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波作品的特點就是滿滿的正能量
楊村人
很多朋友問我:你和巖波是親戚,應該對巖波最了解,你能對他的作品有個相對全面而精到的概括嗎?我當即回答:能,但不知道我的回答巖波會不會認可。于是,我把我想說的話寫在這里,既向朋友作答,也與巖波商榷。
巖波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通篇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現在國家對文藝工作者提倡多寫正能量的作品,其實這比較好理解,因為,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太陽終將驅散烏云,是板上釘釘的事。我們不應該糾結于暫時的黑暗和一時的烏云。大自然如此,社會生活莫不如此。做為生活的反映的文藝作品,為什么不能如此呢?巖波一直以來就是這么做的,可能有人以“巖波的作品過于浪漫”為借口,矮化乃至小看了巖波作品的意義。其實無所謂,方的就是方的,圓的就是圓的,正能量就是正能量,負能量代替不了也混淆不了正能量。
文藝作品是生活的反映與折射,這一點估計大家都不會否認,但我們往往會被一時的陰翳蒙住眼睛。前幾年官場小說盛行,很多作者以所謂“如何走捷徑當官”,“探討官場生存藝術”,“演繹潛規則的合理性”,“當官是一門技術活”等角度和口徑,寫出格調灰暗甚至低下的作品,盡管這些作品可能風靡一時,但有識之士無不嗤之以鼻乃至氣憤填膺。當然,根本用不著這樣,當國家形勢發生轉變以后,這些東西自然就風流云散,很可能一文不值了。想想看,現在連周永康、徐才厚級別那么高的貪腐大官(盡管他們很有當官藝術,爬到了國級、副國級),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在反腐大潮推動下,不是說拿下照樣拿下了?那么,描寫這種灰色人生的作品,是為人們提供成功范例,還是鼓動人們走向毀滅,不是一目了然了?
在那一波寫作大潮中,巖波傲然挺立,抵御了那股風潮的席卷和裹挾,經受住了誘惑和考驗。他的《暗戰》、《女市委書記的男秘書》、《青花》、《飲食男女》、《副省長女秘書》等一系列官場小說無不站在時代前沿和黨心民心的立場,以陽光的心態觀照和掃描整個官場。甚至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地提出和探討了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他的作品中的范鷹捉、丁露貞、柳三羊、白明剛、丁海霞等一系列引起讀者熱烈反響的官場人物,有的正氣凜然,有的外圓內剛;有的不顯山不露水,曲徑通幽;有的后知后覺,幡然猛醒。總之,以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姿態,旗幟鮮明地站在正能量一邊。絕不是以狹隘的小肚雞腸或干脆的小人之心猜度時代和大局,也絕不是以抱殘守缺無原則戀舊之心描摹社會。于是,有人矮化巖波作品,說“太浪漫主義了”,似乎生活就應該是灰色的,我們的國家也是沒有希望的。巖波以作品做出的回答是:不!絕不!
巖波在青年時期,走出校門即進入部隊,而且是一支為了建立新中國流血犧牲立下卓越功勛的英雄部隊,這對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當一個人還很稚嫩的時候,第一個生活課堂往往會讓他的思想觀念定型,至少是定了基本調子。巖波的基本調子,就是社會永遠是向前發展的,倒退沒有出路;為了國家和人民肯于犧牲個人利益,甚至一事當前想到的首先是國家和人民利益。多年來,他經常這么講,也是這么做的。前兩年,他曾經寫過一篇文學評論《當下小說創作應具備的四種意識》,里面前兩個意識,一是國家意識,二是人民意識,三才是文學本身的精品意識,四是市場意識。很顯然,巖波把國家利益看得最高。他對任何有意貶損和傷害國家利益的作品都嗤之以鼻。
巖波有一組古玩小說非常有市場,讀者反饋也很好。《古玩圈》、《眼力》、《孔雀圖》、《青花》等。在《古玩圈》中,主人公于博彥就是一個雖然家庭關系處理得不成功,但卻是德才兼備的拔尖人才。他在有條件蒙世騙人并且可以得利的情況下,堅持一個文化人的做人底線和良心,可敬可贊。《眼力》中的章二成、秋月,都是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讀到他們,就讓人鼓舞士氣。《孔雀圖》中的主人公康賽、艾一婕,為守約互相等待十年,感人肺腑,都是忠誠篤實,堅貞不屈的人間翹楚。(《青花》一書不是不好,而是未讀,難以置評。)
巖波的《風雨毛烏素》已經有很多作家寫手朋友置評,交口稱贊這是一本歌頌英雄,弘揚正氣的大氣磅礴的好書。《我把青春獻給你》描寫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部隊與社會的生活狀態,真實可信,人物形象也莫不是勇往直前積極進取,雖包含個人利益在里面,但面臨自然災害和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和損失的時候,都能夠奮不顧身沖鋒陷陣,敢于舍棄個人利益的。中短篇小說集《翡翠扳指》中的一系列人物典型,都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給人滿滿的正能量,譬如《父與子》中郭長山與趙重生形象的塑造;《母與女》中任紅柳與劉義峰的人物塑造;《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故事》中王大光與石一花的人物塑造,都給人留下積極的人生思考和深刻印象。《狼山》、《成色》都得到作家與寫手朋友好評,《成色》一書,還在2016年7月得到天津人民廣播電臺青睞,被全文播出。《離婚男人》一書,甫一出版,就贏得讀者一片叫好之聲,很多年輕朋友寫出讀后感,職業作家寫手朋友也寫出高質量的書評。這本書一般人以為是寫社會邊緣人物的小說,其實是寫一個有婚史的年輕人如何勵精圖治,殫精竭慮,奮發有為的故事。同樣是滿滿的正能量。
巖波有兩部專門描寫中國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的抗戰題材小說《地下交通站》和《1943,黃金大爭戰》,故事來源都是地方檔案或黨史研究室的可靠資料,一反“狗血”抗戰神劇的戲說之弊,以對中國人民負責的精神,把自己的心血融入作品。氣勢如虹,蕩氣回腸,引人入勝。讀后無不令人鼓勁,令人感奮,令人油然升起昂揚的民族氣節和不屈不饒的民族大義。
此外,巖波的《飲食男女》、《職場眩愛》等書,雖說略略有些“邊緣”,不算主旋律,但書中洋溢的也仍然是教人向善,歌頌真誠,心態積極而陽光。
巖波曾經在北京體驗生活一年,在云南體驗生活一年,在天津郊區霍元甲老家體驗生活一年,最近又到天津郊區的另一處體驗生活。多年來還與部隊保持密切聯系,部隊組織大的紀念活動往往把巖波做為老兵代表叫回去。所以,巖波在描寫這些地方的人物與故事的時候,往往生活氣息濃厚,寫哪像哪,接地氣,有利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事實也是如此,首先要源于生活,然后才可能高于生活。閉門造車,揠苗助長,天馬行空,都難以寫出受讀者歡迎的好書。“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巖波一以貫之的信念。現在巖波的出書率很高,說明他的作品得到出版界和讀者群的認可,他的立場觀點方法得以廣為傳播,可以說具備了一定的話語權。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巖波越顯得拘謹。有的知心朋友說他像“冷面書生”,其實是不敢張揚,內心在抑制自己。“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句話他一輩子不會忘。我祝愿他“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繁榮中國的文學事業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