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金融詐騙罪

第一百九十二條 【集資詐騙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條文注釋

構成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之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行為人必須有集資詐騙的主觀故意,即以非法占有為目的;(2)行為人使用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3)行為人實施了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集資行為;(4)數額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或者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另,根據刑法第二百條的規定,單位也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

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界定,主要依照“法釋[2010]18號”《解釋》中的有關規定(列舉了八種情形);另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月21日印發的“法[2001]8號”會議紀要,以下兩種集資詐騙行為也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①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騙取資金較大的;②其他非法占有資金較大、拒不返還的行為。但應當注意的是,在處理具體案件時,對于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單純以財產不能歸還就按集資詐騙罪處罰。

對于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中詐騙數額“較大”、“巨大”、“特別巨大”的界定標準,依據“法釋[2010]18號”《解釋》第五條的規定。但對于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中的情節“嚴重”、“特別嚴重”,以及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中的“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界定標準,目前尚沒有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作出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1]7號)的相關規定,如果行為人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即認為情節“嚴重”、“特別嚴重”:①數額接近“巨大”、“特別巨大”的界定標準;②具有詐騙特定款物或特定人群,或造成被害人自殺、精神失常等后果,或者屬于詐騙集團首要分子,或者其他詐騙手段惡劣、危害嚴重的情形。這里的“特定款物”是指各種救濟、賑災或醫療款物;“特定人群”是指殘疾人、老年人或者生活特別困難的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

特別要注意的是:

(1)詐騙數額應當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計算,在案發前已經歸還的數額,應予以扣除。但行為人將詐騙所得用以支付中介費、手續費、回扣等的費用,以及用以行賄、贈與的金額,這些數額雖然行為人也沒有實際獲得,但也計入詐騙數額中(不能扣除)。

(2)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的“集資詐騙罪”與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許多行為表現都是相似的,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就是:前者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而后者在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另外,前者必須使用詐騙手段,并且侵犯的對象可以是公眾資金,也可以是其他單位或組織的資金;而后者并不以使用詐騙手段作為構成犯罪的要件,其侵犯的對象也只能是公眾資金。

(3)根據《刑法修正案(八)》(主席令第41號)修正后的刑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在目前金融詐騙的各種犯罪中,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的“集資詐騙罪”是唯一保留死刑的罪種。

·配套規定

【公通字[2000]54號】 公安部關于嚴厲打擊以傳銷和變相傳銷形式進行犯罪活動的通知(2000年6月13日印發)

近期,以傳銷和“消費聯盟”、“共銷”、“滾動促銷”、“重復消費”、“框架營銷”、“復合式加盟連鎖”等變相傳銷形式進行的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經營等違法犯罪活動十分突出,給人民群眾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并引發了許多群體性治安事件,嚴重影響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市場秩序,危及社會穩定。為加強對此類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和防范工作,遏制其發展蔓延的勢頭,現就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四、嚴格把握政策界限,正確適用法律。對于以傳銷和變相傳銷形式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各地公安機關應認真研究案情,把握案件實質,并主動與檢察院、法院聯系,準確定性。

(一)以傳銷和變相傳銷形式,使用詐騙方法非法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數額較大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以集資詐騙立案偵查:

1.攜帶集資款逃跑的;

2.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

3.使用集資款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

4.具有其他欺詐行為,拒不返還集資款,或者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

(四)對于從事傳銷和變相傳銷的代理商、中間人,與傳銷、變相傳銷活動的組織者共同策劃并實施集資詐騙活動的,應當以集資詐騙罪共犯查處;對不具有詐騙故意,但符合第(二)條或第(三)條規定的,應當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者非法經營罪立案偵查。

【法[2001]8號】 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2000年9月20日至22日在湖南長沙召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主管刑事審判工作的副院長、刑事審判庭庭長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的代表參加;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月21日印發)

(三)關于金融詐騙罪

1.金融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

金融詐騙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犯罪。在司法實踐中,認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應當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既要避免單純根據損失結果客觀歸罪,也不能僅憑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司法實踐,對于行為人通過詐騙的方法非法獲取資金,造成數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

(2)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的;

(3)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

(4)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5)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6)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返還的行為。但是,在處理具體案件的時候,對于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單純以財產不能歸還就按金融詐騙罪處罰。

3.集資詐騙罪的認定和處理:集資詐騙罪和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在客觀上均表現為向社會公眾非法募集資金。區別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對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而非法集資,或者在非法集資過程中產生了非法占有他人資金的故意,均構成集資詐騙罪。但是,在處理具體案件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不能僅憑較大數額的非法集資款不能返還的結果,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二是行為人將大部分資金用于投資或生產經營活動,而將少量資金用于個人消費或揮霍的,不應僅以此便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4.金融詐騙犯罪定罪量刑的數額標準和犯罪數額的計算。金融詐騙的數額不僅是定罪的重要標準,也是量刑的主要依據。在沒有新的司法解釋之前,可參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執行。[170]在具體認定金融詐騙犯罪的數額時,應當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計算。對于行為人為實施金融詐騙活動而支付的中介費、手續費、回扣等,或者用于行賄、贈與等費用,均應計入金融詐騙的犯罪數額。但應當將案發前已歸還的數額扣除。

(四)死刑的適用

刑法對危害特別嚴重的金融詐騙犯罪規定了死刑。人民法院應當運用這一法律武器,有力地打擊金融詐騙犯罪。對于罪行極其嚴重、依法該判死刑的犯罪分子,一定要堅決判處死刑。但需要強調的是,金融詐騙犯罪的數額特別巨大不是判處死刑的唯一標準,只有詐騙“數額特別巨大并且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犯罪分子,才能依法選擇適用死刑。對于犯罪數額特別巨大,但追繳、退賠后,挽回了損失或者損失不大的,一般不應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具有法定從輕、減輕處罰情節的,一般不應當判處死刑。

【證監發[2008]1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最、公安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整治非法證券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2008年1月2日印發)

二、明確法律政策界限,依法打擊非法證券活動

(二)關于擅自發行證券的責任追究。未經依法核準,擅自發行證券,涉嫌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九條之規定,以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追究刑事責任。未經依法核準,以發行證券為幌子,實施非法證券活動,涉嫌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第一百九十二條等規定,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等罪名追究刑事責任。未構成犯罪的,依照《證券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法釋[2010]18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02次會議通過,2010年12月13日公布,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第一條(第一款) 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向社會公眾(包括單位和個人)吸收資金的行為,同時具備下列四個條件的,除刑法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一)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

(二)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

(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

(四)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第二條 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符合本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的條件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定,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定罪處罰:[171]

(一)不具有房產銷售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房產銷售為主要目的,以返本銷售、售后包租、約定回購、銷售房產份額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二)以轉讓林權并代為管護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三)以代種植(養殖)、租種植(養殖)、聯合種植(養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四)不具有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購、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五)不具有發行股票、債券的真實內容,以虛假轉讓股權、發售虛構債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實內容,以假借境外基金、發售虛構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七)不具有銷售保險的真實內容,以假冒保險公司、偽造保險單據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八)以投資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九)以委托理財的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十)利用民間“會”、“社”等組織非法吸收資金的;

(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資金的行為。

第四條 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實施本解釋第二條規定所列行為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的規定,以集資詐騙罪定罪處罰。

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一)集資后不用于生產經營活動或者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與籌集資金規模明顯不成比例,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

(二)肆意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三)攜帶集資款逃匿的;

(四)將集資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

(五)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返還資金的;

(六)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逃避返還資金的;(七)拒不交代資金去向,逃避返還資金的;(八)其他可以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集資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應當區分情形進行具體認定。行為人部分非法集資行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對該部分非法集資行為所涉集資款以集資詐騙罪定罪處罰;非法集資共同犯罪中部分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其他行為人沒有非法占有集資款的共同故意和行為的,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為人以集資詐騙罪定罪處罰。

第五條 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

單位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在1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

集資詐騙的數額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計算,案發前已歸還的數額應予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廣告費、中介費、手續費、回扣,或者用于行賄、贈與等費用,不予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歸還可予折抵本金以外,應當計入詐騙數額。

·立案標準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公通字[2010]23號,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0年5月7日印發施行;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公發[2001]11號”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高檢會[2008]2號”同時廢止)[172]

第四十九條[集資詐騙案(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 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個人集資詐騙,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二)單位集資詐騙,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第九十一條 本規定中的“以上”,包括本數。

第一百九十三條 【貸款詐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的;

(二)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的;

(三)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的;

(四)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或者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的。

·條文注釋

構成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之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犯罪主體只能是自然人(單位不能構成本罪);(2)行為人必須有貸款詐騙的主觀故意,即以非法占有為目的;(3)行為人使用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欺詐手段騙取金融機構的貸款;(4)騙取的數額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或者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

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界定,主要依照“法[2001]8號”《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有關規定(列舉了七種情形)。

根據“公通字[2010]23號”《立案標準》,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中的“數額較大”是指人民幣兩萬元以上。但是對于數額“巨大”、“特別巨大”,以及情節“嚴重”、“特別嚴重”的界定標準,目前尚沒有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作出明確規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法[2001]8號”《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精神,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1]7號,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注釋)的相關規定進行界定。

需要注意的是:

(1)如果行為人雖然在申請貸款時使用了欺騙手段,但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生產、經營或生活中的一時急需,并且案發時能夠歸還貸款,或者因為非主觀原因而無法還貸(如因經營不善、被騙、市場風險等),則不應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

(2)如果合法取得貸款后,違規改變貸款用途,到期沒有歸還貸款的,不能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

(3)如果單位實施的貸款詐騙行為,不能構成貸款詐騙罪;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規定“……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也不能構成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詐騙罪。但如果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的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的,可以以合同詐騙罪定罪處罰。

·配套規定

【法[2001]8號】 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2000年9月20日至22日在湖南長沙召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主管刑事審判工作的副院長、刑事審判庭庭長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的代表參加;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月21日印發)

(三)關于金融詐騙罪

1.金融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

金融詐騙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犯罪。在司法實踐中,認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應當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既要避免單純根據損失結果客觀歸罪,也不能僅憑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司法實踐,對于行為人通過詐騙的方法非法獲取資金,造成數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

(2)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的;

(3)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

(4)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5)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6)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返還的行為。但是,在處理具體案件的時候,對于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單純以財產不能歸還就按金融詐騙罪處罰。

2.貸款詐騙罪的認定和處理。貸款詐騙犯罪是目前案發較多的金融詐騙犯罪之一。審理貸款詐騙犯罪案件,應當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單位不能構成貸款詐騙罪。根據刑法第三十條和第一百九十三條的規定,單位不構成貸款詐騙罪。對于單位實施的貸款詐騙行為,不能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也不能以貸款詐騙罪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單位十分明顯地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簽訂、履行借款合同詐騙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的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的,應當以合同詐騙罪定罪處罰。

二是要嚴格區分貸款詐騙與貸款糾紛的界限。對于合法取得貸款后,沒有按規定的用途使用貸款,到期沒有歸還貸款的,不能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對于確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不具備貸款的條件而采取了欺騙手段獲取貸款,案發時有能力履行還貸義務,或者案發時不能歸還貸款是因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因經營不善、被騙、市場風險等,不應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

4.金融詐騙犯罪定罪量刑的數額標準和犯罪數額的計算。金融詐騙的數額不僅是定罪的重要標準,也是量刑的主要依據。在沒有新的司法解釋之前,可參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執行。[173]在具體認定金融詐騙犯罪的數額時,應當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計算。對于行為人為實施金融詐騙活動而支付的中介費、手續費、回扣等,或者用于行賄、贈與等費用,均應計入金融詐騙的犯罪數額。但應當將案發前已歸還的數額扣除。

【銀辦函[2002]377號】 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進出口押匯墊款認定事宜的復函(2002年6月12日答復公安部辦公廳“公經[2002]576號”征求認定函)[174]

進、出口押匯屬于貿易融資業務。進口押匯是銀行根據客戶要求在進口結算業務中給予客戶資金融通的業務活動。出口押匯是銀行憑出口商提供的出口單據向出口商融通資金的業務活動。押匯墊款是貿易項下融資的一種方式,其性質應屬于貸款。

【法研[2003]110號】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對《關于征求有關法律適用問題意見的函》的復函(2003年7月27日答復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公經[2003]604號”征求意見函)[175]

對在1997年修訂的刑法實施以前發生的單位涉嫌貸款詐騙的行為,應當參照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176]第一條第四款的規定處理。

【公經[2008]214號】 公安部辦公廳關于若干經濟犯罪案件如何統計涉案總價值、挽回經濟損失數額的批復(2008年11月5日答復云南省公安廳警令部“云公警令[2008]22號”請示)

二、貸款詐騙案按照詐騙的貸款數額統計涉案總價值。

五、挽回經濟損失額按照實際追繳的贓款以及贓物折價統計。

·立案標準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公通字[2010]23號,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0年5月7日印發施行;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公發[2001]11號”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高檢會[2008]2號”同時廢止)[177]

第五十條[貸款詐騙案(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 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

第九十一條 本規定中的“以上”,包括本數。

第一百九十四條 【票據詐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金融票據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明知是偽造、變造的匯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二)明知是作廢的匯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三)冒用他人的匯票、本票、支票的;

(四)簽發空頭支票或者與其預留印鑒不符的支票,騙取財物的;

(五)匯票、本票的出票人簽發無資金保證的匯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時作虛假記載,騙取財物的。

【金融憑證詐騙罪】使用偽造、變造的委托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等其他銀行結算憑證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條文注釋

構成第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之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行為人必須有利用金融票據或憑證進行詐騙的主觀故意;(2)行為人使用了虛假或作廢、無效的金融票據或憑證騙取財物;(3)詐騙數額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或者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另,根據刑法第二百條的規定,單位也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

這里的“金融票據”包括匯票、本票和支票;“金融憑證”包括委托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現金繳款單、進賬單等結算憑證,但不包括信用證、信用卡等信用憑證。這里的“作廢”一詞是廣義的,包括“過期”的票據,也包括依照《票據法》[178]的相關規定而被認為無效的票據,以及被依法宣布作廢的票據。這里的“冒用”包括兩種情形:(1)行為人通過欺騙、盜竊、搶奪或脅迫等非法手段獲取的票據;(2)明知是以非法手段取得的票據而使用,進行欺詐活動。

第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中“數額較大”的界定標準依照“公通字[2010]23號”《立案標準》的有關規定。但是對于數額“巨大”、“特別巨大”,以及情節“嚴重”、“特別嚴重”的界定標準,目前尚沒有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作出明確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法[2001]8號”《全國人民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精神,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1]7號,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注釋)的相關規定對此進行界定。

需要注意的是:

(1)第一百九十八條第一款第(四)、(五)項規定中的“簽發”,是指行為人以騙取財物為目的的故意欺詐行為。如果行為人不知道賬戶里的資金不夠,或由于工作疏忽而簽發出無效金融票據,則不構成本罪。

(2)對于騙取金融票據或憑證,但并不是用于詐騙活動的行為,不能適用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而應當適用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條之一“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

(3)對于偽造金融票據或憑證的行為,不適用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條,而應當適用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

【公經[2000]1329號】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關于單位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性質的批復(經商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2000年12月19日答復江蘇省公安廳經偵總隊“蘇公經偵[2000]426號”請示)

“單位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是接受存款的金融機構向存款單位開具的人民幣定期存款權利憑證,其性質上是一種金融憑證,它與存單同樣起到存款證明作用,只是不能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

【銀辦函[2003]192號】 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單位取款憑條性質認定問題的意見(2003年5月21日答復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公經[2003]428號”征求意見函)[179]

根據《支付結算辦法》(銀發[1997]393號)的有關規定,銀行結算憑證是辦理支付結算的工具,是銀行、單位和個人憑以記載賬務的會計憑證,是記載經濟業務和明確經濟責任的一種書面證明。單位取款憑條,是存款人開戶銀行根據存款人委托,從其賬戶中將款項支付給指定收款人的一種書面證明,應屬銀行結算憑證。

【銀辦函[2003]469號】 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有關票據行為性質及票據效力問題的復函(2003年9月11日答復公安部辦公廳“公經[2003]820號”咨詢函)[180]

一、在來函所述的案件中,甲行行長先在票據上加蓋私刻印章,事后又補蓋了真章。對此,我們認為,甲行行長加蓋私刻印章的行為屬于偽造票據簽章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十四條規定:“票據上有偽造、變造的簽章的,不影響票據上其他真實簽章的效力”,因此,即使票據上有偽造、變造的簽章,只要票據的制作、簽發和承兌真實有效,該票據仍屬有效票據,而不是偽造的票據。

二、甲行行長事后補蓋真章的行為屬于對以前票據行為的追認,屬于有效的票據行為。

【銀條法[2006]31號】 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關于銀行現金繳款單性質認定事宜的復函(2006年11月10日答復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公經[2006]2450號”征求意見函)[181]

只要在經濟活動中具有給付貨幣和資金清算作用,并表明銀行與客戶之間已受理或已辦結相關支付結算業務的憑據,均認為是銀行結算憑證,屬于金融票證的范疇。

現金繳款單是客戶到銀行辦理現金繳存業務的專用憑證,也是銀行和客戶憑以記賬的依據。現金繳款單證明銀行與客戶之間發生了資金收付關系,代表相互間債權、債務關系的建立。它是銀行結算憑證的一種,應屬于《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所指的金融票證。

【公經金融[2008]116號】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關于銀行進賬單、支票存根聯、支付系統專用憑證、轉賬貸方傳票是否屬于銀行結算憑證的批復〔2008年7月22日答復廣東省公安廳經濟犯罪偵查局“廣公(經)字[2008]878號”請示〕

經研究,并征求人民銀行意見,銀行進賬單、支付系統專用憑證、轉賬貸方傳票屬于銀行結算憑證,而支票存根聯是出票人自行留存、用于核對賬務的內部憑證,不屬于銀行結算憑證。

【公經金融[2009]96號】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關于銀行現金繳款單和進賬單是否屬于銀行結算憑證的批復(2009年3月31日答復河南省公安廳經偵總隊“豫公經[2009]7號”請示)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前期就此問題的相關復函,銀行現金繳款單、進賬單均屬于《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所指的銀行結算憑證。

【公經金融[2012]182號】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關于“12.24”票據詐騙案件有關法律問題的批復(2012年10月31日答復貴州省公安廳經偵總隊“黔公經[2012]141號”請示)

一、涉案的PROMISSORYNOTE(英譯為本票)及附隨英文確認書系商業本票。根據我國《票據法》第七十三條第二款“本票是指銀行本票”之規定,該商業本票不符合我國票據法對本票的概念,也不屬于《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一百九十四條關于本票的范疇。

【公經金融[2013]69號】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關于網上銀行電子回單是否屬于金融票證的批復(2013年7月30日答復山東省公安廳經偵總隊“魯公經[2013]528號”請示)[182]

根據《支付結算辦法》(銀發[1997]393號,以下簡稱《辦法》)的規定,結算憑證是辦理支付結算的工具,是辦理支付結算和現金收付的重要依據,未按《辦法》規定填寫的結算憑證,銀行有權不予受理。因而,結算憑證一般可理解為銀行在辦理支付結算活動中所使用的,據以執行客戶支付指令、辦理資金劃轉的憑證。根據《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5]第23號)第五條、第十九條和《辦法》第一百七十四條的規定,電子支付指令與紙質支付憑證具有同等效力,而網上銀行電子回單(包括紙質形式)可理解為銀行對電子支付指令進行確認后,向客戶提供的用以證明銀行受理了相關業務的單證,并非辦理支付結算業務和資金劃轉的依據,也不能證明有關的貨幣給付或資金清算已經完成。綜上,網上銀行電子回單(包括紙質形式)不屬于結算憑證,也不屬于金融票證。

·立案標準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公通字[2010]23號,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0年5月7日印發施行;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公發[2001]11號”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高檢會[2008]2號”同時廢止)[183]

第五十一條[票據詐騙案(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條第一款)] 進行金融票據詐騙活動,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個人進行金融票據詐騙,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二)單位進行金融票據詐騙,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第五十二條[金融憑證詐騙案(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條第二款)] 使用偽造、變造的委托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等其他銀行結算憑證進行詐騙活動,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個人進行金融憑證詐騙,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二)單位進行金融憑證詐騙,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第九十一條 本規定中的“以上”,包括本數。

第一百九十五條 【信用證詐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證詐騙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使用偽造、變造的信用證或者附隨的單據、文件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證的;

(三)騙取信用證的;

(四)以其他方法進行信用證詐騙活動的。

·條文注釋

構成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之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行為人必須有信用證詐騙的主觀故意;(2)行為人實施了使用虛假的、作廢的或騙取的信用證進行詐騙或以其他方法進行信用證詐騙活動的行為。另,根據刑法第二百條的規定,單位也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

這里的“信用證”包括附隨的單據和文件,但不包括信用卡(對于利用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的行為,適用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這里的“作廢”一詞是廣義的,既包括“過期”的信用證,也包括依法被認為無效的或被宣布作廢的信用證。

需要注意的是:

(1)構成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之罪,在“入罪門檻”上,刑法和司法解釋并沒有規定詐騙的數額限制,因此只要行為人故意實施了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的四種信用證詐騙行為,就可以構成本罪。如果詐騙的數額“巨大”、“特別巨大”,或者情節“嚴重”、“特別嚴重”,則構成該罪的處罰加重情節。[184]

(2)對于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三款規定的“騙取信用證”的行為,必須是用于詐騙活動才能構成信用證詐騙罪;否則,應當適用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條之一“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

(3)對于偽造、變造信用證的行為,應當適用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

·配套規定

【法函[2003]60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信用證詐騙案件有關問題的復函(2003年11月19日答復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安部“公經[2003]1081號”建議函)

一、在辦理信用證詐騙案件中,是否必須查明虛假議付單據、文件來源和議付款項的最終流向,不能一概而論,應當視案件的證據情況決定。對屬于認定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明知”以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必不可少的證據的,則應當查清。

二、關于委托境外執法部門協助提供的證人證言可否作為證據使用的問題。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七條的規定,依照刑事司法協助的內容委托境外執法機構詢問證人的情況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如果境外執法部門所取得的證言上加蓋有“不得作呈堂證供”的印章,應當經過適當形式的轉換后使用。

·立案標準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公通字[2010]23號,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0年5月7日印發施行;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公發[2001]11號”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高檢會[2008]2號”同時廢止)[185]

第五十三條[信用證詐騙案(刑法第一百九十五條)] 進行信用證詐騙活動,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使用偽造、變造的信用證或者附隨的單據、文件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證的;

(三)騙取信用證的;

(四)以其他方法進行信用證詐騙活動的。

第一百九十六條[186] 【信用卡詐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惡意透支的。

前款所稱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

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條文注釋

構成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之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本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個人(單位不能構成本罪);(2)行為人必須具有信用卡詐騙的主觀故意;(3)行為人實施了使用虛假的、作廢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的信用卡進行詐騙,或者具有惡意透支的行為;(4)數額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或者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具體界定標準依照“法釋[2009]19號”《解釋》的有關規定)。

根據“立法解釋”,這里的“信用卡”是指金融機構發行的具有消費支付、信用貸款、轉賬結算、存取現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電子支付卡,也就是說,包括了全部的銀行卡[187]。這里的“冒用”是指非持卡人盜用持卡人的名義使用信用卡騙取財物的行為。“他人信用卡”的來源包括四種情形:(1)行為人通過欺騙、搶奪或脅迫等非法手段獲取的信用卡(但盜竊所得的信用卡除外);(2)行為人拾得的信用卡;(3)行為人擅自使用代為保管的信用卡;(4)行為人趁持卡人的疏忽,盜用其信用卡(如盜用插在ATM機上忘記取出的信用卡)。

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一款第(四)規定的“惡意透支”行為,構成犯罪的數額標準與第(一)、(二)、(三)項規定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數額標準是不一樣的,其具體數額標準以及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人界定,依照“法釋[2009]19號”《解釋》的有關規定。

需要注意的是:

(1)以非法方式獲取他人信用卡的信息資料,并通過互聯網、通訊終端等使用的,也屬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

(2)對于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盜竊罪”定罪處罰;但對于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如使用拾得的信用卡),在刑法上并不按照盜竊論處,而是以信用卡詐騙論處。

(3)對于非法持有他人的信用卡,即使沒有冒用,也沒有用以詐騙活動,如果持有數量較大,也構成犯罪(適用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之一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4)對于騙領信用卡的行為,應當適用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之一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5)對于偽造、變造信用卡的行為,應當適用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

·立法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信用卡規定的解釋(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通過)

刑法規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業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具有消費支付、信用貸款、轉賬結算、存取現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配套規定

【高檢發釋字[2008]1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動柜員機(ATM機)上使用的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2008年2月19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屆檢察委員會第92次會議通過,2008年4月18日公布,答復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浙檢研[2007]227號”請示,2008年5月7日起施行)

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動柜員機(ATM機)上使用的行為,屬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構成犯罪的,以信用卡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法釋[2009]19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9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75次會議、2009年11月1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2009年12月3日發布,2009年12月16日起施行)

第五條 使用偽造的信用卡、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作廢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在5000元以上不滿5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在5萬元以上不滿50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特別巨大”。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一款第(三)項所稱“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騙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竊取、收買、騙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并通過互聯網、通訊終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第六條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惡意透支”。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一)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

(二)肆意揮霍透支的資金,無法歸還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變聯系方式,逃避銀行催收的;

(四)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還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歸還的行為。

惡意透支,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在10萬元以上不滿100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特別巨大”。

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指在第一款規定的條件下持卡人拒不歸還的數額或者尚未歸還的數額。不包括復利、滯納金、手續費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

惡意透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但在公安機關立案后人民法院判決宣告前已償還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從輕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以免除處罰。惡意透支數額較大,在公安機關立案前已償還全部透支款息,情節顯著輕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條 違反國家規定,使用銷售點終端機具(POS機)等方法,以虛構交易、虛開價格、現金退貨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現金,情節嚴重的,應當依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實施前款行為,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機構資金20萬元以上逾期未還的,或者造成金融機構經濟損失1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的“情節嚴重”;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機構資金100萬元以上逾期未還的,或者造成金融機構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惡意透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的規定,以信用卡詐騙罪定罪處罰。

第八條 單位犯本解釋第一條、第七條規定的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依照各該條的規定執行。

【法研[2010]108號】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信用卡犯罪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復函(2010年7月5日答復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公經金融[2010]110號”征求意見函)[188]

一、對于一人持有多張信用卡進行惡意透支,每張信用卡透支數額均未達到1萬元的立案追訴標準的,原則上可以累計數額進行追訴。但考慮到一人辦多張信用卡的情況復雜,如累計透支數額不大的,應分別不同情況慎重處理。

二、發卡銀行的“催收”應有電話錄音、持卡人或其家屬簽字等證據證明。“兩次催收”一般應分別采用電話、信函、上門等兩種以上催收形式。

三、若持卡人在透支大額款項后,僅向發卡行償還遠低于最低還款額的欠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可以認定為“惡意透支”:行為人確實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認定為“惡意透支”。

【公通字[2011]29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信用卡詐騙犯罪管轄有關問題的通知(2011年8月8日印發)

對以竊取、收買等手段非法獲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后在異地使用的信用卡詐騙犯罪案件,持卡人信用卡申領地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立案偵查、起訴、審判。

·立案標準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公通字[2010]23號,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0年5月7日印發施行;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公發[2001]11號”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高檢會[2008]2號”同時廢止)[189]

第五十四條[信用卡詐騙案(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 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廢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數額在五千元以上的;

(二)惡意透支,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本條規定的“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的。

惡意透支,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在公安機關立案前已償還全部透支款息,情節顯著輕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十一條 本規定中的“以上”,包括本數。

第一百九十七條 【有價證券詐騙罪】使用偽造、變造的國庫券或者國家發行的其他有價證券,進行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條文注釋

構成第一百九十七條規定之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本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個人(單位不能構成本罪);(2)行為人必須有使用有價證券進行詐騙的主觀故意,并實施了該行為;(3)數額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或者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

這里的“有價證券”主要指國家發行的國庫券、保值公債、財政債券、國家建設債券、國家銀行金融債券等證券,包括地方政府依法發行的各種債券;但不包括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債券,也不包括國家發行的郵票或者車船票、機票等有價票證。偽造企業股票和債券的,適用刑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的偽造、變造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偽造郵票或車船票、機票等有價票證的,適用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的偽造有價票證罪。

根據“公通字[2010]23號”《立案標準》,第一百九十七條規定中的“數額較大”是指人民幣一萬元以上。但是對于數額“巨大”、“特別巨大”,以及情節“嚴重”、“特別嚴重”的界定標準,目前尚沒有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作出明確規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法[2001]8號”《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精神,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1]7號,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注釋)的相關規定對此進行界定。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為人在使用偽造、變造的國庫券或者國家發行的其他有價證券進行詐騙活動時被識破,詐騙沒有得逞,或者只詐騙了少量財物,不宜作為犯罪處理。[190]

·立案標準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公通字[2010]23號,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0年5月7日印發施行;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公發[2001]11號”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高檢會[2008]2號”同時廢止)[191]

第五十五條[有價證券詐騙案(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條)] 使用偽造、變造的國庫券或者國家發行的其他有價證券進行詐騙活動,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

第九十一條 本規定中的“以上”,包括本數。

第一百九十八條 【保險詐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保險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投保人故意虛構保險標的,騙取保險金的;

(二)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發生的保險事故編造虛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損失的程度,騙取保險金的;

(三)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編造未曾發生的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的;

(四)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造成財產損失的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的;

(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騙取保險金的。

有前款第四項、第五項所列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并罰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第一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保險事故的鑒定人、證明人、財產評估人故意提供虛假的證明文件,為他人詐騙提供條件的,以保險詐騙的共犯論處。

·條文注釋

在保險活動中,通常會涉及四種人:①投保人,即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并支付保險費用的人。②保險人,即承擔保險責任的人,也就是保險公司。③被保險人,通俗地說,就是受保險合同保障的人;其受保障的財產、生命、身體健康或其他利益,就稱為“保險標的”。④受益人,是指保險合同明確指定的或者依據法律規定有權取得保險金的人。本條規定的就是對在保險活動中進行詐騙活動行為的定罪處罰。

構成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之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行為人必須有進行保險詐騙的主觀故意,并實施了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五種行為;(2)數額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或者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

對于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中“數額較大”的界定依照“公通字[2010]23號”《立案標準》的有關規定。但是對于數額“巨大”、“特別巨大”,以及情節“嚴重”、“特別嚴重”的界定標準,目前尚沒有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作出明確規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法[2001]8號”《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精神,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1]7號,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注釋)的相關規定對此進行界定。

需要注意的是:

(1)第一百九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五種犯罪行為中,其犯罪主體是不一樣的。第(一)項的犯罪主體只能是投保人;第(二)、(三)項的犯罪主體可以是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第(四)項的犯罪主體排除了受益人;第(五)項的犯罪主體排除了被保險人。

(2)如果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具有虛構保險標的或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的行為,即使數額較大,也不能構成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的保險詐騙罪。而應當根據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條的規定:行為人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的相關規定,以貪污罪定罪;行為人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的相關規定,以職務侵占罪定罪處罰。

(3)如果保險事故的鑒定人、證明人、財產評估人并非故意(比如因為工作失職等)而提供了虛假的證明文件,則不能適用第一百九十八條第四款的規定。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其他相關規定進行定罪處罰。

·配套規定

【高檢研發[1998]20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關于保險詐騙未遂能否按犯罪處理問題的答復(1998年11月27日答復河南省人民檢察院“豫檢捕[1998]11號”請示)

行為人已經著手實施保險詐騙行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獲得保險賠償的,是詐騙未遂,情節嚴重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92]

【公經金融[2009]248號】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關于對一起保險詐騙案件有關問題的批復(2009年9月14日答復河南省公安廳經偵總隊“豫公經[2009]26號”請示)

1998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保險詐騙未遂能否按犯罪處理問題的答復》中指出:“行為人已經著手實施保險詐騙行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獲得保險賠償的,是詐騙未遂,情節嚴重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目前對“情節嚴重”尚無具體司法解釋。本案中,張某隱瞞其妻子已患癌癥的事實,向中國人壽保險開封分公司和中國太平人壽保險開封分公司共投保43萬元,并在其妻死亡后申請理賠,其行為已涉嫌保險詐騙罪,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193]第四十八條規定,應予追訴。

·立案標準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公通字[2010]23號,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0年5月7日印發施行;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公發[2001]11號”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的《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高檢會[2008]2號”同時廢止)[194]

第五十六條[保險詐騙案(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 進行保險詐騙活動,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個人進行保險詐騙,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二)單位進行保險詐騙,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第九十一條 本規定中的“以上”,包括本數。

第一百九十九條[195]犯本節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百九十四條、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之罪,數額特別巨大并且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第二百條[196]【單位犯金融詐騙罪的處罰規定】單位犯本節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百九十四條、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

·條文注釋

根據刑法第三十條的規定,單位實施的危害社會的各種行為,只有法律明確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才能構成犯罪。因此,根據第二百條的規定,在金融詐騙案件中,只有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的集資詐騙罪、第一百九十四條規定的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和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的信用證詐騙罪存在單位犯罪;另外,第一百九十八條第三款也規定了單位可以構成保險詐騙罪。除此之外,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的貸款詐騙罪、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信用卡詐騙罪,以及第一百九十七條規定的有價證券詐騙罪,都不能構成單位犯罪,它們的犯罪主體只能是自然人。

對于第二百條規定的情節條件,刑法相應條文的相關司法解釋有界定標準的,依照該相關規定;沒有界定標準的,則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法[2001]8號”《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精神,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1]7號,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注釋)的相關規定對此進行界定。

·配套規定

【法[2001]8號】 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2000年9月20日至22日在湖南長沙召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主管刑事審判工作的副院長、刑事審判庭庭長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的代表參加;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月21日印發)

(三)關于金融詐騙罪

4.金融詐騙犯罪定罪量刑的數額標準和犯罪數額的計算。金融詐騙的數額不僅是定罪的重要標準,也是量刑的主要依據。在沒有新的司法解釋之前,可參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執行。[197]在具體認定金融詐騙犯罪的數額時,應當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計算。對于行為人為實施金融詐騙活動而支付的中介費、手續費、回扣等,或者用于行賄、贈與等費用,均應計入金融詐騙的犯罪數額。但應當將案發前已歸還的數額扣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城县| 镇沅| 芜湖县| 霍林郭勒市| 天津市| 涡阳县| 夹江县| 长武县| 怀仁县| 垫江县| 芦山县| 东源县| 横峰县| 汕尾市| 西宁市| 襄汾县| 通州区| 彩票| 富蕴县| 凯里市| 涞源县| 将乐县| 濉溪县| 浪卡子县| 吉首市| 兰坪| 通化县| 比如县| 奇台县| 沛县| 青岛市| 馆陶县| 林州市| 宜君县| 东乡族自治县| 大安市| 万年县| 六安市| 稻城县| 海口市|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