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勞動合同法新解讀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8922字
  • 2021-05-17 10:46:09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2007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公布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法說明

就業,不僅是每一位勞動者生存的經濟基礎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會、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基本條件。《就業促進法》是我國就業領域第一部基本法律。它的頒布施行,標志著我國在建設以《憲法》為依據、以《勞動法》為基礎、以《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為配套的勞動保障法律體系方面進一步完善。本法最關鍵的內容在于平等就業、就業服務與管理、就業歧視權利救濟等方面的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第二條 【就業政策和就業方針】國家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

第三條 【平等就業、自主擇業和不受歧視】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就業工作職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第五條 【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通過發展經濟和調整產業結構、規范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提供就業援助等措施,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

第六條 【建立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國務院建立全國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研究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協調推動全國的促進就業工作。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具體負責全國的促進就業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促進就業工作的需要,建立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

第七條 【樹立正確擇業觀念】國家倡導勞動者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提高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為勞動者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提供便利。

第八條 【用人單位自主用人權及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用人單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權利。

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第九條 【社會組織協助政府開展促進就業工作】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協助人民政府開展促進就業工作,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勞動權利。

第十條 【促進就業工作中的獎勵】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在促進就業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政策支持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擴大就業的法定職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擴大就業作為重要職責,統籌協調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

第十二條 【國家鼓勵多渠道、多方式擴大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國家鼓勵各類企業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通過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崗位。

國家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扶持中小企業,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

國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增加就業崗位。

第十三條 【發展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拓寬就業渠道】國家發展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拓寬就業渠道。

第十四條 【發揮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帶動就業,增加就業崗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資和確定重大建設項目時,應當發揮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增加就業崗位。

第十五條 【有利于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國家實行有利于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就業環境,擴大就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用于促進就業工作。

就業專項資金用于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鑒定、特定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險等的補貼,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微利項目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以及扶持公共就業服務等。就業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和勞動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六條 【建立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國家建立健全失業保險制度,依法確保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并促進其實現就業。

第十七條 【通過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扶持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國家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扶持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對下列企業、人員依法給予稅收優惠:

(一)吸納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達到規定要求的企業;

(二)失業人員創辦的中小企業;

(三)安置殘疾人員達到規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殘疾人的企業;

(四)從事個體經營的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

(五)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

(六)國務院規定給予稅收優惠的其他企業、人員。

第十八條 【對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從事個體經營給予照顧】對本法第十七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人員,有關部門應當在經營場地等方面給予照顧,免除行政事業性收費。

第十九條 【有利于促進就業的金融政策】國家實行有利于促進就業的金融政策,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并對自主創業人員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小額信貸等扶持。

第二十條 【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的建立健全與農業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國家實行城鄉統籌的就業政策,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引導農業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引導農業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在制定小城鎮規劃時,將本地區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重要內容。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引導農業富余勞動力有序向城市異地轉移就業;勞動力輸出地和輸入地人民政府應當互相配合,改善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的環境和條件。

第二十一條 【統籌區域就業】國家支持區域經濟發展,鼓勵區域協作,統籌協調不同地區就業的均衡增長。

國家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擴大就業。

第二十二條 【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失業人員就業工作的統籌】各級人民政府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失業人員就業工作。

第二十三條 【完善與靈活就業相適應的勞動和社會保險政策】各級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和實施與非全日制用工等靈活就業相適應的勞動和社會保險政策,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幫助和服務。

第二十四條 【對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指導,提供政策咨詢、就業培訓和開業指導等服務。

第三章 公平就業

第二十五條 【創造公平就業環境】各級人民政府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消除就業歧視,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對就業困難人員給予扶持和援助。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和職業中介機構不得對勞動者實施就業歧視】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第二十七條 【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

第二十八條 【對少數民族勞動者給予適當照顧】各民族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勞動權利。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依法對少數民族勞動者給予適當照顧。

第二十九條 【保障殘疾人勞動權利】國家保障殘疾人的勞動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殘疾人就業統籌規劃,為殘疾人創造就業條件。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歧視殘疾人。

第三十條 【禁止歧視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就業】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但是,經醫學鑒定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傳染嫌疑前,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第三十一條 【禁止歧視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享有與城鎮勞動者平等的勞動權利,不得對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設置歧視性限制。

解讀與應用

本條所說農村勞動者在進城就業的過程中與城鎮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勞動權利,主要是指狹義的平等就業權,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二是依法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的權利;三是獲取勞動報酬,尤其是實現同工同酬的權利;四是免費獲得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職業指導和介紹等服務的權利;五是獲得職業教育和培訓,按規定享受政府培訓補貼的權利;六是獲得就業援助的權利;七是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人員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的權利;八是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第四章 就業服務和管理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就業提供服務】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就業提供服務。

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開展就業服務工作中的職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鼓勵社會各方面依法開展就業服務活動,加強對公共就業服務和職業中介服務的指導和監督,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建設方面的職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及相關設施建設,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完善市場信息發布制度。

第三十五條 【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與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設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設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勞動者免費提供下列服務:

(一)就業政策法規咨詢;

(二)職業供求信息、市場工資指導價位信息和職業培訓信息發布;

(三)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

(四)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就業援助;

(五)辦理就業登記、失業登記等事務;

(六)其他公共就業服務。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不斷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不得從事經營性活動。

公共就業服務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第三十六條 【鼓勵開展公益性就業服務】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職業中介機構提供公益性就業服務的,按照規定給予補貼。

國家鼓勵社會各界為公益性就業服務提供捐贈、資助。

第三十七條 【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舉辦經營性職業中介機構的禁止性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不得舉辦或者與他人聯合舉辦經營性的職業中介機構。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舉辦的招聘會,不得向勞動者收取費用。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職業中介機構加強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對職業中介機構的管理,鼓勵其提高服務質量,發揮其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

第三十九條 【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的原則和禁止性規定】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誠實信用、公平、公開的原則。

用人單位通過職業中介機構招用人員,應當如實向職業中介機構提供崗位需求信息。

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利用職業中介活動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第四十條 【設立職業中介機構的條件】設立職業中介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明確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二)有開展業務必備的固定場所、辦公設施和一定數額的開辦資金;

(三)有一定數量具備相應職業資格的專職工作人員;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設立職業中介機構,應當依法辦理行政許可。經許可的職業中介機構,應當向工商行政部門辦理登記。

未經依法許可和登記的機構,不得從事職業中介活動。

國家對外商投資職業中介機構和向勞動者提供境外就業服務的職業中介機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一條 【職業中介機構的禁止行為】職業中介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提供虛假就業信息;

(二)為無合法證照的用人單位提供職業中介服務;

(三)偽造、涂改、轉讓職業中介許可證;

(四)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或者向勞動者收取押金;

(五)其他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

第四十二條 【失業預警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業預警制度,對可能出現的較大規模的失業,實施預防、調節和控制。

解讀與應用

建立失業預警制度,首先,應當建立和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制度和就業、失業狀況調查統計體系,實行規范的、科學的失業登記辦法。發揮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的作用,對勞動力市場中就業、失業人員狀況的變化趨勢,進行動態分析監測。在對失業率、長期失業人員比例、失業人員增幅、享受失業保險待遇人數、失業保險基金收支、就業形勢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就業和失業變化,合理確定失業預警線。其次是落實失業調控方案,制訂應急預案和相應措施(包括金融、財政、稅收、物價、發展規劃、產業規劃、人口規劃等方面的政策),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就業局勢不穩定問題。當失業監測系統監測到的失業率等相關指標接近或達到預警線時,勞動保障部門要及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發出失業預警報告,啟動調控應急預案。失業預警期間,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綜合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調控措施,對失業源頭進行調控,預防可能出現的較大規模失業,努力緩解失業壓力,防范經濟和社會風險。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擴大覆蓋范圍,增強基金支撐能力,確保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促進其再就業。對于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重大變化直接影響的失業問題突出的困難地區、困難行業和企業,要加大失業保險基金調劑力度,確保下崗失業人員按規定享受各項失業保險待遇,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在就業方面的政策效應,努力減少失業,保持就業局勢穩定,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一般來說,在失業預警期間,正常生產企業不得無故裁減職工,不得無故解除合同未到期的職工勞動合同,對合同到期的應至少續簽半年以上期限的勞動合同;半停產企業經職代會和工會協商,可以采取減薪不減員的辦法,減少失業對社會的沖擊。

第四十三條 【勞動力調查統計和就業登記、失業登記制度】國家建立勞動力調查統計制度和就業登記、失業登記制度,開展勞動力資源和就業、失業狀況調查統計,并公布調查統計結果。

統計部門和勞動行政部門進行勞動力調查統計和就業、失業登記時,用人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調查統計和登記所需要的情況。

第五章 職業教育和培訓

第四十四條 【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政策】國家依法發展職業教育,鼓勵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第四十五條 【職業能力開發計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制定并實施職業能力開發計劃。

第四十六條 【鼓勵依法開展職業培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加強統籌協調,鼓勵和支持各類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依法開展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鼓勵勞動者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

第四十七條 【企業承擔職工職業教育和培訓義務】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鼓勵、指導企業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

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與企業應當密切聯系,實行產教結合,為經濟建設服務,培養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

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職工教育經費,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培訓。

第四十八條 【勞動預備制度】國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勞動預備制度,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有就業要求的初高中畢業生實行一定期限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使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

第四十九條 【鼓勵失業人員參加就業培訓】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開展就業培訓,幫助失業人員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其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失業人員參加就業培訓的,按照有關規定享受政府培訓補貼。

第五十條 【組織和引導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者參加技能培訓】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組織和引導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者參加技能培訓,鼓勵各類培訓機構為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者提供技能培訓,增強其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第五十一條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國家對從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殊工種的勞動者,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六章 就業援助

第五十二條 【就業援助制度】各級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采取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辦法,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等途徑,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

就業困難人員是指因身體狀況、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難以實現就業,以及連續失業一定時間仍未能實現就業的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的具體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規定。

第五十三條 【公益性崗位】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應當優先安排符合崗位要求的就業困難人員。被安排在公益性崗位工作的,按照國家規定給予崗位補貼。

解讀與應用

公益性崗位是指由政府投資開發,享受一定的政策優惠、財政扶持,并以安排就業困難人員為主的工作崗位,如城市的交通協管員等。

第五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基層就業援助服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加強基層就業援助服務工作,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重點幫助,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和公益性崗位援助。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技能培訓、崗位信息等服務。

第五十五條 【促進殘疾人就業】各級人民政府采取特別扶助措施,促進殘疾人就業。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安排殘疾人就業,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五十六條 【對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采取多種就業形式,拓寬公益性崗位范圍,開發就業崗位,確保城市有就業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

法定勞動年齡內的家庭人員均處于失業狀況的城市居民家庭,可以向住所地街道、社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申請就業援助。街道、社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經確認屬實的,應當為該家庭中至少一人提供適當的就業崗位。

第五十七條 【資源開采型城市、獨立工礦區就業援助制度】國家鼓勵資源開采型城市和獨立工礦區發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產業,引導勞動者轉移就業。

對因資源枯竭或者經濟結構調整等原因造成就業困難人員集中的地區,上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扶持和幫助。

第七章 監督檢查

第五十八條 【促進就業目標責任制度的建立、考核與監督】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建立促進就業的目標責任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促進就業目標責任制的要求,對所屬的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和監督。

第五十九條 【就業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督檢查】審計機關、財政部門應當依法對就業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六十條 【勞動行政部門對本法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對本法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建立舉報制度,受理對違反本法行為的舉報,并及時予以核實、處理。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六十一條 【勞動行政等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勞動行政等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二條 【勞動者受到就業歧視時的權利救濟】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解讀與應用

用人單位招收錄用勞動者,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對勞動者采取任何區別、排斥或者優惠,從而使勞動者不能就業或者不能享受均等就業機會的,均屬于就業歧視的違法行為。但是下列這些情況不構成就業歧視:

一是依照法律、法規規定,就部分崗位或者部分勞動者而予以區別、排斥或者優惠的。如勞動法規定,禁止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的工作,這一規定是基于對女職工的特殊勞動保護,而不是對婦女從事礦山井下工作的歧視。

二是用人單位基于崗位內在需要而予以區別、排斥或者優惠的。如有的工作崗位需要有相應資質的勞動者,如教師、醫生等,如果勞動者沒有相應的教師資格、醫師資格,則用人單位有權不予錄用。

三是各級政府為保護和促進特殊困難群體就業而制定的扶持或者優惠政策。如根據《就業促進法》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實施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辦法,通過自謀職業、企業吸納、公益性崗位安置等途徑,扶持困難人員就業。這些針對就業困難群體而采取的扶持或者優惠政策不屬于對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歧視。

由于本法是第一次將“就業歧視”這個概念寫入法律,司法實踐中如何處理此類案件會產生許多問題,如就業歧視的界定,舉證責任的分配等,需要根據實踐的需要,由其他法規和司法解釋作出進一步的具體規定。

第六十三條 【違法舉辦、從事經營性職業中介活動的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舉辦經營性的職業中介機構,從事經營性職業中介活動,向勞動者收取費用的,由上級主管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將違法收取的費用退還勞動者,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四條 【未經許可和登記,擅自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的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未經許可和登記,擅自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或者其他主管部門依法予以關閉;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五條 【職業中介機構違反本法的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職業中介機構提供虛假就業信息,為無合法證照的用人單位提供職業中介服務,偽造、涂改、轉讓職業中介許可證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或者其他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職業中介許可證。

第六十六條 【職業中介機構扣押勞動者證件、向勞動者收取押金的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職業中介機構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并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

違反本法規定,職業中介機構向勞動者收取押金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準處以罰款。

第六十七條 【企業未按照國家規定提取職工教育經費或者侵占、挪用職工教育經費的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企業未按照國家規定提取職工教育經費,或者挪用職工教育經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依法給予處罰。

第六十八條 【違反本法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章 附 則

第六十九條 【施行日期】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江油市| 平昌县| 鸡泽县| 郴州市| 穆棱市| 得荣县| 天柱县| 琼海市| 郑州市| 万盛区| 昌邑市| 侯马市| 根河市| 科尔| 文安县| 鹤壁市| 弋阳县| 昭通市| 阿坝县| 孝感市| 吉首市| 衡水市| 五寨县| 莒南县| 安远县| 陕西省| 堆龙德庆县| 封开县| 新龙县| 宝山区| 榕江县| 鄂州市| 咸宁市| 永顺县| 乌拉特前旗| 巴马| 金平| 阳谷县| 龙陵县|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