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洞大開的哲學簡史:8世紀后60個有趣的靈魂
- 七格
- 2117字
- 2022-07-12 17:39:51
前言
瘟疫肆虐的時候,往往是學霸最開心的日子。比如牛頓就是閑著也是閑著,在倫敦暴發瘟疫時躲在鄉下隨便使點勁,就給人類貢獻了微積分和萬有引力。
那今天我們蕓蕓眾生除了積極活下去,并迎接日復一日的體溫測量、口罩出門以及二維碼監督外,還能做些什么呢?
要不真的來學點哲學?
讓你想想萬一這次會死的話,臨死前怎么總結一生。
而更多情況則是怎么想也沒死,日子還是一樣在過,于是也就總結不出什么一生。
但也許有時候你也會問自己:這是老天爺的安排嗎?一切都好好的,忽然就來這么一大出戲,還時不時加點洪水什么的作料,就為了警告人類別太忘乎所以;或者你會想,得了吧哪里有什么老天爺,一切都是偶然的隨機事件,是禍躲不過,來就來吧,挨過去了就一片光明,挨不過去就是歷史客觀規律。
當你這么想的時候,你已經是哲學家了。是的,不要以為哲學家非得是蹲大學課堂或跑進直播間,滿口說著你聽不懂但卻又時時金句不斷的人。其實在德國那位康德老先生顫巍巍每天下午準時出來散步之前,世界上所有哲學家差不多都是業余的,他們都是工作之余隨便想到點什么,然后隨手寫下來,或別人幫忙給做了記錄和整理。當然能流傳下來的那些,都是想得特別精彩或特別深入的,但更多的人,寫完也就寫完了,他們完成了對宇宙和人類的回顧,但并沒有影響到我們。就像你們,如果開始思考,也不會影響你們后來的人類。或者就像我,在個體生命歷程中當一會兒時間段里的哲學家,直到厭煩,或瘟疫消停。
人們總是在死亡迫在眉睫時忽然關心一下哲學,雖然它不是救護車,也不是速效救心丸,但站在火葬場、殯儀館以及墓園,總能讓人嚴肅那么一小會兒。當然我們中國人對抗哲學的本領也是很大的,因為嚴肅意味著我們知道死亡來過了。怎么辦?用喜樂沖刷它啊。比如葬禮后大伙兒立即一塊兒吃一頓豆腐飯,而且現在豆腐飯越做越好,喝喜酒也不過如此了。大伙兒吃吃喝喝,享受人生,至于什么是死亡,嗯,等它下次來了再說。
并不是自從有了人類之后,哺乳動物才擁有了關于痛苦的長期記憶,但人類確實是第一個發明了一整套快速遺忘痛苦系統的智慧物種。比如,我們發明了宗教,這樣關于往生和來世的想象就有了可以寄托的物理地址,至于這個物理地址有沒有可能到達,就需要我們再發明信仰。這本書會有一大部分哲學家在思考關于神存在是否可能的話題,他們思考出了什么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現在有機會跟他們一起重溫這一套思索進程了。他們的思索進程也許對你是完全沒有幫助的,而這就是我寫前言的動機之一:我想再次告訴大家,不要試圖從哲學里學到什么人生之路,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哲學家只是在走路的時候,話特別多而已。
話一多,自然會涉及語言,然后就會懷疑是不是我們的語言出問題了,以至于我們老在語言里打轉,沒法通過一系列人生的感悟,直接飛躍到我們想當然可以自以為是的境界。這樣一來,又一堆哲學家對語言進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得說他們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廢話,因為人工智能學家有另外的一大坨方案去解決從小樣本到大樣本的語言學習中遇到的麻煩。但要是不去回顧一下,看一眼哲學家們曾經怎么個大煉語言的鋼鐵,你就不知道你自己的時間有多寶貴,與其花時間去懷疑語言,不如投入更多時間陪家人聊天。
陪家人聊天,一般說來沒什么挑戰性,挑戰性主要來自陪家人里的小孩聊天。他們會忍不住來問你一句:宇宙外面有什么?或者問:天外有天,那么再外面呢?還是天嗎?沒有盡頭嗎?
研究宇宙的物理學家最不耐煩的,就是這個世界總有這樣的小孩問題去打擾他們,問他們如果宇宙是有邊界的,那么邊界外面是什么。他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很可笑,因為邊界就是宇宙的盡頭,盡頭外面就是啥也沒有,你當然可以繼續朝前旅行,并且一直旅行下去,但你永遠旅行在宇宙的邊界。打個比方,這就好比螞蟻在地球表面行走,它將會永遠走下去但跑不出地球進入太空一樣。
可是這個用二維的球面空間,也就是地球表面來做的比喻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都清楚這個球面是嵌在三維空間里的,我們等于是把自己當上帝了,于是才會嘲笑螞蟻永遠不知道第三個維度,哪怕它遇到了一根豎著的小樹枝,它能爬離地表,它依然會以為自己貼著地表,只不過腳下的地表有些凹凸不平。
其實只要一陣風,把螞蟻刮離二維球面,它就有可能會驚覺自己其實一直是被嵌入在三維空間里。
那對我們人類來說,這陣風在哪里?何時有過?是否會來?
如果一切都還是不知道,那么哲學家的老三樣考題,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刷你我的靈魂:你是誰?從哪兒來?要往何處去?
物理學家聲稱對觀察、實驗和推理之外的任何事情,他們都閉口不言。
但數學家不會,哲學家也不會。
不幸的是,今天所有那些學術界的哲學家都已垂垂老去。他們想回答,但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以及其他各行各業領袖似乎都忽略了他們的發聲,因為他們認為在自己的領域,他們做得比哲學家好太多,如今的哲學家應該掌握的新技能,是閉嘴。
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因為蕓蕓眾生的聲音現在更重要了。當哲學成為每一個人的標配,那么關于文明演化和技術進步這類事情,也就成了每個人的事,乃至哪怕你拒絕思考,都可以成為一名不思考的哲學家。
于是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哈姆雷特先生:“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NOT the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不是一個問題。)
因為我們才是問題。
2020年7月21日