發(fā)生的可能。作為金融企業(yè)法人,官渡建行負有防范、制止危險發(fā)生,保障銀行自身及進入銀行營業(yè)場所客戶的人身、財產權利安全的義務。該義務既是法律為維護正常社會秩序而對金融企業(yè)法人提出的要求,也是客戶在與銀行長期合作中對銀行產生的希望。本案中,官渡建行雖根據(jù)《安全防護規(guī)定》設置了相應的安全防范設施,但不能證明其已按該規(guī)定第六十二條的要求安排專門人員值守這些安全防范設施,以致這些設施不能發(fā)揮應當具有的預見、防止或者減少損害的作用。保安人員職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有涉公共安全的事項負有高度注意義務,不是其他人對此類事項的一般關注。官渡建行雖然安排了一名保安人員值班,并且在營業(yè)廳內畫出了“一米線”,但當數(shù)人進入“一米線”時,保安人員不去干涉,喪失了及時發(fā)現(xiàn)與制止不法侵害的可能。從作案人進入營業(yè)廳窺視吳艷紅填單到其實施搶劫期間,值班保安人員回答客戶關于銀行業(yè)務的提問,卻沒有履行其維護營業(yè)廳安全、防范危害事件突發(fā)的職責;在作案人逃離現(xiàn)場時,值班保安人員也無任何制止犯罪行為的表示。故認定負有控制危險、保障客戶安全義務的官渡建行,對吳艷紅死亡事件有一定過錯,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適應的民事責任,并無不當。
關于爭議焦點二。從作案人進入銀行到逃離現(xiàn)場,時間僅為1分20秒,本案確為突發(fā)事件,損害結果是作案人一手造成。上訴人官渡建行雖然對吳艷紅的死亡有一定過錯,但其在事件發(fā)生前安裝了符合規(guī)定要求的安全防范技術設施,事件發(fā)生后履行了追趕作案人、報警、急救等義務,因此若令其承擔本案的全部賠償責任,既不符合本案事實,也不符合公平正義的法律基本理念。官渡建行應當在其本應達到卻由于自身原因未達到的安全防范標準范圍內,對吳艷紅的死亡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一審將死亡賠償金、撫養(yǎng)費、喪葬費確定為官渡建行的補償范圍,既符合官渡建行的責任程度,也能解決上訴人吳成禮等五人的最迫切需求,并無不當,應予維持。吳成禮等人從外地來昆明料理吳艷紅的后事,必然產生交通費、住宿費、誤工費等費用。基于官渡建行在本案中承擔的不是全部賠償責任,一審未將這些費用納入賠償范圍,是適當?shù)摹!度松頁p害賠償解釋》規(guī)定,該解釋僅適用于2004年5月1日以后受理的一審案件,一審法院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不能適用于本案的情況下,參照《觸電損害賠償解釋》來確定本案的賠償標準,也是可行的。一審按這個賠償標準計算的死亡賠償金是66760元,吳成禮等人上訴請求改判死亡賠償金為238520元,沒有事實根據(jù)和法律依據(jù),不予支持。
關于爭議焦點三。基于上訴人官渡建行與上訴人五華保安公司簽訂的保安服務合同,保安人員才能到官渡建行擔任保安工作。但是到銀行工作的保安人員對存款人和其他客戶承擔的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義務,卻并非緣于保安服務合同的約定,而是緣于法律對商業(yè)銀行的規(guī)定。商業(yè)銀行將其承擔的保障客戶人身及財產安全的法定義務一部分交給保安人員去完成,保安人員的履職行為自然應視為商業(yè)銀行的行為,因履職不當應承擔的法律后果,也自然由商業(yè)銀行負責。五華保安公司與此次侵權事件無關,不能承擔連帶賠償責任。[66]
◎法條鏈接
1.《合同法》第六十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jù)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
第四十三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yè)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shù)厥褂谩P孤痘蛘卟徽數(shù)厥褂迷撋虡I(yè)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 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第十八條第一款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權導致?lián)p害結果發(fā)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重要提示
一、附隨義務
附隨義務是指在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亦無明確約定的情況下,為了確保合同目的的實現(xiàn)并維護對方當事人的利益——主要是人身和財產利益,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依據(jù)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所承擔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該義務在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是否發(fā)生不確定,在合同履行中出現(xiàn)情況時如果當事人不履行這種義務相對方就會受到損害。但是,在一個具體的合同履行過程中會產生什么樣的附隨義務,一方面由當事人判斷,另一方面由法官予以判斷。附隨義務的種類、形式較多,雖然我國的《合同法》僅列舉了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類型,但實踐中并不限于此。如照顧義務、保管義務、保護義務等。
二、儲蓄存款合同中的附隨義務
(一)告知義務
是指一方當事人負有對涉及對方當事人利益的重大事項的通知義務。判斷儲蓄存款合同中的告知義務,應以維護存款安全,降低或者避免存款風險的發(fā)生為標準。如銀行在自動取款機屏幕上增加了“任何ATM機外的提示或表示均非本行行為”等風險提示內容,可視為其盡了一定的告知義務。
周妮敏訴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山陰路支行財產損害賠償案:儲戶周妮敏到工行山陰路支行要求辦理本票業(yè)務,由于該行不辦理本票業(yè)務,銀行柜員遂將一張空白的沒有注明業(yè)務名稱的個人業(yè)務憑證交其填寫,致周妮敏將28萬元匯入犯罪分子冒名黃毅杰名字開設的用于詐騙的賬戶。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08滬二中民四(商)終字第879號民事判決認為,在本案交易過程中,存在本票業(yè)務至匯款業(yè)務的轉換,這種業(yè)務轉換對于普通消費者周妮敏而言,并不能完全清楚理解,銀行應多加解釋和告知,協(xié)助周妮敏理解,但本案中工行山陰路支行柜員將一張空白的沒有注明業(yè)務名稱的個人業(yè)務憑證給周妮敏填寫,并同時辦理下一位儲戶的業(yè)務,并未向在旁邊填寫業(yè)務憑證的周妮敏作任何解釋,有所不當。其次,按照內部操作規(guī)程,工行山陰路支行在“銀行填寫”欄打印匯款內容后,應交回周妮敏簽字確認。而本案實際交易中,周妮敏直接填寫完畢后并簽字,工行山陰路支行直接打印完畢并匯款,并未交周妮敏進行確認,違反操作程序。再次,周妮敏的28萬元于2008年3月4日上午10點25分匯入黃毅杰賬戶。10點31分,周妮敏發(fā)現(xiàn)匯款出錯,回工行山陰路支行處向柜員交涉,柜員稱款項已匯出無法退回,并未采取任何措施。10點47分后,款項開始被取走。在長達16分鐘的時間間隔內,工行山陰路支行并未嘗試采取任何措施做出補救,有所不當。據(jù)此法院酌情判令工行山陰路支行按匯款金額28萬元的30%承擔責任,即賠償周妮敏經濟損失84000元。[67]
上述案例表明,銀行在儲戶填寫匯款憑證上,未能履行告知、解釋的義務,在被告發(fā)現(xiàn)匯款出錯后,未盡協(xié)助義務,違反了銀行應承擔的附隨義務。事實上,在銀行有過錯的匯款差錯中,銀行履行協(xié)助義務,不僅僅是保護儲戶的財產安全,同時,也是避免自己受到損失的重要舉措。
(二)協(xié)助義務
是指合同當事人應互為對方行使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提供照顧和方便,促使合同目的的全面實現(xiàn)。如銀行應在ATM機遇有故障或儲戶電話掛失時,向儲戶提供便捷的協(xié)助服務;客服熱線電話應保證24小時暢通;主菜單的設置應當便捷合理,涉及存款安全的業(yè)務應該放置在主菜單前面等。
(三)保密義務
保密義務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對方的商業(yè)秘密或交易密碼,無論合同是否成立,都不得泄露或不正當使用。銀行履行保密義務,還包括為儲戶提供保密、安全的交易環(huán)境和服務設施。如犯罪分子在自動取款機上設置儀器偷竊儲戶密碼、通過計算機程序在網上銀行竊取儲戶密碼,致使儲戶存款損失的,都視為銀行未履行保密義務。
(四)安全保障義務
安全保障義務是指社會主體基于某種特殊關系的存在而負有的在一定范圍內保障相對特定的社會主體的人身、財產不受自己和第三人侵害的義務。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類型:
1.相關設施的安全保障義務
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服務的場所,設置的硬件沒有達到安全保障的要求,存在缺陷或瑕疵,造成他人損害的,構成侵權責任。陳素平訴中國建設銀行如東縣支行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原告陳素平到中國建設銀行的南閘儲蓄所取款。該所大門內側設置了兩級臺階,臺階面與大廳鋪地為同色地面磚。原告陳素平因未注意門內有這兩級下行臺階,跨步踩空跌倒在店堂內,當即骨折。江蘇省如東縣人民法院認為,儲蓄所對外開放的經營服務場所應保證安全、可靠、無危險。由于該儲蓄所大門安裝了有色玻璃,從門外向里看逆光不清晰,緊靠門內設置了兩級下行臺階,且首級臺階寬度較窄,所鋪地磚與店堂內地磚顏色相同,在大門外又沒有“當心臺階”等警示標志,常人稍不注意容易疏忽臺階而踩空,被告在其服務場所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原告跌倒遭受人身損害,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判決被告支付原告因傷造成的各項損失人民幣22351元。[68]
2.工作人員的安全保障義務
經營者的工作人員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一般稱為服務軟件上的瑕疵或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構成侵權責任。
3.防范制止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義務
對于他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經營者在防范和制止第三人侵害方面未盡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構成侵權責任。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的責任承擔:
1.直接賠償責任:經營者或者組織者、管理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導致他人遭受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不作為的違法行為是導致受害人遭受損害唯一原因的時候,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經營者或者組織者、管理者對受害人承擔直接賠償責任,即賠償受害人的全部經濟損失。
2.補充賠償責任:補充賠償責任作為一個法律概念,直接來源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系因經營者或者組織者、管理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由于第三人侵權造成他人損害所應承擔的責任。其構成要件為:(1)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是發(fā)生損害的直接原因;(2)經營者或者組織者、管理者不作為違反了必要的安全保障義務;(3)第三人的侵權行為與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發(fā)生原因競合。此種原因競合是作為的違法行為與不作為的違法行為的原因競合,它表現(xiàn)為如果經營者或者組織者、管理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通常情況下能夠防止或阻止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或者擴大。根據(jù)《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的規(guī)定,補充賠償責任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順位的補充,即首先應當由直接實施作為的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者不能確定誰是直接侵權的第三人時,才由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經營者或者組織者、管理者承擔賠償責任;二是實體的補充,即補充差額。經營者或組織者、管理者只有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這意味著,補充賠償責任的總額,不是以直接侵權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總額為限,而是根據(jù)其不作為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總額為限,即《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的“相應的補充責任”。
◎風險規(guī)避
一、全面更新對合同履行的觀念
履行合同,不僅是對合同條款約定的義務的全面履行,還應注意對合同相對人利益的全面保護。如合同履行中有障礙,要及時通知對方,以防止損失的發(fā)生或擴大。在自己所有、控制的場合,應注意保護對方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更新合同觀念,還要求銀行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其實,在日常工作中,不是刻意要求銀行工作人員區(qū)分哪些是合同義務,哪些是附隨義務,或者哪些根本不是銀行的義務。事實上,區(qū)分上述義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銀行只要對自己的客戶提供必要的、及時的、力所能及的服務,一般來說,即可很好地履行義務。陳某訴開戶行及交易行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原告在ATM機上取款1300元,操作完成后因其認為交易未成功便取卡離去。后通過交易清單發(fā)現(xiàn)交易已成功,遂與銀行交涉未果。法院認為,原告在取款后數(shù)日發(fā)現(xiàn)問題便開始向兩被告投訴反映,受訴銀行應當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進行詢問并辨識屬于何種類型和性質的投訴,及時啟動最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被告交易行接到該投訴后,應當知道最為直接有效的回復便是看錄像,因而完全有必要和義務自行查看進而讓其查看,甚至不需客戶提出而應合理為之,但其一直沒有采取這一及時有效的措施,直到錄像被覆蓋才答應查看,致使原告無法查明失款原因和追回失款,屬于履行合同附隨義務的懈怠和失當,應承擔相應過失責任。原告要求交易行賠償損失屬于銀行應當為儲戶提供存款安全保障的范圍,法院給予支持。而開戶行通過銀聯(lián)系統(tǒng)及時向交易行發(fā)出了查詢并答復了原告,合理履行了義務,不應承擔責任。對于上述損失,原告應承擔最主要的責任,而交易行因沒有采取適當補救措施幫助原告挽回損失(限于款項本息及合理的維權費用),而應承擔30%的次要責任。[69]
二、補充賠償責任的風險化解
在可能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訴訟中,要注意對實際侵權人財產的調查,以為法院便利執(zhí)行。當實際侵權人能夠有能力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后,金融機構就無須再承擔補充責任。
三、銀行免責的舉證責任
在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中,銀行免責的前提是舉證證明自己履行了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其證明責任包括:(1)設備、設施的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及行業(yè)標準;(2)對可能預見或可能發(fā)生的損害進行了必要的警示或提示;(3)銀行對可能預見或可能發(fā)生的損害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如針對ATM機的犯罪行為,銀行僅在其營業(yè)場所或通過自助設備的電子屏幕顯示提示“請不要相信在本營業(yè)場所及ATM機上的任何張貼及其內容”并不能完全免責,還應采取及時清除張貼、通過監(jiān)控錄像實時監(jiān)控等措施。
[1]《人民法院報》2008年4月22日。
[2]《人民法院報》2004年6月24日。
[3]摘自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網http://xz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0428,《徐州審判》2008年第8期。
[4]摘自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網http://www.shezfy.com/view/jpa/flws_view.html?id=234h,2012年6月5日訪問。
[5]李國光:2000年10月28日《當前民事審判工作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在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6]《人民法院報》2006年8月16日。
[7]蘇澤林主編:《審判監(jiān)督指導》2006年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頁。
[8]奚曉明主編:《民商事審判指導》2006年第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頁。
[9]《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9年第2期。
[10]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fā)研究中心編:《中國法院2013年度案例·合同糾紛》,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36~38頁。
[11]該條現(xiàn)已被新《民事訴訟法》修改為第一百一十九條。
[12]《人民法院報》2008年5月16日。
[13]《人民法院報》2009年1月21日。
[14]《人民法院報》2008年8月12日。
[15]《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6年第2期。
[16]《銀行柜臺出假鈔,這次終“坐實”》,載《羊城晚報》2010年7月14日。
[17]《人民法院報》2006年3月3日。
[18]奚曉明主編:《民商事審判指導》2006年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頁。
[19]《人民法院報》2005年4月7日。
[20]《人民法院報》2010年8月28日。
[21]《人民法院報》2006年12月15日。
[22]《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1年第1期。
[23]《人民法院報》2004年8月21日。
[24]《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5年第9期。
[25]《人民法院報》2009年7月5日。
[26]《人民法院報》2014年3月19日。
[27]該條現(xiàn)已被新《民事訴訟法》修改為第二百五十六條。
[28]《人民司法·案例》2008年第22期。
[29]《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9年第2期。
[30]《人民法院報》2006年9月4日。
[31]《人民法院報》2007年10月29日。
[32]蘇澤林主編:《審判監(jiān)督指導》2005年第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58頁。
[33]《人民法院報》2008年2月1日。
[34]《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2005年第1號。
[35]劉家琛主編:《金融案例選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1~73頁。
[36]《人民法院報》2004年9月23日。
[37]《人民法院報》2015年6月10日。
[38]《人民法院報》2009年7月10日。
[39]《人民法院報》2006年12月13日。
[40]《人民司法·案例》2007年第5期。
[41]黃毅主編:《最新銀行法經典疑難案例判解》,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254頁。
[42]黃松有主編:《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2005年第4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214頁。
[43]《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1998年第3期。
[44]《人民法院報》2003年10月16日。
[45]《人民法院報》2005年11月28日。
[46]《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5年第5期。
[47]《人民司法·案例》2008年第22期。
[48]《人民司法·案例》2009年第20期。
[49]沈德詠主編:《審判監(jiān)督指導》2004年第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88~91頁。
[50]奚曉明主編:《民商事審判指導》2006年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276頁。
[51]《人民法院報》2009年5月4日。
[52]《人民法院報》2015年6月27日。
[53]《人民法院報》2008年7月18日。
[54]《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第11期。
[55]江必新主編:《民商審判指導與參考》2003年第1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213頁。
[56]《法制日報》2001年12月21日。
[57]蘇澤林主編:《審判監(jiān)督指導》2006年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5頁。
[58]《人民司法·案例》2008年第22期。
[59]《人民法院報》2010年3月23日。
[60]《人民法院報》2009年12月2日。
[61]李國光主編:《民商審判指導與參考》2002年第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08~413頁。
[62]《人民法院報》2008年9月26日。
[63]《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7年第9期。
[64]《人民法院報》2006年9月7日。
[65]奚曉明主編:《民商事審判指導》2009年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頁。
[66]《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第12期。
[67]《人民司法·案例》2010年第8期。
[68]《人民法院報》2005年10月12日。
[69]《人民法院報》2009年5月19日。
- 高校依法治校內外環(huán)境因素研究
- 改進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解決機制 (部門行政法叢書)
- 行政規(guī)則的司法審查強度:基于法律效力的區(qū)分
- 法治的求索與吶喊(評論卷)
- 創(chuàng)新的法治之維:科技法律制度建設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注解與配套(2014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典:注釋法典(2012年版)
- 法治意識與法治政府:兼論馬克思主義法律觀
- 完善國家賠償立法基本問題研究
- 反壟斷法中的相關市場界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修改課題研究報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附新舊條文對照
-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藥品法律法規(guī)全書(含相關政策及典型案例)(2017年版)
- 商品房銷售疑難法律問題與典型案例裁判觀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立法后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