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追尋紅色印跡

殷暢和爸爸媽媽這次BJ之行的另一站是國家圖書館。

豎排書寫的鋼筆字,泛黃的草稿紙,字里行間熱情躍動的詩句……

一部被魯迅先生在序言里稱作“東方的微光”“林中的響箭”“冬末的萌芽”的書稿——殷夫的《孩兒塔》,被靜靜地擺放在國家圖書館的玻璃展柜里。

它的旁邊,還有攤開擺放著的柔石的《詩稿》和馮鏗的《胎兒》。

而魯迅先生的手稿,就在離它們不遠處的展柜里陳列著。

年輕的“左翼”作家與他們所敬仰的魯迅先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與現代交匯的情景中聚集在一起。

在國家圖書館為紀念建黨九十周年而舉辦的珍貴歷史文獻展上,參觀著這些讓人在歷史中漫步的展品,帶著一種別樣的思緒,殷暢和爸爸媽媽又在另一個展柜前駐足。

“知道馬克思和《共產黨宣言》吧。”

看著展柜里那本珍貴的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爸爸問殷暢。

“上小學就知道了,但是覺得好遙遠啊。”殷暢誠實地回答。

“陳望道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對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影響巨大。***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過,正是這本書建立起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珍貴歷史文獻展上,與展品同樣豐富的是它們背后的故事。

國家圖書館工作人員為參觀者講述了這次展出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發現過程。

1975年1月,84歲的陳望道老先生到BJ出席第四屆人大會議,老先生提出到當時的北海老國圖館看書。工作人員拿出藍印封面的《共產黨宣言》請他題字。后來老先生看到水紅色封面的這本《共產黨宣言》時特別高興,他指出這才是第一版。

當年,這本毫不起眼的小冊子,不知在多少進步青年手中流傳過。

這些青年人,有的還未及留下名字就匆匆消失于歷史長河中。

有的則踏著一路荊棘,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

“從前在學校聽老師講,覺得這些歷史離自己太遠,難免覺得枯燥,今天仔細看下來,了解到了很多特別有趣的細節。比如那幾種偽裝本,就特別讓參觀者感興趣。”

參觀結束回到住處,殷暢的興致依然不減,滔滔不絕地對爸爸媽媽說。

原來,殷暢提到的偽裝本,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者為了避開國民黨的新聞審查,巧妙地用其他封面做掩護的中國共產黨的文獻。

這次去BJ,殷暢的眼里充滿了“紅色”新潮。

爸爸所在的研究院在BJ設有辦事處,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到BJ出差一般都住在辦事處所在的賓館里。

因為研究院組建時,包括有BJ的相關研究部室,所以,爸爸的許多同事是BJ人。

殷暢跟著爸爸媽媽在BJ的幾天里,聽著爸爸和同事的閑聊,可以說是一次對BJ的“深度游”。

“再帶孩子到三里屯去看看吧。那兒是年輕人喜歡去的地方。留心的話,在那兒可以看到來旅游的外地人不太容易關注的場景。”爸爸的同事建議。

到BJ三里屯village大廈的,果然大都是年輕人。

這里的年輕人很潮,而且,在殷暢的眼里,這里的時尚潮流別具一格。

殷暢在這里看到,從**帽到軍綠色挎包,從搪瓷杯到連環畫,從紅五星到糧油票……這些充滿濃郁懷舊風的物件、元素,成了BJ年輕人“潮”的標志之一。

在village大廈一家不太顯眼的名為“原創界”的店面,一款印有《***語錄》封面的鼠標墊,店家說半個月內賣了40多個。

殷暢對這個鼠標墊的第一印象就是“潮”。

殷暢說,像她一樣的90后,喜歡一些與自己童年記憶有關的東西。

“孩子比我們觀察的仔細多了。”媽媽驚訝地看著殷暢說。

“那種把童年記憶與‘紅色’元素結合起來的時尚用品,我們年輕人肯定非常喜歡。”

“爸爸媽媽,再看這個鼠標墊。”

殷暢拿過另一款鼠標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譜被印作背景,幾個紅色的大字印在鼠標墊中央——“沒有共產黨,上哪找新中國”。

“這樣的創意真好,這樣的宣傳方式,效果肯定不一樣。”殷暢的媽媽連聲贊嘆。

“其實,我們這些孩子并不排斥紅色教育。比如2009年我剛上高中的時候,同學朋友中如果誰沒看過‘紅色電影’《建國大業》,那誰就out了。”

殷暢和爸爸媽媽還參觀了BJ大學和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校園里的一處宣傳欄上,一篇清華大學學生寫的文章,吸引了殷暢和爸爸媽媽的注意。

文章中說——

在緊張準備期末考試的間隙,自己這個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清華大學學生觀看了電視片《我愿以身許國》。

這部描述“兩彈一星”研制工作者事跡的作品,在學生中尤其是學生黨員中很流行。在社會日益多元化的年代,中國共產黨的魅力有增無減,加入共產黨依然是中國青年的主流追求。

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入黨有那么大的熱情?

原因有很多,不過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可以從學生黨員中流行的這部電視片中找到答案,那就是:受到共產黨人那種奉獻精神的激勵,被他們的擔當所感動……

電視片《我愿以身許國》,講述的是“兩彈一星”元勛王淦昌的故事。

這個故事,早已為中國人所熟知。

1934年,在德國柏林大學師從著名核物理學家,苦學4年取得博士學位的王淦昌,毅然選擇了回國。

挽留他的教授說:中國那么落后,你回去是沒有前途的。

王淦昌堅定地說:我出來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報效我的祖國。

1961年,當上級請他參加領導研制原子彈的工作時,王淦昌沒有猶豫,當即回答:我愿以身許國!

這句脫口而出的話,是從他心底迸發出來的,他從此隱姓埋名“失蹤”了17年。

這種“我愿以身許國”的奉獻情懷和擔當精神,在那一代知識分子和共產黨人身上,都時時刻刻地體現著。

他們——

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

為了讓老百姓不再受欺侮而投身革命;

為了報效國家而回到祖國;

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不惜犧牲生命;

為了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而“以身許國”!

他們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的情懷,奮斗在中國的土地上。

從革命戰爭時期到國家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共產黨人的這種奉獻精神一脈相承,一以貫之。

在清華大學學生寫的這篇文章里,殷暢還看到,中央組織部的統計表明,在每年全國新發展的黨員中,學生占相當大的比例。

這篇文章中寫到的另一段話,殷暢至今還有著特殊的深刻記憶。

那句話是: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么,這是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應有的擔當。

就是那次在清華大學的宣傳欄前,殷暢第一次在思想上產生了一種蓬勃向上的動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葫芦岛市| 县级市| 文化| 家居| 嘉黎县| 大城县| 营口市| 兰州市| 抚顺县| 美姑县| 桂林市| 田东县| 玛曲县| 澄迈县| 安顺市| 永清县| 湖北省| 盘山县| 尼勒克县| 北流市| 西青区| 昆明市| 靖边县| 达州市| 临泉县| 石城县| 临潭县| 天峨县| 南城县| 吕梁市| 林周县| 阜城县| 长治县| 平罗县| 巩留县| 阿城市| 乐东| 建德市| 临夏市| 朝阳县|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