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爸爸送的打火機
- 永不作別的青春記憶
- 武姿
- 2533字
- 2021-05-14 08:00:00
殷暢是個女孩子,可是,她的爸爸卻很少送過她女孩子們喜歡的禮物。
爸爸送給殷暢最多的禮物是書籍。
爸爸是個軍事武器迷。
他給殷暢買回了許多軍事方面的書,比如《現代軍事教育》《現代戰爭知識》《軍事高技術》《時間機器——隱身人》等等。
爸爸還一直鼓勵殷暢去當一名女兵。
曾經讓殷暢和媽媽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不抽煙的爸爸每次到國外出差,都會帶回幾個不同的打火機送給殷暢。
“我給你們講講打火機里面的知識吧。”
有一次,爸爸面對殷暢和媽媽的不解說道。
爸爸說,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打火機品牌,是美國軍隊的軍需品,這種一打就著的防風打火機,可以在任何惡劣的天氣條件下使用,并且可以經得起任何浸泡的考驗。
爸爸這樣一講,殷暢就想起了媽媽用液化氣灶做飯時,用那種塑料殼打火機點火做飯的情景。
“爸爸之所以喜歡購買打火機,其實跟爸爸的工作是有關系的。”
爸爸接著講道,國外的這種防風打火機打出的強勁有力而且安全可靠的防風火焰,靠的是它所使用的特制的液體燃料,而不是一般打火機常用的丁烷氣體。因此,在任何惡劣的天氣下,它都可以被輕松地點燃,而且保持長久不熄。
“哦,我明白了,這和你的專業是有聯系的。”媽媽恍然大悟。
“是啊,這種小小的打火機,還包含著許多材料科學的知識吶。有些打火機還會使用太空時代的聚合材料和高科技的點火系統。”
爸爸講到這里,殷暢終于明白了爸爸送給自己打火機的良苦用心……
六月精陽。殷暢的高考順利結束了。
像很多結束了高考的家庭一樣,殷暢的爸爸媽媽特意請了公休假,帶著殷暢去了BJ。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一家三口BJ之行的重要一站。
身為科研單位的高級工程師,在軍博展廳里,爸爸帶著殷暢一邊參觀,一邊結合自己的科研工作,給殷暢講述新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歷程。
近代中國面對世界時,已處于極度衰弱的狀態,首要原因是社會生產水平仍停滯于落后的農耕方式,因而錯過了工業化大潮,軍事上也錯過了熱兵器、機械化這兩個歷史發展機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達國家軍隊已進入了機械化時代。
1950年,美國軍隊已是平均3個人一輛機動車,蘇軍平均10人一輛機動車,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均500人才一輛機動車,而且還是戰爭時期繳獲來的汽車。
“所以,近現代以來,中國人的自豪感與自卑感,大都與軍隊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和武器裝備的優劣聯系在一起。作為國家實力標志之一的軍事力量,在和平時期,武器裝備發展水平是體現國家實力的重要方面。”
爸爸的講述感慨萬端。
媽媽也對殷暢講道,“1951年至1954年期間,中國同蘇聯達成了156項重點工業項目的引進合作協議,在這156個項目中,軍工企業就占了44項。孩子,你知道嗎,這156個重點工業項目,在咱們L城就有7項。”
這些素材,做新聞采編工作的殷暢的媽媽在工作中是要經常用到的。
20世紀60年代初,在國內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停止一切技術援助的情況下,經過幾年艱苦努力——
1964年6月,中國成功發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對地導彈;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后又連續研制成功導彈核武器、氫彈;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自此,《東方紅》的樂曲聲響徹宇宙。
中國在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孩子,你知道嗎,爸爸的科研工作,有一些就體現在這些武器裝備的研制中。”爸爸自豪地對女兒說。
殷暢的爸爸大學畢業后到研究院工作不久,就參加了國家“863”高科技發展計劃的項目研制。
“863”計劃的實施,使整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從而為新中國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天安門廣場閱兵,向世人初步展示了中國軍隊新一代武器的外貌,新型坦克、裝甲車和各類導彈等,都大批亮相。
這些作戰平臺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縮小……
在軍事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殷暢了解到了許多中國軍事歷史知識。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開始與西歐國家的軍工科研機構開展交流,國內一些軍工部門由此深感自身的差距。
當時有人計算,如果購買西歐的裝備為解放軍全面換裝,需要數百億美元。
若使國內的軍工體系再由仿蘇式更換為歐美系列,花費更要加倍。
曾是中國國防工業奠基人的聶榮臻元帥針對這一情況特別指出: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不可能買來一個國防現代化。
元帥擲地有聲的話,底氣在哪里?
當年——
青海,金銀灘草原,中國原子彈誕生的搖籃,簡陋到靠一口大鍋翻炒出引爆原子彈的炸藥。
進行冷爆實驗時,基地第一負責人李覺將軍搬把椅子坐在轟爆塔下,對塔上插雷管的工人說,“你盡管大膽插!插好了,咱倆一起離開!”
羅布泊,鄧稼先奉獻生命的地方。他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9天后回國,6年后加入中國共產黨。
回首往事,他的夫人許鹿希說,“在舒適生活、學術成就與祖國‘兩彈一星’事業之間,鄧稼先毫不猶豫地勾下最后一個選項,艱苦、危險、無名無利乃至長年夫妻分離,一切在所不辭。”
這就是元帥的底氣所在。
中國開始“兩彈一星”項目研制時,一輛汽車、一架飛機還都不能獨立制造,在這樣薄弱的基礎上起步,十幾年內就完成了“兩彈一星”項目,創造了世界上研制時間最短的跨越式發展奇跡。
中國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兩彈一星”,靠的就是自力更生。
如果將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算作中國武器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期,那么,進入新世紀后,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可謂進入了第二個黃金期。
如果說,第一個黃金期,中國軍隊武器的發展還是全面模仿前蘇聯,而到了第二個黃金期,發展特點卻是以自主研發為主,這才有了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希望。
現代武器裝備的研制水平,是國家綜合科技水平的結晶,同時也靠經濟實力的支撐。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的軍工科研突破,尤其是彌補了過去基礎研究的眾多弱項,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軍用電子、工程物理等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
殷暢的爸爸曾在2008年參觀過珠海航展。
在那次航展上,爸爸說,中國的一位導彈總設計師公開對記者發表講話說,“前些年我們從某些航空強國引進一些裝備、技術,這對我們是有不小幫助的。但再過三年,最多五年,他們再想向我們銷售產品就會相當的困難,因為那時我們的技術水平可能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他們。”
“爸爸,你真不愧是一個軍事迷。”殷暢由衷地贊嘆。
即將進入大學的殷暢,此刻暗暗立下了努力學習、為國爭光的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